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释一
【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臣锴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极生两仪,一,旁薄始结之义。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必横者,象天、地、人之气,是皆横属四极。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于一者,得一而后道,形无欲以观其妙,故王弼曰:道始于无,无又不可以训,是故造文者起于一也。茍天地未分,则无以寄言必分之也,则天地在一之后,故以一为冠首,本乎天者亲上,故曰:凡一之属,皆从一。当许慎时,未有反切,故言读若。此反切皆后人之所加,甚为疎朴,又多脱误,今皆新易之。伊质反。
【弌】古。臣锴曰:弋者,物之株橛义,主扵数,非专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卜也。箇从竹,枚从木,弋,杙也。杙,亦木也。会意。
【元】始也。从一,兀。臣锴曰:元者,善之长,故从一。元,首也,故谓冠为元服,故从兀。兀,髙也。与尧同意。俗本有声字,人妄加之也。会意。宜袁反。
【天】颠也,至髙无上。从一,大。臣锴曰:通论备矣。会意。听连反。
【丕】大也。从一,不声。臣锴曰:古音不若夫,故得不为丕字之声也。铺眉反。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臣锴曰:吏之理人,心主于一也,书曰:克肩一心。史者,为君之使也。凡言亦声,备言之耳,义不主于声,会意。连致反。
【丄】髙也。此古文丄,指亊也。凡丄之属,皆从丄。臣锴曰:本乎天者亲上,故曰指事,班固谓之象事。甞试论之,曰:凡六书之义起于象形,则日月之属是也。形声者,以形配声,班固谓之象声。郑玄注《周礼》,谓之谐声。象则形也,谐声言以形谐和其声,其实一也,江河是也。水,其象也;工,可其声也,若空字、鸡字等。形或在下,或在上,或在左右,亦或有微旨,亦多从配合之宜,非尽有义也。而今之末学为篆文者,妄相移易,偏旁乖乱,以为奇诡。若言字,䇂在口上则为言;䇂在口右,则五葛反,其类甚多。由此以察,则妄为奇诡者,浮俗剽薄,绝于言议焉。六文之中,象形者,苍颉本所起,观察天地万物之形,谓之文。故文少后相配合,孳益为字,则形声、会意者是也。故形声最多。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后皆象此。转注之言,若水之出源分岐别派,为江、为汉,各受其名,而本同主于一,水也。又若医家之言病疰,故有鬼疰,言鬼气转相染箸,注也。而今之俗说谓丂,左回为考,右回为老,此乃委巷之言。且又考、老之字,皆不从丂。丂音考,老从匕,音化也。假借者,古省文从可知故。令者,使也,可借为使令平。长者,长上也,可借为长上幼。诸如此类,皆以旁字察之。则可知至春秋之后,书多口授传受之者,未必皆得其人至着于简牍。则假借文字不能皆得其义相近者。故经传之字多者乖异疎。《诗》借害为曷之类,是也。后人妄有作文字附益之,故今假借为少。假者,不真也;借者,同门也。若《周礼》使万民一郷一鄙共享祭器、任器、乐器是也。凡指事、象形义一也。物之实形有可象者,则为象形,山川之类皆是物也。指事者,谓物事之虚无不可图画,谓之指事。形则有形可象,事则有事可指,故上下之义无形可象,故以丄丅指事之,有事可指也。故曰象形、指事,大同而小异。会意亦虚也,无形可象,故会合其意以字言之。止戈则为武,止戈,戢兵也。人言必信,故曰比类合义,以见指撝。形声者,实也。形体不相远不可以别,故以声配之为分异。若江河,同水也;松柏,同木也。江之与河,但有所在之别,其形状所异者几何?松之于柏相去何若?故江河同从水,松柏皆作木,有此形也,然后谐其声以别之。故散言之,则曰形声,江河可以同谓之水,水不可同谓之江河;松柏可以同谓之木,木不可同谓之松柏。故曰散言之曰形声。总言之曰转注。谓耆、耋、耄、寿,皆老也。凡五字,试依《尔雅》之类言之,耆、耄、耋、寿,老也。又老、寿、耋、耄、耆可同谓之老;老亦可同谓之耆,往来皆通,故曰转注。总而言之也,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亊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转注则形事之别然,立字之始类于形声,而训释之义与假借为对。假借则一字数用,如行茎、行杏、行杭、行沆,转注则一义数文。借如老者,直训老耳,分注则为耆、为耋、为耄、为寿焉。凡六书为三耦也。臣锴以为古者训六书多矣,自许慎已后,俗儒鄙说皆失其真。至于通识亦然,岂知之而不言,将言之而不悉乎?后生传习又懵澒而不明。臣故反覆论之,而今而后玉石分矣。时怏反。
