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窍的层次(窍与情欲)

《庄子-天道》说:“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大意为:眼睛能够看到的,是相貌与颜色。耳朵能够听到的,是名字与声音。多么可悲!天下所有的人都以“相貌、颜色、名字、声音”就已经足够获得彼此的情意,然而这些却不够。真正知道的人因为不动声色,所以此时不能讲出来,此刻能够讲出来的人却不知真正的道是什么,那么世间的人要懂得多少的知识和道理才能认识它呢?

图片[1]-1九窍的层次(窍与情欲)-善米

这里有一层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理解,我们一般的理解为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荀子在《性恶篇》中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所以“人之情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

这段话讲的是,真正得道的人是随时能够保持“入定”的状态,于是才不会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因为他的“视觉、听觉”等身上的九窍均处在自然闭合的状态,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能开口说出来了。

庄子把这种状态形容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所以《关尹子》说:“人勤于礼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摄精。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

“目自观,目无色。耳自听,耳无声。舌自尝,舌无味。心自揆,心无物。众人逐于外,贤人执于内,圣人皆伪之”。

“目之所见,不知其几何,或爱金,或爱玉,是执一色为目也。耳之所闻,不知其几何,或爱锺,或爱鼓,是执一声为耳也。惟圣人不慕之,不拒之,不处之”。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万物之精》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1年-2022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