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说:“人之六情,所以扶成五性,喜怒哀乐爱恶也”。徐锴说:“五性:仁、义、礼、知、信,属阳”。可知“性”有五,“情”有六。所以“人之性”为“地之上”大地向上吐生出“屮”的状态,“人之情”为地之下“丹”中真阳先左右后破土的状态,故五性为六情之“表”,六情为五性之“里”。
“性”是指的“阳气性善”部分。有阳气性善,就一定有性恶,如荀子在《性恶篇》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老百姓常常称“性”为“天性”,称“情”为“真情”。如果把“性向天”的状态反过来,在未进入大地之前便为“性恶”。进入地下之后化为“情”。随着大地下分别之力,也就是说文中讲的“阴气”越来越大,“丹”中的这一点真阳(真情),也就随之东流而去变成了“欲”。
如果我们注意看“金文”书写方式,会发现下边丹中这“一点”其实为“木”字向天生长的原动力。“点”在甲骨、金文那个年代,人心向内,所以文体形式上,本质是表现在“丨”内部的分别状态,文字的形态不会出现“外形”上改变,故书写用“直线”来表达。等到了百家争鸣之后小篆的出现,人心不内,表现在“丨”外形上,会出现形体的动态改变,故书写用“曲线”来表达。
通过时间的位移,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文字的演变方式。甲骨文没有更多的注解与资料流传于后世,从本质来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需求”,而注解训诂的出现,恰恰反映出后世之人追求“丨之初”的渴望之心。所以《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左传》说:“人弃常道,则妖兴”。当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说的和做的都符合“丨”之特性,那么人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惟命不常”后的灾难了吧。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