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平生简介
彭子益,白族人,原名彭承祖,因其讳某,故以字行。原籍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彭屯村。因其父亲在贵州当官,故彭子益在贵州出生,并在贵州长大。
1873年出生于贵州,因其家庭条件优越,而且从小即聪慧过人,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其对医学情有独钟,从小即醉心医学,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
成年后离开贵州,游学京华,并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在此期间得阅大量珍贵的中医典籍,医学造诣一日千里,亦因此而名著于都中。
辛亥革命后,清廷太医院解散,彭子益在1914年应山西督军阎锡山的邀请,离京入晋,从此便开始了他在山西长达20多年的行医、任教及当官的生涯。
1914年入晋后,在1916年7月开始试署汾西县知事,至同年10月25日调署介休县知事。
1916年10月25日开始担任介休县知事1年,在其担任介休县知事期间,因“悃愊无华、措施释当”,被授予六等嘉禾章。
1917年至1920年,又被调署霍县知事,在此期间,配合阎锡山政府禁烟(指鸦片)颇力,为山西社会安宁,商业繁荣,文教兴起,民气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在1919年,因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彭子益被聘充理事并《系统学》教授,编讲《医学丛谈》。彭子益的教书立着育人生涯就此展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最早版本《实验系统医学》就是在这个时期编著。(注:第一个版本 《实验系统医学》山西省立中医专校线装石印版,第二个版本 《惟物论的系统医学》云南特别研究班讲义,第三个版本 《系统的古中医学》四川成都国医学院讲义,第四个版本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先生74岁时修订)
1920年至1925年,又被调署平陆县知事,在此期间,他曾致书山西医学会理事长,并推荐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为第一可法之书,要求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于1921年改名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学生每人发给一部,个个熟习此书,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1925年又被调署灵石县知事,先生离开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先生在当灵石县知事时,曾在灵石县城东介庙创办了绵山中医院,后迁静升镇三官庙,先生兼任院长,设内、外、妇科,另设有中医研究会,于1927年停办。史籍对先生任职灵石县知事期间评价如是:“彭承祖,字子益,云南人,民国十四年到任,公正廉明,为政偏于爱民,减少派款,节省经费,知医,下乡办公遇病即诊,尝云:当今之世,不能以政治救人,当以医道救人。在任一年,人民感德。”1927年又被调署新绛县知事。
1935年山西沦陷,彭子益遂离开山西,前往南京,并在陈立夫的函荐下被中央国医馆聘充该馆编审委员会《系统学》专任委员,亦被施今墨聘为《北平文医半月刊》学术顾问。
1938年南京沦陷,彭子益离开南京返回云南,在省民政厅长丁又秋(又名丁兆冠)的大力支持下,他继续中医学教育,在昆明原民政厅内开办中医系统学特别研究班,为云南教育培养了中医400多名,并编著《惟物论的系统医学》作为讲义。同时,他极力主张在云南昆明设立一所中医院,让学员能够从事临床医疗实习,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提高学员医疗水平。但此计划最终未能实现。由于在云南的教学计划未能如愿实施,彭子益随后负笈游历重庆,并先后在重庆巴县国医学校及成都四川国医学院任教,其著述《系统的古中医学》成为四川国医学院的讲义。
1942年,因女婿在广西桂林患病,奔赴照料而未果,随后,彭子益就留在了广西,并在桂平、博白、兴业及合浦等地悬壶授业,
1947年,在广西博白讲学期间,对其生平著述进行重着,并从同学诸君之请,将其著作改名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49年,因越南海防市长盛请前往诊病,未几意外病卒于异国他乡,终年76岁。
前言
《医学丛谈》为白族医学家彭子益(彭承祖)系统学论著。民国八年,当国内否定中医、废止中医思潮盛行之时,大江南北的著名医家,如彭子益、时逸人、丁福保、周小农、张锡纯、裘吉生、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冉雪峰、何廉臣、曹炳章、杨医亚。等近百人纷纷北上,云集太原。
在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组织下以罕有的勇气在太原宣告成立“山西医学传习所”。阎锡山是校董事长,杨兆泰任校长(曾任山西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山西医学传习所“以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究源溯流,融会贯通为办学宗旨”一时间,创学会,办杂志,兴学堂,救亡图存,领袖全国。创造了一段中医学的历史传奇。
系统学
医学丛谭初编
仲景理法,中气为主,中气左旋右转,十二经气左升右降。内外感伤,百病悉根于此。病名虽多,无非旋转升降四字之病。
理中丸:明揭中气之功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气以复中气,附子泻心汤:泻心气下降,温肾气上升,以旋转中气,大承气汤:寒下土气之实,以承中气之复明,此四方仲景理法之根本得矣。
甘草干姜汤:温补中气以降肺气之寒逆,麦门冬汤:清补中气以降肺气之燥逆,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气之实,兼顾中气,厚朴麻黄汤,橘皮汤:正泻肺气之逆,泽泻汤:补土燥湿以泻肺气之逆,厚朴大黄汤:下胃间之实以降肺气之逆,降肺之法备矣。
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升肝木降胆木补中气,肝胆并治之法备矣,
小柴胡汤:专降胆经之法。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四逆汤:专温补肝经之法,薯蓣丸: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全体之治法,大黄蛰虫丸:明磨化瘀积以复中气而升降经气之治法,肾气丸:明治肾气之法。
能将此数方理,明白了解,融会贯通。一切百病之理法,皆可推而用之,仲景之传如此而已。盖十二经气,六升六降。经虽有六,胆肺胃三经不降之病多,此三经能降。他经之应降者,自无不降也。升经随有六,肝脾肾三经,不升之病多,此三经能升,他经之应升者,自无不升故也。故曰仲景之传如是而已。
总结:上列脾胃二项系,举脾胃二经,以概其他各经。言仲景心法全在此,足太阴脾己土,数字上此数字,系中紧要之根本,不可含混过去。脾(足太阴脾经己土)胃(足阳明胃经戊土)。
有系统的学说
讲求医学,本是极难极繁的事。但是一层,只要知了一以贯之之道,也就不难,也就不繁了。譬如一株大树,将底下的根干遮住,只求上边的枝叶,自然不知道哪枝哪叶,是从哪里升上来的。如先从根本上求起,自然知道那千枝万叶,都是从根本上一个芽儿生起。一分成两,两又分四,四又分八,八又分十六。虽愈分愈多,总是不能离了一个根子。知道根子,自然知道千枝万叶了,今日所贡献于诸君者,既贡献这一贯的意思,一贯者就是有系统三字的意思也。
生命力与抵抗力
人身有生命力与抵抗力。生命力强足的,寿延必长,精神必足。抵抗力强足的必比不容易受病,受病也容易痊愈。这生命力如树的根,抵抗力如树的枝干。虽说两事还是一事,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而已。但树的根是在下边,枝干是在上边。人身的生命力,却在人身的当中,抵抗力却在人身的左右上下。那生命力就如轴,抵抗力就如轮。用药治病,若是把生命力伤着了,那轻病立刻转重,重病立刻就死。若是生命力伤着了,那抵抗力就不能抵抗了。故治轻病须顾着生命力,治重病须恢复生命力。若是生命力无法恢复,这病也就无法治了。
中气与经气
所说的生命力抵抗力,在人身上究竟指什么说呢?那生命力就是人身的中气,抵抗力就是人身的经气。人身结胎之初,先结中气,由中气化生经气。经气完备,十月产生。一结中气之后,中气便左旋右转起来。是为有生之始。中气左旋右转,经气便随着中气的旋转。左升右降,旋转升降,无一息停止的。直到天年尽时。
中气的旋转中止,然后人死,那解剖学一月的胎形,有廻纹环绕,就是中气旋转的现象。动干脉静干脉一升一降,就是经气的升降。不过是气上行血就下行,气下行血就上行,故解剖图动静两脉的大干脉是左降右升。经气是左升右降也。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是为平人。
若经气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是为病人。是百病之作,不因经气之当升者不升,即因经气之当降者不降。当升不升,名曰下陷,当降不降,明曰上逆。上逆下陷皆由中气的旋转不灵之故。治病之法,无非查悉某经下陷,用升某经之药以升之。查悉某经上逆,用降某经之药以降之。莫伤中气。中气已败,培养中气。因中气之旋转,是经气升降之根本。若中气的旋转不衰,经气自然当升者升,当降者降。不病下陷,不病上逆也。
阴阳之由来与中气之由来
阴阳二字,不知者多笑为无根之说。殊不知阴阳是极真确的,极现成的。太阳东升,地面上就有阳气,太阳西降,地面上就有阴气。午前为阳盛之时,午后即为阴生之时。因午后则气降,气降即生阴也。子前为阴盛之时,子后为阳生之时。因子后则气升,气升则生阳也。地球在太空之中,这升的气,是从地下升出地面上来。这降的气是从地面上降入地下去。这气升气降之交,就是制造中气的元素。
凡地面上之动物植物,处于空气升降之交,皆秉这一升一降中间的气,才能生活。人为万物之灵,秉收造化之中气。所以人身之中,也是气降则生阴,气升则生阳。与造化同体,要知人身的阴阳,须先知造化的阴阳。但造化是有气升气降制造出生物的中气来。人的身体确实先受了造化升降制成的中气,然后中气左旋又转,升降起来。左旋则生阳,右转则生阴,这就是太极的理。
那已发芽为出土的核桃,根是由上转下,干是由下转上,做环抱的形象。这就是秉造化中气旋转之气而然。周易,天气上,地气下为否卦。地气上,天气下为泰卦。泰卦者,地气上升于天,天气下降于地,升降交合,中气旋转,是以安泰。否卦者,地气下陷,天气上逆,中间气脱。是以否塞。地气下陷天气上逆者,中间无气不能旋转故也。
内经有曰,上下者阴阳之定位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后图上为阳位,下为阴位。上为阳极,下为阴极。阳主动,阴主静。动则升,静则降。升极而降,是为阴根。降极而升,是为阳根。不降则阳逆化热,阴根已伤,不升则阴陷化寒,阳根已伤。阳根伤则陷者愈陷,阴根伤者则逆者愈逆。盖升则生阳,亦有阳则升,降则生阴,亦有阴则降。彼此互根。无所起止,亦无所先后。升降如环,一气廻周而已。降由右行,升由左行,上下左右之升降,根于中气之旋转。天道之气化如此,人身之气化亦如此。中气旋转,在胸骨之下,肚脐之上。旋转的中心点,在脾土胃土之间。人身之气,旋转升降,能常如此图,便无疾病,便能长生。医家本比旋转升降之理以治病。便能头头是道,滴滴归源,救死回生之妙诀也。亦捷诀也。
中气旋转上下左右升降之图
五行之真理
中医闹不明白的缘故,一源于不由中气学起,如寻千枝万叶之木,不见根本,愈说愈纷,愈分愈乱。一原于将五行看成五样物质。愈说愈讲不下去,强为比譬,愈失其真。岂知这五行并不是五样东西。乃是一气升降中五个运行的作用。那金不水火土者,乃作用的代名词也。造化之气,升降如环,人身之气,也是升降如环。这升降如环之中,原有动静二气,这动气是生于下极于上,这静之气是生于上极于下。难是二气,扔是一气。静而极下的气向左拐上升,又成动气,动而极上的气,向右拐弯下降,又成静气。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是也。
初动之气其性疏泄,动极之气其性浮宣,初静之气其性收敛,静极之气其性沉藏。然由疏泄而浮宣,由收敛而沉藏,由沉藏而疏泄,全由中央之气,左旋运化之力,运化作用谓之曰土。疏泄作用谓之曰木,浮宣作用谓之曰火,收敛作用谓之曰金,沉藏作用谓之曰水。故曰五行者,一气升降的运行,五个运行的作用。五个运行的作用,乃是一气动静所升降,并非实在物质。宇宙间最忘上浮者某如火。最往下沉者某如水,最能疏泄者某如木,最能收敛者某如金,最能运化者某如土。此五行名词之由来也。
五行相生之真理
一年之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由春而夏,由夏而长夏(夏至后),由长夏而秋,由秋而冬。又由冬而春。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冬气生春气,曰水生木。春气生夏气,曰木生火。夏气生长夏之气,曰火生土。长夏之气生秋气,曰土生金。秋气生冬气,曰金生水。春气疏泄,由静极而动。夏气浮宣,由动而极。秋气收敛,由动极而静。冬气沉藏,由静而极。土气运化,主中央而运四时。为升降动静之枢轴。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寅卯属木,而辰属土。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巳午属火,而未属土。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申酉属金,而戌属土。十月建子,十一月建亥,十二月建丑。子亥属水,而丑属土。木火金水四气之中,皆有土气,中气左旋则升而化木火,右转则降而化金水。故又曰土为四象之母也。
五行相克之真理
克者制也。火气浮宣,水气沉藏,水克火者,沉藏之气制浮宣之气也。金气收敛,火气浮宣,火克金者,浮宣之气制收敛之气也。木气疏泄,金气收敛,金克木者,收敛之气制疏泄之气也。惟木之克土,木郁不能疏泄,则盘塞而克土。疏泄太过,则冲击而克土,土之克水。土燥则挟火以克水。土湿则不克水也。
风热暑湿燥寒解
人身疾病不外风热暑湿燥寒这六项,究竟这六项病气,是人身本来有的呢,还是外来的呢?是本来有的。人的身体,本是五行之气,组合而成,五气组合,不单独发见,相生相克,平匀不偏,是曰胃气,胃气者,生气也。若是偏了,就现出这六个字来了。
木气为风,组合平匀,木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风。火气为热为暑,组合平匀,火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热见暑。土气为湿,组合平匀,土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湿。金气为燥,组合平匀,金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燥。水气为寒,组合平匀,水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寒。
一气偏胜则病,一气独见,不见他气则死。故治六气之病,需将组合不平之处,调剂于平,自然病愈。调剂于平,则中气之事也,缘中气旋转,则六气之组合乃平匀也。
外来的风热暑湿燥寒解
上说风热暑湿燥寒六气,是人身本来有的。中气调和,六气平均,一气不至偏见,故不发见风热暑湿燥寒的病。但是人身的六气,亦是有造化的六气禀受来的。缘六气者就是五行之气。
人秉五行之气也。如春天风气偏胜,人则病风。夏天热气、暑气、湿气偏胜,人则病热、病暑、病湿。秋天燥气偏胜,冬天寒气偏胜,人则病燥、病寒,所谓天人同气是也。但天时气偏而人就病者,都是人的中气不足的缘故,中气健旺的人,必不随天时之偏气以同病。盖中气旺则本身六气调匀,不至一气偏胜,故不病也。病者皆中气不足,一气独胜之故,风胜则病风,热胜、暑胜、湿胜,则病热、病暑、病湿。燥胜则病燥,寒胜则病寒。病虽起于天时,而实生于本身也。此五行所以贵克制也。
寒热
火性炎上,水性润下。周易火卦在上,水卦在下,名曰未济。水卦在上,火卦在下名曰即济。即济为生卦,未济为死卦。这生卦死卦,是何说呢?火性本是炎上的,能由上下降以交水。水性本是润下的,能由下上升以交火。火气下降故不热,水气上升故不寒。火气之中有了水气,火中有液,所以下降。水气之中有了火气,水中有气,所以上升。即济之卦,上清下温,故称生卦,未济之卦,上热下寒,故称死卦。
火降水升,全赖中气。中气右转,火自下降,中气左旋,水自上升。即济为生卦者,中气之力也。弱火升而不降,水降而不升,是中气先亡不能旋转。故热上愈炽,下寒愈盛。中气未亡,能复旋转之旧。不降之火,扔能下降,不升之水,扔能上升。升降复原,病愈人安,可不致死。知人之热,知水之寒,不知人之热由于中气之不能右转,水之寒由于中气之不能左旋,所以热死不解其故也。
燥湿
人有病燥者,有病湿者,有燥湿兼病者,皆中气之虚也。燥湿分离,则即病燥又兼病湿。湿长燥消,则病湿而不病燥。燥长湿消,则病燥而不病湿。土性主湿,金性主燥。若中气旋转,燥能交湿,湿能交燥。燥湿平匀故不病也。
风
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病热则助热,病寒则助寒,病燥则助燥,病湿则助湿。而贼伤中气,尤为第一。究竟这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动失其正的动气。木主疏泄,其性为风。本来是动,动得其正,则不病风。动而不得其正,其中有三个原因。
木生于水者,生于水中之温气也,水气温则木气和,和则不现风气。水中温气不足,则木枯而病风,是一个因也。木主疏泄,金主收敛,金能收敛,则木气不过疏泄,故不病风。金气不足,收敛不住,则木气过于疏泄而病风,又一因也。木主左升,中气左旋则能升,中气不能左旋则郁而不升,郁而不升则乱动而病风,又一因也。
六气自恶
木生风,木恶风。火生热,火恶热,土生湿,土恶湿。金生燥,金恶燥。水生寒,水恶寒。欲养木,贵息风。欲养火,贵降热。欲养土,贵去湿。欲养金,贵清燥。欲养水,贵温寒。缘正气与邪气,皆一气也。六气偏见者,皆正气失调而成邪气也。邪气欲盛,正气欲竭。故曰其虚者,正其实也,其实者,正其虚也。
十二经相表里
脾脏也属己土,胃腑也属戊土,相表里。肝脏也属乙木,胆腑也属甲木,相表里。肺脏也属辛金,大肠腑也属庚金,相表里。肾脏也属癸水,膀胱服也属壬水,相表里。心脏也属丁火,小肠腑也属丙火,相表里。心包脏也属相火,三焦腑也属相火,相表里。
表为外,里为内。这相表里的意思,却非内外的意思。缘一阴一阳乃成一气,这表字即阳字之意,里字即阴字之意。脏为阴,腑为阳。腑主化,脏主藏。一化一藏,一气乃周。人秉造化之阴气而生六脏,秉造化之阳气而生六腑。脏者腑之阴,腑者脏之阳。故曰相表里。甲乙丙丁云者,分别阴阳之名词也。
附表:
十二经气升降
脾经升胃经降。肝经升胆经降。大肠经升肺经降。小肠经升心经降。肾经升膀胱经降。三焦经升心包经降。经者,经过也。又经者,管也。十二经之升降,中气之左旋右转为之本也。
十二经升降主病之轻重
脾经自足走胸,胃经自头走足。肝经自足走胸,胆经自头走足。肾经自足走胸,膀胱经自头走足。大肠经自手走头,肺经自胸走手。小肠经自手走头,心经自胸走手。三焦经自手走头,心包经自胸走手。足经病重,手经病轻。(起止细目于铜人图考之)
十二经之体用
十二经气有体有用。阳主升,阳经之降者,阳体阴用也。阴主降,阴经之升者,阴体阳用也。阳经之升者,体用皆阳也。阴经之降者,体用皆阴也。阳体阴用者,以阴体阳用为配偶。阴体阳用者,以阳体阴用为配偶。体用皆阳者,以体用皆阴为配偶。体用皆阴者,以体用皆阳为配偶。故曰阴阳一气,升降如环也。
六气主令与从化
十二经称手足之解释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主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主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主降。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主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称手足者,以经行之起止,分别升降之记号。升经降经,左右皆同,但升降的主干力,升经在左,降经在右。在右者无升的主干力,在左者无降的主干力也。
五行各一火分君相
相火者空土之火也,君火者丁火也。心经丁火,根于癸水。水中温气,升于乙木,乃化丁火。虽化丁火,而癸水却与少阴君火同居一气。当有克火之势,君火所恃者,相火为之辅也。相火主气为手少阳三焦。既有足少阳胆经甲木化气于本宫,又有手厥阴心包相火化气于乙木。是君火之力,不及相火之大,所以能生土者,心包相火胆经甲木,皆虽心经丁火下降之故也。
三焦相火居小肠之部,为土气之根。然受气于心包相火与甲木二气,二气下降,三焦相火乃能生土。二气不降,燔心灼肺则病上热。三焦无源,则病下寒,下寒则土气无根。于是湿生而土败。中气居脾土胃土之间。为相火下降之枢轴。中气者,温则运,寒则停。三焦者又中气之根也。所以上热下寒之家,中土必败。以相火不降之故也。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中气与相火,交相为用,其机至速,当心燔肺灼之际,只知上热不知中寒,此仲景先师之学所以失传也。
荣卫分合
荣者疏泄发荣之气,卫者收敛卫固之气。荣气秉于木火,卫气秉于金水。荣性上升,其性热。卫性下降其性寒。此荣卫之分也。荣气疏泄有卫气之收敛以交之,卫气收敛有荣气疏泄以交之。则荣气不见热,卫气不见寒。然荣卫之相交,必由中气之旋转。
盖中气为荣卫之根本也。如见荣卫之分病,必由中气旋转之偏衰。胃土者,金水之源。脾土者,木火之源。胃土又转,则气化降而金水生。脾土左旋,则气化升而木火生。脾升胃降,中气冲合。荣卫相交,金水木火,升降调和,不见为热,不见为寒,无所谓荣病,无所谓卫病。
中气不足,升气偏胜,于是荣气离却卫气,而现其本性。降气偏胜,于是卫气离却荣气,而现其本性。荣现本性则发热,卫现本性则恶寒。当荣病见热之时,腑阳未动。则荣气之热,只病在表,而不入腑。当卫病见寒之时,脏阴未动,则卫气之寒,只病在表,而不入脏。中气复元,荣卫相交,一汗而解。
荣病热盛而卫不收敛,卫病寒盛而荣不疏泄。是以不交荣气之疏泄,复则交卫而寒退,卫气之收敛,复则交荣而热退也。如荣病发热而腑阳动,荣热内陷,由表入里。脏阴尽则人死,脏阴复则人生。卫病恶寒而脏阴动。卫寒内陷,由表入里,腑阳尽则人死,腑阳复则人生。荣热入腑者半死半生,卫寒入脏者九死一生。半死半生者,去热救阴,阴复则生,九死一生者,因中气在二土之交。 土生于火,寒气灭火,易于消亡也。
这荣卫的道理,不可不明白,如不明白,便不能学伤寒温病时症了。伤寒等症只分表里,在表者荣病卫病,在里者腑病脏病。仲景伤寒六经的经字,须分别荣卫脏腑去看。仲景伤寒之乱于后人者,未将表症全属之荣卫,里症全属之脏腑也。
五脏分主表
总结
木火土金水,名曰五行。木气者疏泄之称,火气者宣发之称,土气者运化之称,金气者收敛之称,水气者固藏之称。甲乙丙丁云云者,分别五气阴性阳性之称。只须将五行的行字,认为气字,便明白五行也。只须将六气主令从化表查记分明,便知气化的本原也。六气者五行之所生也。木生风,君火生热,相火生暑,土生湿,金生燥,水生寒。五行六气,不可不玩味明白,明白后,即可按着上说升降如环的圈之。
贴着自己身子的上下左右,将各经升降切实体会,体会之法,有分开体会,合并体会两法。分开体会者,将各经升降,一一分开去想,合并体会者,将各经升降共同组合,合并去想。其中又须先将某经与某经相表里,一经一经的想。再将主令从化按照六气主令从化表,一气一气的想。由升体会降,由降体会升,由分体会合,由合体会分。守住中气的旋转以看四维的升降。气合则无病,气分则有病。
能将五行六气明白之后,仍然将五行六气摆开,只归到中气的旋转,十二经气的升降上说话。然后论病、论方药、论脉象,自然跟着系统。无一系落空,无一系统错乱,自然处处皆知其所以然。什么叫所以然?就是中气旋转,十二经气升降而已。就是中气旋转之力足,升降自然调和,中气旋转之力不足,十二经气当降者不降,当升者不升而已。以上说话,如法学家的总则。明白总则,以下分则自然了解。故曰医学如一贯之道,就简而易也。
方药应尊仲景的理法
仲景金匮伤寒两书,为中医内科方书之祖。不尊仲景的理法来变通,所以医家各持各论。门户愈分,理法愈乱也。上回所说的上下左右中阴阳动静升降如环的圈子,五行的作用,六气的从化,荣卫的分合,即是仲景理法的根据。兹将仲景各方,择其容易证明者,按照人身气化运行的次序,详细说明于后。
理中汤
亦名人参汤。党参十分,白术十分,炙草五分,干姜五分土炒。理中汤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等病症,医家大概好用破气的药,轻者用香附、橘皮,重者还要用枳实、大黄、川栋子、三菱、莪术等类。殊不知此病是由中气不运之故乎。平人中气左旋右转,上焦之气,随中气右转,降了下去,交于下焦。下焦之气,又随中气左旋,升了上来,交于上焦。气化通调,上焦清虚,故无胸痹、胸满、心痞气结在胸等症。人身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道路,这道路通与不通,亦是由中气运与不运而来。中气不运,然后胁下气逆,上抢于心。此等痞结的症候,必有寒气凝结。
仲景理中汤的理法,即是用参草以补中,干姜以运中,中气在脾胃之交。脾胃属土,土气本湿,中气不运者,土气必湿,故又用白术以去湿气而补土气。名曰理中者,即是理中气之旋转也。若是用破气的药,这病必定要加重的。还有就治死了的,因中气即虚,又遭攻伐,必定益法不能旋转了,但是一层。也有那中气甚虚的人,吃了理中汤后,胸间发胀。肚腹觉热者,这却有两个原因。
一由于平日胃间必有一部分发硬。一由于平日阴分偏虚,木气枯濇的缘故。那胃部发硬必是伤酒伤色的人。缘脾升胃降全赖津液涵濡,气机乃能活发。伤酒的人,胃脘受伤,津液亏损,所以发硬。伤色的人阴份的津液,一定是亏耗的了。木本生火,津液亏者,木气必枯,木枯而遇干姜、炙草温补的药,所以肚腹发热。此等津液亏耗中气又虚的人,如有必须理中时,可以改用丸药,加以养津液磨积滞之品,少用干姜或去干姜改用神曲,徐徐调理。庻乎有益无害。
那用理中汤丸,还有地理上的关系也是要知道的。山西的空气多风多燥,在山西的人,中气虚者偏于风燥居多。虽不可一概而论,若是在春秋两季的时候,确实偏于风燥无疑。中气虚者,偏于湿寒者易治,偏于风燥者不易治。若是治风燥的中虚,虚息风敛燥,与理中兼而用之,不可单独猛进也。
理中丸
即理中汤作丸。理中丸治霍乱、上吐下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不渴者。夏月之时,井水极寒,空气极热,地面之上,湿气极盛。当此下寒上热之时,人能中气健旺,旋转升降,无所停滞。上焦火气,降而交于下焦,下焦水气,升而交于上焦。上清下温,不病霍乱。
平人不吐者,胃气右降也。平人不利者,脾气左升也。平人夏月不头痛身痛者,中气旋转不生湿气也。平人不发热恶寒者,中气健旺荣卫调和也。
病霍乱之人,中气不旺,食寒饮冷,凝滞不化,再感暑湿之气,于是中气不能旋转,胃气上逆而作吐,脾气下陷而作利。伤于暑湿,于是头痛身痛。荣卫不合,于是发热恶寒。此霍乱之由来也。
此等病症,医家好用藿香正气散,不知次方多系辛散之药,少有顾中之品,中虚之人,辛散最忌。服藿香正气散后,汗出而脱者,即是中气亡脱之故。仲景以理中丸为治霍乱之主方,全是除中焦之湿寒,复脾胃之升降。荣根于脾,卫根于胃。脾胃之升降复,中焦之湿气去,是以吐利止身痛愈而寒热不作也。
但是一层,理中丸只能治寒多不渴的霍乱,不能治热多而渴的霍乱。若是热多而渴的霍乱预着干姜、炙草,必定益吃益渴了。而人之治热渴霍乱者,见其热渴,又往往好用清凉之药,这也是不对的。须知热渴霍乱的原因,与寒霍乱都是中气停滞,脾陷胃逆的缘故。不过是热渴霍乱,胃气上逆的很。湿气较重,逆火较盛。其热者胃逆而火不降,其渴者湿气逼住火气也。所以仲景治热渴霍乱用的是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桂枝、猪苓。以除湿而陪土。湿气一除,土气一复,于是胃降而吐与渴俱止。脾升而利亦收。
升降复原,上焦浮逆之火,自随胃气右降,而热亦退。其实并无清凉之药,如用清凉,中气立刻就脱了。所以日本认为此证为虎列拉,言其极凶猛也。其实照仲景之法治之,立刻就好。不过此等症候,在盛暑湿生之时,病一发作,中气脱的很快,在不知道顾中,所以死人甚多且速也。
热渴霍乱也有吃井中新吸凉水而好者,此理亦是降胃逆的原故。盖逆则气热,凉则气降,无非使胃气凉降,中气旋转复原而已。但吃新吸井水的热渴霍乱,一定是吐而不利。如其下利,是中寒必矣。中寒再遇寒凉,不死者甚少也。
还有一事,可以互相发明,夏月热蒸之时,吃了寒凉的东西就病霍乱,为何能吃西瓜?还有泻肚吃西瓜而好者,此又何说呢?凡夏月泻者,由于湿气者多,人身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上升则为雾,水下注则为渎。沤者气中有水水中有气,水气将化未化,将分未分之意也。如渎之水,注于下焦,而降于上焦,肺主皮毛,而司收敛,肺气收敛,则上焦如雾之气,乃能降而为水。肺与大肠相表里,本是气所升降,湿热熏蒸肺气不能下降,大肠之气,遂不能上升。升降倒行,中焦如沤之水,遂入大肠而为热泻。肺气清降,收敛令行,汗洒于皮毛,小便注于膀胱,气水分清,热泻自止。
西瓜极清肺气,解热润燥,而不寒中。炎暑之时,常吃西瓜,而神爽者,清肺之力也。中气之理,右降则左升。西瓜直接助右降之气,即间接助左升之气。升降相维,中气乃治。以广义言之,谓西瓜能调中气,亦无不可,理中丸之理中,由内而外也。西瓜之调中,由外而内也。由外而内者,助肺金之降敛。金敛则气收,气收则水道调,而土湿去,土湿去则中调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钱,黄连五分,麻沸汤渍,少顷去渣取汁温服。治伤寒误下后,又误发汗,心下痞、按之濡、有上热者。上回说理中汤治心痞,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治心痞呢?缘理中汤所治的心痞是由渐而来,属于中气虚寒,旋转无力之故。这大黄黄连泻心汤所治的心痞是由误下、误汗,中气骤然被伤,热逆不降,因而痞塞之故。
中气的旋转升降,本是极平匀的,中气被汗下伤了,逆而作痞,君相二火无路下行,故生上热。这痞系骤然而成,其经气已有结塞之象。弱仍用理中汤温补之药,结塞必加,痞降更甚,上热更逆,中气益法不能旋转矣。所以用大黄以通其结,黄连以降其热,热降结通,中气旋转复元,是以痞去而人安也。中气如轴,经气如轮,轴运轮就行,却轮滞轴亦停。
理中汤之治心痞,轴运轮行之义。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治心痞,即去轮之滞以复轴运之原之义也。医道极易偏执,各说各有理,知轴轮的意思,平心体会,自然不偏了。次方渍而不煎,又只渍湏臾,取味最轻,便见运轮复轴之意。若是取味重了,中气必被攻破了,因痞系由中气被伤,旋转不灵,因而上逆之故。与大承气汤之攻下完全实证不同也。
附子泻心汤
大黄一钱,黄连五分,黄芩五分,以麻沸汤渍湏臾去渣取汁,附子二钱,另煮取汁合和温服。治伤寒误下、误汗之后,心下痞硬、恶寒汗出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中气被伤热逆不降而下寒未生的心痞。此方系治中气被伤,热逆不降而下寒已生的心痞。何以知道下寒已生呢?