【上】篆文丄。臣锴曰:篆文屈曲,象阳气。【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从丄,朿声。臣锴曰:通论备矣,的例反。
【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䇂言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丄。臣锴曰:万物莫先于一,故古文上,皆为一,非谓古文以一为上字也。古上为二字,亦指事也,似上字,但上画微横书之,则长下画而短上画。二,贰字,则上下两画齐等也。凡示字,天垂象;辰字,象房星。故皆从二。䇂,愆字也。愆者,上获愆,故字从。上,干字也。二,上字也。至于言童、龙、音、章等,皆从䇂之声,所以云皆从上。详而察之,皆出于䇂字也。
【旁】溥也。从二方,声阙。臣锴按:许慎《解·叙》云: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此旁字虽知从上,不知其所以从,不得师授,故云阙,若言以俟知者也。臣锴试妄言之,以为自上而下,旁逹四方也。李阳冰云:𠂆,旁逹之形。此言得矣。薄茫反。
【𣃟】古文旁,臣锴以为从下也。
【𣃙】亦古文旁,臣锴按:此则前所谓古文上者,皆为一是也。
【雱】籀文。臣锴以为此亦象旁达之形。
【丅】底也,从反丄为丅。臣锴曰:《易》曰:穷上反丅也。谓王者上彻天道,则天下谋民事也。霞假反。
【下】篆文下。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臣锴曰:二,上字也。左画为日,右画为月,中为星也。画纵者,但取其光,下垂示人也。示亦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祇皆从示,稷取其种植,种植当勤之在人,故直从禾,而不从示。孟子所谓无罪岁、《左传》勤而不匮之义也。时至反。𥘅(𡭕),臣锴曰:义具帝字。
【祜】上讳。臣锴按:此字后汉安帝名,臣不可议君父之名,故言上讳。又按:前汉诸庙讳,慎皆议而不阙,此盖彼时之制,臣所不能测知。按:《尔雅》祜,福也。臣以为从示,古声胡故反。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丰亦声。臣锴曰:通论备矣。力体反。
【礼(𠃞)】古文礼。臣锴以为:乙,始也,礼之始之。又乙者,所以记识也。《礼》曰:若在其丄,若在其丅。祭,如神在明,则礼乐;幽,则鬼神,乙以记识之。乙,又表着也。
【禛】以眞受福也。从示,眞声。职隣反。
【禧】礼吉也。从示,喜声。许疑反。
【禄】福也。从示,录声。臣锴曰:禄之言録也,若言省録之也。勒谷反。
【禠】福也。从示,虒声。辛兹反。
【祯】祥也。从示,贞声。臣锴曰:祯者,贞也,贞正也。人有善,天以符瑞正告之也。《周礼》曰:祈永贞。征清反。
【祥】福也。从示,羊声。臣锴按:《礼》说羊,祥也,从羊亦有取焉。祥之言详也,天欲降以祸福,先以吉凶之兆,详审告悟之也,故有吉祥。祯则正告贞兆而已,若言善巳正矣。似良反。
【祉】福也,从示,止声。臣锴曰: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敕里反。
【福】备也。从示,畐声。臣锴曰:五福皆备,故《洪范·五行》先述寒、暘、燠、风、雨五者来备,则曰:佳征。下,总以考终命等五事相因而至也。又《西都赋》曰:仰褔帝居。褔从衣,非此字。夫木反。
【祐】助也。从示,右声。延救反。
【祺】吉也。从示,其声。臣锴按:《尔雅》郭璞注:祺,吉之见也。臣以为祺之言期也,天将与之福,先见其兆,与之为期也。《诗》曰:受天之祺。虔离反。
【禥】籕文从基。臣锴曰:基,声也。
【祗】敬也。从示,氐声。旨移反。
【禔】安福也。从示,是声。《易》曰:禔,旣平。臣锴按:《史记·司马相如》云中外禔福是也。禔,旣平。《易·坎卦·九五爻》辞:是,则安之。辰之反。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臣锴曰:申,即引也,疑多声字,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也。是隣反。
【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巨支切。
【祕】神也。从示,必声。臣锴曰:祕,不可宣也,祕之言闭也。悲利反。
【斋】戒洁也。从示,齐声。臣锴曰:通论详矣。侧皆反。
【𪗓(𥜷)】籕文斋从𥜹省。
【禋】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从示,垔声。伊伦反。
【𡫚(𡫻)】籀文从宀。臣锴曰:亦宗庙之祭。宀,屋也。伊隣反。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反。
