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道与德的关系

那么能够达到道的层次会有什么外在表现呢?“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天门”的前提是“万物之德”,即“怀囊天地,为道开门”。总结起来一句话便为“胸怀天下”,讲世间一切万物都包容的下,这时道的大门才会渐渐为自己敞开。

人的九窍联通六情,六情之上为五性,五性之合为性善,与善相反为性恶。这些都是相对一个人的心性最外层进行的结构剖析,如果我们再把每一个个体当成一个人来看待,那么让其直立天地间的力量便为德。

它就像一根柱子一样,古人将它的特性比喻为向上不断攀升的“鸿蒙”。当人们心中的这根天柱折断的时候,那么人类与动物之间便是一样了。在这根柱子最圆心的层次即是道。

所以《荀子·劝学》中总结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又说:“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

《庄子-天道》也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九窍”是人与外界的“门户”,如人的皮肤也有“孔”,称之为“玄府”。它们都属于“鼻窍”下属。因为鼻孔是最大的毛孔,所以九窍只说鼻而不说毛孔。出了人的体表这一层之后,就从人的“内”转化为“外”了。

如果从“内外层次”来划分的话,“道”居最每一层,其次是“德”,再分是“五德”。这些都是就人体“无形层面”而言,也可以说是人的主观“意识”,如果把这些人体内的意识找一个中枢控制系统的话,就是“心”,所以《管子-心术》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图片[1]-5道与德的关系-善米

所以《淮南子》说:“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闭九窍,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万物之精》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1年-2022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