因上热而下寒未生的心痞,痞而濡、按之不硬、不恶寒。上热而下寒已生的心痞,则痞而硬,又恶寒也。痞濡者脉必浮,痞硬者脉必沉。缘中气旋转,上焦之火降入下焦,故上焦不热下焦不寒。痞而硬者之心痞,即由痞而濡者之心痞而来。盖上热不降则下焦水中无火。水中无火,于是寒生而硬现。此病汗出者上热之蒸腾,恶寒者寒水之本气,非表症也。故轻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味以降上热,重取附子之味以温下寒。温则生,清则降,升降复元,中气治而痞硬消。热退于上而汗收,温复于下而寒去。痞濡者,上热中痞而寒未生,痞硬者,上热中痞而寒已生者也。
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芒硝一钱,枳实一钱,厚朴二钱。治伤寒阳明病,胃家实、日暮潮热、谵语、手足澈然汗出,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长、次数加多,以小承气汤一合试探,失气大便硬者。承气者,承中气也。中气左旋化阳,右转化阴,阴阳平匀,中气乃治。阴进则阳退,阳盛则阴消,阴阳偏胜则中气伤而人病。阴阳偏绝则中气亡而人死。死者,死于阴阳偏绝中气不复也。
大承气汤证,阳气偏胜,阴气将绝。当此之时,阴阳平匀的中气,几乎有阳无阴了。日暮潮热者,阳明燥金气盛,申酉之时,燥金司令也。谵语者,胃经燥极,君相二火不能下降,烧灼燔蒸,神志不清也。手足濈然汗出者,四肢兼气于脾胃,胃热之极故手足热而汗出也。此时如不用大承气汤,下其燥粪以回阴液,则燥极阴亡,中气无恢复之极,人随死矣。但是一层。
大承气不可随便轻用,须俟六七日不大便,又虚小便清长,次数加多,大便方硬,便硬乃可言下。又须先以小承气汤少许试探。小承气汤,大黄一钱,枳实五分,厚朴一钱。如大便已硬,服小承气汤,必然失气,乃可言下。弱前日昨日,小便清长而多,今日小便减少,是津液续复,自将大便,不可轻下。如服小承气汤试探不失气,是大便必先硬后溏,不可言下。轻于攻下,中气随之亡脱矣。
理中汤去中土之湿寒,以理中气的旋转也。承气汤下中土之燥结,承中气之续复也。但承气汤证,除伤寒阳明腑病,全属实证外,其余外感内伤,绝无仅有。缘伤寒纯是气化之病,阳明燥金一气独胜,一气独胜,则诸气皆并入燥金,故燥热如此之烈。燥粪如此之硬,非下燥粪不能复阴,以回中气也。
后世医家一见大便燥结,即用寒下,不知先硬后溏,乃是中虚使然。先硬者,大肠之燥。后溏者,胃家之湿。平人燥湿调停者,中气之旋转旺也。肠燥胃湿,中气已虚,再遇寒下,中气被攻,旋转终止,则人死矣。此等错误实在太多,不可不猛省。若非完全阳明实证,虽大便燥结,先后皆硬,亦不可下。因只系大肠的燥结,脾胃之间并无燥结,轻下伤中,亦易致人于死也。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二钱,炮干姜一钱。治湿寒之肺痿,吐涎唾、不饮不渴、头眩、遗尿、小便数者。平人肾水温升则上腾而化气,肺气清降则下行而化水,水升化气故不便数遗尿。气降化水故无涎唾。肺气清降故不头弦。
那交秋之后,天气清肃者,金气收敛而下降也。肾气上升肺气下降,全有中气旋转脾升胃降而来。盖中气旋转为各经升降之根,而脾胃则又为各经升降之门。胃气不降肺气亦无降路,脾气不升肾气亦无升路。病此病者,全由中气虚寒,不能旋转。
脾胃凝滞肺气不能下降,故肺气上逆,水郁而成涎唾。肾气下陷,水不化气而便数遗尿。气郁涎生,肺气不能降敛,浊气上逆,故觉头眩。方用炙甘草、干姜,温补中气,复旋转升降之旧。故下则尿不遗便不数,上则涎唾不生头部眩也。
此方并无除痰止眩收缩小便之药,而见效如此,可见仲景理法,不过根据中气的旋转,推及脾胃的升降,由脾胃的升降,推及各经的升降而已。若是只用降痰之药收濇之药,不用中气之药。一定要将病治重了的。因中气虚的人,最忌重坠、最忌收濇。盖收濇则中气更难旋转,重坠则中气更易脱亡。如知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的道理,便不轻易单独用重坠与收濇的药了。
麦门冬汤
麦冬六钱,半夏二钱,党参一钱,粳米二钱,大枣三枚去核,炙草一钱。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前方治的系肺逆不降,此方治的也是肺逆不降,但前方系肺气湿寒之病,此方是肺气燥热之病。医家治肺气燥热的病,多半用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汤,重用凉药以清燥热,本来极好,但是一层,只知清肺气之燥热,不知凉药伤了中气。
常见有肺燥之人,服了养阴清肺汤,热反增加,腹泻神昏而人死,这是不知肺燥的根源之故。平人肺气清降不生燥热,肺气清降,全赖中气之右转。肺金本气为阳明燥金,又化气于太阴湿土,故肺金曰手太阴经。金主燥,土主湿,五行之理。病则现其本气,肺气逆则病燥也。
次方治肺燥而多补中之品,正是因肺逆由于中虚之故。参草米枣补中生津,半夏降逆,麦门冬润燥,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上焦之气不能下降之故。上焦不降,由于中气虚弱旋转无力之故。此仲景立方之微旨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三钱熬令黄色捣,大枣五枚去核先煎,枣去渣内葶苈煎服。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脉数而实者。肺痿脉虚。肺主下降,平人肺气下降,痰涎不生,气降生津,故不发喘,口亦不燥。气降胸舒,故安卧而胸不痛。要皆中气之治也。中气旋转,肺胃右降,故不病肺痈。病肺痈者中虚而胃上逆。逆人瘀塞,气不降而发喘,津不生而口燥。气郁不降,故不能卧而胸痛。此方用葶苈下肺家之逆气停痰,用大枣大补中气以生津液。
不用炙甘草而用大枣者。葶苈下痰力猛,极伤津液,大枣津液最多也。古人谓此方用大枣以和药力,这句话与甘草合百药的话是一样的意思。其实甘草并非合百药也,人身十二经皆根源于中气,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升降不乘,是为平人。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是为病人。经气的升降失常,由于中气的旋转不旺,要升降经气,必调助中气。所谓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是也。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治各经的药有中气的药在内,则轴运轮行,气化自和。甘草合百药的话,其实就是甘草和中气的话。
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不用大枣单用葶苈,一定能将人泻死了,何也?中气泻脱了也。仲景方中,凡事用炙甘草者,皆此意也。大凡肺病总要调中补土,与肝肾之病热者不同。肝肾病热者水涸木枯,津液耗亡。中土之药,最助木热,而增木滞,甘草大枣颇不易受。若肺病而肝肾未病热,湿气方盛,津液未伤。甘草等调补中气之药,实为治肺病之主要。缘肺为手太阴经,与太阴湿土同气。胃土之气降则肺气亦降。湿盛中虚则胃逆而肺亦逆也。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二钱,麻黄二钱,杏仁四钱,半夏三钱,石膏五钱,干姜一钱,细辛五分,五味子二钱,小麦一两。治水气咳喘、脉浮者。平人肺胃右降,水气下行,胸膈清虚,不病咳喘。肺胃不降,水气停瘀,胃阳被格,是以咳喘。胃为阳明戊土,阳明本属燥金,胃阳逆则见燥,故用石膏小麦以清胃燥,胃之燥由于逆,胃逆由于中寒,水气停瘀。故用干姜温中,细心逐水。胃逆则肺气郁阻,故用麻黄、杏仁以舒肺郁,五味以降肺气,厚朴半夏以降胃气,脉浮者,水气阻住胃阳也。
泽泻汤
泽泻三钱,白术六钱。治心下有水饮、其人苦冒眩者。平人心神清虚,不病冒眩。而心神之清虚,由于心气之清降。心下有了水饮,中气旋转不灵,阻隔心气清降之路。浊气上逆,是以冒眩。白术补土燥湿,泽泻利水下行。水去则中气旋转,升降调和,心气降而神清。故冒眩愈也。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三钱,大黄一钱,枳实一钱。治水饮胸痛者。平人中气旋转,水气下行,胸无停水,故胸不痛。中气旋转不旺,水停于胸,久而不下,则气结而胸痛。方用厚朴枳实以下气,大黄以下水,水去气舒,中气旋转,胸痛自止。此病始因中气之旋转不灵,故水停在胸。而到此时间,则非将积水滞气去了。中气之旋转不能复元,故用厚朴、枳实以去滞气,大黄以去积水气也。但此方须徐徐而进,中病则止。如过伤中,变生不测,非药之咎也。
橘皮汤
橘皮四钱,生姜八钱。治干呕哕而手足厥者。手足秉气于脾胃,中气虚,肺胃逆,浊气痞塞,故干呕而哕。脾胃之气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橘皮、生姜降肺胃浊逆,而理中气。肺胃之逆浊降,则呕哕自止,胃降脾升,则气达四肢手足腹温也。
小建中汤
饴糖炒一两焦,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桂枝尖二钱,炒杭芍四钱。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数不咳者。此病若是咳嗽,多成痨瘵。一成痨瘵,便无法医了。何也?缘人身不病虚劳者,第一要水气温,木气和。水气温者,相火下藏于肾水也。相火下藏,全赖肺气之收敛。肺气收敛,然后胆经甲木之气下行,交于水位。木生于水,水中有了相火,水气温和,木气得根,然后肝经乙木之气,舒畅温升。胆降肝升,不克二土。中气调和,不病虚劳。即或木土不和,而病虚劳,但不咳嗽。肺气能行收敛下降之令,水气有源,相火易于归根。只调土木二气,亦能痊愈。
建中汤者,木枯克土,津液亏伤,中气被贼,专调土木之方也。人身中气居脾胃二气之中,肝胆二气,行脾胃二气之外。木本克土,胆病则克胃土,肝病则克脾土。脾胃为肝升胆降之开门。肝胆即病,则肝气下郁于左,胆气上郁于右。土被木克,中气败矣。
此病,里急而腹中痛者,肝木之郁也。悸者,胆木不降,木气拔根也。衄者,胆胃俱逆,肺气不降也。梦中失精者,木主疏泄,胆经不降,相火不能归根,肝木不能升达,木郁则益肆疏泄。子半阳生,阳生则动,木本动气,故疏泄而失精也。四肢痛者,脾胃土气之困也。手足烦热者,胆气不降,手厥阴相火上逆,故手心热,肝气不升,木气下陷,故足心热也。火不归根,上逆而耗津液,故咽干口燥也。
然使土气之津液不枯,中气损伤不甚,病亦不至如此之重。故用桂枝以调木气而升肝经,用芍药以调木气而降胆经。芍药重于桂枝者,胆逆之过,较肝陷之过多。相火外泄而耗津液,芍药降相火滋津液也。炙草、姜、枣补调中气之旋转以复肝胆之升降也。饴糖能生土中津液,炒过则不凝滞。和以降胆经之芍药,舒木陪土,恰到好处。
此病所以能治者,不咳之故也。不咳则肺金收敛,未被火刑,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阴平而阳秘。阳秘则木气得根,和荣不郁。木不克土,中气自复也。如其加咳,金气不收,水气不藏,相火全泻,木气拔根,枯濇盘塞,津液干枯,木枯土败,四维瓦解。中气无复旋转之望,故人死也。
此种病症,后世医家多用清凉之药,又用收濇之药。用意未尝不善,熟知愈治愈坏,这就是不从中气旋转升降学起之故。浮逆之热,乃水中生木之温气,乃土气之母。不知降之使其下藏,只知清而去之。火去则水寒而木更枯。土更败也。中气不能旋转,在用濇药,木气愈滞,中气愈不能旋转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二钱,炒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龙骨三钱,牡蛎三钱。治梦中失精、少腹眩急、阴头寒、目眩、发落。遗精之病,人多以为肾虚,肾本藏精。谓为肾虚,本来不错。但是一层。肾为何不能藏精?则是木气疏泄之过也。木气为何过于疏泄?胆经甲木之气郁而不降,肝经乙木之气郁而不升之故也。
肝木生于肾水,而肝木之根,却在胆水。水中温气,为木生之根。而温气之来源,全在胆木之下降。缘胆经以阳木而化气于相火,胆经甲木之气降,则相火下蛰于水气之中。此木中温气所由来也。中气为甲乙二木升降之枢轴,而甲乙二木又为水火之中气。相交则治,相离则病。水交火,由于乙木之左升。火交水,由于甲木之右降也。
遗精之病,多在半夜。子半阳生,阳生则动,动则上升,升则精不下遗,而水以交火。乙木不升,则动气下郁,所以遗精。乙木不升于左,必甲木不降于右。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以升肝经乙木之下郁,芍药以降胆经甲木之上郁。甲木降,则相火下蛰于水位,而乙木得根。乙木升,则精化气,气化神,而不下遗。此治遗精之大法也。
甲乙不能升降,由于中气之虚,故用炙甘草以补中,姜、枣以和中。用龙骨牡蛎者,镇胆经甲木之逆气,助肾经癸水之藏气也。木气之升降和,故少腹之眩急愈。目者,肝所开窍。肝木上升,故不木眩。阴头寒者,肾为宗筋,而筋属肝,胆不降,肝木寒生,阴头乃寒。胆降肝温,故阴头不寒。发属肾,精亡则肾气败,故发落也。
小建中汤治虚劳失精,不用龙骨牡蛎者,木气已枯,枯则滞塞,故不再用龙骨牡蛎以益木气之枯濇,以防害中气之旋转也。此方用龙骨牡蛎者,木气未枯也。何以知木气未枯?木枯者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木气未枯者,手足心不热,口不干咽不燥也。此病之遗精轻,建中汤之遗精重耳。
大概虚劳之病,总不离小建中汤之理。而医家之治虚劳,以为虚则用呆补,以为火则用寒凉,以为精泻则用滞濇。轻病治重,重病治死。如知仲景小建中汤调和中气,升降木气之理,自当药到春回也。此方须与小建中汤合看。
小柴胡汤
柴胡三钱,黄芩一钱,半夏二钱,党参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五枚去核。治伤寒少阳症,目眩、耳聋、口苦、呕吐、胁痛、寒热往来者。小建中汤治中气虚,胆气逆,肝气陷,相火不降,灼伤胃液而成虚劳者。小柴胡汤治中气虚,胆气逆,无肝经病者。
足少阳胆经自头走足,其性本降,其经自目循耳挟舌本,环胃口,下胁肋,降则不病。病则不降。目眩耳聋皆胆经之不降也。胆属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火味为苦,胆气逆则口苦也。胆经循环胃口,胆气逆则胃气亦逆,故呕吐也。胆经循肋胁下行,胆经逆,故胁痛也。寒热往来者,胆经附于肝,而通于胃。肝为厥阴,胃为阳明。阳莫盛于阳明,阴莫盛于厥阴。足少阳居半阳半阴之间,病则阳盛而发热,阴盛而恶寒。阴阳互为消长,故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也。然胆经之不降,实由中气之虚。中气旋转则胆经右降,自不病此。
小柴胡汤用柴胡降胆经之逆。胆逆则相火不降而生热,故用黄芩以降热,胆木克胃土,胆逆则胃逆,故用半夏以降胃逆。参、草、姜、枣所以补中宫而复旋转之旧也。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此古训也。但表字易认为表证之表,与脏腑相表里之表字,同一易生误会。此曰半阴半阳,即是古训半表半里之真义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半斤。治寒疝、胁痛、腹痛、里急及产后腹痛。肝经木气者,生气也,温暖滋润则生气充足,调达上升。如不温暖滋润,则生气下郁,而病生焉。
足厥阴肝经,下络睾丸,肝木寒郁,故病寒疝。胆经循环右胁下降,肝经循左胁上升。肝家生气郁而不升,是以胁痛。肝木之气,生于左而发于右,循行腹部全体。生气郁而不舒,故病里急腹痛,产后腹痛者。产后血中温气消失,肝经生气不足也。当归、羊肉温润肝经,以益生气,加生姜以行寒滞,故诸病愈也。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芍药三钱,通草三钱,细辛五分,炙草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五枚去核。治厥阴、伤寒脉细、手足冷者。厥阴肝木,喜温恶寒,厥阴脏病,温气消亡,中气亏伤,故脉细而手足逆冷。当归、芍药温调木气,通草、细辛通经逐寒。炙草、姜、枣温补中气也。
薯蓣丸
薯蓣即山药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熟地黄十分,当归四分,阿胶七分,芍药六分,川穹六分,桂枝十分,大枣五十枚熬膏,党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六分,炙草二十分,神曲十分,柴胡五分,白芨二分,豆黄卷十分,防风六分。蜜为丸。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虚劳须早治,如日久不治,干咳不已,一成劳疾,便是无药可治的死症。此方是治未成劳疾之虚劳也。此方要点,即是在风气百疾的风字。这风字并非伤风咳嗽的风,这风字就是木气不和,动而不得其正之气。但容易看见的只有口眼歪斜、手足抽筋、肉瞤动,觉得是风,此外的风都就看不见了。
其实只要归到根子上,肝木不和动失其正之气的一句话来,就知道风气百疾风字的理了。动失其正之原,皆是郁而不舒之故。木主疏泄,其气本动,郁而不舒,故动而风生也。风木一动,第一克土气,第二耗水气,第三煽火气,第四侮金气。
第一克土气者。木本克土,土气旋转,须木气调和。木郁风生,则潘塞冲击,土气便不能旋转了。
第二耗水气者。就同有水气的物件,一被风吹,水就干了。肾主藏精。经者,津液所成,风木动则肾气不藏,津液枯耗矣。所以遗精之病,只责木气不调也。
第三煽火气者。乙木上升则化君火,甲木下降则化相火。火下降则藏于水气之中,木郁则乙木不升而甲木不降。不升不降,君相火气飞腾外越。火气者,动气也,再遇风气煽动,愈不下藏。故愈煽愈热了。
第四侮金气者。金本克木,木主疏泄,金主收敛。金气能敛,木气疏泄,然后得宜。金气之收敛,虽随中气之右转,亦须木荣风静,方能行起收敛之令。今木郁风动,横挚直冲,金气随欲收敛而有所不能矣。故曰:风者,五脏之贼也。
虚劳之病,其初皆由于木气之妄动,其后皆成于金气之不收。盖金收则水藏,金收则甲木下降,相火归根。水藏则相火下蛰,乙木温和,甲降乙升,土气松和,中气旋转,病去人安。是金收二字,责任实在不小。金气能收,则风木四害,皆可自然消除。所以虚劳之病,最忌咳嗽也。
此方重用山药,山药最补肺金而助收敛。加桔梗、杏仁以降肺逆。麦冬以润肺燥,则金气收也。当归、地黄、阿胶,养血润木。芍药、柴胡降甲木。川穹、桂枝升乙木。甲降乙升,枯木得润,则风自熄也。金木之病全由中土旋转之衰,故用参、枣、术、苓、炙草以补中土。金逆木动经气不和,乃生积滞,故用曲、姜以行中土之滞。用白芨、豆黄卷、防风以疏木气之滞也。此病此方,于中气旋转阴阳升降五行生克一气回环之理,可以概括,苟深思而明之,便入仲景之室矣。
大黄蛰虫丸
大黄一钱,炙甘草四分,杏仁一钱,芍药二钱,干地黄二钱,桃仁一钱,干漆三分,虻虫一钱,水蛭十枚,蛴螬二钱,黄芩二钱。蜜丸小豆,大黄酒调每服五丸。治劳伤赢瘦、腹满不欲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
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灵通流利,一气回环,百病不生,是曰平人。若是内有干血,则血脉不通。脾不能升,胃不能降,故腹满而食少。血干不润故赢瘦、而肌肤甲错。肝窍于目,肝血干枯,故两目黯黑。
此时中气滞濇极矣。如不将干血磨化,则中气愈滞而愈减。中气消尽,人遂死矣。但磨化干血,矣缓不宜急,更矣顾着中气。方中用炙草顾中气也。大黄、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磨干血也。血干则气滞,杏仁以疏气滞也。血干则生热,黄芩、芍药以清血热也。血干则枯结,地黄以润枯结也。
干血磨去,经脉自和。中气旺而生降复其常,斯病去而人安也。治病之要不可偏补,不可偏攻,不当补而补,固然不合。当攻而不攻,亦必误事。惟在慎审明确。然后定方,即服之后,尤宜随时诊视。已定加减,庶乎可也。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山茱萸四钱,粉丹皮三钱,薯蓣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一钱,附子一钱。治虚劳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消渴、小便反多者。
此方名曰肾气,其实全是木气的事。只附子一味,是肾气之事耳。缘木气生于水者,生于水中之温气。木气之郁者,郁于土中之湿气,风木之敛而不妄动者,敛于肺金之收气。而肺金之收气,又为水中温气来源。盖辛金收则甲木相火随之下降,金收则水藏,水藏则木和,木和则疏泄适宜。不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亦不病消渴、小便反多也。
小便不利者,木气之疏泄无力。小便太多者,木气之疏泄太过。皆木气失根郁而不舒也。少腹拘急者,亦风木之郁。消渴者,津液为风木耗伤,渴欲饮水,水气为风气消去,故愈消愈渴,愈渴愈消也。
此方重用地黄以息风。丹皮以清风。茱萸以敛风。薯蓣以助肺金之收气。苓泽以泄土湿。盖土不湿,则中气旋转而木不郁也。用桂枝以调木气。用附子以温水气。木静风恬,疏泄适宜,故小便不过长,亦不过短,故病愈也。
此凡以肾气为名。肾主藏精,风木动则水不藏,水不藏则津液枯耗。木枯贼土,中气消亡,所以人死。世以此方去桂附加黄柏知母为阴八味。在土燥火炽之人,服之润燥滋阴,甚为相宜。如火炽而土不燥者,服之则寒凉伤中,未有不生他变者也。盖火炽土不燥者,乃中虚不能旋转上不之火,降不下去,火逆即因中虚。又用寒凉以败中气。中气亡故,人死耳。
当见中虚火逆之病,医家用黄连黄芩以清火,病无培中扶土之药,连芩下咽,热反大加,大便滑泄,医家见了热加,以为药轻病重,又将连芩加重用之,热又更加,昏迷而亡。医家谓黄连系苦从热化之性,所以愈吃愈热,此真古今奇冤。
中虚火炽之家,服了黄连,中气更败,未服黄连之先,火难上逆,尚未全然上逆。尚未全逆之火,还在下降以生土。所以上虽热而不泻。一服黄连,寒凉伤了中气,中气到此,益法不能旋转。在先尚在下降之火,到此全然上逆,所以连芩加重,热益大增。火全上逆,下部成了寒凉,大便滑泻,中气无根,故人死也。服黄芩生地等寒凉之药,而热反加者,全是此理。中气旋转,水升火降,本是唯一无二现现成成的医理,人都不大往中气学起,所以此理都就沦亡了。
总结
人身十二经,惟脾胃肝胆肺之病最多,肾经次之,此外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与心包六经之病,皆由脾胃肝胆肺肾六经直接间接而来。如大肠病寒者,脾肾之阳虚也。
大肠病热者,实症由于火土之盛,虚证由于肝木之陷也。三焦与小肠之病热者,实证由于土气之燥,虚证由于木气之枯也。三焦与小肠之病寒者,脾肾之阳虚也。心与心包之病热者,由于胃土与胆木肺金之不降,皆虚症无实证也。心与心包之病寒者,水气寒盛而克火,皆虚证无实证也。膀胱之病热者,肝木下陷,郁而生热,皆为虚症,其有实证,惟伤寒太阳膀胱腑症。热解膀胱抵挡汤证一症也。膀胱之病寒者,肾中之火虚也。故仲景方中,大半皆中气脾胃肝胆与肺肾之病。
心火之病惟伤寒,误下、误汗中气被伤火逆不降。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至于内伤杂病,心火单病者,亦惟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一症。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心气虚而不足。不能下降,故火上逆。火恶热泻热以养火也。然泻心汤取味极轻,只降心火,不下大便。
如遇中虚胃逆而亦用之。益泻益热,火尽人死矣。此外泻热之药,多与养中培土调木之药同用。盖中气旋转,木土升降,则心火下降,归于水位故不病热,名曰心火。其实皆心包相火,因胆经甲木不降,合并为殃耳。
心经丁火根于肾水,由肝木左升所化。只见不足,不见有余也。这泻心汤亦治干呕、汗出、发热、胸腹绞痛而不大便的霍乱。缘胸腹气结胆胃与心包之气上逆而生热,故用大黄以泻结而降胃,黄连黄芩以泻胆经心包之相火。胃降则中气和舒,是以病愈。但只将上焦逆气泻到中焦,断不可重用,将中焦之气泻动为要。先知理中丸之义,自知泻心汤之义也。
至于肾经的药,惟附子细辛二味。附子温寒气,细辛则降寒水之上冲也。并无滋补肾水之药。盖水源在肺,金降则水生,水耗于风,阿胶、地黄皆息风以救水,并非兹水之药。知仲景之法,自知降肺金息风木以生水,自不用熟地等药以滋水。仲景之法,失传已久,故非先明五行生克旋转升降之理,不能言仲景经方之法也。
仲景各方,凡方中,有炙草、姜、枣者,皆兼中虚之症。有术苓者,皆兼土虚土湿之症。有黄芪、山药者,皆兼肺虚之症。有橘皮、生姜、杏仁者,皆肺气逆滞之症。有当归、阿胶者,皆肝枯生风之症。有地黄、黄芩者,皆肝热胆热之症。有芍药者,皆降胆木之症。有桂枝者,皆调达肝木之症。有干姜者,皆中寒之症。有附子者,皆水寒之症。有黄连者,皆心包相火上逆之症。有大黄、厚朴、枳实者,皆土实之症与经气结塞之症也。
上列各方系取中气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之病,以明旋转升降之理,以揭仲景之法。方虽不多,仲景先师之道已可概括。深思熟记,应用无愧矣。金匮方全部下编解释。
人身十二经,六经升,六经降。升降无乘,是为平人。当降不降,当升不升,是为病人。脾经升胃经降,肝经升胆经降,大肠经升肺经降,肾经升膀胱经降,小肠经升心经降,三焦经升心包经降。这升降已经说明白了。而说脾必要说足太阴脾己土。说其他各经也是如是。
是已经说明白的话,又反说不明白了。殊不知这医学之坏,就是坏在在只愿说脾,不愿足太阴己土之故。十二经不过十二句话,一句话不过六七个字,并非难事,这六七个字的十二句话,就是百病的根子。后人都不愿从根子上探求其所以然,反将根子看成末梢去了。学医单学末梢,已大错误。又将根子也看成末梢,更是坏上加坏。就如现在学国语的,不学字母,只学拼音,当然辩不好也。
脾。足太阴脾经己土。如单曰脾,是指肉体而言。曰己土,己为阴土,是兼五行作用生克而言。曰太阴,太阴气湿,是兼六气主令从化而言。曰足太阴经,脾经自足走胸,是兼升降而言,故曰足太阴脾经己土也。
胃。足阳明胃经戊土。如单曰胃,是指肉体而言。曰戊土,戊为阳土,是兼五行作用生克而言。曰阳明,阳明气燥,是兼六气主令从化而言。曰足阳明经,胃经自头走足,是兼升降而言,故曰足阳明胃经戊土也。(他经仿此)
大概吾人学医的心里,只想记个汤头,记个药性,何病吃何药才好。至于此病的所以然,此药能治此病的所以然,大概都不去考求。所以同是一病,同吃一方,有吃了好的,有吃了不好的。原因为何?就莫名其妙了。这就是不将十二经六七个字的那一句话,研究个清楚之故也。这六七个的一句话,本是上古三皇考求明白传下来的一个医学根子。既学皇帝之学,反将他的学理根子当作问话,几乎举世同风,可叹也夫。
这十二句话与那旋转升降回环一气的一个圆圈子,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传,不过如此。将这十二句话,安放圈子里头,旋转升降起来。医家之能事毕矣。费半天功夫,便可将十二句话记熟。费一天功夫,便可将十二句话与那个圈子旋转升降记熟。古今所视为极繁极难闹不明白的道理,由这十二句话与一个圈子,简简易易明明白白的揭出。此医学复明之机会也。
医学丛谭初编终
金匮
医学丛谭二编
金匮方全部根本解释
医理根于河图,阐于内经难经,而医方则传自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先师。仲景本河图内难之旨,著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伤寒金匮,经方也。但方中只言某病用某方。至于某病因何而起,某方因何能治某病,却未曾明白说出。所以后人明知经方最好,苦于无法去学。经方的分两,是汉朝分两,比如今的分两,更大三倍。见分两太重,更不敢学,遂都去学时方,反将医学弄的乱了。
人生之处,先结中气,由中气化生十二经气。中气左旋右转,经气随着中气的旋转,左升右降,中气在人身脐之上心之下。十二经气在人身上下左右。中气如轴,十二经气如轮。中气旋转,经气升降。当升不升为陷,当降不降为逆。升降反常则人病。中气亡脱则人死。脾属己土,胃属戊土。
脾经之气主升,胃经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大肠经之气主升,肺经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肾经之气主升,膀胱经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肝经属乙木,胆经属甲木。肝经之气主升,胆经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心属丁火,小肠属丙火。小肠经之气主升,心经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心包三焦皆属相火。三焦之气主升,心包之气主降。一升一降,合为一气。
十二经气,升降如环,根于中气之旋转,故曰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也。仲景先师的经方,不离十二经气的升降与中气的旋转。这十二经气的升降,是极容易知道的,后世医书虽多,论理虽难,而十二经的升降,总是惟一无二无有歧义的。滋将金匮各方,按着中气左旋右转十二经气左升右降的理,逐方解释。如欲精而进之,可将上编所说的中气由来,五行生克,六气从化,细玩明白,便得仲景先师的真传。仲景经方,为医方之祖。非学仲景经方,医理不能昌明。医法不能统一也。
金匮内伤各方原方分两减轻用之
血痹虚劳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状如风疸。黄芪三钱,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去核。此肺胆二经不降,肝经不升,中气虚弱之病也。
血痹者,气血凝滞而痹闭也。身体不仁者,荣卫之滞濇也。脉法,关上为阳位,关下为阴位,关上为阴根,关下为阳根。关上之脉升极而降,关下之脉降极而升。关者,升降之枢纽。平人中气旋转,荣升而畅其疏泄之令,卫降而行其收敛之权。肺主卫肝主荣,升降调和,故关上不微,尺中不小不紧。紧者,阴中阳若而生寒也。
此病荣气不升,卫气不降,胆木克土,中气不合,荣卫之升降不调。经气滞涩,故血痹而身体麻木不仁。此方用黄芪补卫气而助其降敛,用桂枝达荣气以助其生发。升降调和,则血行流通,不仁自愈。然荣卫之不和,由于中气之虚滞,中气之滞,必有胆木上逆之邪。故用姜枣以和中气,用芍药以降胆木。胆木降则邪去而中气不滞。相火归根,而关下不紧也。此方补中而不用炙草者,炙草味甘性缓,易于壅满,荣卫滞涩之病,壅满之药不相宜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汤主之。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去核,炙草一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此中气之旋转不旺,胆经不降,肝经不升,阳气不藏,相火飞越之病也。
胆经甲木化气于相火。胆经降则相火下藏于水位,水气下温,肝木阳升,故阴头不寒。肝经乙木由水上升而化君火。循行少腹全部。肝经上升,故少腹不弦急,心君清宁,不病梦交。肝经开窍于目,胆经起于目眦。胆降肝升,故木不弦。
阳气下藏,肾水温和,相火不逆,故发不落。相火下藏以生脾土,故大便不清谷。肝脾之气上升,血不下陷。肺胃之气下降,血不上逆。故不亡血。相火下藏,肝木上升,故不遗精。脉虚者,中气虚也。芤者经失血亡,阴中之阳弱也。动者,中气虚滞也。微紧者,阳弱而寒生也。
此方炙草生姜大枣补调中气以助旋转,芍药降胆经,桂枝升肝经,龙骨牡蛎锁越阳敛相火,故诸病皆愈也。此病脉未细数,故用龙骨牡蛎。若由虚芤而转细,由迟而转数,是木气已经枯濇,龙骨牡蛎性极滞濇,不可用也。
小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者。芍药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去核,饴糖一两炒。此中气虚,胆经不降,肝经不升,相火不藏,而脾胃津液被火浊伤之病也。
肝经郁于下则里急而腹痛,胆经郁于上心经不能下降。木气离根,心神不宁则悸。胆经上逆,相火不降,肺气不能收敛,则衄。脾胃困败,则四肢酸痛。上火上逆,故手心热。肝木上升则生心火,肝经不升,陷而生热,故足心热,相火不降,脾胃津液被伤,故咽干口燥。胆经不降,肝经不升,则木郁风动,而肾水不藏,故梦中失精。
此方重用芍药降胆经敛相火也,重用饴糖养脾胃津液也,用桂枝达肝经也,用炙草姜枣,调补中气以助旋转而复升降也。木本生火,升降合宜,则火归于水位,木调土和,水藏火秘,火不灼津。木不克土,中气畅旺,虚劳自愈。此治虚劳之大法也。建中云者,木气克伤中土,故病虚劳。此方升降木气以建中气也。
黄芪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即小建中汤加炙黄芪三钱。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中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三钱。即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炙半夏三钱。此中气虚,胆经逆,肝经陷,肺气虚而不降之病也。
虚劳之病,由于中虚木郁,相火不藏,津液干枯。若加以肺气虚弱,不能收敛,则干咳不已,遂成无法可治之痨疾。盖肺气足则降而生水,金收水藏,胆降肝升,木气自和。相火自秘,中气自旺,虚劳自愈。
炙黄芪所以补肺气之降敛,以益水源而藏相火也。生姜最降肺气,肺气不降,故气短而胸满。枣性凝重苓性疏条,腹满故去枣儿加苓也。制半夏为降胃逆除痰涎之要药。血生于肝脾,气生于肺胃。生于肺胃者,生于肺胃之降也,肺胃不降,则气虚,故加半夏降肺胃而补气源也。半夏最耗阴液,此方如无饴糖之养津液,恐半夏未必有功而无过,是不克不蕃慎者。
八味肾气丸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干地黄八钱,山药四钱,山茱萸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制附子一钱,桂枝一钱。此肝肾两经不能上升,肺经不能降敛,水寒土湿,木郁风动之病也。
肝木生于肾水,腰为肾位,水寒木陷故腰痛。肾寒不升,木枯风动,故少腹拘急。木主疏泄,木枯风动,疏泄无力,故小便不利。此方干地黄润木息风,山茱萸敛风气,丹皮清木热以去滞,桂枝升木陷达木郁,附子温水寒升肾气,以陪木气之根。
水寒木枯,脾土必湿,故又用茯泽以去土湿,盖土气一湿,木气升达无路,故下郁而生风。用山药者,山药本是大补肺金而助降敛之只。金本克木,肺金能行降敛,风木自易平息也。风息木和,疏泄乃畅,小便自利,少腹不拘急,肾水温升,肝木荣达,腰自不痛。风者木枯不和之邪气也。邪气愈旺,正气愈虚。
此方敛风平邪,以养肝木之正气,木枯生风,极耗肾精,地黄息风以保精,非补肾经之药也。此方无中气药,而润木息风,即以保中,如木枯生热,则克土而耗津液。心至中气败而病重矣。
薯蓣丸
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即山药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当归十分,阿胶七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柴胡五分,桂枝十分,川穹六分,大枣五十枚为膏,党参七分,炙草二十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豆黄卷十分。右二十一味研末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黄酒服一丸,凡一百丸为一剂。此肺经虚而不降,肝经下陷,胆经上逆,中气虚滞,脾胃有湿,木枯风生,耗津克土之病也。