【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臣锴按:《老子》曰子孙祭祀不辍是也。祠此反。【禩】祀或从异。臣锴曰:异,声也。
【祡】烧柴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虞书》曰:至于岱宗,祡。土佳反。【𥚨】古文祡,从隋省。
【禷】以事类祭天神。从示,类声。恋位反。
【祪】祔祪,祖也。从示,危声。臣锴曰:祔,祖也,《尔雅·释诂》之文。郭璞曰:祪,毁也。附新庙毁旧庙也。句委反。
【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从示,付声。臣锴按:郭璞《尔雅》义,则此多声字,传写谬误。扶遇反。
【祖】始庙也。从示,且声。作覩切。
【𥛱】门内祭先祖,所以徬徨。从示,彭声。《诗》曰:祝祭于𥛱。北行反。【祊】𥛱或从方,臣锴曰:方,旁也。逋萌反。
【祰】告,祭也。从示,告声。刻保反。
【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石,石亦声。臣锴按:《左传》卫孔悝使许,公为反祏是也。时即反。
【䃾】以豚祠司命。从示,比声。《汉律》曰:祠祕司命。并止反。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臣锴曰:祠之言词也,多文词也。涎兹反。
【礿】夏祭也。从示,勺声。以灼反。
【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臣锴按:《礼记》禘祭所以审昭穆,故曰禘也。狄例反。
【祫】大合祭先祖亲踈远近也。从示,合声。《周礼》曰:三岁一祫。臣锴详此义则误,多声字也。侯夹反。
【祼】灌祭也。从示,果声。臣锴按:《周礼》祼字多借果字,则古祼、果声相近也。古浣反。
【䄟】数祭也。从示,毳声。读若舂麦为䄟之䄟。此芮反。
【祝】祭主賛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臣锴按:《易》:兑,悦也。巫所以悦神也。职六反。
【𥛽】祝𥛽也。从示,留声。臣锴按:良秀反。
【祓】除恶祭也。从示,犮声。臣锴按:祓之为言拂也。甫勿反。
【祈】求福也。从示,斤声。臣锴按:斤、祈以今声韵之家,所以言傍纽也。近离反。
【祷】告事求福也。从示,寿声,得早反。
【𥜹】籀文祷。臣锴曰:以为寿省也。真者,精意也;夂者迟行也,古之人重请也。颠老反。
【𥛇(𥛈𥙸)】祷或省。
【禜】设绵蕝为营,以禳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从营省声。一曰禜,卫使灾不生。臣锴按:《礼记》曰:雩禜祭水旱。为命反。
【禳】磔禳祀,除疠殃也。古者燧人禜子所造。从示,襄声。臣锴曰:禳之为言攘也,此襄字从爻,从工、己,萦之祷从寿,寿从,今人书襄多误,于此正之。而章反。
【禬】会福祭也。从示,会声。《周礼》:禬之祝号。古最反。
【禅】祭天也。从示,单声。时绢反。
【御】祀也。从示,御声。疑举反。
【䄆(𥙱)】祀也。从示,𠯑声。户斡反。
【禖】祭也。从示,某声。莫堆反。
【𥚩】祭具也。从示,胥声。臣锴按:《楚辞》曰:怀桂𥚩而要之。𥚩,祭神之精米也,故或从米。祭神,故从示。臣又按:《史记·日者传》司马季主曰:卜而不中不见夺𥚩。则𥚩亦所以为卜之资也。《诗》曰握粟出卜是也。色阻反。
【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从示,辰声。《春秋传》曰:石尚来归祳。臣锴按:蜃则今水中之蚌属也,小曰蚬。禅轸反。
【祴】宗庙奏祴乐。从示,戒声。古来反。
【禡】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马声。《周礼》:禡于所征之地。臣锴曰:禡之言骂也。母稼反。
【禂】祷牲马祭也。从示,周声。臣锴按:《诗》曰:旣禡旣禂。都老反。
【𩦑】或从马,寿省声。
【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冝之木。臣锴曰:《周礼》大司徒之职也。食者反。【𥙭】古文社同。臣锴曰:树所冝之木,故从木。又木者,木主也。
【禓】道上祭。从示,昜声。移章反。
【祲】精气感祥。从示,㑴省声。《春秋传》曰:见赤黒之祲。是。臣锴曰:祲之言侵也。又浸也,浸浸然将作也。子寻反。
【祸】害也,神不福也。从示,从呙声。户果反。
【祟】神祸也。从示、出。臣锴曰:祸者,人之所召也,神因而附之,故《洪范》起于三德五事。五事不善,则致六极。祟者,神自出之,以警人者。亦疠神无故而为,故郑子産谓晋赵孟曰:以君之灵子为大政,安有疠也?疠,祟也,以出示人,故从出。出又音吹去声,故《诗》曰:匪舌是出,惟躬是瘁。故又出声。斯谇反。
【𥜱】籀文祟,从𥜹省。
【䄏】地反物为䄏也。从示,芺声。于遥反。
