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为上天中最大的“阴阳之精”代表。那么在散落在日月周边的无数颗“星”又代表着什么呢?《春秋纬-说题辞》说:“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立字日生为星”。《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杨雄《物理论》说:“日月之精为星辰,星辰生于地”。
“星”从“阴阳之精”的层次看,属于“阳之精”。它是“日”分散后的散状形态。那么这些“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张衡《灵宪》说:“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踌,各有逌属”。“星”和“日月”的关系如同一颗“大树”。“月”为“根茎”,“日”为中央的“果实之极”者,而“星”为四周无数颗“果实之小”者。
天上的无数“小果实”,是由大地之下的“精气”,通过“根须”和“茎枝”后,上举到“制高点”后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从“天地”的层次上来看,便为“大地”由下向上“吐精气”的过程。“地表”无数座波澜起伏的“山峰”就像无数个“水波”一样。这正是古人所讲的“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的样子。其中大地上最大的五座山称之为“五岳”。故管子说:“山者,物之高者也”。
“山”既然是“物之高”者,那么被山“吐出”来的“精气”会去到哪里呢?如上面开始所讲,最终会象化成“果实”,即“日”与“星”。在“星”中最大的五颗果实称之为“五星”。故曰“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楮成于天”。五颗果实分别位居“四方”与“中央”,它们是由最的“日之精”所分化而成。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们的高度均不如“日”之高。
《易》说:“日月星辰丽乎天,百果草木丽于土”。如果从“日月”层次的高度来讲,最理想的高度如同玉器中“玉环”的形态。当它们在天空同时“交会”出现之时,古人称之为“日月之会”。如果从“五星”层次的高度来讲,最理想的高度如同麦田里的麦“齐一”的形态。当它们在天空同时“并列”出现之时,古人称之为“连珠”。所以《后汉书》说:“三皇迈化,协神醇朴,谓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