平人肺金降敛,则肾水下藏。水气下藏,则相火蛰秘,水藏火秘,则木气根深。胆降肝升,风气不作,既不克土,亦不耗津。中气太和,不病虚劳。
此方重用山药,补肺金以助降敛,用麦冬以益肺津,用桔梗杏仁以下肺气,用当归阿胶地黄以润枯木,用芍药柴胡以降胆木之逆,用桂枝川穹以升肝木之陷,用大枣党参炙草以补中气,用白术茯苓以培土而除湿。木枯生风,中土与木气必滞,用干姜神曲以行土气之滞,用白敛豆黄卷防风以行木气之滞。
金收木和,土运中调,此治虚劳之大法。木气不和则生风,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金逆遇风则愈逆。土困遇风则遇困,水弱遇风则愈弱,火泄遇风则愈泄,故曰风气百疾也。
酸枣仁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一两研,川穹一钱,茯苓二钱,炙草一钱,知母二钱。此胆经不降,中虚土湿,相火上热之病也。
平人肝经左升,胆经右降。胆经右降,则相火下行,交于肾水,故得眠睡。然肝升胆降,必由中气之旋转,虚烦不得眠者,中虚土湿。胆经不降,相火浮逆也。此方重用枣仁以补胆经而助右降之气,炙草补中,茯苓泄湿,知母清降相火,使之下交水位,轻用川穹微升肝经以助胆降,因肝升胆降,一气如环故也。
大黄蛰虫丸
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然,缓中补虚者,此方主之。大黄一两,蛰虫四钱,虻虫五钱,水蛭五钱,蛴螬五钱,干漆二钱,桃仁五钱,杏仁五钱,黄芩二钱,芍药四钱,干地黄三两,炙甘草三钱。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此胆胃不降,肝脾不升,木枯克土,经络干濇之病也。
平人中气调和,肝脾左升,胆胃右降,经络流通,不生积滞,故无干血。胃主容纳,脾主消磨。脾升胃降,故不腹满而能饮食。肝开窍于目,胆降肝升。肝经阴中之阳上达,故两目不黯黑。内无干血,故肌肤不甲错,亦不赢瘦。一有干血,则升降塞至,土木枯濇,故诸病作也。
此方用蛰虫、水蛭、蛴螬、干漆、桃仁以磨干血,大黄以去土滞,杏仁以行气滞,芍药、黄芩清降胆木以助其降气,干地黄润肝木以助其升气,炙草以缓中气而扶土气。所谓补虚者,去滞之功效也。干血磨去,升降复原,经络流通,故病愈也。凡如小豆大,只服五丸,可见不可急攻之意。如服之过急则中气受伤,必生他变矣。
惊悸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治火邪惊悸者。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六枚去核,蜀漆即常山根三钱洗,龙骨四钱研,牡蛎五钱。此胆经不降,肝经不升,中虚而阳气不归根之病也。阳位于上而根于下。肝经上升则清阳上达,胆经下降则阳气归根。肝升胆降全赖中气之旋转。平人阳气归根,不生惊悸。
此方本是伤寒太阳证,以火熏发汗,发生坏证之方。曰火邪者,即系火熏之火,非本身之火也,伤寒太阳表证,当以汗解医以火熏发汗,致令汗出太多,阳气拔根,浮越于上,中气被伤,胆逆肝陷,下之清阳不能上升,上之浮阳不能下降,故心神不宁,而作惊狂。悸者,摇摇不安,将惊未惊之意也。
此方龙骨牡蛎降胆经以收敛浮阳使之归根,用桂枝升肝经以升清阳使之上达,用炙草姜枣补中气之旋转以维升降之本。中虚胆逆则浊气停瘀于胸膈,故用蜀漆以去浊瘀而清心气,故惊悸止而人安。芍药苦寒之性,最败阳气。阳气拔根,则中下皆寒,故去而不用也。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者。制半夏,麻黄各等分。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日三服。此肺胃不降浊郁心下,阻碍肝胆二经升降之病也。
心经之气为君火,心包经之气为相火。君火胎于肾水而升于肝木。相火者水中阳气之根,胆经者相火下降之路。
肺气下降则化水,而胃经实为肺经下降之门。胃气不降则肺气亦无降路,肺胃俱逆则水停心下,相火熏灼而成浊瘀,浊瘀填于心下。于是胆经不能降,肝经不能升,心君之气无根,相火之气上摇,所以心下悸也。
此方用半夏降胃逆而去浊瘀,用麻黄泻肺逆而清气道。胸膈清虚,肝胆之升降有路,故心悸愈也。惊悸之症,只则二木。此方不用升肝降胆汁药,而用降肺胃之药者,其病原只在肺胃也。
柏叶汤
治吐血不止者。柏叶五钱,炮干姜一钱,艾叶五钱,白马通汁一合,白马粪水泡取汁同煎。此肺经不能降敛,中气湿寒之病也。血升于肝而降于肺,肺气降敛故不吐血。肝升肺降,全由中气之旋转。中气湿寒不能旋转,故肺金不能降敛,血停上焦,是以吐血不止。
此方用柏叶以降敛肺气,艾叶以温升肝经,用干姜以温中气助其旋转。中气右转则肺气降,中气左旋则肝木升。肝木能升,血乃归经,升降回环,故吐血自愈。白马通汁专主摄血。此方温中敛肺为主,而兼温升肝经者,使血归经也。
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大黄一钱,黄连五分,黄芩五分。此心与心包二经不能下降治病也。心经属君火,心包经属相火。火性炎上,平人火不上炎者,心经与心包经之降气足也。二经不降,故血随火盛而病吐衄。
此方用三黄以降心气,心气下降,吐衄自愈,泻心汤宜轻用徐服,只将心气泻归中焦,不可将大便泻下。不则中气泻伤,中伤不能右转,则心气愈逆。吐衄加而烧热作,相火金逆,下部成了寒冰。中土无根,幽关生死。此病如用生地麦冬等药,病必加重。缘地冬系息风润燥之药,最助土湿,土气一湿,旋转不灵,上逆更甚至故也。
黄土汤
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亦主治土衄。炙甘草二钱,白术三钱,制附子三钱,干地黄三钱,阿胶三钱,黄芩三钱,灶中黄土三两。此脾肾湿寒,肝经下郁,肝脾肾三经均不上升之病也。气生于肺而降于胃,血生于肝而升于脾。血升则不病便血,肝木之气,水母而子火。本易寒标易热,木主疏泄,肾寒脾湿,木郁生风,则疏泄于下。肾寒脾湿不能上升,是以便后血下也。
此方炙草补中气,白术燥土湿,附子温肾寒,地胶黄芩息风清热,以调疏泄之宜。灶中黄土燥湿摄血。肾中阳复,则肝木之母气充足,故不下陷,土湿除去,肝木亦随脾土左升,即不下郁而生风热,故便血自愈。
便血之症,全不与大肠相干,惟不知升降之义,只见血由大肠下来,故世人皆谓肠风下血也。此等证亦有单吃阿胶而愈者,则病只在木气之风热,脾肾尚未湿寒。如无阿胶,吃猪肉汤不着盐亦可。
此证肛门发热,即木气下郁所生之风热也。此方亦主治吐衄,缘吐衄之病,发于热者,由于中虚而火逆,发于寒者,由于中寒而肺胃不降。火逆虽发于热,亦肺胃不降也。如肺胃能降,则胆经甲木与相火二气,皆由右下行,火自不逆。
此方所治之吐衄,乃中虚土湿,水寒木燥,风木上冲。虽无降敛肺胃之药,而息风即能降肺。盖金主静木主动,动气进静气退,动气退则静气进。木家之风息,则动气自退,肺金自能降敛也。
炙草补中气也,白术去土湿也,地黄阿胶润风木也,附子暖水寒也,黄芩清木热也,灶中黄土除湿而摄血也。所谓摄血者,并非灶中黄土能将血摄住,盖其除湿之力大,土气不湿,肝脾升而肺胃降,自然血不下陷,亦不上逆耳。治血症敢用热药者,须知仲景温水燥土润风清热之法。如不知而懵然用之,必至灼烧津液。木枯金燥,阴竭中亡,以至人死。
此方附子白术与胶地黄芩同用,即温水寒亦清木热,即除土湿亦润木枯。各得其宜,自无偏害。后人见仲景方中有寒热并用者,每每思之不解,盖未从中气旋转,五行气化学起故也。只知用寒药者,下咽热加不解其故。亦未从中气旋转,五行气化学起故也。此方须与泻心汤合看。
赤小豆当归散
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此方主之。赤小豆四两水浸发芽晒干,当归一两。同研为散,日三服。此肝木虚寒不能上升之病也。
大小二便之行,皆秉肝木疏泄之气。先便后血者,肝木疏泄之气,郁于土气之中。先血后便者,肝木疏泄之气,郁于土气之外。肝阳不足,疏泄气动,故将便而血先下。此方用当归补肝阳,以助升气。赤小豆芽性极條达,能除湿而助肝木之上升也。
奔豚方
奔豚汤
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炙甘草二钱,制半夏四钱,生姜四钱,葛根三钱,芍药二钱,黄芩二钱,川穹二钱,当归二钱,甘里根白皮一两。煎服。此胆经不降肝经不升,中气虚弱木气妄行之病也。奔豚之病,俗谓为母猪疯。发作之时,由少腹直冲胸际,势若笨狂之屯,痛处异常,上窍火必,昏不知人,气过则仍安好。
此病之状,在肝胆二经。其病之原,则在肾寒之故。五行之气,惟木气最动,凡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疼痛冲击,皆木气之事。人谓奔豚为肾气上冲,其实乃木气也。胆经甲木,化气于相火,胆经下降,交于肾水。肾水温暖,乃生肝木,胆降肝升,回环一气。和煦条畅,故不冲击。如其胆经不降,相火上越,肾水必寒,肾寒则肝木无根,升不能升,降不能降,动气发作,是以冲击,有如奔豚。
治奔豚之法,本应以温肾为主,但当二木冲击之际,火气上发,温肾之药,性热易动,是欲治此病之本,反以增此病之标矣。
此方用芍药黄芩降胆经,以清甲木之热。用川穹当归温升肝经。用李根白皮以清乙木之热。乙木失根,则木热上冲。乙木上冲之力大,故李根白皮分两较多。用半夏生姜葛根者,木气上冲则胃逆而生热。故用之以降胃逆。用炙草以补中气之旋转,而调木气之升降。
故病止也。上升与上冲不同。升者得其正,冲者反其常。乙木之根气温固则上升。根气脱离则上冲,欲温肾寒,以治病本,须俟病退之后,徐徐温之。一面调和肝胆二经,则病根可去,而病可不再发也。
桂枝加桂汤
治伤寒发汗,后复烧针以发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一状。此汤主之。桂枝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去核。此汗亡肾中之阳,中虚水寒木气失根,胆经不降肝经不升,将作奔豚之病也。
木生于水者,生于水中之温气。汗亡肾阳,肾水寒生,针处核起者,寒气之凝聚。核起而赤者,荣热外逼也。金水之气为卫,木火之气为荣。荣卫行于经络,发于脏腑,而根于中气。脏腑之气主里,荣卫之气主表。伤寒表病,荣卫不和。过汗烧针,故荣热外逼,此病针处核起。即知肾寒之已甚,肾寒则木气必失根,故知必发奔豚。
此方炙草姜枣以调补中气而助升降,芍药降胆,桂枝升肝,加桂枝者,补肝木根本之温气,以达于经络之表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桂枝三钱,茯苓四钱,炙草二钱,大枣三枚去核。此汗亡肾中之阳,肝木失根不能上升,土湿中虚,欲作奔豚之病也。
胆木不能下降,则生惊,肝木不能上升则生悸。肝木不能全升,则悸在心下。肝木欲升不能,则悸在脐下。悸在心下轻,悸在脐下重。过汗阳亡,一见脐下悸动,乙木郁生冲击,故知将作奔豚。此方用桂枝以达肝木,用茯苓去土湿,以遂木升之路。用炙草大枣补中气,以调木气之升降也。
水气方即肿病
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此汤主之。防己三钱,黄芪三钱,炙甘草一钱,白术三钱。腹痛者加芍药三钱。此肺气虚而不降,中虚土湿之病也。
人身上下全是气与水耳。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水升化气则汗孔通,气降化水则水道利。气水分清,不病水肿。气水分清全赖土气不湿,中气旋转,脾升胃降之力。尤赖肺气收敛下降,而后汗孔始通,水道始利。
风水之病,其脉自浮,外证汗出身重,肿而恶风。缘肺经之气,为风邪所伤,不能收敛下降,故汗出而恶风。肺主皮毛,病气在外,故脉自浮。水郁湿生,故觉身重。虽然汗出,却非汗孔疏通之汗,乃肺虚不降,毛孔开张之汗,故虽汗出,水气并不见消。
此方用黄芪补肺气以助降敛,用防己以逐水,白术以去土湿,炙草以补中气。中气旋转,肺气下降,水道通调,所以肿愈。如其腹痛,是胆木横逆,不能下降以交肝木。木郁作痛,故加芍药降胆经以和木气也。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麻黄三钱,石膏一两,炙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八枚去核。恶风甚者,加附子三钱。此中气虚弱,风伤肺气,肺燥不降,水郁为肿之病也。
麻黄发汗极猛,石膏极败胃阳。此病既系中虚汗出,并无大热而复用之何也?缘风水之出汗,乃肺气不降。郁生燥热,大热者为火逆。热不大者乃肺燥,故虽汗泄,仍是郁燥。肺气清降,则水道通调。
今肺郁汗出,外内格阻,故用麻黄以泄肺气之郁,用石膏以清肺气之燥。肺气不郁则降,不燥则清。肺气清降,水道通调,皮毛闭敛,内外和合,水肿乃愈,此麻黄石膏之法也。炙草姜枣补中气之旋转,以助肺气之下降,而益化水之原。气水化分之原,乃中气也。恶风甚者,肾阳虚败,故加附子也。
防己茯苓汤
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层中,四肢聂聂动者,此汤主之。防己三钱,茯苓六钱,黄芪三钱,桂枝三钱,炙草二钱。此肝经不升肺经不降,土湿中虚荣卫不调,皮间水肿之病也。
脾胃己土胃为戊土,肝主荣肺主卫。脾经升则肝经升,胃经降则肺经降,土湿中虚脾胃不运,故肺逆肝陷而荣卫不调。气水不分而肿作矣。四肢秉气于脾胃,皮者荣卫之所司,土湿水停,故四肢肿而聂动。水在皮层间也。
此方用防己以逐水气,茯苓以泻土湿,桂枝温升肝经以调荣,黄芪补降肺经以调卫,炙草补中气之旋转以助肝肺之升降。肝升肺降,荣卫调和,水去湿消,故病愈也。荣卫者,气血在经络之称。荣主疏泄属于肝木,卫主收敛属于肺金。肺肝二气之升降调和,金敛于外木疏泄于内,然后水到清通,不病水肿,故水肿之病,多责之脾胃与肝肺四经也。
越婢加术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此汤主之。麻黄三钱,石膏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八枚去核,白术四钱。此中虚肺气郁燥不降之病也。
里水者其水在里,与风水、皮水、水气在外不同。风水皮水脉浮为顺,里水脉沉为顺。肺气清降,水气下行,中气旋转,下注膀胱,身无停水,不病水肿。肺郁不降,溢于经络,故成里水。
黄为土色,土败则现黄色。如肿而小便复利,是肺郁不降,而木气疏泄。疏泄伤津,必肿而发渴,故加白术以保津液,姜枣补中气,麻黄泻郁,石膏清肺燥也。肺气郁而不降,为造成水肿之结果。麻黄最泻肺郁,故水肿方中多用之也。
蒲灰散
治厥而皮水者,此方主之。蒲灰七钱,滑石三钱。杵为散,每服一钱,日三服。此肝经不升木热郁于膀胱之病也。
厥者冷也,厥有内寒内热之分,内寒而发厥是肝脾之阳虚,内热而发厥是肝家之阳郁。肝阳上升则化心火,阳气通达,故不发厥。
皮水之病,土湿遏阻肝阳,肝木下陷于膀胱而生热。内热为皮水所格,于是内则热生,外则厥见。此方用蒲灰以清膀胱之湿热,用滑石以清水道。水去热消,肝阳上达,所以厥愈。若将发厥亦认为阳虚,而用干姜附子,则木热更加,厥将更甚也。
甘草麻黄汤
治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此汤亦主之。炙甘草二钱,麻黄三钱。此中气虚而不运肺气郁而不降之病也。里水之病,中虚肺郁,一定之理。此方用炙草以补中气,用麻黄发汗,以泻肺郁也。
麻黄附子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浮者为风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麻黄三钱,炙甘草二钱,制附子三钱。脉浮者肺燥不降脉沉者肾寒而阳不升也。
少阴肾脉沉小,故水肿之病。脉沉小者属于肾寒,如脉浮者,浮为风水,如虚胀者为气水,气不化水,故觉气胀。皆发其汗即愈。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以泻肺郁,炙甘草以补中气。肾寒则阳陷,故水道不利。附子温升肾阳以通水道也。
杏子汤
杏仁五钱,麻黄三钱,石膏八钱,炙草二钱。脉浮属于气分,故用杏仁麻黄以泻肺气,肺气郁则生燥,故用石膏以清燥,用炙草以补中也。
黄芪桂酒芍药汤
治黄汗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浴水中,水从汗孔入得之,此汤主之。黄芪五钱,芍药三钱,桂枝三钱,苦酒三分,苦酒即陈醋。水七分煎服,若服后心烦者,服之六七日,自解以苦酒阻故也。此肺胆二经不降,肝经不升荣卫双郁,卫郁为肿荣郁为热之病也。
水肿之病本是卫郁所成,卫者肺气收敛之能也。肺气不降,于是卫气郁阻,不能收敛,气水不分,然后病肿。
黄汗者,荣气郁于卫气之中也。卫根于金水,荣根于木火。荣郁于卫于是发热,热入于脾经是以汗黄如柏汁。黄为土色故也。凡肝木不升,化热之病,胆木必亦上逆而化火,故此方用芍药降胆,桂枝达肝以和荣气,而退木热,用黄芪补卫气,用苦酒以助收敛也。
桂枝加黄芪汤
黄汗之病,两经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血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之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之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层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痛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此汤主之。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六枚去核,生黄芪三钱。服后吃热稀粥取微汁。此中气虚弱肺胆二经不降,肝经不升荣卫郁阻变生之病也。
内伤之病,外寒者多内热,外热者多内寒,因中气虚弱,脏腑荣卫之气,阻隔不能调和之故也。黄汗之病,其热在里,热郁于里,不能外达,故两胫自冷。假令两胫发热,是寒在内,而热在外,此为历节之病历节之病俗名鹤膝风。
若食后出汗,与暮卧盗汗者,此荣分之血,为热所逼,化汗外出。若荣分之血,化汗外出,热仍不退,荣血日枯,其身体之皮层,必如鳞甲之错落。如发热不止,热血内郁必生恶疮。如本来身重,汗后忽轻,血随汗亡,木枯生风,身体必生瞤动,风木上冲必生胸痛,如从腰以上出汗。腰以下出汗是木气能泄于上,不能泄于下,欲泄不能,则郁而生冲击。故腰髋驰痛,似皮中有物。如其剧者,则风木克土,必不能食而身体痛重。木郁不达,则烦躁而小便不利。此皆黄汗之病也。
方用芍桂降胆经升肝经以调荣气,用黄芪补降肺经而调卫气,炙草姜枣调补中气以复荣卫之升降。卫能降敛则水不外溢,荣能升达则小便通利,而木热不生,故黄汗愈也。水肿之病,肺气不降而闭塞者用麻黄,肺气不降而虚弱者用黄芪。必先明荣卫之理,然后知黄汗之法也。荣卫之理详见初编荣卫分合。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桂枝三钱,麻黄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六枚去核,附片三钱,细辛八分。服后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此荣陷卫逆肾阳不升,中气虚而寒水上凌之病也。
心下为气分之位,本应清虚。水肿之病,土湿水寒,肾阳不能上升,以化心火,寒水之气上凌心位,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人身之气温则运寒则凝,寒水之气上凌凝结不散,故有形如此。
方用桂枝达荣,麻黄泄卫,炙草姜枣以补中,附子细辛下寒气之冲,以温补肾中之阳,肾中有阳,则温气上升。心下之坚结自散。荣升卫降,中气旋转,故病愈也。
枳实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枳实二钱,白术三钱,服后腹中软即当散也。此水气积结胃经不降之病也。
卫气下降则胸膈宽舒,如水饮停积在胸,卫气不能下降,则心下结聚,坚大有形。此方用枳实以下积结,白术除湿以补中土。湿消土旺则脾升胃降,积结乃消。如单用枳实不用白术,则中气伤亡,愈下愈坚矣。
消渴小便不利方
白虎加人参汤
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粳米六钱,炙草一钱,党参三钱。此肺经燥而不降之病也。
平人肺气清降,降则津生,是以不燥不渴。此病石膏知母清肺经之燥,粳米养津,炙草补中气之旋转以助肺经之降气。气生于肺而降于胃,肺经清降则气足。燥而不降则气虚,故加参以益气。渴有燥湿之不同,燥家之渴,白虎加参,清燥益气之法也。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一两,杵为散,白水下,每服一钱。此肺胃二经被水阻格不降之病也。
肺胃气降则不发渴。人之夏日行动则渴而思饮者,即肺胃被热不降之故。坐定即不觉渴者,即肺胃气降之故,此病肺胃之气被水阻隔,不能下降,是以渴欲饮水不止。文蛤散利水下行,水去则肺胃气降,故不渴也。此病饮水不止,不过因水气阻隔肺胃下降之气,不比白虎加参之真渴。名虽饮水不止,所饮却不见多也。
五苓散
治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此散主之。茯苓二钱,猪苓二钱,泽泻三钱,白术二钱,桂枝一钱。研为散,白汤送下。此肺胃二经被水阻隔不能下降之病也。
平人不渴者,肺降生津液。平人不吐水者,肺胃右降水气下行,胸无停水也。此病胸有停水,肺胃之气不能下降,肺不生津,是以作渴。停水阻隔,心水难消,是以水入仍吐。二苓泽术泻水除湿,桂枝调木气之疏泄以通水道。水消肺降,故病愈也。
五苓散
主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此方主之。方见前。此肺胃二经为湿所阻不能下降之病也。
肺胃不降故脉浮,肺气不降,不能化水,故小便不利。肺胃不降,火逆刑金,故有微热,湿气阻隔。肺不生金,火又上刑,是以消渴。此方二苓泽术除湿去水,桂枝调达木气,通水道而知荣卫。故能利小便又能发汗也。
猪苓汤
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猪苓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滑石二钱,阿胶二钱。此湿气郁阻肺胃不降,肝经不升之病也。
平人上焦之气能降,则脉不浮,上焦火气下行,则不发热。然须中土不湿,而后旋转升降各遂其性。此病湿气中阻,肺胃不降,风热上冲,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湿气中阻,肝经不能升达。肝主疏泄,疏泄不畅,故小便不利。
此方苓泽泄湿,滑石清木气之瘀热以利水道,阿胶润木息风,上则平其热冲,下则调其疏泄也。消渴之病,有单病燥者,有单病湿者,有燥湿兼病者。人参白虎汤治燥渴之法也,五苓散治湿渴之法也,猪苓汤治燥湿兼病之法也。然猪苓汤系治风木之枯燥,其燥在木不在金也。
肾气丸
主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赤一斗,此方主之。干地黄八钱,丹皮三钱,山药即薯蓣四钱,山茱萸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附片一钱,桂枝一钱。共研细末蜜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一日两次服。此肺经不降肝经虚寒,不能升达郁生风燥之病也。
金主收敛,木主疏泄。肺经下降则能收敛,肝经上升则疏泄适宜。肺经收敛气旺,气降津生,故不乏渴。肝经疏泄得宜,故小便不至过多。
平人饮水入胃,胃降而纳之,脾升而磨之。经中焦之升降旋转,而后精华上输于肺家,由肺家灌输于全体,其余糟粕经肾家之渗化。肝木之疏泄,乃成小便。小便者精华之糟粕,如其渴而饮水,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是精华糟粕一齐都下,津去木枯,生风克土,故消渴之病,死者甚多。其实皆肝经疏泄之太过也。
肝属风木,所谓风者,即是疏泄之偏气。平人肝经疏泄,何以不偏缘肺经下降,金收水藏,水藏则相火蛰秘于水气之中,水气温暖,木气得根,木静风平,故疏泄不偏,所以不病消渴。
此方用山药补肺气之降敛也,用干姜地黄润枯木以息风也,用丹皮清风热也,用山茱萸敛风气也,用附子温水寒也,用桂枝达木气也。
用苓泽者,水寒木郁,肺金不降之病,四维之升降不和,中土之气,必难旋转,土气停滞,必生湿气,而木气之生风,虽因水寒亦由土湿,盖脾胃为升降之关门,脾湿不升,肝经亦郁而不升,郁而不升,故风气动而疏泄作。用苓泽所以去土湿而复升降之常也。
地黄本是滋木息风之药,并非滋补肾水之药。风动疏泄耗伤肾水,故服地黄之后,肾水得以不伤。如风木不动,而肾水微弱者,此缘土金之气不足,金不生水之故,土金不足,再服地黄以寒滞中气,则升降失常,百病皆起矣。大概滋润之品,皆系风燥之药。如认定木气却有风燥,自当用之。如认定却系水弱,不可不调中土而大补肺金也。
瓜蒌瞿麦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此方主之。茯苓三钱,山药三钱,瞿麦一钱,瓜蒌跟三钱,附片二钱。右五味研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至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此与肾气丸主治同一病也。
彼则小便偏多,此则小便不利。土湿水寒,木郁风动,疏泄失宜偏多不利,皆疏泄之失宜也。瓜蒌、山药、瞿麦清肺金以助降敛,附子暖水,茯苓去湿。此方金燥偏胜,肾气丸风木偏盛至土湿水寒则一也。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小便不利此方主之。蒲灰散:蒲灰七分,滑石三分。共研为散,每服一钱,日三服。滑石白鱼散:滑石一两,白鱼一两,乱发一两洗净烧灰。共研为散,每服一钱,日三服。茯苓戎盐汤:茯苓四钱,白术二钱,戎盐即青盐一钱。煎服。此土湿木郁木热陷于膀胱之病也。
木本生火,乙木上升则生丁火,不升而陷,则生邪热。凡小便黄赤之病,皆木陷生热,名虽为热,而木陷则由于虚,木陷生热,尿道热瘀,则生痛楚。既系虚症,只可滑尿道以去瘀热,不可用寒凉之药,致伤中气。缘中气为乙木上升之根本,中气旋转则乙木上升,自不下陷以生邪热。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治尿道已有瘀热之小便不利。蒲灰、滑石、白鱼、乱发,皆能滑窍去瘀。急则治标之意也。茯苓戎盐汤,治土湿之小便不利。苓术除湿培土,青盐善收湿气,以利水道。缓则治本之意也。
后世医家,不知小便黄赤,由于木陷生热。木陷生热,由于土湿中虚,一见小便黄赤,便用凉药,将中气败尽,而不悟者多也。
黄疸方
茵陈蒿汤
治寒热不食,食即头弦,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此方主之。茵陈蒿三钱,栀子五枚,大黄一钱。上三味,先煎茵陈,后入二味,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服减黄,从小便去也。此胆胃不降肝脾不升,土湿木郁热淤土中之病也。
木主五色,土色为黄,此病发寒发热者,荣卫不和也。不食者,土为湿困也。食即头眩者,脾胃热淤,食则热增也。心胸不安者,土湿热淤,胃气不能下降也。久久发黄者,土木郁困,不能升降,脾热郁久,土败而色见也。平人胆胃二经下降,肝脾二经上升,中气旋转于内,则荣卫调和于外,升降流通,湿热不留,不病黄疸。如其升降不灵,土湿木郁,木郁热生,瘀于脾土,遂病黄疸。
此方茵陈蒿专去脾土湿热,栀子寒凉为除脾经黄热要品,大黄推荡沉郁也。曰谷疸者,为谷所伤,见谷则热增而病重故也。发寒热而不用荣卫之药者,因荣卫之不调,由于木郁土困而中虚。此方除去脾经湿热,则升降调而中气复,中气复则荣卫和。故病愈黄消。寒热不作也。服药后小便利而尿如皂角汁者,黄从小便去故也。一宿腹减者,土湿木热,中气受伤,升降不灵,必见腹满,今湿热去而升降和,故腹减也。
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生热痛,此汤主之。栀子五枚,香豉五钱,枳实三钱,大黄一钱。此病与茵陈蒿汤病同义,但湿热熏蒸浊郁填塞较重。故加枳实以下浊郁,加香豉以洗胃中之湿热而养胃气也。
硝矾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知。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此散主之。硝石、白矾等分,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一钱或五分,日二服或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此病亦与茵陈蒿汤同一病义,但此病肝脾肾三经亏败较甚耳。
黄疸之病,本因土湿木郁,热气郁留。如其肝脾肾三经不见亏败,则用大黄栀子茵陈等药,扫而去之可也。此病则伤于女色,肝脾肾三经亏败已甚。
日晡之时动而发热,阳虚而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足下热,额上黑,大便亦黑。黑者土为水侮,水色为黑,肾气败则见黑色。肝阳下陷,相火泄于肾水之外,则足下热也。脾肾阳弱则大便时溏也。腹胀满者,木枯土败,水寒克火,中气之旋转无力也。
此病如用大黄栀仁,则中气益虚,肝脾肾三经之阳益败。如用干姜附子以补肝脾肾三经之阳,则黄热益增,病必益重,所以难治。方用硝石清热去瘀,矾石收湿,枣粥养中,去瘀而不攻下,除湿而不燥热,补中而不横滞。湿去中调,矣其徐徐自转,并非此方能愈此病也。
茵陈五苓散
统治黄疸病。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饭后和服一钱。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等分未散。此病亦与茵陈蒿汤同一病义,但湿热尚未瘀积病势尚轻耳。方用五苓散除土湿达木郁,重用茵陈以清脾经之热也。
大黄硝石汤
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此汤主之。大黄二钱,矾石二钱,栀子一钱,黄柏一钱。此病亦与茵陈蒿汤同一病义,土湿木郁瘀热不行,故病黄病。黄病之人,腹满而小便不利,皆土湿木郁之外证。此病自然汗出,此为表和,热瘀不行。此为表实,故须下其里实。大黄矾石栀子黄柏下瘀而清热,瘀热去则升降通。木达土运,中气复而人安也。
桂枝加黄芪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此方主之。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去核,生姜一钱,黄芪三钱。服后须臾饮热粥,覆衣取微汁,不汗再服。黄病皆土湿木郁瘀热不通。
故利小便以去湿热,即为治黄病之大法。然黄病之湿热,在肝脾之部,脉沉者多,如其脉浮,湿热只在经络,不在脏腑。故用桂枝加黄芪汤,以取汗。湿从汗出,热虽湿去,则病愈也。芍药降胆经,桂枝达肝经,黄芪补肺气以助降敛,炙草姜枣补中气以达荣卫,芍药能清木热,故黄病取汗亦宜之。如湿热系在脏腑,自非大黄下之不可矣。
小半夏汤
治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四钱,生姜三钱。黄疸之病,土湿木郁,热瘀不行,故发黄色。小便之黄者,肝脾之湿热也。既有湿热,故用凉药以除热。如病黄疸而小便仍是清白,不便黄色,且欲自利,腹满而喘,是脾肾下陷肺胃上逆,不可仍用除湿之药。脾肾下陷者,脾肾二经阳虚寒盛。如用凉药除热,中气更伤,胃逆而哕矣。
此方用半夏生姜降胃逆而理中气也。黄疸之病,有阴黄阳黄之分。阳黄为热,阴黄为寒,金匮无阴黄之方。而有阴黄之症,此病即阴黄之症也。脾肾寒盛阳虚,自当用求附之类。惟阴黄之病,不可发渴。渴则燥生,热药能回脾肾之阳,而亦能增渴家之燥。寒药能减渴家之燥,而亦能损脾肾之阳,黄病到此,不易治也。
小柴胡汤
治诸黄腹痛而呕者。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党参二钱,炙草一钱,大枣五枚去核,生姜二钱,半夏三钱。腹痛者,木郁也,呕者,中虚而胆胃逆也。柴芩降胆经以疏木郁。半夏降胆胃之逆,参草姜枣补中气以助旋转也。黄疸之病,土湿木郁,升降不通,热瘀不行,此为病本。但土湿之原,多由肾寒,不过热正盛时,不可闻肾寒以增热。
故大黄硝石枳实茵陈等药,去热除瘀,其效立见。如热不大,则不可用大黄,茵陈五苓散最妥当之方矣。除湿调木清热兼而有之。如见阴寒术附不能不用矣,大概茵陈五苓散一方,为寒热均不偏盛之方,亦为黄病中之治法。明白此方,然后可言阴黄宜温,阳黄宜清之之法也。
呕吐哕逆方
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半夏五小,白蜜五小,人参三小。此病胃逆肠结而气虚也。大肠主出胃脘,主入肠燥闭结,则庚金之气不升而戊土之气不降。故下则大便粮结,上则食入呕吐。此方用半夏以降胃逆,白蜜以润肠结,人参以补肠胃之气也。
茯苓泽泻汤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此方主之。茯苓四小,泽泻四小,桂枝四小,白术四小,炙草二小,生姜三小。此病中虚土湿水停上脘。胃经于相火不降也,胃不降故吐,相火不降故渴,此方炙草白术苓泽桂枝补土除湿,调木去水。生姜降胃气之逆也,此方降胃不用半夏。盖水湿之病最伤津液。半夏伤津液也,疏泄无力,水湿不行。用桂枝者,调木气助疏泄也。
文蛤汤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方主之。文蛤五小,石膏五小,麻黄三小,杏仁十五枚,炙甘草三小,生姜三小,大枣五枚。此病肺胃俱逆湿郁燥动而中虚也。吐伤津液肺胃俱燥,湿盛郁阻燥气不降。此方文蛤石膏泄湿清燥,麻黄杏仁降肺泄郁,生姜降肺胃之逆,草枣补中气以助降气也。
猪苓散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研末每服一小,日三服。此病呕吐之后津液被伤。思饮水者,津液伤故思水。思水者,胃气复病将解也。但思水者湿将复生,此方所以去湿也。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此汤主之。大黄四小,炙草一小。此病能食是胃气不虚。食之即吐,是胃间有湿热郁阻食故不下。此方重用大黄以泄湿热,轻用炙草以顾中气也。
四逆汤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此方主之。炙草三小,干姜一小,附片一小。此病中下阳虚,里阴旺而阳不归根也。中脘阳虚,故呕而脉弱,肾阳亦虚,故小便清利。厥者,里阴之旺。微热者,阳不归根也。此方温补中气,回肾阳以抑阴邪也。此病见厥恐其阳亡,故难治。
小半夏汤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此方主之。半夏四小,生姜四小。胃气上逆浊气不降故呕吐而谷不得下。此方半夏生姜以降胃逆,卫气不逆方能进食不吐也。
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此方主之。柴胡三小,黄芩三小,半夏三小,人参三小,炙草二小,生姜三小,大枣三枚。此中虚胃逆阻住少阳相火也。此方用炙草枣补中土也,半夏生姜降胃逆也,柴胡黄芩降少阳清相火也。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方主之。半夏八小,黄连一小,黄芩三小,干姜三小,人参三小,炙草三小,大枣四枚去核。此中寒胃逆而上热也。此方半夏降胃逆,黄连清降君火,黄芩清降相火,姜参草枣温补中空以复旋转之旧。中寒去而腹鸣止,逆热降而心痞消也。