【祘】明视以筭之。从二示。《逸周书》曰:士分民之祘,均分以祘之也。读若筭。臣锴曰:示者,视也,故从示;明视,故从二示。《逸周书》谓孔子所删《尚书》百篇之外也,以其散放,汉兴购得之,故曰《逸周书》。苏乱反。
【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居荫反。
【禫】除服祭也。从示,覃声。特感反。
【祢】秋畋也。从示,尔声。臣锴曰:猎者,所以为宗庙之事也。《左传》曰: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则君不射,故从示。又祖祢也。息浅反。
𥛜【𥛜】祝也。从示,虘声。侧虑反。
【祧】迁庙也。从示,从兆。他彫切。
【祆】胡神也。从示,从天。火千切。
【祚】福也。从示,从乍。徂故切。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臣锴曰:通论备矣。仙蓝切。【弎】古。臣锴曰:义与弍同。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叄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臣锴曰:通论备矣。于光反。
【𠙻】古文王。臣锴曰:地以承天,《易》曰:坤乃顺承天。故下画上偃下画地也。
【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臣锴曰:一岁本有三百六十六日,天顺动而不止,不止不能无小失,故节减其六日,又减小月六日,以顺天象,故曰暦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言为历者,当撙节其日,上应日月五星,然后敬授于人也。明治历不可守株,当取象天行为历,以象之也,故盈三岁足得一月。《传》曰:五年天道大僃。闰之言撋也,若今俗缝衣,一长一短者,则蹙其长以就短,谓之撋。周制:明堂十有二室,天子每月听政各居一室,至闰月,则阖门之左扉,止其中终月。不制室者,十二月之余分耳,明非正月也。律历家分一日为八十一分,故曰余分。门者,前月所居之室,阖其一扇,当开一扇之中坐也。耳醖反。
【𦤃】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臣锴曰:自,从也,故为始。《说文》皇字上直作自,小篆以篆文自省作白,故𦤃字上亦作白,书传多有鼻子之言。余则通论备矣。户光反。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臣锴曰:䚡音莘,自外可以知中,则《礼记》所谓瑜不掩瑕也。尃音敷,布也。挠,曲也。锐耑,细锐也。廉,廉棱也。忮,害也,谓玉虽廉而不可割,是洁也。君子执玉不趋执圭,鞠躳如不胜,故系之。《左传》荀偃以朱丝系玉,二是也。王中画近上,玉三画均也。虞局反。
【𤣪】古文玉。臣锴曰:八亦系也。
【璙】玉也。从玉,尞声。臣锴按:《尔雅》金美者谓之镣,然则璙亦羙玉也。黎彫反。
【瓘】玉也。从玉,雚声。《春秋传》曰:瓘斚。臣锴曰:斚,玉爵。古澣反。
【璥】玉也。从玉,敬声。居领反。
【琠】玉也。从玉,典声。臣锴按:《符瑞图》有玉琠见。的辇反。
【𤫕】玉也。从玉,夒声,读若柔。然尤反。
【𤪢(𤩮)】玉也。从玉,毄声,读若鬲。连的反。
【璠】璵璠。鲁之寳玉。从玉,番声。孔子曰:美哉璵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臣锴曰按:《左传》:阳虎将以璵璠敛之。璵璠,鲁玉也;奂,文也;瑟,言瑟瑟然;文,细也;理谓文理也;孚音符,谓玉之光采也,今亦言符采也。父兰反。
【璵】璵璠也。从玉,与声。以诸切。
【瑾】瑾瑜,美玉。从玉,堇声。臣锴按:《左传》曰:瑾瑜匿瑕。谓美玉瑕不足以害之也。又按:《山海经》锺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积密润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德,鬼神是食是飨,君子食之以御不祥。《淮南子》曰:锺山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不变,得天地之和气。是则瑾瑜也。飢忍反。
【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臣锴曰:瑜亦玉之光采也。匀俱反。
【玒】玉也。从玉,工声。户工反。
【𤦃】𤦃,瓄玉也。从玉,来声。娄才反。
【琼】赤玉也。从玉,夐声。渠营反。
【璚】琼或从矞。
【瓗】琼或从巂。
【琁】琼或从旋省。臣锴按:荀卿赋曰:旋玉瑶珠不知珮也。然则旋玉,赤玉也。今音似縁反。
【珦】玉也,从玉,向声。许丈反。
【㻝】玉也。从玉,剌声。勒葛反。
【珣】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从玉,旬声。一曰玉噐,读若宣。臣锴曰:《尚书》者云夷玉,东夷所贡之玉。医无闾则幽州之镇,郑玄曰:在辽东,当周时为东夷也。斯匀反。
