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根”的描写,我们古人描写的很少。“荄者,艸根也”段注说:“韭根为荄,阳气根于下也”。“荄”即韭菜的根,它是由上“艹”下“亥”组成。“亥者,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𢁓,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的古文为古“豕”字。
“亥者,阂也。核也,收藏万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阂者,外闭也”什么是“阂”呢?“有外闭则为礙”。夏季是天气由炎热,大地内的阳气膨胀,冬季时天气寒冷,大地内的阳气收缩,所以外闭是指大地的热胀冷缩而言。冬季的时候天寒地冻,什么又是“伪”呢?“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核是指种子。
冬季时天地“气交”在“地下”。地内的“阳气”受到“向下、向内”的压力后,生出了弯曲的“根”来。我们肉眼看到的“根”就像“钉子子”一样,“阴气”这把锤头狠狠的将“阳气”这根钉子,一下一下的垂进了土壤里。由于垂的时候用力大而钉子相对软,所以垂进地中的钉子会变“弯曲”后称“S”形。这便是“根”的形成过程。
“根”的分支为“须”。看形态像中心向四周延展“鱼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态出现呢?春季来临时,根内的“阳气”会逐步“囤积”,待囤积到一定程度,多余的阳气便会向四方延展。内部是四方延展的阳气,而外部形成的便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须”,它不继续“向上”而向“四方”延展,是因为此刻大地的“压力”依然大于根内的“阳气”。
待到下一次“阳气”整体增多时,才会突破当前“须”的层面继续“向上”囤积。以上这是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就像竹子的“竹节”生长过程一样所以每次根和须的向上提升,对于当下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时间“节点”。“阳气”被一根根根须“管道”束缚在里面,所以它不能改变整体的形状。我们看冬季的“冰花”其实就是每根管道中的“阳气”。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