吴茱萸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方主之。呕而胸满者,此方亦主之。吴茱萸六小,人参三小,大枣六枚,生姜六小。此病中寒胃逆。故吐涎沫,浊气不降故头痛胸满。此方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参枣补其土气也。
半夏干姜散
干呕吐逆,吐涎沫,此方主之。半夏,干姜各等分,为散。每服一小米饮下,日二三服。此病中寒胃逆。此方半夏降逆,干姜温寒,以回中气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干呕而利者,此方主之。黄芩三小,芍药二小,炙甘草二小,大枣三枚,生姜三小,半夏五小。此病胆胃上逆中虚而相火不降也。胃逆之病不应下利,如其下利必兼脾陷。胃逆脾陷,不可用黄芩芍药以寒中气。此病是外感少阳证也。少阳之经,逆而不降,胃腑容纳失职,故呕而下利。黄芩芍药降甲木清相火,姜夏降胃逆,草枣补中气也。
生姜半夏汤
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此方主之。有物无声日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生姜汁一两,半夏一两,此即小半夏汤而分两不同。水一碗先煮半夏取三分之一入姜汁,分四次冷服,日三服夜一服,呕止停后服。此病胃逆浊淤。姜夏降胃逆去浊淤也。
橘皮汤
干呕哕,手足厥者,此方主之。橘皮四小,生姜八小。此病胃逆浊淤清阳不能四达。橘皮生姜行淤降浊,以宣达清阳也。
橘皮竹茹汤
哕逆者以此方主之。橘皮一两,竹茹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二小,炙甘草五小,大枣六枚。此病中虚胃逆。橘皮生姜降胃逆,参草大枣补中以助降气。肺胃逆则生热,竹茹以清热也。
下利方
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炙甘草二小,干姜一小五分,附片二小。此病身体疼痛系太阳表证,下利腹满系兼太阳里证也。如先发汗以解太阳表证,里气既虚,汗出必脱,故先以四逆温其里阴,以复其里阳,利止胀消,然后解表。里气既足,表邪方能解也。下利腹胀为中下虚寒之证,此方炙甘草干姜温补中土,附片补肾中之阳以驱寒也。
通脉四逆汤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炙甘草二小。干姜三小,附片二小。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而分两不同。此病义详伤寒少阴厥阴二篇。
诃黎勒散
气利此方主之。下利失气兼而有之曰气利。诃黎勒五枚煨。此一味为散,稀粥送下。此肝脾下陷大肠气滞诃黎勒行滞气收滑脱也。
紫参汤
下利肺痛此方主之。紫参八小,炙甘草三小。先煎紫参后煎炙草。此病中虚肠陷而肺逆。紫参清金破滞,炙草补中以复肺肠升降之旧。痛者,肺气逆滞也。
栀子豉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虚烦也,此方主之。栀子三小,香豉六小,煎服,得吐止后服。此病义详伤寒厥阴阳复。
小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此方主之。大黄二小,枳实二小,厚朴一小。此病义详伤寒阳明。
大承气汤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此方主之。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饮未止,此方主之。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此方主之。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其病不尽故也,当下之,此方主之。此病义详伤寒可下中。
白头翁汤
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白头翁二小,黄连一小,黄柏二小,秦皮二小。此病义详伤寒厥阴。
桃花汤
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干姜一小,粳米三小,赤石脂五小。此病义详伤寒少阴。下利之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则宜补,实则宜攻,寒则宜温,热则宜清,不可偏也。
痰饮方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此方主之。茯苓四小,桂枝三小,白术三小,炙草二小。此病肝经不升不能行水,脾胃湿瘀故成痰饮。痰饮阻住肺胃胆三经,不能下降故胸膈支满耳目眩。苓术炙草补土去湿,桂枝达肝木以行水也。
肾气丸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此方主之,苓桂术甘汤亦主之。方在消渴。此病肝木不达不能行水,饮停胸膈阻住肺气不能下降,又兼木郁风生故短气。肾气丸苓泽泻湿,薯蓣地黄丹皮茱萸敛肺,肺金养土息风气,附子暖水以培肝木之根,桂枝以达肝木之郁,小便通利,饮去病愈也。
甘遂半夏汤
病者脉伏,其人饮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方留饮,饮去故也,此方主之。甘遂五小,半夏一小,芍药一小,炙草一小,白蜜一两。此病内有留饮故脉伏,而自利反快利后胃胆俱逆,故心下续坚。方用甘遂半夏逐水降痰。芍药炙草和土木以止利,甘遂逐水,极伤津液,白蜜养津液也。
己椒苈黄丸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等分,研末蜜炼为丸,如悟子大,饭前服一丸,日三服,口中有津液而渴者,加芒硝。此病肠间有水中气不运,不能升降故腹满,火不下降故口舌干燥。方用防己椒目以泄湿,葶苈大黄以逐水也。水生而中气复,其旋转经气还其升降,故病愈也。
十枣汤
脉沉而弦者,饮内痛,此方主之。芫花熬,大戟、甘遂各等分。上三味研末,大枣十枚煮汤送下,药末一小平旦服之,得快利止后服,不下者明日再服,不可同日再服。此病饮悬肠胃之间,肝阳不能上升故脉沉弦而内痛。方用芫花大戟甘遂以逐水,水去则肝阳上达,故病愈也。逐水之药极伤津液,大枣保脾精也。
大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此方主之。大青龙汤:麻黄六小,桂枝二小,炙草二小,石膏一两,杏仁四小,生姜三小,大枣六枚。小青龙汤:麻黄三小,桂枝三小,芍药三小,半夏五小,炙草三小,细辛三小,干姜三小,五味子三小。此病水湿四肢不发汗必肿。若水郁燥动,大青龙发汗兼清肺金之燥水郁寒,小青龙发汗兼下寒水之冲逆也。
木防己汤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之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小,人参四小,桂枝三小,石膏一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三小,人参四小,桂枝三小,茯苓四小,芒硝一小。
此病水停胸膈,故喘满而心下痞坚。肺阴逆而化热津涸木枯,故面色黧黑。水气格阻肝阳不能上达,故脉沉而紧。木防己汤防己泄水寒益气生津,桂枝达木,石膏清肺金之逆热也。若仅肺加之虚热,石膏清之必愈。若系实热不仅在肺,即肠胃之间亦有热虽是。用芒硝寒下之热不能去矣。既用芒硝下之,上热自去,故去石膏也。加茯苓助防己以泄水也。
五苓散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此方主之。茯苓二小,猪苓二小,泽泻二小,白术二小,桂枝一小。上为散,白水服二小,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凡病水者,多有肿胀之态。今人瘦而脐下悸动,且吐涎沫又发颠眩,是水气未至,溢于皮层而聚于脾胃。水气阻隔乙木不升,辛金不降相火浮越之故,乙木不升故脐下悸动,辛金不降故吐涎沫,相火浮越故颠眩。方用二苓术泽泄湿,桂枝行水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此方主之。半夏一两,生姜一两,茯苓五小。此病水气阻隔胃气不降。浊阴上逆,故卒然呕吐心痞而眩。肝阳不升故悸,方用半夏生姜降逆开痞,茯苓以泄水也。
泽泻汤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此方主之。泽泻五小,白术二小。此病水饮阻隔浊阴不降。方用泽术去水燥土也。
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者为饮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方主之。半夏一两,生姜一两。此病呕吐之后并不发渴是水饮未去。方用姜夏降逆而行水。呕后作渴为饮解者,水去津伤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方主之。方见前。此病先渴者水饮格住相火,后呕者水多不寒也。方用姜夏茯苓降逆泄水也。
厚朴大黄汤
支饮胸满者,此方主之。厚朴三小,大黄二小,枳实二小。此病水饮停积上脘不舒。如降逆泄水之药,不能奏攻,须用攻下之剂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不得息,此方主之。方见肺痈。此病水饮格住肺气,不能下降故不得息。方用葶苈泄水,大枣保脾肺之精也。
痰饮咳嗽方
十枣汤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方主之。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或一百日或一岁,此方主之。方见前。此病咳因水逆,水饮格住木气,木郁不达故脉弦。方用芫花大戟甘遂以逐水,大枣保其中气养其津液也。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水饮格住肺胆胃三经降路,亦宜此方也。
小青龙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方见前。此病水饮阻隔胆肺,俱不得降故不得卧,咳而倚物布息。方用麻黄泄经络之水,细姜五味泻脏腑之水,炙草保中,半夏降逆,芍药降甲木相火。甲木不降故不卧也。
苓桂五味甘草汤
青龙汤汗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迟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翁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服小便难时复冒,此方主之。茯苓四小,桂枝四小,五味子三小,炙草三小。此病多唾者,肺津之逆,口燥与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风木之冲。脉沉微与手足厥痹者,中气之虚。面色翁然如醉状时复冒者,中气虚阳明不降。热流阴股与小便难者,肝阳之下陷皆水湿阻隔升降颠倒也。方用茯苓泄湿,桂枝达木行水,五味降敛肺气,炙草补中气也。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茯苓四小,干姜三小,五味子三小,炙草三小,细辛三小。此病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反更咳满,此桂枝升达之性,上冲肺逆之遏。方去桂枝之上冲,加干姜细辛温降肺气也。茯苓甘草五味加干姜五味细辛半夏汤,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逐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苓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饮,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主之。茯苓四小,炙甘草二小,五味二小,干姜二小,细辛二小,半夏一两。此病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姜辛温降肺胃咳满故止,但姜辛热药服后,恐当更渴,冲气更冲。如其不渴,必有支饮,水饮之病,温药相宜,何以知其有支饮?支饮法当昏冒,昏冒者胃阳上逆,不能化阴下降,必呕。呕者复用半夏以降胃,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去桂枝之冲,加姜辛之温降,加半夏制燥降以去饮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逆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茯苓四小,炙草三小,五味子三小,干姜三小,细辛三小,半夏一两,杏仁四小。
此病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后,水已去呕已止,其人形肿者,是卫气之郁也,宜加杏仁麻黄以泄卫郁,如其手足厥逆而麻木,便不可入麻黄何也?因其人血虚不能流行,麻黄发汗伤阳,血中无阳,更不流行,逆痹将溢甚故。只加杏仁利肺气以解卫郁可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前方加大黄三小。此病服小青龙汤后,若面色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小青龙姜辛助热之过,宜于苓甘五味姜辛杏仁半夏汤之中加大黄以清胃热,既用姜辛又用大黄者,胃中有寒,胃上有热也。
肺痿方
甘草干姜汤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唾涎。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炙甘草二小,干姜二小。
此病中上气寒,下部气虚,方用姜草温补中气,土旺金生,肺气下行,下焦之气自然收纳故愈。如服姜草而渴,则此病乃风木疏泄,属于消渴,应照消渴治法之也。
肺痿有病寒者,有病热者。病寒者此方是也。病热者系阴液亏伤,则用清润药,忌用温燥药。肺热而痿者,两腿软不能立能食,病寒者食当日减也。
肺痈方
桔梗汤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此方主之。桔梗二小,炙甘草三小。服后当吐脓血而愈。此病脉数系中虚,咽干系肺家津液去化为脓,胸满振寒者中虚肺败,肺主卫卫郁故振寒也。方用炙甘草补中气,桔梗行瘀破脓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痈喘不得卧,此方主之。葶苈二小熬黄捣,大枣六枚。先煎枣,汤成去尽,入葶苈,顿服。此病肺郁痰凝。方用葶苈泻气行痰,大枣养中保津也。
咳嗽上气方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方主之。麻黄三小,石膏一两,炙草三小,大枣六枚,生姜三小,半夏五小。此病肺气胀满不能下降,故候喘上气目如脱状。肺郁热逆故脉浮大。方用麻黄泄肺气之郁,石膏清肺家之热,半夏降逆,炙草姜枣补中以助肺胃降气也。
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此方主之。麻黄三小,桂枝三小,甘草三小,芍药三小,半夏四小,细辛三小,干姜三小,五味子三小,石膏三小。此病喘与烦躁,脉浮而不大是心下有水气阻隔肺胆胃三经不得下降。故用芍药以降胆,半夏以降胃,辛姜五味降肺泄水,桂枝以调水道,麻黄石膏泄肺经郁热以平喘,炙草补其中气也。
厚朴麻黄汤、泽漆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厚朴麻黄汤:厚朴五小,杏仁五小,半夏五小,干姜二小,细辛二小,五味子二小,小麦三小,麻黄三小,石膏五小。泽漆汤:泽漆五小,人参三小,炙草三小,生姜五小,半夏五小,白前五小,紫参五小,桂枝三小,黄芩三小。
厚朴麻黄汤,此病咳而脉浮咳者肺胃之不降。脉浮者肺气之郁逆,是为中寒上热,方用麻黄石膏以泄肺家之郁热。厚朴杏仁半夏五味子降逆气,干姜细辛温寒逐水,小麦养津润肺而保中,此脉虽浮,必无虚象,故不用炙草大枣也。
泽漆汤,治脉沉者。脉沉者病在里,里气虚寒脉故沉。方用参草桂姜以温补里气,泽漆泄水,半夏降逆,黄芩清浮热,白前紫参清金去滞也。咳病金不降敛,相火易于浮逆,上焦燥热者多,故前方用石膏,此方用黄芩也。然前方用干姜此方用参草,综须顾中,此仲景之法也。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此方主之。射干三小,紫苑三小,款冬三小,五味子三小,细辛二小,生姜四小,半夏三小,大枣三枚,麻黄三小。此病风寒外闭肺气郁阻,气中有水不能顺降,故上气而喉间有声。方用射干、紫、参、味、辛、姜、夏,下冲逆而保壅寒,大枣生津保中也。
麦门冬汤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此方主之。麦门冬三小,半夏三小,人参三小,炙草二小,粳米三小,大枣三枚。此病中气虚而肺气逆燥。方用麦冬润肺燥,半夏降胃逆,参草米枣养中生津也。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能坐不能卧,此方主之。皂荚研末,蜜为丸,如绿豆大,以枣肉煎脓膏和汤,服之每服二丸。此病肺气逆阻至于壅闭,卧则肺闭愈甚故但能坐不能卧。方用皂荚利气破壅闭也。
胸痹心痛短气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此方主之。瓜蒌实三小,薤白三小,白酒一杯。三味同煮温服。此病上焦寒故胸痹。肺津凝瘀气不下行故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肺寒故寸脉迟。中虚故关上小紧,肺津被相火熏蒸故脉数。方用薤白,薤白白酒辛温下行,瓜蒌荡浊去瘀也。
瓜蒌薤白半夏汤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此方主之。前方加半夏三小。此病胸前寒浊凝塞,气不能降背亦胀满,故不得卧而胸痛徹背。方用薤白白酒辛温下行,瓜蒌荡浊去瘀,加半夏降胃逆,以开肺气下降之路也。
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方主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三小,厚朴三小,瓜蒌三小,薤白三小,桂枝二小。人参汤:人参三小,白术三小,甘草三小,干姜三小。枳实薤白桂枝汤,此病肺胆胃俱不下降,枳实薤白桂枝汤,用枳朴以降胃,瓜蒌薤白以降肺,桂枝达肝阳以复升降也。人参汤,补土温中,助旋转,以复升降也。枳实薤白桂枝汤,治浊阴填塞者,人参汤治中虚而胸痹结者。
茯苓杏仁甘草汤、枳实生姜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此方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小,杏仁三小,甘草一小。橘枳生姜汤:橘皮五小,枳实三小,生姜五小。此病湿盛气塞,肺气不降故觉短气。方用茯苓泄湿,杏仁橘皮枳实利气,生姜降逆,炙草补中也。
薏苡附子散
胸痹缓急者,此方主之。薏苡一两,附子五小,共为散,每服一小。此病胸痹有时觉缓,有时觉急者湿寒所为。薏苡去湿,附子温寒。附子性热,沉重下行寒痹妙药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此方主之。桂枝三小,生姜三小,枳实三小。此病升降闭塞,故痞逆而痛。方用枳实生姜开闭降浊,桂枝升清阳也。
乌头赤石丸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此方主之。乌头一分,蜀椒二分,干姜一小,附片一小,赤石脂一分。共研末蜜为丸,如小豆大,饭前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此病下寒凌心火气将减。方用椒姜乌附以温寒,赤石以护心气也。
腹满方
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此方主之。附子三小,粳米五小,半夏五小,甘草一小,大枣三枚。此病乙木寒郁故腹中雷鸣切痛,寒气凝塞胆胃不降故胸胁满而呕吐。方用附子逐寒,粳米草枣补中气以复其旋转,半夏以降浊逆也。
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头足哫,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此方主之。干姜四小,蜀椒三小,人参二小。此病寒水偏胜火土双败,寒凝不散故皮起如有头足上下。方用姜椒逐寒,人参补气也。
赤丸
寒气厥逆,此方主之。茯苓四小,半夏四小,细辛一小,乌头二小,研末为丸,麻子大,朱砂为色,饭后酒下三丸,以知为度。此病火土负而寒水盛故厥逆。方用辛乌逐寒水以扶土,半夏茯苓降浊泄湿以通阳气也。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此方主之。大黄三小,附子三小,细辛二小。分三服,一服痛止,止后服。此病寒湿凝结木气不舒,故胁下偏痛而脉弦紧。其发热者,木郁而火不归根也。方用附辛大黄以温下,其寒凝儿达木郁也。
厚朴七物汤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此方主之。厚朴四小,大黄三小,枳实二小,桂枝二小,甘草三小,生姜三小,大枣五枚。下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此病发热而脉浮数是外感也,腹满者里实也,饮食如故里实非寒。方用厚朴枳实大黄以复里,桂枝甘草姜枣以解表邪而顾中气也。
厚朴三物汤
痛而闭者,此方主之。厚朴八小,枳实三小,大黄四小。分温三服,得利止后服。此病痛而闭必有内热,此方下之闭通痛自止也。凡满痛有宜温下,有宜寒下。面色脉相均有分别,宜多加参考定之。
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此方主之。方见伤寒阳明篇。此病腹满不减,此内实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凡腹满如系虚寒,必定时满时不满也。
大柴胡汤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此方主之。方见伤寒少阳篇。此病心下按之满痛,少阳经气之结也。满痛在心下,故知为胆经之结,以少阳之经循胃口而下胁肋也。方用柴胡、黄芩、芍药清降胆经,生姜、半夏降胃,大黄、枳实下其结也。
寒疝方
大乌头煎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饮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此方主之。乌头三枚,水一碗煮取少半碗,去渣,内蜜一两煎令水气尽,分三次服,一日只服一次。此病全系寒气凝沍,木气失养疝发而白津出者,木郁疏泄湿气下注也。方用乌头泄湿温寒,白蜜润木缓痛也。
乌头桂枝汤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此方主之。乌头一枚,桂枝三小,芍药三小,甘草二小,大枣五枚,生姜三小。上桂枝五味以水一大碗,微火煮取多半碗,去渣入乌头一味,白蜜一两煎,分三次服。初服两次,不知再服一次。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此病经络脏腑无虚不寒。故灸刺不能,抵当方用乌头逐寒,白蜜缓急,桂枝汤调荣和中。便肾肝之阳回达木,邪去而人自安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此方主之。当归三小,生姜五小,羊肉半斤。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小,白术一小。此病木气寒郁而生风。方用当归生姜温寒行郁,羊肉补肝经之虚而息风也。
宿食方
大承气汤
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此方主之。脉浮而滑者实也,此亦宿食,下之愈,此方主之。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此方主之。方见伤寒阳明篇。此病义详伤寒可下中。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此方主之。瓜蒂熬黄,赤小豆煮,各等分,杵为散,以香豉煮汤,送下一小,得吐止后服。虚家及亡血家忌服。
手指臂肿方
藜芦甘草汤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此方主之。藜芦二小,甘草二小。此病胸中有痰阻隔手经升降之路,故经气郁而为肿动。方用藜芦吐胸中浊痰,甘草保其中气也。
转筋方
鹅屎白散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硬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此方主之。鹅屎白一味为散,温水服一小。此病肝经湿寒筋不舒畅。方用鹅屎白燥湿温寒也。
狐疝方
蜘蛛散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此方主之。蜘蛛五小,桂枝五小。研末饮服或蜜丸亦可。此病肝肾二经寒陷结聚也。方用蜘蛛破结,桂枝升陷也。
肠痈方
大黄牡丹皮汤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方主之。大黄四小,芒硝四小,瓜子一两,丹皮二小,桃仁三小。此病痈在少腹。荣卫郁阻,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而如淋水道无阻,故小便自调。阳气郁蒸故汗出。荣卫束故恶寒脉迟紧者,脓未成,乃闭结之家非寒也,可下其闭结,方用大黄芒硝下热开结,瓜子丹皮桃仁以排脓血。若脉洪数是荣卫已通。热盛脓成并无结塞,变不可下,以伤中气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谓肠中有痈脓,此方主之。薏苡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败酱即苦菜,南方名青菜,如无此菜,可以芥菜叶代之。共为散每服一小。此病血郁为痈。荣气枯败故身如鳞甲之错落,荣败卫郁故腹皮视之如胀,按之不硬此病腹中应有积聚身应发热。若无积聚身亦不热,而脉反数此是寒湿所为,见数非热乃阳气之虚而经气之郁。方用附子温寒而散结,薏苡除湿生津,败酱破血排脓也。
排脓汤、排脓散
排脓汤:甘草二小,桔梗三小,生姜一小,大枣五枚去核。排脓散:枳实六分,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三味共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搅匀,白水送下。此二方前方治脉虚者,后方治脉不虚者。
金疮方
王不留行散
病金疮,此方主之。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甘草十八分,厚朴二分,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採,黄芩二分,芍药二分,干姜三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上九味桑皮蒴藋王不留行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倒筛合为散,每服一小日二服,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此病金疮失血,中寒木燥,瘀血凝结。方用姜椒炙草温补中下,芩芍清木气之燥,厚朴行滞,王不留行蒴藋桑皮行瘀而通经脉也。
浸湿疮
黄连粉
浸湿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留来入口者不可治。此方主之。原方阙载,大概以黄连一味作粉,粉疮上以泄热毒也。
妊娠方
桂枝汤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此方主之。即伤寒桂枝汤。平脉者,平人无病之脉也。受胎之初气血凝结,故肾脉小弱。不能食者,胎气阻碍胃气不降也。渴者,胃气既不顺降,相火亦逆也,胃气不降,必发呕吐。若有不适之态却又不发热恶寒,又系无病平脉,此为妊娠也。方用桂芍升乙木而降甲木,以舒中气,炙草姜枣以培中气而和经气,中气调而升降复,自能食也。
桂枝茯苓丸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之,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芍药、桃仁、丹皮、茯苓各等分。共研末为丸,如兔矢大,每日饭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妊娠则经断不来,如经断未及三月血漏不止,此宿有癥痼。胎气与癥痼相碍,血不归经脐上必动,此非半产之象,乃癥痼为害也。如妊娠已有六月而胎动下血,是前三月经水流利通调,直到后三月经血为癥痼阻碍,故六月始见胎动下血也,须下之。
方用桃仁丹皮以行癥痼之瘀血,桂枝芍药以调木气,茯苓除湿以培土气也。此亦非半产之象,盖半产者腰必痛,此则腰不痛,故不去瘀血,使胎气无癥痼阻碍之害胎自安也。
附子汤
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此方主之。附子三小,茯苓三小,人参二小,白术四小,芍药三小。木郁不达疏泄不藏,故脉弦发热腹痛恶寒,而子脏开张少腹如扇,阳气下陷故胎胀也。方用附子暖肾脏以培木气之根,苓术人参培补土气,芍药清风木以止疏泄也。
胶艾汤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得下血不绝者,有妊娠而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阿胶二小,艾叶三小,甘草二小,川穹二小,干地黄六小,当归三小,芍药四小。妇人之病有不到经期而血漏自下者,有半产之后下血不绝者,有怀孕而下血者。皆木郁生风过于疏泄而中虚血滞也。假令妊娠腹中痛者,是胞气阻碍胞气之病,亦木郁风动。方用胶地归芍以润木而清风,艾叶川穹以遏木而达郁,甘草补其中气也。
当归芍药散
妇人怀孕,腹中病痛者疠音绞,此方主之。当归二小,川穹三小,芍药六小,茯苓四小,白术四小,泽泻六小。土湿木郁胎气阻碍木气,故腹中痛。方用苓泽白术补土燥湿,川穹芍药升降甲乙之气,当归补血以养木气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
妊娠呕吐不止,此方主之。干姜一小,人参一小,半夏二小。上三味研末,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如小豆大,饮服十丸,日三服。中虚胃逆,湿寒凝滞。方用姜参半夏,补中温寒,燥湿而降逆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此方主之。当归四小,贝母四小,苦参四小。研末密炼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至十丸。肺热不能降气化水,木虚不能疏泄水道。方用贝母以清肺热,当归不木气之虚,苦参泄湿以行水也。
葵子茯苓散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此方主之。葵子一两,茯苓三小。为散服后小便利即愈。妊娠身重,小便不利,是胎水过盛,水气阻隔荣卫不和故卫郁恶寒,上焦阳气被水阻隔不能下降故起即头眩。方用葵子滑窍,茯苓泄水也。
当归散、白术散
当归散:妊娠宜常服,此方主之。当归三小,芍药五小,川穹三小,黄芩五小,白术三小。妊娠之后凡有病痛皆土虚木郁。方用白术以补土,芍药川穹当归黄芩调木清热。黄芩善去木热,有木热则胎动而失养也。
白术散:妊娠养胎,此方主之。白术、蜀椒、川穹、牡蛎等分为散。但苦腹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穹,心烦吐痛不能饮食加细辛半夏。
当归散因土虚木郁,白术散亦土虚木郁。但当归散多系木燥而生风,白术散多系水寒而木结,故用蜀椒温水寒,牡蛎散木结也。
产后方
小柴胡汤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此方主之。方在伤寒少阳篇,并见前。
产妇血虚阴弱,阳气独盛于上阴弱则降令不行,故阳郁于上而眩冒郁而外泄,故头上汗出而冒解。大便坚者,血虚也。呕不能食,胆经与胃土俱逆而中气虚。厥者,血中阳弱也。汗出之后阴阳乃复者,阴弱阳盛,汗出阳泄,阳气与阴气平复也。
方用人参炙草生姜大枣,补中气而生肝血,柴胡黄芩降甲木而清逆火,半夏降胃逆也。胃胆降而中气调,即能生血,故虽便干不必滋润。胆胃既降,相火归根,阴中生阳,故厥自愈。血生阴复,与阳气平均,故冒自止。此病用小柴胡汤其义精矣。
大承气汤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此方主之。方在伤寒阳明篇。产后得病,病已解能食。病解能食是胃气足也。至七八日复,又发热,别无他先病因。能食而后发热,此必有宿食阻隔,胃实之故。此方下宿食以降胃气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中疼痛,此方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小,生姜三小,羊肉半斤。产后血中温气消亡,木气枯寒是以腹痛。方用羊肉当归补益肝血之温气,生姜以行郁滞也。寒疝虚劳亦肝血温气消亡之故,故此方亦主之。但此方偏于补肝,恐肝经疏泄太过,反伤津液,如服后小便加多,即须停服改用理中汤一剂为妥,因中气不足疏泄乃偏胜也。
枳实芍药散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此方主之。枳实炒焦,芍药等分。恭维散,饮服一小,日三服,并治痈脓以麦粥下之。腹痛而满,此为土木二气结而不散。烦而不卧,因中气不能旋转也。方用枳实芍药攻泄土木之气结,结散中调,自然安也。
下瘀血汤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著脐下,此方主之。大黄三小,桃仁三小,蛰虫二小。上三味,研末密炼为丸,约重二小,酒煎服黄酒,瘀血当下如豚肝,亦主经水不利。产后血去木枯郁而克土,土木结实故腹痛而满。痛满之病必是实证,脐上有瘀血著而不去,亦见痛满。故枳芍不效,则用大黄桃仁蛰虫,下其瘀血也。
大承气汤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切脉微实,更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此方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方见前。产后七八日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发热烦躁,日暮热烦更甚,此是阳明腑热,腑热故不食,食则胃阳益阻,故发谵语。无太阳表证,脉微见实象,此热在胃腑,恶露儿结在膀胱,所以少腹坚痛,大承气汤下其腑热,下其恶露自愈也。