【璐】玉也。从玉,路声。勒妬反。
【瓉】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瓉;伯用埓;玉、石半相埓也。臣锴曰:瓉亦圭也,圭之状剡上邪锐之,于其首为杓形,谓之瓉;于其柄中为注水道,所以灌鬯酒。三玉、二石谓五分玉之中二分是石。瓉之言賛也,賛,进也,以进于神也。自《礼》天子字已下皆周礼王、人之事也。自限反。
【瑛】玉光也。从玉,英声。臣锴按:《符瑞图》:玉瑛仁寳,不斵自成光,若白华。汉文帝时,渭阳玉瑛见。今有白石、紫石瑛者,皆石之有光璧者。衣京反。
【璑】三采玉也。从玉,无声。臣锴按:郑玄《周礼》注:璑亦恶玉也。三采有三色也。武夫反。
【珛】朽玉也。从玉,有声,读若畜牧之畜。臣锴曰:朽玉谓恶玉。朽,败也。《礼》曰:牛夜鸣则庮,庮,朽木也。许救反。
【璇】美玉也,从玉,睿声。《春秋传》曰:璇冠玉,缨。臣锴曰:古以璇为旋,故璇为《左传》琼冠玉,缨。似绿反。【𤫀】籀文璇。
【𤩡(𤩅)】古文璇。臣锴曰:,古睿字也。《穆天子传》曰:天子之寳𤩅珠。注曰:玉类。又曰:采石之山,重□氏之所守,曰枚斯𤩅、瑰、𤥯、瑶、琅玕。注曰:石似玉也。
【球】玉也。从玉,求声。臣锴曰:《尚书》天球河图在东序。《诗》曰:受小球大球。骑留反。
【璆】球或从翏。臣锴曰:今人音鸠。孔子见南子,佩玉声璆然。今人音鸠,切于古也。《尔雅》:西北之美有崑仑,虚之璆、琳、琅玕。
【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并激切。
【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臣锴曰:瑗之言授也,故曰以相引也。肉,璧之身也;好,其孔也。于眷反。
【环】璧也,肉好若一。从玉,瞏声。户关反。
【璜】半璧也。从玉,黄声。臣锴按:《毛诗传》说:佩上有双衡,下有二璜,冲牙琚瑀以纳其间。然则璜上应于衡,亦当横也,谓二璜相连压体,并而不鸣,故作牙形,于其上珠中以前冲之,使关而相撃也。璜旣为佩,下之饰必有穿孔肯繋之处,故太公得而钓之也。璜亦所以为币。户光反。
【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臣锴曰:象车釭者,谓其状,外八角而中圆也。琮之言宗也,八方所宗,故外八方、中虚圆以应无穷。德象地,故以祭地也。粗宗反。
【琥】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虎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是。臣锴按:《周礼》曰:白琥礼西方。西方,兵也,故以发兵象琥形也。荒苦反。
【珑】祷旱玉,龙文。从玉,龙声。臣锴按:《太玄》曰:亡彼玲珑。玲珑又玉之声也。鲁东反。
【琬】圭有琬者。从玉,宛声。臣锴曰:琬谓宛然窊也,琬之言婉也。窊然象柔婉也。于卷反。
【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臣锴曰:剡,削之也。皆周礼之文也。之羊反。
【琰】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臣锴按:郭璞注《上林赋》引《竹书》云:桀得有緍二美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然则琰亦羙色之玉也。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延检反。
【玠】大圭也。从玉,介声。《周书》曰:称奉介圭。臣锴曰:介,大也。即周礼守镇圭搢大圭也。石頼反。
【瑒】圭尺二寸,有瓉,以祠宗庙者也。从玉,易声。臣锴曰:瓉亦杓也。勑亮反,今人音直更反。
【瓛】桓圭,公所执。从玉,献声。臣锴按:郑玄注桓圭,谓宫室之双植为桓,此圭刻作之桓圭,亦作瓛。臣锴按:今字书,瓛又音钀,钀则马镳,俗名排沫。此圭刻皆象之,臣以为郑义后人多破之故耳。户官反。
【珽】大圭,长三尺。从王,廷声。臣锴曰:抒取上谓削取其上也。齐语椎谓之终葵其上,作椎形,象无所屈挠也。晋祖曰(下缺)。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冐之,似犂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臣锴曰:圭上有物冐之也。犂冠即犂鑱也,今字书作犂錧,音义同。本取于上冐之,故曰亦声。母报反。
【㺺】古文瑁从目。臣锴曰:目,纽也。冐亦音墨。
【璬】玉佩。从玉,敫声。坚鸟反。
