《新书-道德说》说:“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康”在古代指榖皮。那么榖皮象什么呢?它就像河流一样。如果我们去看小麦的果实,全榖可分为三部分。即从外到内分别为:麦麸、麦糠、精米。麦麸就是米的“壳”,麦糠是米的“皮”,精米是米的“精华”。
从结构上看,糠为米精的最外层,古人称之为为“神”。也可以说神的范围是在米精的最表层。它的行走的方式就像“河流”一样。当我们剥开米的壳子,看到最里面的精米通过糠透出的光芒,古人称之为“明”。所以“神”指范围和运行方式,在有形层次。“辉者,火之光”,所以“明”指在无形层次的光明似火。
《白虎通义》说:“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列子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形的,之后有了形,最后有了质。又说:“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古人将气、形、质还没有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时候,因为没有“窍”,所以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听不到外面的世界。
之后无形和有形逐渐开始上下分开。清轻者就上升变为天,浊重者就下降化为地,上下之间冲和气者就变化为人。不论天地还是人均含有“精”,精是一种有形之“质”的形态。
天虽然无形,但清气长久积聚之后就变成了有形。所以天的精就像云朵积聚成的小水珠一样,在上面平面分布。地为浊气积聚而成,为最大的有形之物。长久积聚之后体积越来越大。人一半应天,一半应地,是一半有形,一半无形的产物。
其中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为最大的向上力量之精,称之为“太阳”。二为最大的向下力量之精,称之为“月亮”。三为太阳与月亮上下间之精,称之为“星耀”。在上中下外,还有五颗巨大的星耀围绕着它们在运转。称之为“五星运行”,简称为“五行”。
这五颗星和月亮同为向下之力。对于地表上的人来说,当天上最大五颗星出现时,人的“情感”便会为之所动。因为天地有精,人亦有之。它就像一家三口,天上之精如父,地下之精如母,中间之精如子。当父亲发出口令时,孩子与母亲会收到信号并执行。
所以人的水精正如开篇提到的“精米”一样,“情感”能够任意穿梭在“水精”的有形层次。在情感之上的无形层次称之为“神明”。神明之上的层次称之为“道德”。最后,在道德之上为“文章”。文章是由感至道通过“音乐”的形式赞美出来。所以《吕氏春秋-大乐》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