阳旦汤
产后中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产后中风,此中风即伤寒之桂枝汤证,非半身不遂之中风。阳旦汤证即桂枝汤证,言中风为日虽久,桂枝汤证尤在,仍与桂枝汤也。
竹叶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此方主之。竹叶四小,葛根三小,桔梗一小,桂枝一小,人参一小,防风一小,甘草一小,附子一小,生姜一小,大枣五枚。
于桂枝汤证之中,又加面色正赤,喘而头痛,此中虚阳逆,肺热熏腾之故。方用桂枝汤去芍药之寒泄,加人参以补中,防风燥湿达木,竹叶桔梗清降肺热,葛根清降胃热,附子温下寒而回阳根也。此病脉相必浮洪而虚软,故竹叶葛根与附子人参并用也。
竹皮大丸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宜安中益气,此丸主之。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七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共研末,枣肉和丸,弹子大,白开水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加柏实一分。乳子之时,血气化乳,胃经气旺。如胃气偏旺而不降,相火上逆则生烦呕,此虽胃热之逆,而实中气之虚。方用甘草以补中,竹茹白薇石膏清降肺胃之热以止烦呕,桂枝以通经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产后下利虚极,此方主之。白头翁二小,黄连二小,黄柏,二小,秦皮二小,阿胶二小,甘草二小。产后血亡中虚,木枯生热因病热利。方用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以清木热,但产后病此是为极虚,宜加阿胶以润枯木,甘草以培中土也。
妇人杂病方
小柴胡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往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虐状发作有时,此方主之。方见前。妇人经水适断而病伤寒之中风,至七八日后见少阳寒热往来之证,是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虐状。方用小柴胡汤,柴芩清解少阳之经热。少阳经逆胃气必逆,半夏以降胃逆。参草姜枣补中气以降少阳也。少阳经热既解血结自下,如其不下然后用大黄等下剂以下之也。经水适来适断而病外感。凡热入血室而用下剂,综以勿伤胃气为要。
旋复花汤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此方主之。旋复花三小,葱白三小,新绛少许,新绛即帽绛,新染者能入血分。弦大之脉实为虚寒,虚寒相搏如鼓皮,外实中空是为革脉,妇人得此脉必半产或漏下病,为阳气湮郁血脉凝瘀之故。方用旋复花通经行血,新绛引入血分,葱白宣通阳气也。
姜胶汤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此方主之。阿胶二小,干姜二小。经陷而漏黑,此肝脾阳虚而木气疏泄也。方用干姜温升肝脾,阿胶阳木气而止疏泄也。
抵挡汤
妇人经水不利,此方主之。水蛭三小,虻虫三小,桃仁三小,大黄三小。经水不利有因瘀血,此方下瘀血也。
温经汤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此方主之。当归二小,川穹二小,芍药二小,阿胶二小,桂枝二小,吴茱萸三小,丹皮二小,半夏三小,人参二小,甘草二小,生姜二小,麦冬二小。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年五十而下利数十日不止者,肝脾阴虚,木气偏于疏泄也。暮即发热者,暮则阳入于阴而疏泄偏胜,脏气受伤,木火之气泄也。少腹满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皆木气疏泄而精枯,此其人必有带下之病,因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木气被阻往下疏泄,带下伤精,血不养木,故现以上种种现状。
方用生姜、山茱萸、桂枝、当归、川穹以温达乙木,芍药、阿胶、丹皮滋风气以平疏泄,参草以补中,麦冬、半夏降肺胃以助收藏之令也。
土瓜根散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此方主之。土瓜根三分,蛰虫三分,桂枝三分,芍药三分。酒服一小,日三服,阴头肿亦主之。木郁不能疏泄则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木郁而疏泄太过,则一月而经再见,皆因有带下之病。带下之病由于腹中有经血,停瘀阻碍阴精上济之路。阴精不能上升则化浊滛,而为带下。方用桂芍以调木气之郁,使疏泄适宜,用土瓜根蛰虫行血而通经也。阴头肿之理同。
矾石丸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此方主之。矾石三分,杏仁一分。上二味研末,炼蜜和丸,乃枣核大,内子脏中剧者,再内之。经水闭濇,又下白物,此必腹中有干血阻住,阴精不能上行,停瘀化湿之故。方用矾石收湿,杏仁理滞,滞通湿散,上下调和,病自愈矣。
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小青龙汤方在痰饮,半夏泻心汤方在呕吐。吐涎沫者,有水气也。痞者下伤中气,下寒上热也。小青龙泄积水,半夏泻心汤,姜甘参枣温补中气,芩连清泄上焦之热逆,半夏降其浊气以消痞也。
甘草大枣汤
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方主之。甘草三小,小麦一两,大枣三枚。中气虚则数欠伸,肺主悲,中虚肺燥而风生,则悲伤欲哭。甘草补中气,小麦润肺燥,大枣滋乙木以息风也。
半夏厚朴汤
妇人咽中如有炙肉,此方主之。半夏五小,厚朴三小,生姜三小,干苏叶三小,茯苓三小。湿气停瘀浊气闭塞,故咽中有物不下。夏朴姜苏降浊行瘀,茯苓泄其湿气也。
当归芍药散
妇人腹中诸疾,此方主之。方在妊娠。土湿木郁为妇人诸疾之本。方用穹归芍药,以和木气而达木郁,苓泽白术燥土而泄湿也。
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此方主之。方在虚劳。风木克土,故腹痛,方用桂芍以调木,饴草姜枣以培中土而息风气也。
红蓝花酒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此方主之。红蓝花酒煮。血瘀则木郁,郁郁则风生而腹中刺痛。此方养血行瘀,而安风木也。
大黄甘遂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产后者,此为水郁血俱结在血室也,此方主之。大黄四小,阿胶二小,甘遂一小,服后血当下。产后而腹满小便难,此谓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方用大黄逐血,甘遂逐水,阿胶滋木气以消满而通小便也。
肾气丸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至此病,但利小便则愈,此方主之。方在消渴。胞系了戾木气之郁也,木郁不能疏泄故不得溺。木郁而疏泄太过相火上炎,故烦热不得卧。风木冲击肺金不能降敛,故气逆而倚息。方用地黄润木以息风,茱萸薯蓣助肺金之降敛,苓泽泄湿而燥土,附子暖水而培木气之根也。曰:但利小便者,调木气也。
猪膏发煎
卫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以猪膏发煎导之。方在黄疸。浊气下泄魄门失气此其常也,今谷气充实魄门不得失气,则泄于前阴而喧吹有声。方以猪膏滑大肠以泄谷气之实,乱发利水以通前阴之气也。
蛇床子散
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此散主之。蛇床子为末,以白粉少许和合,为枣大,绵里之内,阴中自然遇阴寒者,肝肾之阳虚也。以此散坐温阴中,以益肝肾之阳,自不寒也。
狼牙汤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阳中蚀疮烂者,此汤洗之。狼牙三两,煮以绵里,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阴中生疮者,湿气郁住乙木不能上升也。所以少阴尺肺滑而且数。狼牙善除阴中湿气,湿去木升故疮愈也。
医学丛谭二编终
伤寒
医学丛谭三编
伤寒读法
仲景伤寒论,为外感内伤之金科玉律,自经王叔和编辑之后,已失原书次序。历代名家注解,各持一见,误解甚多,人谓伤寒难学,就这个缘故。其实只要将,一百一十三方的药性,考究清楚,由方求病求理,由理求路。理路者,系统也。得了理路,那叔和章次,如何错法,名家注解,如何误发,自然明白。
这人身腑阳而脏阴,荣热卫寒。病在表者,荣卫之病。病在里者,脏腑之病。在表宜汗,在脏宜清,在脏宜温。理路本不甚多,只因不知读法,随着前人的见解,做了自己的见解。所以盖欲求解,愈不能解了。兹将读法,先括之以韵语,后释之以浅文。不必高谈灵枢素问也,只就伤寒论解释伤寒论,一看明白可也。
读法韵语
(解释在第十编)
伤寒之病,只分表里。表曰荣卫,里曰脏腑。
恶寒头痛,荣卫表征。一汗而解,别无余事。
在表不解,里气内应。荣卫内陷,脏腑乃病。
荣热卫寒,腑阳脏阴。相应入里,辨别温清。
入里之时,便有连带。缓急重轻,须分界线。
伤寒经方,一百十三。虽多不多,八方变焉。
伤寒六经,六经六病。在加荣卫,八方是定。
表里病情,有主有兼。再加坏病,故百十三。
表应汗解,为医治误。太阳之篇,坏病多数。
太阳一经,名实须分。荣卫其实,太阳其名。
太阳本病,曰抵挡汤。腑病传里,太阳的方。
阳明承气,少阳柴胡。入脏入腑,少阳所独。
太阴四逆,少阴附子。厥阴乌梅,三阴如此。
腑不病寒,脏不病热。脏热腑寒,必有关涉。
荣卫风寒,桂枝麻黄。八方认明。依据酌量。
传经二字,后人滋疑。须问见症,莫问日期。
表郁里动,责在中气。中气调和,不郁不动。
抑阴扶阳,抑阳救阴。中气复元,起死回生。
温病热病,伤寒之别。荣卫脏腑,一病皆热。
外感之初,清表忌泻。入里之后,始可言下。
始终救阴,温热定法。攻伤胃气,欲救反杀。
伤寒不难,要知读法。依方解释,一看明白。
先定八方
(原方分两减轻用之余方同)
于一百一十三方中,先定八方,此八方者,伤寒论之系统也。先明系统,头头是道矣。表证二方,里证六方。表证者,荣卫。里证者,脏腑也。
桂枝汤
芍药三钱,桂枝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钱,大枣五枚去核。水四杯,煎成二杯温服一杯,饮热稀粥一杯,覆衣取微汗,不汗再服一杯。如仍不汗,再煎一剂服,如前法。
麻黄汤
麻黄三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二钱,桂枝二钱。水五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入诸药煎二杯,温服大半杯,覆衣微汗,不用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桂枝汤麻黄汤证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胃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而发热,身痛,腰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解释
中风的中字,伤寒的伤字,都是伤字的意思。风者,空气中疏泄之气。寒者,空气中收敛之气。荣者,人身中疏泄之气,根于中气而化与木火,其性热。卫者,人身中收敛之气,根于中气而化于金水。其性寒。
荣卫之气,通于脏腑,行于经络,主一身之表。居于太阳之经。人身六经,太阳在外,次则阳明,次则少阳,次则太阴,次则少阴,次则厥阴。厥阴之后近于骨矣。伤寒论中,凡是太阳证者,皆荣卫之病也。
伤寒之病,之分表里。里者,腑也脏也。表者,荣卫也。初病在表,桂枝麻黄汤,发汗即愈。如其不汗,荣卫不合,于是荣热由表内陷,而入腑,卫寒由表而入脏。入里之后,太阳证已罢者,则是腑热脏寒之病。
如已入里而太阳证尚在者,则于清腑热温脏寒之中,兼以解表。如腑证脏证未见,全属太阳表证者,汗出、脉浮、发热、恶寒、体痛者,为中风,桂枝汤主之。无汗、脉紧、发热、恶寒、体痛,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汤的桂枝,系中风伤寒共用之药,其作用系,和维络、调荣卫。这桂枝汤的主要药系芍药,与麻黄汤的麻黄,系对待的作用。桂枝汤证,荣卫为热,偏于疏泄,疏泄则汗出,故用芍药以泻荣郁,平其疏泄之偏,使之交卫。荣气交卫,则疏泄之气,得了收敛之气,荣分热气,得了卫分寒气,于是荣卫调和。所以汗出而病解。
麻黄汤证,卫郁为寒,偏于收敛,则无汗。故用麻黄以泻卫郁,平其收敛之偏,使之交荣。胃气交荣,则收敛之气,得了疏泄之气。卫分其气,得了荣分热,于是荣卫调和,所以汗出而病解。汗者,荣卫难而复合,难则病,合则和,合则液生,是以汗出也。
桂枝汤证,疏泄汗出,汗出中虚,津液内竭,故用姜枣以调补中气而复津液。麻黄汤证,收敛无汗,正当闭来之时,中气未见大亏,不用姜枣。卫郁则肺气上逆而后喘。故用杏仁以降肺郁而平喘。
伤寒中风之病,皆中气虚而荣卫不和。故桂枝麻黄两方,皆用炙甘草以补中,皆用桂枝以和荣卫。古人命名,稍有未到之处,即遗后学之误,其实皆后人不善学之故。知芍药的作用与麻黄的作用是对待的,知荣卫的寒热是对待的,然后知入腑又入脏之理路也。
陈修园医书,为近代医家人人都看之书。而伤寒串解,将桂枝汤证之有汗,认为虚证。将麻黄汤之无汗,认为实证,于荣气疏泄,胃气闭敛。疏泄生热,闭敛生寒之理,一丝不解。令读伤寒论者,起头便错。麻黄汤证,卫寒内陷入脏,而用附子干姜者不少,焉可以虚实二字定荣卫表病之理也。
芍药泻荣郁,麻黄泻卫郁。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中风者,风伤卫也,何以风伤卫不伤荣?而桂枝汤用芍药以泻荣郁。伤寒者,寒伤荣也,何以寒伤荣不伤卫?而麻黄汤用麻黄以泻卫郁。此不可不求个明白者也。
缘中气左旋右转,十二经气左升右降,荣卫根于中气,周于各经,而主一身之表。中气左旋则化荣气,中气右转,则化卫气。左旋之气,木火之气也。右转之气,金水之气也。木火热而金水寒,故荣气热而卫气寒。左旋右转,一气环周。左旋之气,即右转之气。右转之气,即左旋之气。所以荣气交卫,卫气交荣。荣交卫则不热,卫交荣则不寒也。
桂枝汤,因风伤卫气,卫伤则收敛之气减,而疏泄之气增,故风伤的是卫气,病的是荣郁。寒郁热增,故用芍药以泻荣也。麻黄汤寒伤荣气,荣伤则疏泄之气减,而收敛之气增,故伤寒的荣气而病的卫郁。卫郁寒生,故用麻黄以泻卫也。风气与荣气同是疏泄,故风不伤荣。寒气与卫气同是收敛,故寒不伤卫也。
人当荣气疏泄之时,忽然冒着寒气之收敛,则伤寒。人当卫气收敛之时,忽然冒着风气之疏泄,即病中风也。荣卫交合,本极平匀。荣伤卫郁者,荣气偏少,卫气偏多也。卫伤荣郁者,卫气偏少,荣气偏多也。偏少则交不过来,偏多则交不过去。交不过去,是以郁也。桂枝汤麻黄汤,一泄荣郁以交卫,一泄卫郁以交荣。病则荣卫分离,交则荣卫调和。
表气外离,则里气动。表里本是一气。表气离,故里气动。里气动者,里气亦将离也。荣偏热则腑阳动,腑阳将离脏阴也。卫偏寒则脏阴动,藏阴将离腑阳也。里气动而荣卫内陷,便于生死有关。荣热内陷,入腑阳盛,而用承气汤等汤。卫寒内陷,入脏阴盛,而用四逆汤等汤。上为逆中之顺,若荣卫表病未解之时,误汗误下而内陷,遂成坏证也。
夫初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之时。名为太阳证,其实系荣卫证。病在太阳之经,其实系荣卫之事。桂麻二方,乃表证荣卫之方也。发热者,荣气之郁。恶寒者,卫气之郁。热者,木火之本性。寒者,金水之本性。五行之理,离则郁,郁则各现其本性。不知荣热卫寒之理,而谓热与太阳之标,寒为太阳之本,后人引内经以注视仲景伤寒,此仲景伤寒之所以乱也。
伤寒之病,里气动,而荣卫内陷则凶。里气和,而荣卫外发则吉。中气旺,则里气平,而荣卫外发。中气虚,则里气动,而荣卫内陷。伤寒之病,只分表里。入里者,腑病脏病。在表者,荣卫病。桂枝麻黄之方,在表之事。足太阳经自头走足,荣卫郁病,经气郁阻,故头痛身痛,故太阳提纲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
太阳桂枝汤麻黄汤病理解明解释
风伤卫而离荣,故荣郁。寒伤荣而离卫,故卫郁。荣气郁,故发热。荣气疏泄,故汗出。卫气郁,故恶寒。卫气收敛,故无汗。病在表,故脉浮。风性缓,故脉缓。寒性急,故脉紧。足太阳经自头走足,行身之表。荣卫不合,故头项强痛。卫郁不降,则肺胃俱逆,故呕吐发喘。
桂枝汤麻黄汤药性简明解释
桂枝性温和,荣卫调经络。炙草性温,补中气。芍药性寒,泄荣热平疏泄。麻黄性平,开卫闭通腠理。生姜性温、大枣性温,调补中气,滋养胃液,调和经络。杏仁性平,降肺气、平喘逆。
太阳抵当汤解
此太阳腑证之方也。伤寒表病,荣热卫寒。伤寒里病,腑热脏寒。仲景伤寒论,凡曰太阳证,皆表证,皆荣卫证。抵挡汤证,太阳腑证,里证也。腑阳而脏阴,腑热而脏寒。故桂枝麻黄二方,名曰太阳经证之方,实为荣卫证之方也。
太阳抵当汤方
大黄三钱,水蛭八枚,虻虫八枚,桃仁三钱。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解释
太阳证者,皆荣卫之事,表证也。荣卫表证,未经汗解,荣热郁盛。随太阳之经内陷入里。于是成抵挡汤证。脏阴腑阳,故太阳腑证,热加膀胱必须寒下也。
伤寒六七日,应当汗解,未经汗解,表证犹在。表证在,脉应浮,乃脉反微沉。无表证之脉,脉既为沉,应见结胸,乃又不见结胸之病。其人忽然发狂,是下焦血分,有热郁结,如其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是膀胱血热,已有证明,故用抵挡汤,下其血热。
太阳抵挡汤病理简明解释
表证不解,太阳膀胱腑气内动,荣热内陷,故成抵挡汤证。如里气和平不动,膀胱不热,则表证汗解,不病抵挡汤证。即病则腑气阳实,脏气阴虚,自当下其腑阳之实,以和其脏阴之虚。阴阳和平,中气复旧,故病愈也。
抵挡汤药性简明解释
大黄性寒,破去淤血、下坚积、去燥结。水蛭、虻虫性寒,善破瘀血。桃仁性温,通经行血。
阳明大承气汤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枳实三钱,厚朴六钱。下止后服,勿尽剂。
阳明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阳明大承气汤证原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释
病人烦热汗出,则太阳表证必解,乃既已汗出,而日暮之时,又如虐状,这便属阳明证。如其脉实,宜大承气汤下之。若太阳证未罢,到日暮之时,又开潮热,是为太阳阳明二阳并病。二阳并病者,表病之荣热,与阳明之腑热合并也。
手足手足濈然汗出者,胃腑热实,蒸腾于外也。大便难者,有燥屎也。谵语者,胃阳化热,阻碍心下,火盛血热,心气不清也。日暮潮热者,申酉之时,金气当降,阳明为燥金之气也,若太阳证已罢,可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大承气证者,阳明腑病也。表证不解,阳明胃腑,里气内动,荣热内陷,而入胃腑,故成胃家实之大承气汤证。如里气和平不动,胃腑不热,则表证汗解,不病承气汤证。既病则腑气阳实,脏气已虚,自当下其腑阳之实,和其脏阴。阴阳平和,中气复旧,乃病愈也。
阳明大承气汤病理简明解释
胃阳热盛,故烦热而手足汗出。日暮金旺,故发潮热而如虐状。大热熏心,故发谵语,肠胃有燥屎,故大便难,如有燥屎,小便必清而长,津液内枯,屎乃燥也。
阳明大承气汤药性简明解释
大黄见前。芒硝性大寒,泄火救焚开结软件。枳实性寒,泄热痞、破结、荡浊、消痰。厚朴性温,降逆下气,破壅消积。
少阳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党参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
少阳大柴胡汤
柴胡四钱,黄芩二钱,芍药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枳实二钱。
少阳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小柴胡汤证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大柴胡汤证原文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汤证解释
欲知少阳之作用,须先将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的“表里”二字认识清楚。缘伤寒的病,之分表里。那荣卫就是表,脏腑就是里。这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那“表”字系指腑气而言,“里”字系指脏气而言。对于伤寒,表证里证说来,都是里也。
其寒热往来者,脏腑阴阳之气内动。脏属阴,腑属阳。脏阴进则寒来而热往,腑阳进则热来而寒往。少阳之气,居阳明之后,太阴之前。故少阳一病,则阳明太阴二气,逼迫而见寒热往来之象。
足少阳经自头走足,起于目瞳,循耳、挟咽、环胃口、循胁肋。故少阳病则目眩耳聋。少阳为相火之经,火逆故口苦也。少阳经经病则不降,故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相火上逆,故觉心烦。甲木克戊土,胆胃上逆故呕。相火灼金故渴。甲木上逆不能下交乙木,木气不和,故腹痛胁痞。甲木不降,则乙木不升,故悸。小便之行,乃木气疏泄之事,木气失调,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荣卫未和,故身有微热。此小柴胡汤之义也。
大柴胡汤证解释
大柴胡汤证文义。首条言心下痞硬而又下利者,本是太阴之脏病,法当温之。但见于发热汗出而又呕吐之后,汗出热应退。汗出而热不退,便是腑热已作,并非阴证。再加呕吐,胆木克胃土,胆胃俱热,当用大柴胡解少阳之经气,而下阳明之腑热也。
第二条系问答之意。言伤寒到五六日,应解少阴之时,见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能食,脉又沉细。此少阴里证也,但又见头汗出,大便硬。头汗出,大便硬,此阳明表证也。此表里二字,表指腑言,里指脏言。此头汗出为腑阳微结,况又便硬。虽恶寒脉沉细,实非阴证,假令是阴证,如何尚有汗出便硬之证,必定全行成了脏阴里证也。
病状看来,此为有半里之腑证,又有半里之脏证也。其实不然,其实不然。是少阴里证,不得有汗。今头上有汗,故知非少阴,乃阳明也。但治之之法,不可遂然认为阳明而下之,须与小柴胡汤。如有少阴里病,服小柴胡之炙甘草、党参,病必了了。
如服小柴胡不了了,参草之温补不受,是无少阴寒病,是有阳明燥病。可去炙草党参之温补,加杭芍以泄胆热,大黄、枳实以泻胃热也。缘脉沉细与微恶寒,手足冷,为少阳少阴共有之证故也。仲景之书慎如此,可见少阳入脏入腑之不易辨认,此大柴胡汤证之义也。
柴胡汤为双解表里之方。因少阳之气在阳明腑太阴脾脏之间,少阳不解,表则胃腑之气郁动而作热,里则脾脏之气郁动而作寒。脏腑之气离则郁动,与荣卫之理同。寒盛热消,则太阴盛,由少阳之经入太阴之脏。热盛寒消,则阳明盛,由少阳之经而入阳明之腑。
少阳小柴胡汤病理简明解释
足少阳胆经自头走足,起于目瞳,循耳、挟咽、环胃口、循胁肋。足少阳病则不降,故目眩,耳聋、咽干、胁痛、苦满、不欲食,足少阳以甲木化相火,故口苦、心烦、甲木克胃土,故呕。甲木上逆则乙木下陷。木气不舒,故腹痛而心悸。木气不舒,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相上上逆而刑肺金,故发饮。荣热外郁,故身有微热。
少阳小柴胡汤药性简明解释
柴胡性凉,专降胆经,解少阳。黄芩性寒专清相火,并舒木郁。半夏性燥专降胃逆,扫除痰涎。党参补中气。炙草补中气。生姜大枣和中气调荣卫。
少阳大柴胡汤病理简明解释
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本是阴寒之证。但又发热出汗,此系阳明腑热也。但经木气横克胃土,胆胃皆热,是以心下痞硬,而呕吐。下利者,胆胃不舒,水谷不化,中脘气滞。非太阴下陷之下利也。
头汗出者,胃热也。微恶寒者,少阳经邪也。手足冷者,结于内不能外达也。便硬者,胃燥也。脉细者此细字当有力,少阳之脉也。以上诸证,兼头上汗出,便非少阳病,乃少阳入阳明之病。故须解少阳之经,兼下阳明之腑也。大柴胡不用炙草党参大枣,而加芍药大黄枳实,与小柴胡之温补各别,此少阳入腑入脏之理路也。
少阳大柴胡汤药性简明解释
柴胡降胆经解少阳。黄芩清相火舒木郁。半夏降胃逆。芍药降胆经滋相火和木气。生姜降逆止呕。大黄枳实寒下胃热。
太阴四逆汤
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附子二钱。
少阴附子汤
附子三钱,茯苓三钱,白术四钱,党参二钱,芍药三钱。
厥阴乌梅丸
乌梅十枚,细辛一钱,干姜一钱,附子一钱,黄连五分,黄柏五分,党参一钱,桂枝二钱,当归二钱,蜀椒一钱。为丸,如梧子大,先食后服,每服十丸,日三服。梧子有小豆大。
太阴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太阴四逆汤证原文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汤。
少阴附子汤原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着,附子汤主之。
厥阴乌梅丸证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解释
伤寒之病,只分表里。表病不解,荣郁则热,卫郁则寒。荣卫虽郁,里气不动,自然汗解。如不汗解,里气必动。
腑气为阳,腑阳动则荣热,内陷而入腑。腑阳盛而脏阴败,脏阴败尽而人死。故三阳腑证必用凉下,以救脏阴。脏气为阴,脏气动则卫寒内陷而入脏。脏阴盛而腑阳败,腑阳败尽而人死,故三阴脏证,必用温补以救腑阳。盖腑病则热,脏病则寒也。
太阴脾脏,少阴肾脏,厥阴肝脏。
太阴脾以湿土主令,土生于火,脾脏一病,则寒胜灭火,土败湿生,阳退阴进,木来克土也。脾胃升降原是一气,湿生则腹满,胃逆则吐,脾陷则利。肝木秉虚而克之。则腹痛也。四逆汤干姜、炙草,温补中气,附子以回阳气也。
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同居一气,不病则火水相交。水克克火。少阴一病,水即克火,五行之性,本来如此。故少阴脏证,手足寒、体痛脉沉而细微,但欲寐也。欲寐者,水火不交,欲寐而实不能寐。脉沉微细者,阴寒盛而阳气弱。手足寒而体痛者,水盛克火,土败木贼也。附子汤,附子温水,寒以复肾阳。茯苓白术泻湿而培土。人参补中气,芍药调木气也。
厥阴脏病。厥阴者,风木也,母气为水,子气为火。病则风木击冲,下寒上热。故乌梅丸,蜀椒、附子温其母气,黄连、黄柏清其子气,干姜、人参温补中气,当归、桂枝润木通经,细辛逐寒水,乌梅引风气而安蛔虫也。寒热相逼,木气郁则虫生,故厥阴之病,必有脏寒。脏寒而燥烦者,阳微欲脱之象也。
三阴脏病,虽各有异处,然同为脾阳之虚,故合并释之。以见温补脾阳为三阴脏病同一治法。即知清下胃阳,为三阳腑病同一治法也。
太阴四逆汤病理简明解释
太阴脾脏,由阳明胃腑升降一气,脾经升则阴中有阳,而脾不病。胃经降则阳中有阴,而胃不病热。太阴一病,则湿寒并做而腹满、下温而自利。胃逆而吐,食不下。
太阴四逆汤药性简明解释
干姜性热,温脾胃、降胃逆、升脾陷、去寒湿、补火土、化水气、消阴食。炙甘草性温,补中土,回阳气。附子性热,回阳、温寒、升陷。
少阴附子汤病理简明解释
足少阴肾癸水与手少阴丁火,同居一气。五行之气,不病则水火交济,病则水盛克火。水盛寒生,寒生阳败,阳败湿起。肾主骨,故身体痛。首节痛,四肢寒。里气寒生,故脉沉。阳气弱,故脉微细。阳根部旺,水不交火,中气虚弱,故欲寐而不能寐。
少阴附子汤药性简明解释
附子回阳温寒。白术性平,补土除湿。茯苓性平,利水健脾。党参性温,大补中气,扶土回阳。芍药性寒,调木息风。
少阴之病,寒水克火,风木克土,故用附子温水寒,术苓以培土,芍药以息风也。
厥阴乌梅丸病理简明解释
厥阴肝木,胎于癸水而生于丁火。水中阳足,则木荣风静而生丁火。水寒阳若,则厥阴木气,温气无根不生丁火,风气行动而化邪热。风者,木气之失其正气也。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皆风热上冲之故。饥因于风动,故饥不欲食。木气失根,寒热交逼,则郁而风生。蛔因下寒不能自安,故来上焦避寒,蛔动不安,故人烦躁。蛔闻食臭,愈往上行,故呕而吐蛔也。
厥阴之病,本气则寒,标气则热。水火分离于上下,土气败亡于中央。阳复则生,阳绝则亡也。
厥阴乌梅丸药性简明解释
乌梅性平,生津液、止疏泄、养木气、安蛔虫。干姜温中、逐寒、补益火土。附子暖水回阳。蜀椒性温,暖下焦、安蛔虫、温肝肾。桂枝温肝木、和升降。当归性温,滋肝阳木。党参补中气。黄连性大寒,清木热。细辛温下、冲逆、逐寒水。厥阴病,下寒、上热、中虚,故补中温下清上,均不可偏也。
中气
一部伤寒之法,系统于上述之八方。八方之理,系统于中气。缘人身中气,居脾胃之间。中气左旋则阴升而化阳,中气右转则阳降而化阴。左旋右转,一气如环,阴升化阳,此荣气之根也。阳降化阴,此卫气之本也。
中气调和之人,不病外感。盖荣卫相交,不偏于疏泄,不偏于收敛,故风寒之气,无隙可乘。荣卫一病,中气必伤。荣卫感伤风寒。如其热盛之时,中气左旋之气必偏胜,右转之气必偏衰。中气右转则生阴,右转之气衰,于是阴退阳进而腑阳动,腑阳动乃人衰。如其恶寒之时,中气右转之气必偏盛,左旋之气必偏衰。中气左旋则生阳,左旋之气偏衰,于是阴进阳退而脏阴动。
脏阴动乃入里,故感伤荣卫发热恶寒之时。服桂枝麻黄汤后,必先由胸腹之间,渐有合舒之意,而后温气外发,汗出而解。胸腹之间有和舒之意者,即中气被伤而复厚也。荣卫主一身之表,行于经络,通于脏腑,而根本于中气。所以表病之初,中气必病。中气复元,表病乃能汗解。
太阳坏病之生发,皆误于汗下而伤及中气之故也。至于入里之后,于中气关系,更加密切。缘胃土主清降,脾土主乎温升。中气左旋右转之气调和,胃土乃能清降,脾土乃能温升。胃降脾升,阴阳和平,病不入里。中气偏虚,病乃入里。
入腑之病,无论入太阳膀胱之腑、入阳明胃腑,皆是胃阳实、胃阳盛。故仲景于膀胱腑证、胃家证,皆用大黄、枳实而寒下之。腑阳盛则脏阴败,寒下腑阳以复脏阴。脏腑之阴阳得复其平,中气复元,是以病愈而人不死。
入脏之病,无论太阴、少阴、厥阴,皆是脾阳虚。寒水侮土而灭火,故仲景于三阴脏病,皆用干姜、附子、炙甘草以温补之。脏阴盛而腑阳败,温减脏阴以复腑阳。脏腑之阴阳得复,中气复元,是以病愈而人不死。
少阴厥阴之死症,无不由于下利。下利者,脾家阳虚,火土气败,而中气亡也。至于三阴热证,在太阴则有,土湿木郁之热。在少阴、厥阴则有阳气回复之热。然其生热之原因,无不由于脾阳之虚。故仲景于三阴提纲,皆火土俱败之义也。盖火土俱败,则中气易亡,所以人死也。
传经疑问
伤寒传经,仲景伤寒论中,未尝明白立法。后世学者有谓传经者,有谓不传经者。有谓只传三阳不传三阴者。有谓循经传越经传者。有谓太阳总统六经者,传到他经乃不能离太阳者。有谓太阳不能总统六经者。此各种说法,无不解决明白,是学伤寒之人,都从开首错起。开首见错,以后更无头绪矣。
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发热者,发于阳也。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此谓伤寒传经之理也。
伤寒六经提纲。太阳提纲曰:发热、恶寒、体痛。阳明提纲曰:胃家实。少阳提纲曰:口苦、目眩、耳聋。太阴提纲曰:腹满、吐利、不欲饮食。少阴提纲曰:脉微细、但欲寐。厥阴提纲曰: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此六经病证也。
而伤寒之病,二日不见阳明证,三日不见少阳证,四日不见太阴证,五日不见少阴证,六日不见厥阴证,比比皆是。二日为传阳明之期,何不见阳明证?五日应传少阴之期,何以不见少阴证?且伤寒论曰:伤寒二三日,不见阳明少阳证者为不传,此谓伤寒不传经之理由也。
一日太阳,二日有见阳明证者,三日有见少阳证者,有二日不见阳明证,三日不见少阳证者。四日而见太阴证,五日而见少阴证者。此谓传经有循经传越经传之理由也。
三阴证都忌汗,三阳证多兼桂枝汤者,此谓传经只传三阳,不传三阴之理由也。
太阳证,头痛恶寒,七日以内,未经汗解,一日一经,七日经尽。头痛恶寒,乃属太阳,此谓太阳总统六经,传到他经,仍不离手太阳者之理由也。
人身十二经,手经六经,足经六经。伤寒之病,重在足经。六经即六气也。太阳在外,阳明此之,少阳又次之,太阴又次之,少阴又次之,厥阴又次之。
太阳证只是太阳,绝无传至他经亦是太阳证之理。即曰传经,必有传之证据。今只有太阳证据,无他经证据,而六经统于太阳,此必无之事。谓太阳先病则可,谓太阳证即六经则不可。此谓太阳不能总统六经之理由也。
传经解决
据以上各种理由观之,是传经问题,真是无法解矣。且更有以三阴为直中,三阳证未传经者。又更有谓三阴三阳皆有直中者。各说各有理,所以传经问题,遂成古今疑案。其实皆未从跟上研究解决之法之故。如由根本上解决,一言便可明白。如从根本上解决,岂止伤寒论之传经问题解决,即温病时疫亦解决矣。
荣卫者,根于中气,发于脏腑,行于经络,主一身之表之气也。此表字对里字而言。里者,脏腑也。凡脏腑之外之气,皆为表。即凡经络之气,皆为荣卫之所司。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秉木火,其性疏泄,卫秉金水,其性收敛。中气左旋,则木火之气上升,中气右转,则金水之气下降。
上升则化阳,下降则化阴。降而乃升,阴中有阳,则气交荣生。升而复降,阳中有阴,则荣气交卫。荣卫相交,是以不见发热,不见恶寒。荣秉木火,病则离却卫气,而见其本性,于是发热。卫秉金水,病则离却荣气,而见其本性。于是恶寒。发热者,荣气偏郁。恶寒者,卫气偏郁。荣卫之气,离则郁,而合则通。郁则病作,通则汗出而病解。
故伤寒论中风,皆荣卫之自病。不过作病之因,因于风伤卫而寒伤荣。伤则离,离则郁。荣郁则发热,卫郁则恶寒耳。自注解伤寒之家,不闻注意于荣卫者,可怪也。
仲景伤寒论,首言荣卫。一曰: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又曰: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持下之所为夜。荣卫内陷。又曰: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又曰: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荣弱故也。又曰:病人脏无他病,自发热 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耳。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外言荣卫者,尚不少。
是仲景所称太阳病者,皆荣卫病也。明矣荣卫不和,则表病发汗,则荣卫和而表解。六经六气,太阳在外,阳明较深,少阳又较深,太阴又较深,少阴又较深,厥阴又较深。故表证称太阳证。太阳其名,荣卫其实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凡脏腑以外,以至皮层皆经脉,故荣卫俱伤,骨节烦痛也。如太阳证非荣卫之事,僅系太阳一证,则恶寒发热,只在皮肤层而已,何至痛及骨节哉?