【瑞】以玉为信也。从玉、耑。臣锴曰:瑞训信也。耑音端,端,谛也,故不言从玉,耑声,或有声字误也。何以言之?谓天以人君有德符将锡之,歴年锡之五福先出,此以与之为信也。人君无德,天虽锡之,非所以为瑞信。故春秋末,麟出非其应而伤鸑,鷟鸣于歧山,彼真瑞也。麟出非时非瑞也,故桑榖生,朝太戊,惕惧侧身行道。桑榖反死,殷复兴,天乙太戊当有惕惧而后终安祸。若桑糓暴生,速灭不能为患,此岂非瑞信乎?及小鸟生,大鸟桀,无小至大之德,终使小殷成大殷,岂非妖乎?天之于人君,奚异君之于人臣:禹治水功成而尧锡;玄圭夷吾惰于受瑞,卒不能有晋国;张武贪汚,汉文帝赐百金以媿其心。天亦因人之行,随其冝以与之为符信,且以警之,岂有虚哉?或者定以庆星麟凤为嘉瑞,以彗孛为妖气,岂不守株而胶柱乎?呜呼!学者不能暁此,哀哉!会意。时惴反。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臣锴曰:瑱之状,首直而末锐以塞耳,故曰亦声。耳旣反。
【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眞声。《诗》曰:玉之瑱兮。臣锴曰:《诗》云:充耳琇莹。《左传》说锦縳一如瑱,谓之卷紧似充耳也。《国语》、左史之言吾憖寘之于耳,对曰岂以规为瑱乎?规谏也,然则瑱入耳也。若《西都赋》:玉瑱以居楹。则音镇,谓为玉镇在柱下也。趯练反。
【𦗁】瑱或从耳。臣锴曰:此以耳为形,真为声也。
【琫】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从玉,奉声。臣锴曰:刀削上饰也。琫之言捧也,若捧持之也,上谓首也。逋懵反。
【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从玉,必声。臣锴曰:下饰谓未也,珌之言毖也,深之也。彼媚反。
【璏】劒鼻玉也。从玉,彘声。臣锴曰:劒鼻则镡也,谓剑匣之旁穿韦革之处。直季反。
【瑵】车盖玉瑵。从玉,蚤声。臣锴曰:谓车盖椽橑之首以玉为饰,若手爪也,盖二十八橑也。子老反。
【瑑】圭璧上起兆瑑也。从玉,篆省声。《周礼》曰:瑑圭璧。臣锴曰:瑑,谓起为珑若篆文之形。直恋反。
【珇】琮玉之瑑。从玉,且声。臣锴按:《周礼》作驵。杜子春云当作组,作覩。
【𤪌】弁饰行行冐玉也。从玉,綦声。臣锴曰:谓缀玉于武冠,若綦子之列布也。《左传》曰琼冠玉,缨是也。虔离反。
【璂】𤪌或从基。臣锴曰:基声也。
【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喿声。《虞书》:璪火粉米。臣锴曰:藻则水中细艹,今俗名瓜菜是也。慎所引藻火粉米但言衣上之藻,亦象此瓜形,不谓其藻。火字当从玉也,以许慎说《尚书》合孔安国《传》故知之也。子好反。
【瑬】垂玉也,冕饰。从玉,流声。臣锴曰:天子十有二旒。旒之言流也,自上而下动则逶迤若水流也。冕瑬当作此瑬字,今作旒,假借也。力周反。
【璹】玉噐也。从玉,寿声。读若淑。臣锴按:《尔雅》:璋谓之琡。《说文》有璹无琡,谓宜同也。示祝反。
【瓃】玉噐也。从玉,畾声。臣锴按:汉隽不疑,瓃具,劒饰也,谓为鹿卢也。鲁虺反。
【瑳】玉色鲜白。从玉,差声。七何切。
【玼】玉色鲜也。从玉,此声。《诗》曰:新台有玼。臣锴按:今《诗》新台有泚,其字从水,与许慎说别。许慎虽云《诗》引毛氏,然毛氏言约不如孔安国之备。学者说之多异,若郑玄本笺毛氏,而其小义多与毛苌不同。故许氏引《诗》,多与毛苌不同,不得如引安国《尚书》言尽合也。此礼反。
【璱】玉英华相带如瑟弦。从玉,瑟声。《诗》曰:璱彼玉瓉。臣锴曰:英,光中之实也;华,光之浮华也;相带,相萦带也。今为弓瑟弦皆生丝为之,以麦煑之而不练。此玉文采通莹,似之唐朝旧制四夷书以沈香,瑟瑟钿函是也。师栉反。
【瑮】玉英华罗列秩秩。从玉,栗声。《逸论语》曰: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臣锴曰:相带、萦带、罗列,分散列之;秩秩,谓其分布稀疏等也。《逸论语》谓今《论语》中词,古者口授有遗漏之句,汉兴购得有此言,谓之逸论语。诸言逸者,皆如此也。李室反。
【莹】玉色。从玉,荧省声。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论语》曰:如玉之莹。臣锴曰:今人言光莹是玉色也,《诗》曰:充耳琇莹。是石之次玉也。渊径反。
【璊】玉䞓色也。从玉,㒼声。禾之赤苗谓之虋,言璊玉色如之。臣锴曰:䞓与赬字同,《诗》曰:毳衣如璊。谟奔反。
【玧】璊或从允。
【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痕加反。
【琢】治玉也。从玉,豖声。辍角反。
【琱】治玉也。一曰石似玉。从玉,周声。覩挑反。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六矣反。
【珍】寳也。从玉,声。陟陈反。
【玩】弄也。从玉,元声。五汗反。
【貦】玩或从贝。臣锴曰:贝亦玩也。
【玲】玉声。从玉,令声。连丁反。
【瑲】玉声也。从玉,仓声。《诗》曰:鞗革有瑲。猜常反。
