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本质就是被抬高了的大地之气,从有形层次看,地中的阳气高举后化成了“子房”“雄蕊”和“雌蕊”。“子房”实际就是最初大地的“种子”,而到达至高点之后,它的精气又再一次凝聚在了一起,最后越聚越多形成了“果实”,然后它再一次成为精气的“种子”。
所有果实的果皮都是保护神气不过多外散而生的。现在人看到的都是有形部分,于是乎称为皮能够利水。这个利水就相当于“锅盖”阻挡了水气上升所凝结的水珠,顺着锅盖拱形的外壁滑落回了锅中的过程。在锅盖热的时候,热气还在锅盖之上,等冷却之后它就消失了,比如中医中著名的“五皮饮”就是这个道理。
“皮”既然是一层体表的“保护层”,那么它对整体就有“束缚”作用。这个束缚作用就相当于我们走在路上,前面写着“前方施工请绕行”。所有的精气遇到这个强制“保护层”,会进行反向力的作用,这里便是光与外界共生的地方,也是光从外来看最强的地方。但是从外面看到了光,不能把它等同于这里就是光。
就像米糠不等于神气,米糠相当于灯笼的壳子,光是由内部的灯火发散而来。我们古人的视角是从内向外看,所以看到的体表就是相对内的最远距离。我们现在人的视角是从外向内看,所以看到体表就是相对内部的最近距离。当看到体表发光的时候,就容易认为它就在这里。
我们在讲“德之六美”的时候就提到了这“六种”因素,它的本质就是影响“光明”由内而外的六种决定性因素,外部的“阻力”越小,内部的“光明”曰大:
“密”是内外之间的“疏密”因素。“固”是内外之间的“多少”因素。“厚”是内外之间的“薄厚”因素。“出”是内外之间的“收缩”因素。“理”是内外之间的“方向”因素。
“六美”主要讲的是“光明”向上的“生发”之力,而“六理”主要讲的是“光明”向外的“色散”之力,它们两个的本质都是在讲“内”与“外”的关系。我们看到的都是有形物质,但神气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还是看问题不够整体,只用了单一的视角。学西医学多了就会这样,总想找到实体对应的解剖层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