荣卫者,根于中气。发于脏腑,行于经络,主一身之表。伤寒之病,一日一经,只要七日以内,并无脏腑之里证发见,完全是荣卫表证。七日经尽,自然汗解。七日来复,此人身气化之常也。故无论第几日,应传何经,凡见者,皆系荣卫证,即皆所称之“太阳证”。
亦曰二日阳明也,不得曰三日少阳,不见少阳证,亦曰三日少阳也,不得曰四日太阴,不见太阴证,亦曰四日太阴也,五日六日少阴厥阴亦复如是。缘六经之本证不见,便皆荣卫之事。荣卫行于经络,故无论何日何经,皆是荣卫。如六经之本证一见,荣卫不能外发,将有内陷之意。表气内陷,里气即动。腑气动则见三阳证,脏气动则见三阴证,是为入里。
入里二字,与传经二字,有天渊之别。传经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虽不见各经之本证,仍是按日按经,虽是按日按经,只要不见各经本证,仍是荣卫之事。以六经经络,皆荣卫也。
入里者,阳盛则入腑,阴盛则入脏。荣卫之表证未罢,或腑证连经,或脏证连经。荣卫之表证既罢,则全成腑证,全成脏证也。如此划清,则传经之理路,伤寒论之理路明矣。
荣卫寒热之乘除,卫伤荣郁,则热盛,荣伤卫郁,则寒盛。荣郁而卫复,复之过盛,则荣热退,而卫寒起。卫郁而荣复,复之过盛,则卫寒退,而荣热气。故恶寒发热,同时见者不少也。
八方总结
麻黄、桂枝汤,在表之方。承气、四逆汤,在里之方。大、小柴胡汤,少阳入脏入腑之方。腑证,皆用大黄枳实,脏证,皆用干姜附子。腑证,皆胃阳实,脏证,皆脾阳虚。胃阳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清下之,脾阳虚,故用附子干姜以温暖之。
如胃阳不实,不惟胃腑本病,不用大黄、枳实。即膀胱腑证,亦不可用大黄枳、实矣。如脾阳不虚,不惟脾脏本病,不用干姜、附子。即少阴、厥阴证,亦不可用干姜、附子矣。所以凡腑病,皆以寒下而始生,凡脏病,皆以下利不止而后死也。
盖人身脏腑之气,脾胃为主,中气在脾胃之间。中气左旋则脏阴升而化阳,中气右转则腑阳降而化阴。腑本阳也,降而化阴,故胃腑不热,不用承气。脏本阴也,升而化阳,故脾脏不寒,不用四逆。
脾胃之气,本于中气。其他脏腑之气,气本于脾胃。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也。太极者,中气也。脾胃者,两仪也。四象者,金木水火也。故腑证,皆本于胃阳实,脏证,皆本于脏阴虚。
故凡伤寒论一书,凡宜于温补之方,无不由太阴之四逆而来。凡宜清下之方,无不由阳明之承气而来。惟各方有各方之主义,既未有胃肠不实,而用寒下者。断未有脾阳不虚,而可用温补者。故八方可括为四方。胃阳实之承气,脾阳虚之四逆。凡脏病腑病之方也,少阳之大、小柴胡,少阳入脏入腑之方也。太阳之麻黄、桂枝汤,荣卫表病之方也。
表证去路
明麻黄、桂枝汤之理,便明白表证之理。明承气、四逆之理,便明白里证之理。由表入里,是谓去路。如麻黄、桂枝方中,有石膏者,即是由表入腑之去路。麻桂方中有干姜、附子和,即是由表入脏之去路。在表之时,系麻桂之法。一汗而解,自无余事。如未经汗解之时,里气不动,表证虽郁,无入里之去路,络必郁而汗解。腑阳动,故麻、桂方中有石膏。脏阴动,故麻、桂方中有附子也。所谓去者,表病不由汗解,向里去也。
表里来路
表证不解,里气内动,由表入里,是谓表证去路。知表证之去路,自知表证治法,不可犯里。如治表证之时,里本不热,误用寒凉,则动脏寒之里气。如治表证之时,里本不寒,误用温补,则动腑热之气。表病之去路者,即里病之来路也。
里病之来路,一来于太阳,一来于少阳。里证已成,而犹有太阳之表证。里证已成,而犹有少阳之经证是也。其实表病之去路,里证之来路,皆由中气之虚。中气不虚,里气之阴阳和平。表气之荣卫外发,何至脏寒而用四逆,腑热而用承气也。
惟其中气素虚,阳偏胜则腑阳动,阴偏胜则脏阴动。腑阳既动,而不早清,则腑证成。脏阴既动,而不早温,则脏证成。名曰来于太阳,实中气虚,太阳去而入里也。名曰来于少阳,实中气虚,少阳去而入里也。使中气不虚,里气和平。太阳无路可去,自然在表而解。少阳无路可去,自然在经而解也。
本病坏病之别
腑病热,脏病寒。腑病轻则白虎,重则承气。脏病轻则五苓,重则四逆。应药而愈,是为本病。以腑本病热,脏本病寒也。坏病者为医治误,腑病不成,脏病不是,表里寒热,混杂不清是也。欲知坏病之根源,须先知本病之真相,故都法,先定八方,所以明本病之真相也。伤寒论中,惟太阳坏病最多,少阳亦有坏病。知八方之真相,乃能读伤寒论之坏病也。
医学丛谭三编终
系统学续编
医学丛谭十编续编
中医系统根于河图
中医的理法出于内经、难经、金匮、伤寒四经。其根源实出于河图。但一说到河图都以为迂泼,并非医理医法的根源,此亦无可如何者矣。如因一般无意义的议论,便阻止吾人向前研究之心,是吾人亦不免无意义矣。承祖讲演系统学以来,同学之赞成者已有十分之七八,研究有得者,已有十分之五六。都以未得畅阅中医系统根于河图之理为憾。因为数图附说以明之。
哲学言空理科学重物质,世界的物质什么为大自然,是太阳与地球为最大耳。这河图就是这两个大物质相合起来发生的作用之代表。太阳与地球相合的作用,可分为直线作用平线作用。直线就是子午线,平线就是卯酉线。子午线是子午线的作用,卯酉线却也是子午线的作用。
第一图 造化太空之图
子午线的作用与卯酉线的作用
太阳到午线的时候,地球面上就生热气,太阳到了子线的时候,地球面上就生寒气。这热气就是地球与太阳相向所生的作用。这寒气就是地球与太阳向背所生的作用。这热气是往上浮的,这寒气是往下沉的。
这平线卯酉的时候,就是子午线到了一半的时候。太阳由子线到午线,到了一半就是卯线,太阳由午线到子线到了一半就是酉线。由子线到卯线就是升的作用,由午线到子线就是降的作用。
这升的作用就是热气的本性,这降的作用就是寒气的本性。故午热子寒,卯温酉清。热者,气之由下上升极于上者也。寒者,气之由上下降极于下者也。温者,气方升者也,清者气方降者也。由温而热由热而清,由清而寒,由寒而温。此太阳与地球相合之作用也。上午下子,右酉左卯,上下左右之间,名曰中央以河图之所由来也。
第二图 河图
河图之数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天数五地数五。曰天者,阳性之代词。曰地者,阴性之代词。曰水者,寒气下沉之代词,曰火者,热气上浮之代词。曰木者,生发之气之代词。曰金者,降敛之气之代词。曰土者,浮沉升降之气之中枢之代词。
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者,一为水之代数,五为土之代数,言水生必得土气乃能成水,阳生必得阴成,一之水数加五之土数,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
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者。二为火之代词,五为土之代词,言火生必得土气乃能成火,阴生必得阳成,二之火数加五之土数,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也。
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者。三为木之代数,五为土之代数,言木生必得土气乃能成木,阳生必得阴成,三之木数加五之土数,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也。
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者。四为金之代数,五为土之代数,言金生必得土气乃能成金,阴生必得阳成,四之金数加五之土数,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也。
曰天五生土,天数五地数五者。五为土之代数,土气具有阴阳,然后有生有成也。
世界之最往上浮者莫如火,故河图以火代表上浮之气。世界之最往下沉者莫如水,故河图以水代表下沉之气。世界之最生发者莫如木,故河图以木代表生发之气。世界之最降敛者莫如金,故河图以金代表降敛之气。世界之最旋转运化者莫如土,故河图以土代表旋转运化之气。
河图之中名曰太极,太阳与地球相合的作用,可统而言之,曰动静作用。白昼之时,相近之声,亦听不清楚。深夜之际,甚远亦听得明白。白昼之气动,动故听不清楚。深夜之气静,静故听得明白。
这动时的气是从地面里升了上来,静时的气是从地面上降了下去。地面上的气一升一降,这就称之曰太极。太极者,动静二气所旋转,由左升转由右降。即太阳与地球发生的作用,所造化而成也。
这动静之气的根源亦系太阳与地球相合的作用,子半之时,太阳由地球之下东升起来,地面上的气随着太阳的升气就动上来。午半之时,太阳由地面之上西降下去,地面上的气随着太阳的降气就静下去。
午线子线以一日计之。午为一日之中,子为一夜之中,卯为由夜到日之半,酉为由日到夜之半。午线子线以一年计之,午为夏至,子为冬至,卯为春分,酉为秋分。皆太阳与地球的作用也。无论一日一年上下左右之间,皆有太极的作用,名曰中气。中气者,万物生命之母气。
先天后天
先天者,太阳与地球未经发生作用之称。后天者,太阳与地球已经发生作用之称。所称后天云者,地面之上已有造化之气之称,即万物已各禀受一个生命的中气之称也。中气者,上下升降中间之气,即空气也。
第三图 天人一气之图
中,太极也,上下阴阳之定位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太极者,中气也,大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右转,则气之在上者,降而交下。中气左旋,则气之在下者,升而交上。上之交下,由右行下之交,上由左行也。
太极图之在天者,在地面之际。在人者,在胸之下脐之上也。造化之气,由上下升降以制造太极。人得太极之气而后,上下之气乃能升降。太极旺,上下升降之气乃旺,故中气为四维之气之根本也。
第四图 此亦天人一气图
此图言阴阳二字为中医根本,此二字人人都说是空虚的,其实并不空虚。亦由太阳与地球发生出来的。太阳到了卯时,东方就生阳气,到了酉时,西方就生阴气。太阳到卯时是升的作用,太阳到酉时是降的作用。是阴阳二字,即由太阳与地球升降所产生。人秉造化升降之气以生,故人身亦是,气升则生阳,气降则生阴。但是一层。
阴阳本是对待,亦是相抱的。升到上面的气就是降下来的根子,降到下面的气就是升上来的根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若是分离,那就成了病气了。太阳在地面上,一方面见的是降,一方面就见的是升。却无一降都降,一升都升之时。
所以地面之上,也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名为阴阳相抱。如是阴阳不相抱,空气之中或是纯阴或是纯阳,那就不能生长万物了。不过太阳与地球的气,一升一降之交,万物都在这气交之中生活。此则天人之气同之中略有不同耳。
虽然不同,不过是先后之分。太阳与地球的升降作用在先,人与万物得这升降作用的中气然后,自身的气亦随太阳地球升降的气升降起来。所以人无空气则死,这就是人本是得了这升降的空气才生。所生无了空气就死。此空气与自身的气就是一个气,并非两个气,所以学中医的气化须先学太阳与地球的气化,然后能学得成功也。
第五图 一年如此一日亦如此也人身亦如此也
太阳距离地球一年之中有远有近,地面之上有寒有热,寒热乘除,因成一岁。春分之时,太阳距离地面由远而近。秋分之时,太阳距离地面由近而远。夏至之时,太阳距离地面由近而极。冬至之时,太阳距离地面由远而极。故夏至以前,空气多动,动则上升,因地面之上阳气多阴气少故也。冬至以前,空气多静,静则下降,因地面之上阴气多阳气少故也。
故春气主乎生发,秋气主乎降敛,夏气主乎浮宣,冬气主乎沉藏。夏日地面气热而井水凉者,阳浮于上也。冬时地面气寒而井水温者,阳藏于下也。而太阳距地球近时气升而热,太阳距地球远时气降而寒。升降循环太极成焉,故人身之气亦降。升降浮沉而升降浮沉之枢机,中气为之主也。太极者,人身之中气也。
第六图 此亦天人一气
太阳升于地面之方。疏泄之气、升发之气、浮动之气,阳气也。太阳降于地面之方。收藏之气、降敛之气、沉静之气,阴气也。故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也。浮动至极之方,南方也故南方属。为沉静至极之方,北方也故北方为水。所谓木生火长,金收水藏者,太阳与地球相合发生之作用是也。
人受阳气而生,身体之气,上应南下应北,左应东右应西。而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之中是为中土,中土者,升降之气之中枢也。土气之在造化者。在地面之际,土气之在人身者在胸之下脐之上也。造化之气升降作用,因成土气所谓太极是也。人秉太极之气而后上下之气升降起来,升由左行降由右行也。
第七图 此亦天人一气
太阳与地球旋转升降之后,地面上的空气就旋转升降起来,所以成日,时生万物,人受此气,生活之后,此气之升降旋转,有一息不合常轨就要生病。全不合常轨人就死了。是升降反常便是死门。升降复原就是生路。造化之气断未有全行升降反常之日,倘或略有升降反常便成时行病症。
其甚者,夏日当热反寒,便是空气的升气反常。冬日当寒反热,便是空气的降气反常。此时人身中气的元素,就减少了也。中气减少则偏升偏降因成疫病。盖人人皆与空气相通,故中气不足之人,遇疫症发生,无有不病。医家知中气之理,因中气的药起死回生,易如反掌。如不知此理,在用破坏中气的药,一药下咽,痛势立增再延一二日,中气全消人遂死矣。
第八图 此人身之气化经气升降之表示也
造化之气,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土。言升降之作用如是。故河图之数以金木水火土代表之,而金木水火之中,得土气则成,如无土气,虽生亦不能成。明示五行之中,俱含土气之意。土气者,造化后天之气,生气也。故中医系统根于中气,先圣之妙理定法如此而已。系统学制五行作用无非本造化升降之气而来。
但十二经气则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阳升降之中皆有配偶。此脏腑之所以相表里也。第一图为中医之开始。此图为中医之结束。天人一气之系统根于河图,如此而已。
答客问
问曰:夏至冬至病药与中气之关系何如?
夏至以后,小暑以前,此一节之中,太阳开始偏南,地面之上,阳气顿减,阴气顿加,人身气化应之,每病下寒之病。世医见天气炎热,往往用寒凉之药,以为火气当令,只有病热,无有病寒之理,岂知人之生也,生于父母赋予之中气与造化中之空气。人秉受中气以后,中气消长其权,操之本身,惟空气本身无变更之能力,悉听天时之变化,所谓时行病症者,皆空气之病也。故一交夏至节后,民病痢疾者甚多,即平日谨慎饮食之人,亦多不免。病发之时,忽然日下数十次,里急后重兼下红血,不思饮食或兼发热,脉象微弱,服理中汤重用干姜者,立见大效,服清凉药者,往往不起。盖空气之中阳气忽减,阴气忽加,人身中下应造化之气而病寒。肝脾二经升不上去,故病寒也。必待节交小暑,空气渐归自然而后时行痢疾可以消减。至于冬至以前,大雪以后,太阳偏南几乎走到极端,地面空气阳气极微,人身应此时,若不下雪,必多感冒之病,或并不感冒,自觉气短、心慌,或稍动作便满身出汗。此种感冒病绝不可用发散之药使之汗多生变,须清解勿伤中气为主。缘人身此时中气甚虚故也。至于并不感冒,气短、心慌、动则汗出,此为中虚使然,更明白无疑。此时若服破气伤中之药,易致死也。必待冬至以后,太阳由南而北,空气之中阳气复生,人身中下之气渐旺,然后以上诸病乃不发生。盖夏至后则阳气初减,冬至前则阳气将上升故也。但是一层,此系夏至无雨,冬至无雪,人身乃生如此病症。若夏至后得雨,冬至前得雪,天地气交,虽阳气减少而天地之气交合深透,空气中之中气充足,人身之气亦应之而足,故无病也。得雨得雪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升降气足,空气中之中气乃足故也。所以夏至之后,民病痢疾必是气热无雨之故。一得雨则痢疾立减清灭。所以冬至以前易于感冒、气短、汗出,必是温暖无雪之故。一得雪则诸病全消也。夏至冬至阴长阳消尔,进化之自然,年年如是,何致成病?惟当雨不成雨,当雪不成雪,升降有乖,太极气弱,一当阴长阳消之时,空气即偏,人气应之然后为病耳。
在天地阴阳偏胜之际,只要雨雪适宜,升降气和,即无时行病发生,是太极(太极即空气中之中气也)即空气自疗之药。人当天地阴阳偏胜之时病阴阳偏胜之病,中气能复,病即能愈,是中气即治时行病之本,是夏至冬至之时,时行病虽因夏至冬至而来,实因天人之中气不足而起。河图之数,土气在中而四维成数皆有土气。土气者,中气也。四维之土气,中气所流布也。此河图所以为造化之代表,中医理法所以根于河图也。人身下部属太空之北,上部属太空之南,左部属东,右部属西,冬日北气极寒,故便血之家,冬日发作,以寒水不能生木,木气陷故病便血。仲景黄土汤用附子以治便血,所以温北气之寒。中医理法系统根于河图,其所以然处,可于冬日便血黄土汤之附子求之。水病于下,火病于上,金病于右,木病于左,土病于中,人身气化之常可类推而得也。
问曰:伏羲画卦泄造化之奇,卦有否卦、泰卦何也?
曰:天地否,地天泰。否卦者,死卦也;泰卦者,生卦也。
问曰:死卦奈何?
曰:否卦者,天上地下,天气本上,地气本下,上者不下,下者不上,上下脱离,否塞不通,是以死也。
问曰:生卦奈何?
曰:泰卦者,地上天下,天气本上而能下,地气本下而能上,上下交泰,生生不已,是以生也。
问曰:上下交泰,何气使然?
曰:上下之间,中气也。中气旋转,故上下交泰。中气者,太极也。
问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何也?
曰:太极者,中气也,在上下左右之间也。太极左旋则化阳,右降则化阴。阳升于上则化火也;阴降于下则化水也;阳之半升则化木也;阴之半降则化金也。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四象之谓也。中气者,土也。左右旋转,两仪之谓也。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故曰土为四象之母也。
问曰:天地之气,下降上升,升降之交,在地面之际,名曰太极。太极者,造化之中气,生物之气也,可得而证实之乎?
曰:凡谷实、果实种入土后,萌芽之始,发根之芽,由上转下,发干之芽,由下旋上,此太极旋转之证也。农家勤于锄地者,收成必多,懒于锄地者,收成必少。盖地面土皮,动锄则土质松,空气升降无所阻格,受太极之气足,故收成多;懒锄则土质硬,空气升降不能畅通,地下之气升不上来,地上之气降不下去,受太极之气少,故收成少。此其大概也。
问曰:土火木金水,名曰五行,其名实奈何?
曰:行者,运行也,气也,非形也。金者,气之收也;水者,气之藏也;火者,气之长也;木者,气之生也;土者,四象之母居中央而运四维,左旋则木生火长,右转则金收水藏也。五行之实,五气之运行也。火木土金水者,五行之名称也,非物也,言气非言形也。
问曰:五行相侮,侮反自伤,何也?
曰:己旺而侮人,泄气既多,己气终虚,故自伤也。
问曰:五行相生,其气平均,五行相克、相侮不能平均,何也?
曰:金能克木者少,木能侮金者多,造化之气,恬静时少,躁动时多也。土能克水者少,水能侮土者多,土气本湿,水气本润也。土能克水者,土燥乃能克水,土湿则易为水侮也。
问曰:土为四象之母,其明证何如?
曰:此造化之气,其他不可见,惟于色见之,土色黄,木色青,金色白,水色黑,火色赤。黄色者,青赤白黑之所合;青赤白黑者,黄色之所分也。
问曰:春秋者,夏冬之事,何也?
曰:阳位于上而根于下,冬至一阳生,冬至者,阴之极,阳之根也,降极而升也。阴位于下而根于上,夏至一阴生,夏至者,阳之极,阴之根也,升极而降也。秋气主降,一阴生于上而盛于下者,秋气之降也;春气主升,一阳生于下而盛于上者,春气之升也。春气不升,阳无升路则下陷也;秋气不降,阴无降路则上逆也。阳陷而成阴则阳根绝于下也;阴逆而成阳则阴根绝于上也。冬气、夏气之交换,皆春秋二气之升降为之,故曰春秋者,夏冬之事而实中气之事也。中气左旋则春气升,中气右降则秋气降也。
问曰:《易》有未济卦,有既济卦。既济卦者,平人之象;未济卦者,病人之象,何也?
曰:既济之卦,水上火下;未济之卦,火上水下也。火位于上,水位于下。夏至阴生则火中胎水;冬至阳生则水中胎火。火中胎水则阴生而右降;水中胎火则阳生而左升。火之胎水,得金气之右降也;水之胎火,得木气之左升也。木升金降,中气之旋转为之。火不下降,责在金气之不收;水之不升,责在木气之不升;金木之不升不降,责在中气之不旋不转。既济之卦,水能上升,火能下降;未济之卦,水不上升,火不下降也。水火交济,不寒不热,故为平人之象;水火分离,不相交济,上热下寒,故为病人之象也。
问曰:人身一小宇宙,何也?
曰:宇宙之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五行之气运化之常也。人受天地之中气以生,得五行之气之全,万物得五行之气之偏也。盖身半以上火气所在,身半以下水气所在,身半之右金气所在,身半之左木气所在,上下左右之中,太极之气土气所在也。水火之交济,木金之升降,中土之旋转,与造化之气无殊也,故身半以下候冬气,身半以上候夏气,身半之右以后秋气,身半之左以候春气,身之正中以候太极之气。太极之气左旋则升而化阳,右转则降而化阴,天人一气也。
问曰:肝胆属木,木气居左,何以肝胆皆居右也?
曰:膀胱居下,其经自头走足,;大肠不居上,其经自手走头。言脏腑者,指一部之形质;言气化者,指全身之运用也。
问曰:人身无非气血而已,何以又有荣卫也?
曰:气血之与荣卫,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气血者,荣卫之本体;荣卫者,气血之运用也。荣卫者,阴阳寒热之会合,行经络而司一身之表,故伤寒、温病外感之传变,只责荣卫,不责气血也。
问曰:外感之病,得汗则解,是外来之邪已入人身,得汗则邪从内出,庶乎?
曰:不然也。外感之所以发热、恶寒者,中气虚而荣卫郁也。得汗则解者,中气复而荣卫和也。荣卫相和则液生而汗出也。荣卫相和是以病解也。风寒之中人如器之伤人,伤人者器,受伤者人,受伤之人自己痛苦,非器之已入人身也。风寒中人亦由是也。不求本身之荣卫而求身外之风寒,所以外感之病误于搜风提寒,重发其汗者多也。以为风寒未去而发其汗以去之,此大误也。仲景《伤寒论》桂枝汤之用意因荣郁发热,用芍药泄荣郁以交卫耳;麻黄汤之用意因卫郁恶寒,用麻黄泄卫郁以交荣耳。不然同是人也,风寒岂有入甲之身内,不入乙之身内之理乎?
问曰:外感之病,既非外邪中入人身,何以伤寒、温病死人之速如此也?
曰:人之生也,六气悉备也;人之不病也,六气调和也;人之病伤寒、温病也,六气失调也;人之死于伤寒、温病也,死于一气独胜也。一气独胜则诸气败退,六气不全是以死也。六气之调和,中气之事也。一气独胜则中气先亡而诸气无复生之基,是以死也。
问曰:温病何以剧于伤寒也?
曰:伤寒之病,人身之气病而天地之气不病也。风伤卫气则荣气不能交卫而荣郁,荣郁则热胜;寒伤荣气则卫气不能交荣而卫郁,卫郁则寒胜。表证未罢,一汗而解,未经汗解,里气方动,里气已动,然后入里,里热然后入腑,里寒然后入脏。其入腑也,脏阴未绝不至死也;其入脏也,腑阳未绝不至死也。温病不然,风伤卫气,荣郁为热,初病急需汗解,不解里气即动,里气一动,有热无寒,脏气之阴并成腑气之阳,无论何脏何腑,皆成有热无寒之气,阴阳本自平匀,到此则阳盛阴衰,是以重于伤寒也。其不死者,脏阴未亡而渐复也。此缘天地之气先病也。天地之气,春生夏长,当春之时,风热大作,升腾太过,收藏不住,根本动摇,人受天地之中气以生,原与天地同气,此时人身之气亦收藏少而发泄多,中气早亏,故一病即重病。重者,重在中气亏而阴弱也,故温病取汗忌桂枝,忌麻黄。因收藏气少,发泄气多,中气早亏,不可再事宣通也。温病忌下者,因中气早亏,不可再事攻泄也。中气不亏,虽天地风热偏胜,本身收藏之气不衰,阴气足以济之,故不病也。故治伤寒之法,随证治之;治温病之法,始终救阴勿伤中气也。
问曰:冬春之交,雪少风多,天气忽温,疫疠之作又甚于春之温病,何也?
曰:春之温病,时令上之正病也。春月之气,本自温升,不过温升太过,故人病温耳。人身中气旋转不衰,收藏之气旺者,原不受病,中气不足,随时令之气以俱升,失其升降之平,收藏之气又弱,不足以济之,乃感而病作也。冬时疫疠之病不然,一病则荣卫外散,再迟则中气内脱,病之险者,险于荣卫外散,死之速者,死于中气内脱,无法挽救也。此天地根本之气拔泄使然也。
问曰:何云乎天地根本之气拔泄使然也?
曰:二十四节气对待而行,夏至一阴生,阴生则降,降则生凉,而夏至之后则小暑也大暑也,小暑大暑者,热气盛长之极也,热气愈盛长则阴根愈厚也;冬至一阳生,阳生则升,升则生温,而冬至之后则小寒也大寒也,小寒大寒者,寒气闭藏之极也,寒气愈闭藏则阳根愈密也。如冬至之时雪少风多,严寒之时,忽变温暖,闭藏不住,阳根尽泄。冬至一阳,岁气之根,根气初胎,即被拔泄,元阳失根变为疠气。人与天地同气,水中之火,中气之根也,冬至一阳,水中之火之初气也。人当此时,中下空虚,中下既虚,荣卫必弱。荣卫者,根于内而固于外者也。荣卫虚弱感而即病,病但觉身疼、头痛,急应照顾中气以和荣卫,中气不脱,荣卫不散,自然病愈而人安,故春之病温为春令之正病。冬春之交之病疫疠亦温病之属,但根气初胎即被拔起,为病最疠,故曰此天地根本之气拔泄所致也。其得病而头痛、目赤、鼻干、唇焦、发热等症,全是中虚上逆之象。天地之根气拔泄而不下藏,故人身之气逆而不降,中气不虚,但事降逆,病亦能愈,中气已虚,当天地根气拔泄之时,故易于内脱也。治此病者,不知顾中气、和中气,尽用一派寒凉之药,似恐中气不早脱而故助之使脱者,可悲矣!此种疫疠发生之时,邪从地起,鼠穴地而居,感气在先,故先入而死。世之称鼠疫者,此也。西北人民于居住屋宇,向来不通空气,隆冬多雪之年,天地之气收敛闭藏不过,人身炭气不得出去耳。冬时雪少,寒变为温,地下元阳化邪上升,屋内邪气停留充塞,人身之中气早为邪气所侵散,故一受病即陷危境,清洁人家受病较少者,此也善防疫者,清洁屋宇,流通空气培养中气以固荣卫,庶乎有济此气化所关之最大者也。
问曰:身半以下诸病阳陷而病寒者多,其陷而病热者何也?
曰:下陷而病热者,病于足厥阴乙木之郁,木本生火,火气本热,其外虽热,其内则寒也。
问曰:身半以上诸病阴逆而病热者多,其逆而病寒者何也?
曰:身半以上为阳盛之地,火位之方,不应病寒,逆而病寒,此阴胜乘阳,水胜克火,上部既寒,中下必更寒也。
问曰:其治之之法奈何?
曰:治上中下皆寒者,益火补土;治下陷病热者,清热勿犯中下;治外热而里寒者,温内寒兼清外热。故仲景黄连、干姜并用之方,皆救危之要剂也。
问曰:十二经气,六经主降,六经主升,阴经则降,阳经则升,何以阴经亦有升者,阳经亦有降者?
曰:阴阳之气皆含清浊,清则升而浊则降也。
问曰:小便短赤是否小肠热甚也?
曰:小肠为手太阳丙火与手少阳三焦相火之气同主下焦以暖水脏而温中气,其性主升,是其常也。膀胱之水,气化则出,其热而短者,是丙火、相火之下陷也。二火下陷,膀胱乃热,膀胱既热,肾水与中土必寒。如小便短赤而涩痛,则又属乙木郁陷所生之热,水道热瘀,水气疏泄不遂,是以短赤而涩痛也。木陷生热而内寒已起,则温清并用;木陷热生而内寒未起,则只清热可也。
问曰:手少阴心丁火、手厥阴心包相火之病热何也?
曰:心与心包俱属阴脏,阴中之火常见不足,难见有余,无论有余,无论不足,其病热者,皆不降也。然不降之因,关于辛金、甲木之逆,戊土之虚者,十居八九。盖二火之下行也,戊土降于前,辛金敛于后,甲木导于中。辛金与甲木、戊土之不降,是以逆而病热也。然非中虚不病此也。
问曰:热入心包何以难治也?
曰:心包相火随辛金、甲木、戊土下行,为下焦温气之根,无一息不降,降则阴生,不病热。其热入心包者,下伤中气,戊土右转之枢轴停,热无降路也。戊土右转之力不竭,热有去路,清而降之,并不费事,中气已脱,心包之热,乃降不下去,益热益甚,永不下降,则热尽而人死矣!死于热入心包,实死于中气之亡也,故难治也。
问曰:手阳明大肠庚金、手太阴肺辛金之病燥、病湿奈何?
曰:金生于土,土性本湿,病燥者少,其病燥者,约有二因,有因火土俱盛而病燥者,有因土气过湿而病燥者。火土俱盛而病燥者,庚金本属燥金,土旺则金燥也;土气过湿而病燥者,土主中气,土气过湿,中气不运,燥湿不相交济,金气自现本气也。中气土运而病燥者多,火土俱旺而病燥者少。土旺之人则不病也。其病湿者,辛金生水,其性主降,辛金不降,不降则郁,郁则水凝而湿生,其咳嗽痰黄者,相火逆升,是以痰黄,故痰现黄色,不可指为火旺,盖湿痰夹火,最易伤金,清火之中,不可伤害土气也。
问曰:肺经辛金较大肠庚金病多,何也?
曰:肺气降敛,由右下行中有心包之火,又有胆木之化相火。火气主动,其性上升,适与辛金下降之气相反,故辛金多病也。大肠庚金者,辛金降则上升,辛金逆则下陷,本气之病极少,他如痔疮便血,则土木郁陷所致,于大肠以发其端耳。
问曰:足厥阴肝经乙木、足少阳胆经甲木,其病寒、病热奈何?
曰:木气之病,全由肾水之虚而来,未有肾精不伤而木病者。其病寒者,其本;其病热者,其标也。乙木之生于水也,相火下藏,水气温暖,水中温和之气升而化木,乙木之温气足,上升之性遂,既不病寒,亦不病热,病寒病热皆本气之郁,郁则或现其母气而病寒,或现其子气而病热也。乙木不病者,甲木必不病。盖乙木之气旺者,必水气固藏,相火不泄也。水气能藏,全赖辛金之收敛,相火不泄,全赖甲木之下行,故乙木不病者,甲木必不病也。
问曰:足太阳膀胱壬水、足少阴肾癸水之病寒、病热奈何?
曰:膀胱病热者多,肾经病寒者多也。膀胱壬水之经自头走足,君相二火随之下行,藏于癸水之中,故癸水温固而壬水清通。人之生也,火能全藏于水中者甚少。水既处于癸水之外,必泄于壬水之中,癸水寒而壬水热矣!其有癸水之中,火泄而病热者,全是乙木之事。水寒则木枯,木枯则风作,盗泄精液,煽火灼水,遂成阴虚之症,何尝是癸水之病热耶?医家不息风木以养肾精,徒用败土之药以填肾精,土败人亡可浩叹也。
问曰:足阳明胃戊土、足太阴脾己土之病燥、病湿奈何?
曰:土之为病,必有木邪也。胃土病必有甲木之邪,脾土病必有乙木之邪。缘土气之旋转,与木气之升降,常合而不分,胃土右转之力弱,甲木不能下降,必郁而克胃土;脾土左旋之力弱,乙木不能上升,必郁而克脾土。土气被克,旋转益滞,木气益不能升降,于是土木俱病。胃土病燥,脾土病湿,燥湿分离,中气坏矣!故仲景虚劳方中,土木兼治,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必兼培土之品。胃土之病燥,胃属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甲木又化气于相火也;脾土之病湿,脾为阴土,土气本湿也。脾土亦病燥者,则阴气之将败;胃土亦病湿者,则阳气必渐消也。
问曰:手太阳小肠丙火、手少阳三焦相火之病寒、病热奈何?