【玎】玉声也。从玉,丁声。齐太公子伋謚曰玎公。臣锴按:《左传》卢蒲癸谓崔杼曰:君岀自丁,臣出自桓。《謚法》:述义不勉曰玎。玎公,太公子齐侯吕伋也。的灵反。
【琤】玉声也。从玉,争声。测度反。
【琐】玉声。从玉,𧴪声。臣锴按:书传多云玉声琐琐,左思诗曰娇语若连琐是也。先火反。
【瑝】玉声。从玉,皇声。户荒反。
【瑀】石之似玉者。从玉,禹声。臣锴按:毛诗传:佩玉琚瑀,以纳其间。爰主反。
【玤】石之次玉者,以为系璧。从玉,丰声。读若《诗》曰瓜瓞菶菶。一曰若蛤蚌。臣锴曰:系璧,谓饰玉系也。当许慎时,未有反字,故言读若也。逋孔反,又蒲讲反。
【玪】玪𤨙,石之次玉者。从玉,今声。臣锴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玪𤨙武夫也。古林反。
【𤨙】玪也。从玉,勒声。郎忒反。
【琚】琼琚。从玉,居耸。《诗》曰:报之以琼琚。坚疎反。
【璓】石之次玉者。从玉,莠声。《诗》曰:充耳璓莹。息就反。
【玖】石之次玉黒色者。从玉,久声。《诗》曰:贻我佩玖。读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几柳反。
【㺿】石之似玉者。从玉,𦣞声。读若贻。寅之反。
【珢】石之似玉者。从玉,艮声。言陈反。
【𤤺】石之似玉者。从玉,曵声。延世反。
【璅】石之似玉者。从玉,巢声。子草反。
【璡】石之似玉者。从玉,进声。读若津。将亲反。
【㻸】石之似玉者。从玉,朁声。阻琴反。
【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读若葱。臣锴曰:石色班駮葱笼。麄中反。
【𤩭】石之似玉者。从玉,号声。读若镐。候到反。
【𤪍】石之似玉者。从玉,舝声。读若曷。闲括反。
【𤦼】石之似玉者。从玉,𥄗声。都灌反。
【𤫉】石之玉言次玉者。从玉,燮声。相聂反。
【玽】石之似玉者。从玉,句声。读若苟。讲吼反。
【琂】石之似玉者,从玉,言声。疑袁反。
【璶】石之似玉者。从玉,尽声。久晋反。
【琟】石之似玉者。从玉,隹声。读若维。与追反。
【瑦】石之似玉者。从玉,乌声。宛古反。
【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睂声。读若眉。闽悲反。
【璒】石之似玉者。从玉,登声。丹増反。
【㺨】石之似玉者。从玉厶声。读与私。同先兹反。
【玗】石之似玉者。从玉,于声。臣锴按:《尔雅》:东方之美有医无闾之珣琪焉。羽朱反。
【𤥜(𤣻)】玉属。从王声。读若。谋骨反。
【瑎】黒石似玉者。从王,皆声。读若谐。痕皆反。
【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臣锴按:《荘子》苌弘死于蜀,埋其血三年化为碧。臣以为道家云积精成青碧,亦精气之所为也。彼力反。
【琨】石之美者。从玉,昆声。《虞书》曰:扬州贡瑶琨。臣锴按:《穆天子传》曰:天子之寳玉琨。注曰:琨,石似珠也。古论反。
【瑻】琨或从贯。锴曰:贯声。
【珉】石之美者。从玉,民声。臣锴按:《礼》曰:君子贵玉而贱珉。珉似玉而非也。眉邠反。
【瑶】玉之美者。从玉,声。《诗》曰:报之以琼瑶。延朝反。
【珠】蜯之隂精。从玉,朱声。《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臣锴按:《史记》曰:泉生珠而崖不枯。左思《呉都赋》说珠玉曰:林麓为之润黩。珠之在蚌腹与月亏全,今人以美珠以缯帛包之,灼之以火而帛不焦,故王孙圉云:以御火灾。职蒌反。
【玓】玓瓅,明珠色。从玉,勺声。臣锴按:《上林赋》曰:明月珠子玓瓅江湄。丁历反。
【瓅】玓瓅。从玉,乐声。连的反。
【玭】珠也。从玉,比声。宋弘云,淮水中出玭珠。玭,珠之有声者。臣锴曰:《尚书》:淮夷玭珠。毗眠反。
【蠙】《夏书》玭从宾。
【珕】蜃属。从玉,劦声。《礼》:佩刀,士珕琫而珧珌。臣锴曰:音如厉,盖今牡蛎之属。礼帝反。
【珧】蜃甲也,所以饰物也。从玉,兆声。《礼》云:佩刀,天子玉琫而珧珌。延朝反。
【玟】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臣锴按:火齐象珠赤色,起之层层各异也。《符瑞图》曰:《孝经》援神契曰神灵滋液,百珍寳用则玫瑰齐。注曰:玫瑰,玉名;齐谓契好也,契,刻也。母镶反。
【瑰】玫瑰。从玉,鬼声。一曰圜好。公恢反。
【玑】珠不圜也。从玉,几声。臣锴按:《符瑞图》曰:神灵滋瀼,百珍寳用则官玑镜。注曰:大珠而琕有光曜可为镜也。凡离反。
【琅】琅玕,似珠者。从玉,良声。臣锴按:《符瑞图》:百珍寳用则琅玕景。注曰:玉而有光景也。《山海经》:崑仑有文玉琅玕树。《本草》注曰:流离之类也,有五色火剂也,以青者入药。罗当反。
【玕】琅玕也。从玉,干声。《禹贡》:雍州,璆、琳、琅玕。骨安反。
【𤥚】古文玕,从玉、旱。
【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于山。从玉,删省声。臣锴按:今人所谓珊瑚石也,色或青或红,髙一二尺,裹之以缯帛烧之亦不热,盖生海岛之根,亦可刻琢以为噐、为树者,乃交柯可爱,或只如今之太湖石。斯兰反。
