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 第三十九

疑义 第三十九

古者,文字少而民务寡。是以古字多象形、假借。后代事繁,字转滋益,形声实象,则不能纪逺故也。始于八卦,瞻天拟地,日盈月亏,山拔水曲,金散土重,木挺而上,草聚而下,皆象形也。

无形可载,有势可见,则为指事。上下之别,起于互对,有下而上。上名,所以立有上而下。下名,所以生无定物也。故立一而下上引之,以见指归。故曰:指事会、意者,人事也。无形无势,取义垂训,故作会意。

载戢干戈杀以,止杀故止,戈则为武,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去食存信。故人言必信,无形可象,无势可指,无意可会,故作形声。江河四渎,名以地分。华岱五岳,号随境异,逶迆峻极,其状本同,故立体。

于侧各以声韵别之。六书之中,最为浅末。故后代滋益,多附焉属类成字,而复于偏旁,训博喻近譬,故为转注。人毛匕音化,为老、寿、耆、耋亦老,故以老字注之,受意于老,转相传注,故谓之转注。义近形声,而有异焉。形声江河,不同滩溼,各异转注,考老实同,妙好无隔,此其分也。五者,不足则假借之。古人简易之意也。

出令去声所以使今平,或长平于德,或长上声于年,皆可为长。故因而假之,若衣平在体为衣,去巾平车为巾,去之类也。此圣人制字之大伦,而中古之后,师有愚智,学有工拙。智者,据义而借,令长之类是也。浅者,逺而假之,若《山海经》以俊为舜,列子以进为尽也。又有本字,湮没假借独行。若春秋莅盟本,宜作䇐今。则为莅省者,是也。减𡞞之字,本当从女。今𡞞字世,所不行从,便则假借,难移论义,则宜有分。别今于通释之内,各于本注。注之以省,疑释滞成,一家之说。

【刘】案《说文》有䉧浏等字,而无此字,疑脱漏。臣锴以为,《尔雅》刘,杀也。《尚书》曰:重,我民无尽。刘,当云从刀金戼声。或曰:从刀镏省声。
【𢖽】案《说文》有志字而无此字亦脱误臣锴据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云从心之声当在心部。
【𩥍】案《说文》㙚字,注云:从土𩥍省声,而无𩥍字亦脱误。
【希】案《说文》有稀莃等字,而无此字。亦脱误,或疑稀字。从禾从爻,从巾爻巾,皆象歴歴然,稀䟽皃。莃字,从稀省,亦未审也。
【崔】案《说文》有摧漼等字而无此字,当是崔字之省也。
【免】案《说文》有㝃晚等字,而无此字脱误。
【由】案《说文》有油宙轴等字,而无此字亦脱误。李阳冰云:“即缶字同今按古有由字亦未审也。”

据偏旁有之,而诸部不见此。盖相承脱误,非著书之时本所无,故记于此。

【衣长康𦤝言羽彳月】
皆说文字体与小篆有小异者,文字之兴,自伏羲始八卦兆其原,鸟迹着其体,帝王迭兴改物,刱名河出图、洛出书。符命异形,民物异听,文字多品,谁能一之然。自三代巳前,人事未备,天所制也。故曰:道不贷三代,法不过三王,贷而过之,谓之变古。故三正迭用,不是过矣。典謩前志,帝王之榘矱也。训诰号誓,国家之杓秉也。文字者,矩矱之区宅,而号令之钟鼓也。一有而不废,则其为用也。大矣哉,故立象以尽意也。象可忘,而不可弃。乾坤毁,而无以见易。文字灭,则无以见经。无以见经,则圣人之道,或几乎队矣。

天子之制,车同轨,书同文一。民之耳目必也。无讼之端也。故《周礼》保氏掌教国子六书又曰:司宼之属,掌通诸侯,八岁属瞽,史谕书名。此皆所以制天下,御诸侯之经也。故古者,以鸟迹为始即古文也。书有工拙,或引笔为画,头重而尾,纎取类赋,名谓之科斗。

孔子壁书滕公墓铭是也。大篆、史籀所作,所谓籀文是也。字体繁复,盖与古文竝行。故孔子时,经复行古文也。秦政严急,务趣约易。李斯颇𠜂籀文,谓之小篆。会稽山铭及今之篆文是也。苛?尢甚,篆复不足,以给故程。邈作古𨽻,以自赎字,画曲折㸃,缀易成即。今之𨽻文,但无八法而巳。

凡此五者,皆正文也。而鸟书、虫书,刻符殳书之类,随事立制,同于图画,非文字之常也。然而愚智不同,师说或异,豪端曲折,不能不小有异同。许慎所解,解其义也。㸃画多少,皆案程序。李斯小篆,随笔增减,所谓秦文,或字体,或与小篆,为异其中,亦多云此篆文。此古文是也。

如衣之类,本以覆二人为义?本从三属?本从到亡,皆本如此。而小篆引笔,乃有小异,而李阳冰一改之,使依秦刻石,不亦䟽乎。今有所书写,则可依秦文者,依之至于连篇,按部一归之说文本体。故臣所书字体与小篆不异者,或依小篆如?字中画本直,小篆上偃之类,其阳冰所说。与说文乖异者,竝入《祛妄篇》。

又《穆天子传》、《山海经》诸子所有异字,本皆篆体相承隶书,重纰貤谬,未始有极。古文《尚书》足以证矣。旣未可深,攷所不取焉,五体之外,汉魏以来,县针倒䪥偃波垂露之类,皆字体之外饰造者,可述而齐萧、子良、王融、韦仲庾元威之徒,随意增益,妄施小巧,以异为愽。以多为贵,至于宋景之史,秋胡之妻,皆今撰书厚诬前人,以成巳学。是以王融作七国时书,皆成隶字。其为虚诞,不言可明,是以一百二十文体,臣所不敢言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