曰:小肠丙火、三焦相火者,下焦之火也。人身下焦之气主升,上焦之气主降,中焦之气左旋右降为上下升降之枢轴。上焦之火以降为顺,下焦之火以升为顺,气化流行,无息或停,不上升则下陷,不下降则上逆。火性本热,上焦之火不热者,因其降也;下焦之火不热者,因其升也。上焦之火降则中焦阳中有阴,下焦之火升则中焦阴中有阳,中气冲和,诸火得位,故不病热。上焦之病热者,上焦之火逆而不降也;下焦之病热者,下焦之火陷而不升也。三焦相火、小肠丙火不陷,肾气固藏,膀胱气化,土气有根,中下之病不作。其病寒者,阴盛于下,人身之气,不进则退,寒气进则火气自退也。二火病热之症,除小便淋赤外,他症甚少。但既陷而病热于外,必本位火少而寒生于内。人见小便之热,不知内寒已生,于是清火之药愈服而小便益赤,内寒益增,遂至火灭人死者多矣!下焦之火从无有余而可清者,所谓有余者,皆陷之误解也。其有火陷而宜用凉药者,惟乙木郁陷之热宜之,清木气之热,正所以舒木气之郁,木气不郁,则上升而化清阳,即不下陷而化邪火也。至于小腹发热之病,系阴虚木枯,精气虚耗,并非二火之旺,养阴润木是为正法,切忌清火,火去则土败,土败则人死也。故热入心包而人死者,中气先伤,火无降路,心包本是相火,相火不降则逆而见其本气,本气现完,人遂死也,并非何经之热入于心包也。如下焦病热,过服寒凉以至病加而人死者,火气先绝,土气后败也。
伤寒读法韵释义
伤寒之病,只分表里。表曰荣卫,里曰脏腑。
最看不明白者,是伤寒的医书,治病最难靠住者是伤寒的病症,都只因头绪纷繁变症莫测的缘故。其实,头绪并不纷繁亦无变症莫测的事,都只因未曾分别清楚,所以觉得纷繁,所以觉得变症也。今有一个分别的法子,就是先将表里二字分清。表病全是荣卫的事,里病全是脏腑的事。分清表里就不觉得头绪繁多,亦不觉得变病莫测了。荣卫者,脏腑之外之气也。
恶寒头痛,荣卫表证。一汗而解,别无余事。
凡一个好人,忽觉得恶寒、头痛、项强腰脊强痛、不能起立,继而发热眼红,这就是荣卫证。荣卫主表病,在表一出汗就解了,就无别的事了。如是不出汗,以后的事就多得很了。
在表不解,里气内应。荣卫内陷,脏腑乃病。
若是病在表时,不得汗解,表郁里动自然之理。若表病的寒多,里气的脏气就动。表病的热多,里气的腑气就动。荣卫的病,不能由汗外发,自然就陷入里去。但脏腑和平,里气不见偏动,荣卫的病气一定陷不进去。里气偏动了,荣卫就内陷了。既陷之后,荣气陷,就入腑成了腑病,卫气陷,就入脏成了脏病。既成脏腑的里病,荣卫的表病就罢了。
荣热卫寒,腑阳脏阴。相应入里,辨别温清。
荣卫在表,脏腑在里。表病不得汗解。里气何以内应?只因荣秉木火之气,其性热。卫秉金水之气,其性寒。腑属阳,阳性热。脏属阴,阴性寒。荣卫脏腑同气相应,所以表病不解,一定入里。既入里后,入腑则用清下之药。入脏则用温补之药。便不可用在表时之发汗药矣。因发汗虚无里证,如有里证,一经发汗,便将里气发伤、外脱,故里证忌发汗也。
入里之时,表有连带。缓急重轻,须分限界。
伤寒的病症不过分个表里而已。表是荣卫的病,里是脏腑的病。并不纷繁,并不变化。荣卫用发汗的方药,脏腑用温清的方药。但是由表入里之时,已见表证还带有表证。此时处方用药其中,就有缓急重轻的关系。不比纯是表证,易于发汗,亦不比纯是里证,易于温清。其中情形颇觉复杂。其实,只要将表里病症的界限分别清楚,病不复杂也。看明这表证里证,熟多熟少,熟重熟轻,界限即清,医法自易,并不复难也。
伤寒经方,一百十三。虽多不多,八方变焉。
伤寒一百一十三方,都说多的很,真难学也。其实只是八个方子,变动出来的,只要知道八个方子,就自然知道一百一十三方。只要记得八个方子的病理药性,就不必再记一百一十三方的病理药性,自然记得这一百一十三方的病理药性,而且自然能运用这一百一十三方。如不从这八方下手,纵然记得一百一十三方,也是无法使用也。
伤寒六经,六经六病。在加荣卫,八方是定。
八方是哪八方?就是六经的六个主方,在加荣卫病两方也。
表里病情,有主有兼。再加坏病,故百十三。
何以八方就是变成一百一十三方?论伤寒的病,本是六经六方。荣卫两方只因表病,里病虽然是分开的,但是,有表病未解,表病为主兼现里病的。有已成里病,里病为主兼现表病的。这一主一兼之中,就变出多少方子来了。
故当汗过汗,不当汗而汗,是为误汗。当下过下,不当下而下,是为误下。这名坏病。坏病的方子也是由这八方变的,一共并来就是一百一十三方也。这一百一十三方说来,就是一百一十三个病理。病理虽是一百一十三个,方中药性却只是,那八个方中的药性。因一百一十三方的病理,都由八个方子的病理变来。总是用的那八个方子的药故也。
表应汗解,为医治误。太阳之篇,坏病多数。
病在荣卫,应当发汗,便是无事。乃医误治,病遂出乎八方本病之外,成了坏病。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病最多,太阳本病并不见多。多的都是坏病。名为太阳篇,其实各经脏腑的病都有。因系太阳误治所以坏病都列在太阳篇也。
太阳一经,名实须分。荣卫其实,太阳其名。
伤寒论难得明白,分不清楚之处甚多。太阳经三字尤为里扰。现在分清的法子,就是要将六经六病的六方,与荣卫的二方认定分清,是第一要着。此一着的功夫用到全部伤寒论都一目了然。那各家的注释,如何不合也,能立即判断了。
太阳这一经,须分出太阳之名与太阳之实来。仲景曰太阳证,凡太阳证即是荣卫证。因荣卫行脏腑以外主表,太阳行身之表,统属荣卫,故仲景说荣卫证曰太阳证。因太阳证的事都是荣卫的事。仲景已于脉治篇,详细说明。以后即以太阳证三字括之,太阳篇用麻黄汤、桂枝汤。解表之方,皆解荣解卫之用。所以名为太阳,实是荣卫也。
太阳本病,曰抵挡汤。腑病传里,太阳的方。
伤寒之病,只分表里,表曰荣卫,里曰脏腑。伤寒论中,凡用桂枝汤的病皆系解荣分之郁,凡用麻黄的病皆是解卫分之郁。此表病也。凡是用附子、干姜的病,都是温脏阴之寒。凡是用大黄、芒硝、枳实的病,皆是下腑阳之热。此里病也。
伤寒六经三阳三阴。阳经病者,腑热之病。阴经病者,脏寒之病。脏腑属里,既将太阳麻桂汤的病,化归荣卫属于表病。那太阳经的抵挡汤,系寒下的药攻下。太阳腑热之方,乃太阳本病的方乃腑病。属里的方与那麻桂汤走荣卫发表邪的方,自然一表一里,一目了然。
盖太阳只能变太阳本经,不能六经都变。若荣卫则六经都变,荣卫系脏腑以外之气,由荣卫内陷,能入各脏各腑。若太阳便不能内陷而入各脏各腑了。伤寒论的里扰甚多,有了此法界限,明显里路出来矣。
阳明承气,少阳柴胡。入脏入腑,少阳所独。
三阳腑病皆属于里。太阳的腑病是抵挡汤,阳明的腑病是承气汤,少阳的病是大小柴胡汤。少阳只有经病。少阳经病,由少阳入三阴脏,有由少阳入阳明腑两条路。
小柴胡汤是由少阳入脏之方,大柴胡汤是由少阳入腑之方。由本经入别脏别府者,独有少阳为然。若太阳阳明,则只入本腑便终止了。若太阴少阴厥阴,则只入本脏便终止了也。
太阴四逆,少阴附子。厥阴乌梅,三阴如此。
三阳三方,三阴三方。太阴脏病是四逆汤,少阴脏腑是附子汤,厥阴脏腑是乌梅丸。乌梅丸亦有附子,三阴的病的方,不过三方而已。
腑不病寒,脏不病热。脏热腑寒,别有关涉。
腑为阳,故只病热不病寒。脏为阴,故只病寒不病热。若腑病而寒生,则阴复而病愈。若脏病而热生,则阳复而病愈。若腑病见寒而病不愈,若脏病寒生而病不愈,此其中便有别的关涉。非腑热脏寒之常理矣,这关涉最宜分别清楚。
如伤寒论阳明下篇。所有温补的方子,本是治太阴的病。阳明病系腑病热病,太阴病系寒病。阳明病只用寒下不用温补,今阳明篇而曰阳明病用温补,此名为阳明实系太阴,万不可因文言义。
又如少阴篇之咽痛用凉药,厥阴篇之便脓血用凉药,太阴篇之发黄用凉药。少阴厥阴系阳复生热,并非少厥本来病热。太阴系湿郁不通木气生热,并非太阴本来病热。
又少阴之急下三证,是燥土克水,应归阳明篇。而少阴篇亦列此方者,因克及少阴水也。盖少阴水火同气,五行之理,病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火败土湿乃为常理,盖非少阴本来病热也。此一节,如不明白,则八方之主,脑摇动伤寒论之理路不清,便复入五里雾中矣。
荣卫风寒,桂枝麻黄。八方认明。依据酌量。
伤寒一百十三方由八方变来。前述的太阳抵挡汤,阳明承气汤,少阳柴胡汤,太阴四逆汤,少阴附子汤,厥阴乌梅丸。为六经主病的主方,那是里病的六方。还有中风用桂枝汤治荣病,伤寒用麻黄汤治卫病。这是表病的两方,共系八方。
此八方的病理、药性认明,就能分清表里,分清寒热虚实。在里则腑病实脏病虚,在表则无所谓,虚实总是荣卫郁而已。依据八方视病情之所在,酌量变通,治伤寒病之能事毕矣,并不繁难也。至于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二义,尤须研究明白。
盖寒不伤卫只伤荣。寒伤荣,荣气不能交卫,于是卫郁而恶寒。卫秉金水病,则见其金水之本性,故恶寒。麻黄汤以卫气之郁,以交荣。金水之寒气,得木火之热气,荣卫一调,故汗出表解而病愈也。
风不伤荣只伤卫。风伤卫,卫气不能交荣,于是荣郁而发热。荣秉木火病,则见其木火之本性,故发热。桂枝汤泄荣气之郁,以交卫。木火之热气,得金水之寒气,荣卫一调,故汗出表解而病愈也。
寒因何不伤卫?因太空的寒气主收敛,与人身的卫气同是一气,故只伤荣。荣性疏泄,收敛之气伤疏泄之气也。
风因何不伤荣?因太空之风气主疏泄,与人身的荣气同是一气,故只伤卫。卫性收敛,疏泄之气伤收敛之气也。
传经二字,后人滋疑。须问见症,莫问日期。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这是传经一定的日期,但二日不见阳明,三日不见少阳证,四日五日六日,不见太阴少阴厥阴证者,确实常事(还有别的里扰详见伤寒读法)。
若拘定日期,那就无法解决了,故只需向现在所见的病象。见表病就是太阳(此太阳二字即荣卫也),其他各经皆有提纲,但见那经提纲的病象,就是在那经。见荣卫证即是在表,见脏腑证即定在里。照病处方,莫问今日是第几日,就以为应在第几经也。
表郁里动,责在中气。中气调和,不郁不动。
人因何病伤寒?因何表郁?表郁因何里动?此中有个根本。根本者,中气也。脏阴腑阳、荣热卫寒。阴阳寒热两相交济,一不偏多一不偏少,全赖中气旋转,方能调和。荣卫者,中气之标。中气者,荣卫之本。脏腑中气所化生者也。
中气,左旋生阳,右转生阴。左右旋转,冲和泰然。而后荣卫脏腑、寒热阴阳之气,乃不偏多偏少。如其偏了,就是中气旋转之力弱了。荣气偏多卫气必偏少,卫气偏多荣气必偏少。荣气偏多不能交卫,于是乎荣郁而发热。卫气偏多不能交荣,于是乎卫郁而恶寒。
凡荣卫表病,发热恶寒。服药之后,汗出病解之先,病人必先觉胸腹之间有温和充满之意,然后四肢百体由困转舒。而后出汗如胸腹之间无温和充满之意,反觉渐加繁闷,是中气更馁。荣卫必定不能外发出汗。此时已有内陷之势,脏腑里气即相应而动矣。
脏阴偏多则脏阴动。腑阳偏多则腑阳动。里气已动,荣卫便往内陷矣。既往内陷,此时中气以难旋转,阴阳寒热,偏少偏多,中气便不中了。盖中者,阴阳寒热两平之根本也。中气愈虚,病即愈重,中气完了,人遂死了。
如腑阳偏多应服承气汤证,而人死者,死于有阳无阴,中气不中也。如脏阴偏多,应服姜腑之证,而人死者,死于有阴无阳,中气不中也。如其病重用药不错,中气渐复,则偏少之气能转多起来。那偏多之气自然少下去。多少两平在脏腑,则里病愈在荣卫,则表病解也。
所以仲景麻桂解表两方,皆用炙甘草以补中气也。所以仲景曰,少阴负趺阳者顺,少阴水气趺阳土气也。中气在二土之间,土气不亡,中气乃能望复也。学仲景伤寒知道中气之理,便知病之所由来与病之所由愈。起死回生之法在此矣,凡外感之病皆如此。
抑阴扶阳,抑阳救阴。中气复元,起死回生。
中气为表里之本,表曰荣卫,里曰脏腑。五脏以脾为主,六腑以胃为主。荣根于脾,卫根于胃,而皆本于中气。阴寒阳热偏胜则病,一到偏胜之后,中气便无力调和,而日处败亡之地。故治病用药无非抑其多的扶其少的,一抑一扶,阴阳寒热之多少平匀,中气方能复元,然后不死。
表病之桂枝汤,抑荣气以扶卫气。麻黄汤,抑卫气以扶荣气。里病之承气汤,抑腑阳以扶脏阴。四逆附子汤,抑脏阴,以扶腑阳。然后中气,复于在表之时,汗出病解,不致入里。然后中气,复于在里之时,阴阳平复,病愈而人不死。学医不从中气学起,此仲景之法所以失传。所以俗语云,医生有割腹之心,而庸医杀人之叹,仍古今一轍天下同风也。
温病热病,伤寒之别。荣卫脏腑,一病皆热。
常闻人说,医善医伤寒,不能医温病。医善医温病,不能医伤寒。此话可谓不通也,不知伤寒如何能知温病?果知温病如何不知伤寒?如仅知伤寒不知温病,是伤寒并不知也。如仅知温病不知伤寒,是温病更不知也。
盖温病之义,亦是荣卫脏腑之气偏胜,中气虚亏与伤寒无异。但伤寒系,荣热偏盛,则腑阳内动,而成热证。卫气偏盛,则脏阴内动,而成寒证。在表不解,然后入里。阳盛减阴,阴尽中亡而人死。阴盛减阳,阳尽中亡而人死。
温病则荣气偏盛,卫气偏衰。一病之后全是荣热之气,在表不解里气内动,里气一动脏腑皆热。但伤寒里证的热证是实证,温病里证的热证是虚证也。温病热病本是一病,春为温夏为热,都为外感病与伤寒同理。其与伤寒有别者,就是内外皆热也。
外感之初,清表忌泻。入里之后,始可言下。
时医治温病,见其热盛,就用凉药。服药后,一见泄泻,多致不救。不知初病,系荣卫之事,只宜解表,但解表之药,只宜轻轻之品。苦寒之药,甚不相宜。若是已病,数日不见大便,是病入里,此时方可言下也。
始终救阴,温热定法。攻伤胃气,欲救反杀。
伤寒入脏病寒,则用温补,以救阳入腑。病热则用寒下,以救阴。温病不然,并无用热药之时。自始至终,总须用轻清之品,以救阴。若有数日不大便,热气甚炽,须用下时,亦只宜用甘寒之品润之。便下不可用攻下之药,伤了胃气。伤了胃气,就变症百出,以致不救也。此但说个大概耳,其详细仍在丛谈六篇。
伤寒不难,要知读法。依方解释,一看明白。
读法就是:分表里定八方。知道表里理路,就自然不错定。明八方,那一百一十三方就不嫌多。因一百一十三方皆不出八方之法也。历来注释伤寒论之家,说的了不得的难理论,纷纷寻不出个着落,说到药方反轻轻抹过,真是叫“隔靴搔痒”。今日所谈,读伤寒的法子,就是要明白了真真药性。由药性求病理,由病理求伤寒论的理路,自然一看明白也。
山西考究中医办法议
督军令教育科文曰,人为国本,医学为发育人类保障,人命之必要,是以先进诸国,无不以医学为首务,而特重视之。我国维新多年,而医学进步独后。鄙人自秉政以来,调查、所及人类之死于无医与误于庸医而死者,不知凡几。固人类之大悲,实学术之缺点。
所疑难者,学习中医乎学习西医乎。学习中医则既无专精之教员,又无有统系之学术。西医则尽舍己从人,难造普及之药料。且历年以来,观中医之适于治中人者甚多,特少分科研究。亦以不学无术者,滥竽充数以致误人也。
今拟以西医之精神,改进中医之学术。特设专校,分科研究。学生按区保送,学成而后归区服务以期,普及希该科妥拟办法,送呈核夺。知事窃喜,数千年黄岐绝学,将有复明于世之希望也,岂非盛事哉!
知事之愚以为,今日考究中医,实古今世界一大难事,一症也。甲以为寒,乙以为热,丙又以为风,一药也。甲曰入肝经,乙曰入脾经,丙曰又入肺经,一脉也。甲见为浮,乙见为缓,丙又见为虚,如此之类,不可盛纪。群医聚讼言,人人殊相习成风,不求甚解。即有相合之处,大都仿佛疑似,无唯一系统。
傅青主先生,为极有学问之人,所著医书亦只曰,某病用某方,并无精确之说明。近代诸家,以及元明金宋诸家,之有说明者,又皆凭个人之聪明,彼此互异,不归大本。灵枢素问已非原书,神农本草又不足信,旷览古今从何下手。
汗之张仲景,得皇帝、岐伯、扁鹊薪传。著金匮、伤寒两经,始立中医治内伤外感病脉方药之准,示后学津梁之路。中西医家,称仲景为医中之圣。仲景之书,散失于兵燹之余,晋之王叔和搜集而编之篇次紊乱,后世之读仲景伤寒论者,皆读篇次已乱之本也。篇次一乱,苟非上哲自难索解。后世医书如此之多,持论如此之杂,无真正之统系,无精确之说明,殆始于此后,此则日趋日下矣。
督军欲设校分科,从事研究,何异乘无罗针之船,航行大海而求东西南北乎。此知事所以疑此举为大难也,历代皆有召修医书,考究医学之事,人才之类,款项之多,规模之宏。
莫如前清乾隆间,召修医宗金鉴为极盛。医宗金鉴集医书之大成,亦只能充参考之助,扔无真正之统系精确之说明。不能作教科之用。光绪间,北京设立医学堂,派大臣陆凤石先生管理之。宣统初,前广西巡抚柯逊安先生,请设武昌医学馆,皆以政府之力量办理至今,仍无成效,不过多选几部文理优秀之书,令学生读记而已。光绪三十二年,山西按察使丁横甫先生,在省城创设中西医学馆,招中西医两班学生,八十名,五年毕业,糜款十万,亦不见效。
督军欲举唐宋以来,考究无效之学术,以西医之精神改进之。无论人才款项,无修医宗金鉴之时多,即或有之不过,又出一部医宗金鉴而已。于学术扔无补也,不过再设一处北京医学堂而已,武昌医学馆而已,于学术扔无补也。
况陆柯两公,皆以能中医名者乎。分科考究,以图改进一节,知事意见,更不敢以为然。东西哲学家,常谓近世治病,分开部分,为不合生理矣。又谓治物质机械的方法,不合治肉体矣,又谓治病之直接原因在元气,并不在微菌矣。中医学理,根据气化。人受气则生,气滞则病,气绝则死。气绝之后,仅存形质,舍自然之气化。凭部分之形质,西医治内科不及中医之故。全在乎此。
考究西医,于解剖求之。考究中医,须于脉气存在之时求之。阴阳五行之称,无非气化作用之代名词,精理妙用,亘古不磨,学人议之,不足辩也。不惟身体部分之原,是一气,不宜分科考究。即药性病理脉相亦是一事,亦不可分科考究。分科则考究不出也。
督军果欲设校考究,知事请分三期办理。第一期办法:先设大医院一处,招集知名医生。凡有病症,照西医院办法住院医治,承医医生,见承医状,担负完全责任,不见状者,不得承医。
凡治一病,一人主治,众人参考。看护之役,医生分任,一药下咽,脉相如何,变动证候,如何转移,医案如何应验,大家实地研求。如伤寒之脉紧,即大家实地研究紧脉之真相。如伤寒用麻黄汤,即大家实地研求,麻黄汤之药性。如伤寒项强恶寒,即大家实地研求,项强恶寒之病里。如金匮治虚劳用建中汤,建中汤以苦寒之芍药为主,即大家实地研求虚劳何以重用芍药之义。
互相问难,反复证明,各就经过事实录成笔记,一病一脉一药,务以达到所见皆同,所治皆效明,确定一而后已。医生之文理优秀,有所发明,治愈之病,独多立论,皆验者为上等。随时比较,三月一选,一年一大选。优秀者推为院长,上等者副之,不列上等者,不得留院,愿在院学习者听之。留院者,担负编订教科书责任。
第二期办法:除第一期办法照常外,取最行世之医书,以本院经过辩脉、辩症、辩药,应验确定之记,录为标准编定。山西医院中医内科教科书,两部文话者一部白话者。一部务取统系,一致说明精确,一洗从前纷杂疑似之陋。仲景金匮伤寒两经,为医方之鼻祖,病症悉备,用药只二百四十品,常用之药不过百品,较后世收入药性,一千八百八十品,仅十分之二。教科书于药性一门,暂取金匮伤寒所有,及近时普通常用者为限,不必遽事繁多,致滋纷岐。文话者,以能阐发古圣妙义为旨。白话者,以普通人能看得了解为归。
第三期办法:教科书编成之后,乃由各县考送学生,每县数人住院学习,至明白医理娴熟医法,无病不能治愈方予毕业。今其回县,组织养病,医院凡向来业医之人,就各地方医院,调入考验,能造就者,留院学习。不堪造就者,不准行医。
第一期办法最难,如第一期办不到,则第二期便无办法。一期二期办不到,则第三期更无办法。不先办第一二期,而遽招生,学习何以异于,乘无罗针之船航行大海,东西南北之不知,而曰我能引尔走不错路走得到家乎。
甲辰,冬陆公,管理北京医学堂时,赵次珊先生曾荐知事入堂,以备咨询。庚戌春,武昌医学馆成立,柯逊庵先生亦招知事商取意见。知事皆以分三期办法为请,皆以为难不蒙采纳。此知事所以疑督军考究医学之举为大难也。
知事业师张铁青先生官内务部,知事来晋时,京师白喉症渐起,知事曾留治白喉症,说明书以备卫生科采用大概,谓白喉症,如病热症,脉必重按轻按,皆有力。虽肉烂筋缩,不至于死,清热之药,少进即愈。如病寒症脉必虚细,重按无有,气逆心慌,其死甚速。宜大补中气,若服凉药下咽,即危。知事到晋一月,师病白喉,气逆心慌,医者进一寒凉腹泻而逝。
知事上年署介休息时,白喉症流行甚历,民间因服养阴清肺汤,死者甚多。知事下乡为民间诊视,见脉皆中虚,并无肺热,乃用千金方,炙甘草一味,广为示谕。南乡龙凤村村长,在公社煎备炙甘草汤至数两,亦得保全。介休龙凤村事实,调查可得也。如照第一期办法,则炙甘草何以能愈白喉,养阴清肺汤,何以服之反死。便可就病症脉象药性。医生聚于一处实地,研求躬其原委。
去年山西防疫事起,各国医学大家,考究皆谓疫有防法,无治法。知事曾上督军治疫书说病理,方法言之极确时。旅长孔云生先生,带兵驻霍见知事,治愈病兵甚多。旅长叹曰,惜治疫一书不见用也,如照第一期办法,中医究竟能否治疫,便可明白。共见便可少死,有病不得医治之若干人民也。
航海而无罗针,无以辨东西南北。今日之考究中医,是亦不先求罗针,而求东南西北也。知事所拟辦法,第一期求罗针也,第二期定航线也,第三期教航行也。夫而后走不错路也。夫而后走得到家也。
中医之坏,坏在分,又坏在不踏实。如设养病医院,令病人医生药性医书聚于一处,实地研求,务必达到所见皆同,所治皆效。而后已分者合之不踏实者,实之气化虽虚不难共信。医理虽深,不难揭出,以西医之精神改进中医之学术,不如以西医之精神进求,中医之真之为得也。
中国医学非科学,盖哲学也。知事常考西医诸书。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史德朋君之言曰,于事实上,医师经验愈久者,愈致疑于药之效用。英国医学博士奈倍尔君,于一千八百六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在伦敦医学专门学校,讲演之言曰,余自为医师,二十七年可自白曰,医学在诸学中,乃最暧昧不明之学问。美国市俄古大学教授窦比斯博士之言曰,余自白衷心三十余年之日月所得,医学上之原理皆不真确,余今可断定,人身组织中,不能起化学的变化,用药必无益处。
世界名医,悲观医学前途之言,类此者甚多。盖已见徒求物质之,非而将消息于中医气化之微矣。督军政治进行坚持无懈,令人敬服。今欲设专校以考究,中医如照知事所拟辦法办去向之诟病,中医为毫无确据者,自然处处皆见确据。以督军之诚心毅力,行见数千年黄岐绝学,放大光明于山西而照耀于世界也,岂非盛事哉!非然者,盲以导盲,中医不能存在于世界之论调,固无怪其日炽也。
霍县知事彭承祖谨议
民国七年十月
医学丛谈十编续编
问曰:仲景金匮妇人,胎前产后均有方药,独于临产。阙如方今文明日进,东西洋均重产科,中医对于临产发生为难,其治法何如?
曰:临产发生危难者,皆由人自招之,非临产必有为难也。瓜熟自落,自然之事。生产乃人事之常,何至有为难发生?有危难者,一由于忍不住痛,一由于临盆太早,一由于轻易动手,但后二项之危难,皆由首一项而来。
如产母,忍得住痛,则忍到无可如何之时,自然生产下来,一切问题皆可无有。但忍痛亦有甚难之处。缘产期一到,胞浆先破,胞浆既见产门,坠胀有急欲小便之势。初产之妇以为,此系胎儿将产,赶紧临盆用力下催。此时胎儿尚未转身过来,一被产母用力一逼,便横住,不下延时。
既久,产母气乏,遂以为是非动手不得下来,于是乎就动了手矣。一经动手,产母心惊气乱,血不归经。便生危险。胎儿被医生硬行拖出产母子宫必受损伤,胎儿脱下产母气泄,各经之血随气下脱,产母遂致不救。虽产科高明之医,手法轻利,然轻利在医生之手法,胎儿脱离产母时,之关系并不轻利也。
须知已到临盆之时,产母身体内外,皆有证据。面目红热,手中指头跳动,此外证也。腹痛一阵比一阵加紧,此内证也。到了这个时候,乃可临盆,自然无难产之事。疾病腹痛则体觉寒,临产腹痛则体觉热,因产乃生机也。
手厥阴心包相火于手少阳三焦相火相表里。一降一升合为一气。三焦相火藏于右肾者命门也。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胎。胞之不下坠者,三焦相火之气上升也。
胎足将产,胎胞离了命门手少阳三焦相火之经气。突然上升有余,手厥阴心包相火之经气充盈,而动手中指头。属手厥阴心包相火之经故也。肝主血,而开窍于目,临产则血中阳气勃发,故痛极而面目红热也。痛一阵比一阵紧者,胎儿转身欲下也,但能忍痛矣。内外证都见,一临盆即产生矣。
如其腹痛,一阵比一阵减轻,面目必不红热,手中指头,必不跳动。此便是产母平日体虚,胎儿之气亦弱,此时产母只需放心安睡,自然气足,自然痛紧、面红、指跳。如睡眠仍不能见内外三证,或竟睡不成,只需服药助,助气血便行方如下:
当归二小,川穹二小,党参一小,炙草五分。若此方服后仍然如故,可连服二三剂,自然痛加紧,面目红中指跳,一临盆产即下也。又方:洋参一小,龙眼肉四两。煎浓汤温服。此方无论现象好与不好,临产时,服一剂,亦甚有益,洋参益气,龙眼肉益血之故也。
还有一种,胞浆来了不少,腹虽痛不加紧,此却是危险的事。因胎儿不腹内转身,与出产门时,全赖浆多滑利,方得快利。今胞浆去多,产时尚早,到了产时,则干濇不下矣。如见此种现象,可服归穹参草一方,必可登时浆多易产。此方大益气血,奇效无比。
凡腹痛不加紧,面目不渐渐红热或反四肢发冷,此身体素弱。可将前方,参草加与归穹,一样等分浓煎热服,即可转危为安。但此等千百之一耳。缘生产本是造化赋人的生机,哪有既怀胎足月,忽然虚葱之理也。
归穹参草方解释:川穹入血分,性极生发。当归补血,温而滑利。党参补气。炙草补中。缘生产之生理,肝阳上升,下焦之气向上而行。下焦松和,胎儿转动得,其自然生产,自然顺利。
凡临产而生危险者,险不能忍痛,临盆太早,轻易动手之外,皆是肝经与下焦之气,不能上升之故。不上升则下陷,上升则下焦气机灵活。下陷则少腹气血阻塞,阻塞故难产也。
归穹补血液而助升气,参草补中气以助生机。譬如,热酒一壶,酌酒不出,将壶盖一揭,酌酒即出。盖气升则酒出也。胎产好书有《达生篇》《大生要旨》皆经验值说,可看也。
总而言之,酒壶的酌酒的比喻,就是难产唯一的真理,无论一日二日或三日,生不下来,只需将归穹参草,一方频频进之,产母安卧勿动,那药力将下焦的气补起,升了上来,下焦松缓,自然产下,千万不可着急轻动手就好了。
若忍痛,心里实在难受,产母面色不发红热,可服归穹参草汤少许。若其面目红热,难忍不住,亦不必吃药,因临盆腹痛系胎儿,转身摩擦产母血肉之故,并非加疾病之痛。在产母本气也。
山西产妇还有一事须改良,即是生产后不吃饱是也。产后血去人衰,全赖饮食滋养,初产之一二日,血去经虚,固然不可吃饱,致生消化不良之病。三日以后,即可一饥即吃。吃八分饱,三日以后软面条即可吃,何必一定只吃小米、清稀粥使产妇受饥饿之伤乎。
如产后不可吃鸡,诚是矣。鸡动肝风,山西空气偏于疏泄,产后血虚,易于生风故也。南方产后之能食鸡者,南方空气温多燥少,风木疏泄之气,不偏旺故也。产妇三日后不吃饱,风气使然,并无若何关系。徒使妇女一产之后,身体皆亏,此不可不改良也。
问曰:人之死也,腰间温气后绝何也?
曰:腰间为小肠之部,小肠者,空肠也,空肠者,先天之起点,后天之终点也。有胎以后,产生以前,是为先天,产生以后是为后天。腰之前面为脐,脐者,先天祖气之所入空肠者,储蓄祖气以行于周身之腑也。
人当未产生之前,虽有消化器并不消化,虽有循环器并不循环,虽有排泄器并不排泄,虽有呼吸器并不呼吸。产生以后,呱呱一声,然后呼吸起来。呼吸之后,于是循环器、排泄器、消化器,以及五官百体,都随着呼吸发生作用。这呱一声,乃后天先天交接之关键也。
产生之后,空气由鼻孔压入肺脏,下通空肠与祖气相接。人之生第一吸,即因空气压空肠,而起人生之第一呼,即空肠之祖气,与新压入之造化空气相合,压满而出而来,此一呼吸的作用,中气乃随之旋转起来,十二经之升降,乃随之升降起来。以后中气便旋转不已,经气便升降不停矣。
空气由鼻孔压入肺脏,遇中宫达空肠,中气因之右转。空气达到空肠与祖气相接,气满复出,由空肠遇中宫出肺脏,中气因之左旋。中气第一旋转,由空气出入空肠之第一呼吸而来。
而肺脏之第二呼吸,即由中气之第二呼吸而生。人之将死,呼多吸少者,中气右转之力将竭,不能行使呼吸故也。人死日断气者,中气之旋转告终,空肠之祖气,与空气断绝也。空肠之际名曰气海者。空肠为储气之腑也。中气之旋转旺,呼吸空气能与气海息息相接,则气海之气愈足,而中气益旺。
盖气海为水位,手少阳三焦相火与手太阳小肠丙火之气居之上焦,足少阳甲木又化相火随手少阴心经丁火、手厥阴心包相火降于水位气海之中。水气在外,火气在内,水旺火足,又生气焉。中气属土,土生于火。土生于火者,即生于水中之火也。
人身生活如一部机器。中气者,名机轮旋转之总机关。空肠者,储气之锅炉也。中气之旋转终了,空气不复再入空肠,故人死。空肠为水火之位,祖气之根,人身温气之腑。人死之后,全身之气俱绝,空肠之气后散。故腹间后凉也。
或曰:成胎以后未产之前,有呼吸器并不呼吸。有明证乎曰:已通空气之胎儿,肺脏肉质有海绵体。未通空气之胎儿肺脏肉质无海绵体,解剖可验也。再浅言之,胎儿在胎衣之中,四面俱是胎水。如其呼吸,岂不将胎水吸入,尚能活乎。
问曰:山西考究中医办法议,何为而录于丛谈后也?