【瑚】珊瑚也。从玉,胡声。魂徒反。
【𤥗】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从玉,丣声。臣锴按:有光璧,言光处平侧如墙壁也,若今之丹砂然。力舟反。
【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含,含亦声。侯勘反。
【𤪎】遗玉也。从玉,𣣸声。臣锴按:《山海经》: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注曰:遗玉,玉名。羊求反。
【璗】金之美者,与玉同色。从玉,汤声。《礼》:佩刀,诸侯璗琫而璆珌。臣锴按:《尔雅》黄金谓之璗,其羙者谓之鏐。注曰:鏐即紫磨金。锴按:今紫磨金色深,其上蔚然有紫色,若云气然。秋朗反。
【𤫊】𤫊,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连丁反。
【灵】𤫊或从巫。
【琳】美玉也。从玉,林声。力寻反。
【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臣锴按:《国语》赵简子问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为寳也几何岁矣!荅曰:若夫嚣谨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寳也。限羹反。
【玦】玉佩也。从玉,夬声。臣锴曰按:《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环之不周者。涓雪反。
【珏】二玉相合为一珏。凡珏之属,皆从珏。臣锴按:《尔雅》:双玉曰珏。《穆天子传》曰:天子于群玉之山载玉万只。《左传》曰:赂晋侯玉二珏。江学反。
【瑴】珏或从𣪊。臣锴曰:𣪊声。
【班】分瑞玉。从珏、刀。臣锴曰:刀以割制之也。《尚书》曰:班瑞于群后。补蛮反。
【𨌥】车笭间皮箧,古者使奉玉以藏之。从车、珏。读舆服同。臣锴按:江总《行李赋》曰:持𨌥玉而多士。扶目反。
【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臣锴曰:象云气之皃。古文又作、。却利反。
【氛】祥气也。从气,分声。扶云反。
【雰】氛或从雨。臣锴按:刘熈《释名》曰:润气着艹木遇寒而冻,色白曰雰。甫文反。
【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从一。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臣锴按:今书之异于土者,短其下画,其义大殊。实史反。
【壻】夫也。从士、胥。《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者,夫也,读与细同。臣锴曰:通论僃矣。枲意反。
【婿】壻或从女。
【壮】大也。从士,爿声。臣锴按:《周易》:大,壮。大者,壮也,爿则壮字之省,说文则无别义。恻浪反。
【壿】舞也。从士,尊声。《诗》:壿墫舞我。臣锴按:《周礼》舞者皆士也。祖溷反。
【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凡丨之属皆从丨。臣锴曰:此二字同用一文,皆从所在而知之。囟音信,今人音进;引而下行,音退,又音衮。巾字从丨,音退。𣃘屮字从丨,音进。孤损反。
【中】和也。从口、丨。上下通。臣锴曰:口以出令也,丨以记其中也。皇极之道,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然后上下通也。皇极者,大中也。陟红反。
【𠁩】籀文中。
【𠁧】古文中。臣锴曰:曲而不失中也。《易繋辞》曰:其言曲而中。
【𣃘】旌旗杠皃。从丨、㫃,㫃亦声。臣锴曰:㫃音偃,象旌旗偃蹇飞扬之貌。丨,橦榦也,杠即橦也。耻展反。
拾遗:
【珈】妇人首饰。从玉加声。《诗》曰:副筓六珈。古牙切。
【璩】环属。从玉豦声。见《山海经》。彊鱼切。
【琖】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斚,周曰爵。从玉戋声。盏,或从皿。阻限切。
【琛】宝也。从玉,深省声。丑林切。
【璫】华饰也。从玉当声。都郎切。
【琲】珠五百枚也。从玉非声。暜乃切。
【珂】玉也。从玉可声。苦何切。
【玘】玉也。从玉己声。去里切。
【珝】玉也。从玉羽声。况主切。
【璀】璀璨,玉光也。从玉崔声。七罪切。
【璨】玉光也。从玉粲声。仓案切。
【琡】玉也。从玉叔声。昌六切。
【瑄】璧六寸也。从玉宣声。须缘切。
【珙】玉也。从玉共声。拘竦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