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归丸组成:熟地,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左归丸是根据六位丸加减而来的,六味地黄丸:熟地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左归丸与六味丸的共同点是,均由熟地、山药、山茱萸三味药,多出的药有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
其中熟地滋补肾精,山药滋补脾精,没有用茯苓、泽泻,是因为脾肾二精不足。用茯苓、泽泻会让精水这个层次泄压的同时,会让水循环同时加速。这就像一个南北通的房间,在打开南方的窗户时,打开北方的窗户,气流会直接从北面的开口被“挤压”出去。所以在补的时候,就不能同时打开出口,这也是聚气的原理。
枸杞子这味药,果实生成在10月份左右。此时已经进入冬季,地上阳气已经散出,地下水气逐渐寒冷,所以这个时候,在地上的植物中,还能有果实的植物中,其阳气必然不如长夏或夏季之多,更多的是寒凉的水气为主。
尝枸杞子内部有粘汁,可知承接了长夏的水热之气而成,最难得的立冬之后的长夏之果实。因此它在有立冬阴盛的同时,内部的热气依然得以保存了下来。
从整颗枸杞树木来划分,大地下的根部吸收寒气多故寒凉,大地上的果实吸收阳气多故性温。所以它就像是立冬过后天空中一滴滴的水湿之气。味甘平,也说明它是长夏所遗留下来的果实。
吃了枸杞之后,我们身体就像立冬过后,下了一场三伏之雨一样。由于这个雨滴中带有长夏时的“至阳”之气,渗入大地之后就可以补充人体的命火。所以枸杞的作用,是给肾藏下了一场温雨。肾藏寒的人需要热来温暖,肾藏阴不足的人需要水来滋润,同时肾也会出现阴虚内热。
这个内热会出现很多问题,基本都是“下焦”的热为主,有“膀胱”的热,也有“足跟”的热,严重的还会出现“骨”的热。骨中的热,中医称为“骨蒸”,就像热气蒸着“骨”一样,中药一般用地骨皮之类的。地骨皮和枸杞子是同一植物,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肾气起于足跟的涌泉附近,阴不足火不能上行,所以火就留在了根部。
这个时候就得急速的给大地之下下一场寒雨了,可以用知母,它就像是电母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芍药来将身体外层的水分强制压回地面,来实现寒雨的效果。因此,补肾的六味丸系列中有很多加减,上面就是“知柏地黄丸”和“归芍地黄丸”的原理。
从左归丸用的枸杞一味药看,此刻的肾气应当是阴阳两虚了。案《抱朴子·仙药》云:“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门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这里西王母就是西方的神,“杖”就代表大地中的阳气,地下的阳气在人体就是“肾气”。
五颗果实中,春秋季的精在地面,夏季的精在地上,冬季的精在地下。出现高低不同,是由“阳气”的大小所决定的。“菟丝子”味辛平,为“子”类,可以固涩大地之下的肾精。“山茱萸”味酸平,是相当于春季的“果实”,可以收敛肝气。
这里要重点讲一下为什么用“山茱萸”,就像上面讲的“开窗通风”原理一样,肾的阴阳不足进行补充,我们需要“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指的肾水所来之处,也就是肺金,“节流”就是指的肾气所出之处,也就是肝木。
这个一进一出之间,就像我们肠道消化系统工作一样,比如吃进去的食物从食道的“贲门进”经过胃的分解的同时下方的“幽门关”,等到消化完毕后,“幽门开”的时候,上方的“贲门关”。所以将肾的“出口”变小的同时,把“入口”增大,就可以对其进行补充了。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但理解起来就往往摸不着头脑了。
比如“枸杞子”味甘平,“菟丝子”辛平,这样的联合用药,就相当于长夏转入秋冬时间节点的接力过程,从精气的角度来说称为“连珠”。那么填充进来这么多的“阴气”与“阳气”储存不下怎么办呢?
我们肯定不能用“茯苓泽泻”,将好不容易补进来的精气排出去。这时候我们古人将这些大地深层的阴阳之气, 引入人体的“任脉”和“督脉”,就是“龟板胶”和“鹿角胶”的真正用意了。山茱萸把上面的木气封锁主的同时,让牛膝把这些阳气导入大地之下,在人体中也就是人的腰腿部了,所以它不会让肝气郁结。这样一来肾气下寒的问题也可以间接的得以补充。
这样的一连串的开源节流疏导过程,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尽管称为“左归丸”,却同样可以治疗腰痛,治疗腰痛并不是它想要的目的,而是泄洪过程中的附加效果。学习必须要缜密且精细。不然就没有了灵魂,不能形成合力。这是张景岳的名方,景岳全书是把四大经典全部都研究了一遍,才能创立出这样的方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