曰:欲同学知医学考究之难,与得闻系统学之幸也。议中第一期办法,理事长以其太缓不以为然。承祖亦何尝不知其太缓,必办不到而必以为惟。如此不可者,因无第一期办法,唯一系统之医学讲义,无法产出,盖众人能到,所治皆效,所见皆同。必系了解,唯一系统之医生。
不过办到,所治皆效,所见皆同,恐办十年亦不能到,何也?人才难得故也。丛谈初编为系统学研究会,无人以为然者,可知唯一系统学之讲义,非经第一期办法,然后编出不能见用。
承祖固早料其必如此,故明知第一办法迟缓难办,仍不能不作如此主张也。不意诸同学聆系统学后,皆重视而共守之,且实体证验而愈信之。一年以来,凡遇问题,主张一致。是第一期办法,十年尚难办到者,乃一年之间且并第一期第二期,同时办到此机会乎。亦中医将由山西昌明矣。
此三问第一二问,应即在中医办法议之前,第三问应即在中医办法议之后,因检稿遗漏故列为续编。此外尚有《防疫书说》与《喉证治法》列入杂说者,应并入此编。
医学丛谭十编续编终
达生编 序
序
善治病者,治之于未病之先,则受益深而无所费。故云,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如是则无所谓病,何用治为。虽然,能如是者,其有几人。人生世间,唯生与死,最为重要。若不得其道,则其生之时,或致母子俱死。即令不死,亦或枉受种种痛苦,于万死中,幸得复生,诚可怜可悯也。亟斋居士,特手辑达生编,以发明世间产难,多由误认试痛为正生,以致生出种种横生倒产等险难,此临产之一大关系也。
又云,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文云,妇一有孕之后,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居另室,不与共寝,恐动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则欲念起而子宫复开,多有漏下胎动诸患。三月以后犯之,则胞衣厚而难产。要知欲火伤胎,必致污浊凝积。且儿身白浊,痘毒,疮疾,医治难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关系也。果能识得受胎,与临产之关系,则凡有所生,自无堕胎,及难产等患。而所生儿女,咸皆姿质庞厚,性情温良。既少痘疹等毒,又复长寿康健。人果预知此义,则必致身心安乐,子孙贤善,丕振家声,有益社会。
所谓治病于未病之先,即含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种种胜益。由是言之,此书之关系也大矣。维扬张善征,以母夫人刘氏逝世,己年尚幼,未能奉甘旨于生前。欲冀由母氏故,令一切为人母,为人子者,咸得享受安乐长寿之利益。因发心排印此书四万册,以送一切有缘者。令彼咸知未病之治法,与当病之治法。庶不至或有临产痛苦之事,与子女不育之忧也。
又自古以来,慢惊风一症,十有九死,最为危险。而庄一夔先生所著之福幼编,依之以治,十有十生,诚幼科中最要之书。亦附于后,以期广传。因打四付纸型,以备后之欲作福利人者印刷焉。又产难之近因,前已言之。若论远因,多由宿世现生杀业所致。倘女子于幼时,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自可消除宿现杀业。杀业消,则临产自无作障令不生者,此亦治之于未病之先之一法也。其或未闻佛法,若至临产,若不即生。
当令产妇,并在旁料理之亲属,均以至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有宿世怨家,障不令生者,一闻菩萨名号,以菩萨威德神力,当即远避,不敢作祟矣。有谓临产裸露不净,念菩萨名,或致亵渎得罪,此系以凡夫情见,妄测菩萨心行者。不知此系性命相关之时,不得以平常了无病苦时论。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呼父母以求救援,父母闻之,当即往救。断不至因衣冠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不肯救援也。
吾一弟子,数年前在四川,至一友人家,闻妇人叫得伤心,因问何故。曰,妇生子已两日生不下,恐命不能保。彼谓,急令产妇念观世音圣号,汝于天井,焚香跪念,管保即生。其人即与妇说,又复自念,未久儿生,妇犹不知。及闻儿哭,方知已生。妇言,初欲生时,见一人以布兜其下体,故生不出。及念观世音圣号,见其布已脱,故生出尚不知,闻哭方知已生耳。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净土法门,特为死时,及死后神超净土所设。
此书,乃为将生,及生已种种保护而设。普愿仁人君子,展转流通,俾家备一编,同致力于培德节欲。则此书所说,悉无所用。而前人流通,与善征印施,及不慧提叙两种关系之意,方可了无遗憾矣。
民国十八年己巳季秋古莘释印光撰
达生编小引
胎产非患也,而难产则为人患。人患不殄,则归之于天。天何尤乎,亦唯求之人事而已。此编专为难产而设。盖区区一得之愚,亦即区区一点真诚之念。倘能熟看谨行,皆可先生如达,于是人患弭而天德叶矣。然知之而不言非也,闻之而不传亦非也。好生者见之,宜为广布。有力者重刻通行,无力者手钞数册,口授数人,随分所至,未必非吾儒同胞同与之一事。吾人利济为怀,原非求福。然积善余庆,必有攸归,达天德也。但此编揣摩印证,委系无疑。凡重刻手钞时,不必改动。尤不必增入方药,以相矛盾耳。
时康熙乙未天中节亟斋居士
记于南昌郡署之西堂
达生编大意
胎产一事,自产宝诸书以后,代有发明。其保胎临产,及产后调理之法,率皆至精至密,似无遗义,又何俟今之多言。但或专精方药,而未及其所以然。或略一及之,而未竟其旨。倘非究心有素之人,未易明而用之也。仓卒之际,殊难得力。兹特倡明天德自然之说,不厌烦絮,重复以期于畅。使平日可以预防,临时可以应急。从此天下后世产母婴儿同登寿域,岂不快哉。然亦特曲遵古人之意而条达之,非创为异说也。
一,此编只是反覆以言其理,至于方药殊未之及。偶载一二,皆取先贤古方,极平极稳者。盖极平常之事,须用极平常之药。一切矜奇炫异之方,概置不录。且保护得法,虽平常之药,亦无所用之矣。倘必欲用,则他刻自有,原不相妨。
二,凡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一一备载,不厌烦复。盖原系家居日用闺房琐屑之事,一有不到,皆足致病。与其服药于病后,曷若致谨于平时。
三,此编言语俚俗,未免见笑大方。但原为妇人而设。识字者,固不必言。不识字者,令人诵之,皆可通晓。然须平时讲令心中明白,临时自有主张。不但产母宜知,一应老幼男妇皆当知之。与其看戏文,听说书,不如此等有益也。
四,此编虽其所当知,而富贵之家尤宜熟讲。盖闺人平时娇养,口厌肥甘。身安逸乐,体气脆薄。且性情骄傲,不听人言。到此时才一知觉,即不能耐。点灯着火,上呼下应。房中挤簇多人,内外嚷成一片。稳婆络绎,各要争功。脉未离经,胎未转下,即便坐草。及至不顺,奇方珍药,纷纷乱投,以致母子两误者多矣。岂不惜哉。但能留意此编,自可平安清吉。
五,胎产之书,可以汗牛。今此戋戋,特为难产而设。其胎前产后,特略载一二,以存其概而已。若曰此编足以尽之,则重予过矣。
六,开卷即载临产者何。盖临时仓卒,不及细捡。因以切要者载之首篇,且令开门见山,人人熟习,专意行持,自可无误。若平时讲说,原不妨从保胎顺序看之也。
七,试痛一篇,尤为紧要。盖知试痛之误,方知正生之易。正与临产一篇,互相表里,最宜细看。仍采先贤格言之足相发明者数条载之,聊以征予言之不谬。然尝鼎一脔,亦足以知其概矣。
八,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此篇固小之小者,然诚有见于胎产为生人之始,随时随地,体验而成。且身经目击,口授耳闻,千试不爽。忘其猥陋,出以语人,漏万之讥,固所不免。
世之君子,原其心焉可矣。
西泠拙园何钟台参订
达生编 上卷
原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德无往不在,要之莫大于生人。夫胎产固生人之始也,是以名之曰生。生也者,天地自然之理。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至平至易,不待勉强而无难者也。然今之世,往往以难产闻者,得无以人事之失,而损其天耶。夫天岂以生道杀人哉,必不然矣。(何云,至理名言,未经人道。)因思人为至灵,何有于物。物之生也,莫或难之。故草木之甲以时,凫之出以日,岂复有导之者哉。自然而然,不待勉强,于人何独不然。有童子骨鲠于喉,百方不出,举室彷徨。一妪视之曰,无异也。令静卧,饲以浆糜,三日自出而无所苦,可以知其理矣。骨鲠者人事也,尚可以天胜之,而况天道之常,与自然之极者乎。事本易也,而自难之事本常也,而或异之,无惑乎其然矣。继持此理消息行之,百试之下无一失者,而多不用药。由此敝唇焦舌,以告同人,颇蒙相信。数年以来,一邑之间,产难者盖寡矣。独惜一隅不能遍及。兹漫述成帙,剞劂布之,夫岂能有补于生之外哉。惟愿顺承天休,而毋以人事挠之,以各遂其生而已。
临产
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初觉腹疼,先自家拿稳主意。要晓得此是人生必然之理,极容易之事,不必惊慌。但看疼一阵不了,又疼,一连五七阵,渐疼渐紧,此是要生,方可与人说知,以便伺候。若疼得慢,则是试疼。只管安眠稳食,不可乱动。此处极要着意留心,乃是第一关头,不可忽略。若认作正产,胡乱临盆,则错到底矣。
此时第一要忍疼为主。不问是试疼,是生产,忍住疼,照常吃饭睡觉。疼得极熟,自然易生。且试疼与正产,亦要疼久。看其紧慢,方辨得清。千万不可轻易临盆坐草,揉腰擦肚,至嘱至嘱。再站时宜稳站,坐时宜正坐,不可将身左右摆扭。须知此处要自家作主,他人替不得。与自家性命相关,与别人毫无干涉。
到此时必要养神惜力为主。能上床安睡,闭目养神最好。若不能睡,暂时起来,或扶人缓行,或扶桌站立片时。疼若稍缓,又上床睡。总以睡为第一妙法。但宜仰睡,使腹中宽舒,小儿易于转动。且大人睡下,小儿亦是睡下,转身更不费力。盖大人宜惜力,小儿亦宜惜力。以待临时用之,切记切记。
无论迟早,切不可轻易临盆用力。切不可听稳婆说,孩儿头已在此,以致临盆早了,误尽大事。此乃天地自然之理。若当其时,小儿自会钻出,何须着急。因恐小儿力薄,其转身时,用力已尽,及到产门,不能得出,或亦有之。宜稍用力一阵助之,则脱然而下。盖此时瓜熟蒂落,气血两分,浑身骨节一时俱开,水到渠成,不假勉强。及至生下,即产母亦不知其所以然矣。
或曰,大便时亦须用力,如何生产不用力。不知大便呆物必须人力,小儿自会转动,必要待其自转。不但不必用力,正切忌用力。盖小儿端坐腹中,及至生时,垂头转身向下。腹中窄狭,他人有力难助,要听其自家慢慢转身到产门,(何云,神解。)头向下,脚向上,倒悬而出。若小儿未曾转身,用力一逼,则脚先出。以为诧异,且赠之美名,曰脚踏莲花生。或转身未定时,用力一逼,则横卧腹中,一手先出,又名之曰讨盐生。即或转身向下,略不条直,用力略早,亦或左或右,偏顶腿骨而不得出。不知此等弊病,皆是时候未到,妄自用力之故。奉劝世人万万不可用力。然亦非全不用力,但当用力,只有一盏茶时耳,其余皆不可乱动者也。即如大便未到其时,纵用力亦不能出,而况于人乎。
或问,何以知此一盏茶时而用力乎。曰,此时自是不同。若小儿果然逼到产门,则浑身骨节疏解,胸前陷下,腰腹重坠异常,大小便一齐俱急,目中金花爆溅,真其时矣。当于此时临盆,用力一阵,母子分张,何难之有。
或曰,小儿会钻出之说,到底未敢全信,不知古人曾言及否。曰,古人立言,不过撮其大要,安能事事而悉言之,只要后人能体会耳。观瓜熟蒂落四字,即知小儿自会钻出。观揠苗助长四字,即知将试痛认作正生之弊矣。夫哺鸡日足,自能啄壳而出,岂有催生之神药,稳婆之妙手乎。(何云,格物之理,习焉不察,化工点出朽腐神奇。)古人谓有迟至三四年而后生者,此是不肯钻出耳。既自不肯钻出,谁能强之。自要钻出,谁能御之。
或曰,早一时断乎不可动矣,不知迟了一时可不妨否。曰,不妨。若果当其时,必无不出之理。然或偶有不出者,则是小儿力尽不能得出。宜令上床安睡,使小儿在腹中亦安睡歇力少刻,自然生矣。
或曰,倘或儿到产门,而大人睡下,岂不有碍。曰,更好。盖小儿向下时而大人坐立,则小儿倒悬矣,岂能久待。今大人睡下,儿亦睡下,有何妨碍。(何云,神解。)又曰,倘或闷坏,奈何。曰,他十个月不闷,今乃闷乎。
或问,忍疼过久,或亦不妙。曰,最妙。从不闻妇人私产而难产者,或谓有神护佑,非也。总因胎起于私,怕人知觉,只得极力忍疼。疼到没奈何时,自脱然而出。(何云,见得明,辨得透,真是无坚不破。)其理甚明,有何疑处。
或曰,不宜用力,已闻教矣。不知先误用力,已致横生倒产,有法治之否。曰,急令安睡,用大剂加味芎归汤服之,将手足缓缓托入,再睡一夜,自然生矣。又曰,托之不入奈何。曰,若肯睡,再无托不入之理。若到此时,仍不许他睡,又或动手动脚,乱吃方药,吾末如之何矣。
或问,盘肠生,是何缘故。曰,是用力之过。盖因产母平日气虚,及到临时,用力弩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一次如此,下次路熟,又复如此。若能等待瓜熟蒂落之时,何得有此怪异。
或问,有一痛便生,令人措手不及者,此又何也。曰,此乃正理,何足为异。盖胎气已足,母子两分,儿自要出,虽欲留之而不可得。人人皆是如此,皆各有此一时,只要忍耐得住,等待此一时耳。
或曰,稳婆不必用乎。曰,既有此辈,亦不能不用。但要我用他,不可他用我。全凭自家作主,不可听命于彼耳。大约此等人多愚蠢,不明道理。一进门来,不问迟早,不问生熟,便令坐草用力。一定说孩儿头已在此,或令揉腰擦肚,或手入产门探摸,多致损伤。总以见他功劳,不肯安静。更有一等狡恶之妇,借此居奇射利,祸不忍言矣。按吴越之间,谓之稳婆,江淮间谓之收生婆,徽宁间谓之接生婆。按收接二字之义,因其年老惯熟,令之接儿落地,收儿上床耳,原非要他动手动脚也。每见富贵之家,预将稳婆留在家中。及到临时,稍不快利,前门后户,接到无数。纷纷攘攘,炒成一片。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或问,临时有经验之药,亦可用否。曰,不用。从前奇方,莫过鼠肾兔脑丸。今时盛行,莫过回生丹。非谓其不效而不用也,总用不着耳。既不用力,又不动手,又有睡法佐之,他自会生,何消用药。纵有不顺,睡为上策。
或问,服药有益无损否。曰,安得无损。鼠兔二丸,大耗气而兼损血,回生丹大破血而兼损气。盖鼠兔例用香窜之药。产时百脉解散,气血亏虚,服此散气药,儿已出而香未消,其损多矣。且令毛窍开张,招风入内,祸不可言。回生丹以大黄红花为君,其余亦多消导之品。血已耗而又大破之,多致产后发热等病,遗患无穷。都只谓产后失调,谁复归咎于药。按此数方,古今称为神灵奇宝者,尚然如此,其他可知。送药者本是善念,但知其利,不知其害耳。
或问,总无可用之药乎。曰,有。只须加味芎归汤,佛手散,二方用之不尽矣。盖产时全要血足,血一足,如舟之得水,何患不行。惟恐产母血少,又或胞浆早破,以致干涩耳。今二方皆大用芎归,使宿血顿去,新血骤生。药味易得,随地皆有。且使身体壮健,产后无病,真正有益无损。此皆先贤洞明阴阳之理,制此神丹,以利济天下后世。奈世人贵耳贱目,以为平常而不用,必求奇怪之药而后用之。只要奇怪,不论损益,岂不可叹。
或问,依此言,世间总无难产者耶。曰,偶亦有之。或因母体素虚,胎养不足,血气不完。或母病伤寒之后,热毒伤胎。又或夫妇同房太多,以致欲火伤胎。平日过食椒姜煎炒热物,火毒伤胎。以及跌扑损伤,皆致难产,多令胎死腹中。除此之外,无难产者矣。又有严寒天气,滴水成冰之时,贫家房中,火气微薄,以致血寒凝滞,亦令不出。然此亦因临盆太早,去衣久坐之故耳。若令拥被安卧,待时而产,岂有此患。
凡生产艰难,或天寒,孩儿生下不哭,或已死者,急用衣物包裹,再用香油纸拈,将脐带慢慢烧断,暖气入腹,渐渐作声而活。倘或先剪断脐带则无救矣。
或问,临产时饮食如何。曰,此时心内忧疑,腹中疼痛,甚至精神疲倦,口中失味,全要好饮食调理,但不宜过于肥腻耳。倘不能食,只将鸡鸭汤肉汤之类,吹去油澄清,频频饮之,亦能壮助精神。人以食为命,岂可一日阙乎。
宜忌
临产时,宜老成安静二三人伺候,不必多。一切亲族妇女,俱婉言谢却,勿令入房。夏月更不宜多人在房,热气拥盛,能令产母烦躁发晕,其害非小。
房中宜轻行轻语,不宜多话,令其得睡为妙。第一要劝其放心安静,忍痛歇息。切忌在房中大惊小怪,交头接耳,咨嗟叹息,皆能令其忧疑扰乱,以致误事。房中宜安静如常,不得当面求神许愿,叫天叫地。稳婆只宜一人入房,且令在傍静坐,勿得混闹。饮食宜频频少与,或鸡鸭肚肺等清汤更妙。房中冬设火盆,以御寒气。夏月多贮井水,以收热气。井水仍频换之。
试痛
或问,试痛何故。曰,儿到七八个月,手足五官全备,已能动弹。或母腹中有火,或起居不时,令儿不安,以此大动而痛。此等十胎而五,不足为奇。只宜照常稳食安眠,一二日自然安静。或痛之不止,用安胎药一二服自止。此后近则数日,远则月余,甚至再过三四个月才产。人多不知,轻易临盆,终日坐立,不令睡倒。或抱腰擦肚,或用手拖,或用药打,生生将儿取出。母则九死一生,儿则十胎九夭,惨不可言。(何云,观此令人竦然,蹈此弊者方自知之。)世间难产,皆此故也。盖胎养不足,气血不全,如剖卵出雏,裂茧出蛹,宁可活乎。(何云,顽石点头。)只说小儿难养,谁复根究到此。又有受寒及伤食而腹痛者,不可不知。
或问,何以知其试痛。曰,只看痛法。一阵紧一阵者,正生也。一阵慢一阵,或乍紧乍慢,皆试痛也。或问,伤食与受寒,何以辨之。曰,伤食者当脐而痛,手按之更痛。或脐傍有坚硬处。寒痛多在脐下,绵绵而痛,不增不减,得热物而稍缓是也。或曰,试痛亦有,或未必多。曰,甚多。曰,何以见之。曰,以今之难产者多也。或问,将试痛认作正生,其害如此。倘将正生认作试痛,以致过时,不亦有害乎。曰,无害。果当其时,小儿自会钻出。纵或过时,不过落在裤中,生在床上而已,有何大害,而如此谆谆乎。
验案
前太仆卿霍山张公三君葆华继夫人,年轻体壮。孕必八个月而产,产必数日百苦而下。生女及周而夭。再孕再产,再夭皆同。予谓后当产,宜相闻。明年又八个月,坐草三日不下。忽忆予言,飞舆相召。中途逢驱车者,云迎其父母,作永诀计。比至已夜分矣,诊之脉未离经,人余残喘。稳婆在傍,问之,曰儿头已抵产门,不得出耳。予急令安卧,且戒勿扰,与安胎药。明晨主人出,笑而不言。问之,曰好了。予曰,昨言儿头已抵产门,今若何。曰,不见了。大笑而别。后此百二十日,计十一足月,生男,谓余为父。今八岁矣。始知前此皆生生取出,以体壮年轻,倖保母命耳。
在张宅日,邑庠程以学,邀至其家。有宠人坐草二日而不生,亦与安胎药,越十六日生女。太学戴时济,与予比邻契好。先是令弟媳一产三男,母子俱陨,一犹在腹。今又婢孕,其腹膨脝,颇患之。比产先令安卧,与加味芎归汤。每隔半日而产。积日半,三子俱生。康熙四十八年,安抚叶公具题。陈氏妻,生产九日夜不下,一息尚存。闻余有兔脑丸,踵门求药。余问之,亦曰头逼产门不得出。谕令安卧,再来取药。强而后去,归述予言。果依法上床仰睡,继与加味芎归汤。明日生下,母子两全。按此皆产母非时用力,逼令横在腹中耳,岂有人倒悬十日而尚得生者乎。昔一妇产,儿手出不得入。稳婆砺刃以须。予见而恻然,急令安卧。与大剂芎归汤,徐徐托之,手入。明早生下,母子皆安。右臂紫黑,数月而后消。
达生编 下卷
保胎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其次亦宜节欲。盖欲寡则心清,胎气宁谧。不特胎安,且易生易育,少病而多寿。保胎又宜小劳为妙。试看乡间农妇,仆婢下人,堕胎甚少,以劳故也。盖劳则气血流通,筋骨坚固。胎在腹中,习以为常。以后虽有些微闪挫,不至坏事。倘安逸不动,则筋骨柔脆,气血不行。略有闪挫,随至堕落。然非胎后方劳,正谓平日不宜安逸耳。若平日安逸,及孕后方劳,适足损胎,何筋骨坚强之有耶。夫敬姜百乘之家也,老而犹绩。寻常富贵,年少力强,正宜勤事,岂可暇逸以自病乎。
孕已知觉,即宜用布一幅,六七寸阔,长视人肥瘦,约缠两道,横束腰间。直至临盆之时,才解去。若是试痛,仍不宜解。此有二妙。胎未长成,得此则腰膂有力。些须闪挫,不致动胎。其二常令腹中窄狭,及到解开,则腹中乍宽,转身容易。此法吾乡颇有知者,特为广之。有孕后,睡时须要两边换睡,不可常侧一边。要使小儿左右便利,手足惯熟,则产时中道而出不难矣。
饮食
保胎药饵,诸书皆载,不必再陈。但饮食一道,殊未之及,兹略言之。饮食宜淡泊,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青蔬白饭亦能养人,即在贫家,颇为不乏。但富贵之人,平日肥甘厌足,抑令崇俭,势所不堪。酌乎其中,胪列如左。
宜食诸物:猪肚(多用)、肺、鸡、鸭、鲫鱼、淡鲞、海参、白菜、菠蔆、笋(少用)、麻油、腐衣(二味多用)、莲子、熟藕、山药、芡实。
诸味总宜洁治,多用清汤,吹去浮油饮之最佳。俱宜白煮,忌用油煎,此多为膏梁之人言之耳。若藜藿之腹,正宜得肥甘而润之,何淡泊之有。但六七个月后,腐衣、麻油二物,最宜多用,不妨日日食之。麻油解毒,腐衣滑胎,且清且补,贫富皆宜,允为上品。积食一二百张,则首生如达矣。或以麻油拌食更妙,但麻油不宜熬熟。
忌食诸物:椒、姜、煎炒、野味、异味、猪肝、犬、驴、骡、马、自死肉、猪血、蟹脚鱼、虾蟆、鳝鱼。勿多饮酒,勿乱服药。又孕妊禁忌:一切宰杀凶恶之事不宜看,修造兴工动土不可看,龟兔俱不可见。
小产
小产者,谓胎已堕下之后。一切调理,并如产后法。便产须知云,小产不可轻视,其将养,须过于正产十倍可也。薛立斋先生云,小产重于大产。盖大产如栗熟自脱,小产如生采,破其皮壳,断其根蒂也。但人往往轻忽,死者多矣。小产后数日,忽然浑身大热,面红眼赤。口大渴欲饮凉水,昼夜不息。此血虚之症,宜用当归补血汤,以补其血。若认作伤寒,而用石膏芩连等寒凉之药,则必死矣。(方见后)
产后
产后调理,诸书论之详矣,兹不复赘。但取一二吃紧,及所未言者,存之以备采择。产后上床宜高枕靠垫,勿令睡下。膝宜竖起,勿伸直。随饮热童便一盏。只宜闭目静养,勿令熟睡。恐倦极熟睡,血气上壅,因而眩晕。然不宜高声急叫,以致惊恐。四壁宜遮风。腹中不问有痛无痛,俱用热童便和热酒各半,每次一杯,一日进三五次,三日而止。酒亦不宜多。若无大病,只是如此,不必服药。产后宜用铁秤锤,或溪中白石子,烧红入醋,令醋气入鼻,以免血晕。且收敛神气,又能解秽。每日三四次,亦三日止。
或有恶血冲心,血晕昏闷,不省人事者。用韭菜一把,切碎放有嘴壶瓶内,以煎滚热醋一大碗灌入,密札大口,扶起产妇,以壶嘴向鼻,远远熏之。生男生女,夫命所招。盖百世禋祀,以夫家为主,与妇人何干。倘或连胎生女,此亦人事之常。不可在傍咨嗟叹息,令其气苦。曾见有不明公姑,愚蠢夫婿,将妇报怨,每每致病伤生,可笑可恨。凡此只宜宽慰为主。又有将女溺死者,忍心害理,后嗣不昌。
产后各处风俗不同,或用红砂糖,或用山楂,或用吴茱萸,或用胡椒,煎水饮之,总莫妙于热酒对童便。或腹痛之甚,用生化汤一服,无不愈者。产后饮食,各处不同。徽俗才上床即与肥鸡干饭,吴俗率与齑粥,甚至有弥月而后茹荤者,皆不通可笑。盖徽俗终年食粥,产后胃弱,骤与鸡饭,殊不相宜。然其患犹小。吴中终年食饭,至产后肠胃空虚,正宜滋味调养,以生气血,转令食齑食粥。习俗移人,牢不可破,说亦不信。予意必有以此伤生者,习焉而不察耳。及至虚弱,发热咳嗽,此大虚也。血脱益气,急宜大剂参芪骤补,犹可挽回。却又谓之产劳,且与滋阴降火,以至于死而不悟,良可叹也。
或问,必如何调理而后可。曰,粥时吃粥,饭时吃饭。三日内只用鸡汤,吹去浮油澄清饮之,未可食鸡。十日内不可食猪肉,一月内不可食猪油。以其壅塞经络,令血气不通耳。其余有何忌乎。鸡子有去瘀生新之能,食之甚宜,但要煮极透,不妨从朝至暮,然后取起食之有益。若糖心鸡蛋,乃是生物,凝滞损人,断不可吃。鸭子不可食。或问,食物必要去油取其清耶。曰,然。不但要清,且更要淡。盖清淡之味,本乎天,能生精神,浊则否矣。或曰,何以验之。曰,产妇宜饮淡酒,宜食淡味。若饮醇酒,食咸味,皆令烧干无乳,此清浊之验也。但不得如吴俗,令食齑粥,矫枉过直耳。
胎死腹中
死胎只宜佛手散,服之自下。或不下,再用平胃散一服,加朴硝二三钱,能令化下极易耳。古人立法,各有精义。且经屡验,不吾欺也。勿用奇方怪药,以伤母命。或问,何以知其胎死。曰,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子活母亡。面舌俱青,子母俱死。况死胎坠胀瘀痛,亦与常产不同。
胞衣不下
或问,胞衣不下何故。曰,总是临盆早之故。当产之时,骨节开张。壮者数日而合,怯者弥月方合。今不待其开而强出之,故胎出而骨眼随闭,以致胞出不及耳。又曰,闻此乃极恶之症,可以损命,有诸。曰,不妨。不必服药,亦不必惊慌。若胞衣不出,急用粗麻线,将脐带系住。又将脐带双折,再系一道,以微物坠住,再将脐带剪断,过三五日自痿缩干小而下,累用有验。只要与产母说知,放心不必惊恐。不可听稳婆妄用手取,多有因此而伤生者。慎之慎之。
乳少
乳少者,血虚之故。如产母去血过多,又或产前有病,以及贫俭之家,仆婢下人,产后失于调养,血脉枯槁,或年至四十,血气渐衰,皆能无乳。但服通脉汤自有乳。若乱用川山甲,王不留行等物,往往不效。即或勉强打通,乳汁清薄,令儿不寿,且损伤气血。产后多病,不久便干,反为不美。
格言
大全方曰,妇人怀孕,有七八个月生者,有一年二年乃至四年而后生者,不可不知。杨子建十产论,可谓详悉之极。予之所论,多本于此。但惜稍冗,匆卒视之,安能得其要乎。谨录伤胎一篇,亦足以尽之矣。
今有未产一月以前,忽然脐腹疼痛,有如欲产,仍却无事,是名试月,非正产也。但未有正产之候,切不可令人抱腰,产母亦不可妄乱用力。盖儿身未顺,收生之妇,却教产母虚乱用力。儿身方才转动,却被产母用力一逼,使儿错路。或横或倒,不能正生,皆因产母用力未当之所致。凡产母用力,须待儿子顺身,临逼门户,方始用力一送,令儿下生,此方是产母之用力当也。若未至正产之候,而用力伤早,并妄服药饵,令儿下生,譬如揠苗助长,无益而有害矣,此名伤产。
薛院使云,欲产之时,觉腹内转动,即当正身仰睡。待儿转身向下,时时作痛,试捏产母手中指节,或本节跳动,方与临盆,即产矣。大旨云,大凡生产,自有时候。未见时候,切不可强服催生药。又云,切不可坐早,及令稳婆乱动手。朱丹溪先生云,催生只用佛手散,最稳当,又效捷。又云,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虽有他症,以末治之。
方药
加味芎归汤
百试百验,万叫万灵,真神方也。当归(一两),川芎(七钱),龟板(手大一片,醋炙研末),妇人头发(如鸡蛋大,瓦上焙存性),水二碗,煎一碗服。如人行五里即生,死胎亦下。薛云,交骨不开者,阴气虚也,用此方如神。又云,上舍某之妻,产门不开,两日未生。服此方一剂,即时而产。上舍传此方,用之者无不验。
佛手散
治六七个月后,因事跌磕伤胎。或子死腹中,疼痛不已,口噤昏闷。或心腹饱满,血上冲心者。服之生胎即安,死胎即下。又治横生倒产,及产后腹疼发热头疼。逐败血,生新血。能除诸疾。当归(五钱),川芎(一钱),水七分,酒三分,同煎七分。如横生倒产,子死腹中者,加黑马料豆一合,炒焦熟,乘热淬入水中,加童便一半煎服,少刻再服。
平胃散
苍术(三钱,米泔浸炒),厚朴(三钱,姜汁炒),陈皮(三钱,去白),甘草(一钱二分,炒)。治胎死腹中,加朴硝二三钱,即能化下。
生化汤
治产后儿枕痛,及恶露不行,腹疼等症。当归(六钱),川芎(一钱),干姜(五分,炒),桃仁(五分,不可多),甘草(五分,炒),水一钟,童便一钟,煎服。若恶血已行,腹痛已止,减去桃仁,再多服,数服不妨。
安胎方
黄芪(蜜炒),杜仲(姜汁炒),茯苓(各一钱),黄芩(一钱五分),白术(生用,五分),阿胶珠(一钱),甘草(三分),续断(八分),加糯米百粒。酒二杯,水二杯,煎服。腹痛用急火煎。如胸中胀满,加紫苏(八分),陈皮(八分)。下红,加艾叶(一钱),地榆(一钱),阿胶(多加或三四钱)。安胎银苧酒治孕妊,胎动欲坠,腹痛不可忍,及胎漏下血。苧根(二两),纹银(五两),酒(一碗)。如无苧之处,用茅草根五两,加水煎之。
紫酒
治孕娠,腰痛如折。黑料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大碗,煎至七分,空心服。
当归补血汤
治孕妇肌肤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六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此方大补阴血,退血虚发热如神。黄芪(蜜炙,一两),当归(三钱),水二碗,煎一碗,一服立愈。(分两不可加减)
华陀愈风散
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抽掣,及角弓反张。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心头倒筑,吐泻欲死。荆芥穗(除梗不用,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重汤顿温服。如口噤不能灌入,则不研末,只将荆芥穗以童便煎,放微温,灌入鼻中,其效如神。
通脉汤
治乳少,或无乳。黄芪(生用,一两),当归(五钱),白芷(五钱),七孔猪蹄一对,煮汤吹去浮油,煎药一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或未效,再一服,无不通矣。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水一半,酒一半煎服。体壮者,加好红花三五分,以消恶露。
附录
保胎救产神效奇方
专治一切产症。未产能安,临产能催。倘有怀妊者,不拘月数。偶伤胎气,腰疼腹痛,服之即止。其有血下势欲小产者,危急之际,一服即愈,再服全安。或十月正产,交骨不开,横生逆下,以至六七日不产者,或婴儿死于腹中,命在垂危者,切禁用稳婆手法,服此立刻即下。如临月二三日前,觉行动不便,预服一二剂,可保万全。每用亦不过二三剂即效。
全当归(一钱五分,酒洗),真川芎(一钱五分),生黄芪(八分),川羌活(五分),兔丝子(一钱五分,酒泡,晒干,拣净),荆芥穗(八分),紫厚朴(七分,姜汁炒),川贝母(一钱,去心蒂,研碎,煎好方入),枳壳(六分,去穰,麸炒),蕲艾(七分,醋炒),白芍药(一钱二分,酒炒,冬月只用一钱),细甘草(五分),加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复渣水一钟半,煎六分。预服者空心服,临产者随时服。药品须拣道地,炮制如法。分两必要照方秤准。此系仙授奇方,屡试屡验,不可妄意增减。
婴儿初生攻去胎毒
橄榄(煅,研细),硃砂(水飞过),二味等分。用生葛麻一小撮嚼烂,和前末为丸,塞小儿口内,听其随乳咽下。药至大肠,即下黑粪。去尽为度,未尽再服。若未出痘小儿制服,亦取去尽黑粪,发痘必稀。解毒镇惊,孩提上药也。
小儿稀痘经验方
羌活(五分),生地(五分),防风(五分),麻黄(五分),黄柏(五分),升麻(五分),黄连(三分),归身(三分),生甘草(三分),川芎(二分),藳本(二分),苍术(二分),黄芩(二分,酒浸),柴胡(二分),干葛(二分),红花(一分),细辛(一分),苏木(一分),白术(一分),陈皮(一分),连翘(五厘),吴茱萸(五厘)。
上药二十二味合一剂,每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晚刻,用水二钟,煎至八分。将细纱一方覆碗口,露一宿。天阴露房檐下。次早温服。一年服四剂,更不必服。如服后腹泄,则胎毒去,服第二剂则不泄。有初剂不泄者,则胎毒轻也。有服而发热者,则胎毒重也。服过全四剂者,可永不出痘。一二剂者出痘必稀。此方屡用必效,切弗加减。
跋
达生一编,专为胎产而设。天地间无一日无胎产之时,无一家无胎产之事。宜其家喻户晓,如日用饮食之不待讲求。而往往多有难产者,良由妇人生长闺中,平时少调摄之方,临期无镇定之见,惊慌谬妄,以致生产不顺者有之。此襄平亟斋朱公,所为俗情阐以至理,人事导以天机,而取达生以名是编之义也。顾是书施送者颇多。然或意取流通,校仇未审。又或间有窜易,稍紊原书之旧。余所见者,惟秀水汪氏刻本为善。且附有何氏评点,使阅者一览了然,更为便捷。因仿其式重付欹劂以传。至便产稀痘诸方,虽集中不载,而屡试屡验,信用勿疑者,采摭一二。但不欲混入原书以失本来面目,另附录于后,以广好生之本指云。
时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孟秋月
复斋主人书于钓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