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编者说明
本表所列病名、病象、病理、治法及用药统括了内外感伤之大纲,药各备齐全,重要之处并摘出注解。又将表以歌括汇总,使读者一阅了然,便知理路的其体。惟外感须再求伤寒病理篇,荣卫六经诸法,系统医学理路则可以详明。
人身二经惟脾胃肝胆肺经的病最多,肾经次之。学者只须将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与六经病理之方法,接着自己的身体思考着升降的圈子,分析研究,合而研究,了解融通,则伤寒金匮各方,一看即可明白。至于大小肠膀胱三焦心与心包六经的病,皆由脾胃肝胆肺肾六经直接间接而来。
本表根据我家传的《实用系统医学》法则编出。愿在接受祖国医学遗产等方面参考见用。自知水平有限,加之事务烦忙,本表却错定存,殷望通道们批评指教。
山西灵石县王禹乡 牛新民
1986年元月10日写于王禹
脾经下陷病
脾经不升利清谷,肿满带浊脐下筑,
便血后重腰胁酸,关节湿疼冷手脚,
身重口干不用肢。黄疸疟症皆虚目,
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复。
利:泻稀粪、大便滑溏,完谷不化。服湿补药见效者多良,倘日久饮食不进,而利反不止者死。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山药、莲子、扁豆、神曲。
肿满:皮肤肿胀、停水入于经络。渗湿利水惘效者不治。苓桂术甘汤主治。
带浊:女子下白带,男子小便浊。燥湿滞通者佳良,疏泄日盛者死。苍术、白术、茯苓、升麻、川椒、陈皮、黄芩。
脐下筑:寒气筑于脐下而作痛。服温补药生效者良好,寒逆气滞者死。吴茱萸、白术、茯苓、厚朴、附子、党参、炙甘草、神曲。
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或大便尽血。湿退瘀消者佳,瘀湿反增者死。阿胶、白术、茯苓、当归、黄芩、地丁碳、炒柏叶、燥心土、山楂炭、赤石脂。
后重:肛门下坠,欲大便反而不能通快。中腹肠升者愈,脾绝而大肠陷脱者死。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当归、陈皮。
腰胁酸:腰胁诸部时觉酸困。温润见效者佳良,酸困反增者不治。粳米、山药、熟地、山萸肉、党参、白术、破故子、当归。
关节痛:全身各部关节生痛。气脉清通者良,但兼现他经患者不定,缓性者难治。陈皮、木瓜、苍术、当归、生乳没、薏米、丝瓜络、丹参。
四肢冷:脾阳陷败,不能达于四肢,使手脚时刻冰冷。服寒凉败脾药定生他变,若于温补剂多良效。附子、干姜、炙甘草。
身重:脾经不升,湿气停瘀,使全身发重。温中燥脾即愈,属表症者不在此例。苍术、白术、茯苓、厚朴、炙甘草、党参、黄芪。
口干:脾经不升而无津液,故口腔时常发干。燥脾泻湿便愈,若伤寒少阳经咽干者,不可误会。党参、粳米、阿胶、白芍。
四肢麻木:四肢不听使用。中调滞通即愈,脾气陷败,肝胆郁于血亏之虞。茵陈、苍术、甘草、茯苓、麻黄、连翘、赤小豆。
黄疸:皮肤、瓜甲、眼珠发现黄色,此病发渴者属阳明,不发渴者属阴。调治将法者良,但有陷于血亏之虞。当归、薏米、川断、木瓜、白芍、炙甘草、桂枝、附子、茯苓。
虐:恶寒发热来时止。中复滞通,胆气调和者佳,但在湿热之地,见效则缓。常山、党参、生姜、白芍、柴胡、鳖甲、草果仁。
瘕:血气瘀结而成有形之块。滞通脾升则愈,误于攻下则死,一味竣补不宜。附子、干姜、当归、炙甘草、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草果。
小结
一、皆虚目:凡脾经诸病之名目,皆属虚病,如认为实证而用攻泄药物,必轻病治重,重病治死,故脾经下陷则无实症,不可用寒下药物。
二、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复。肾经不升能温肝不能温肝木,肝木不升横克脾土,脾经亦升而复陷,肾经不升,水中无火,土气无根,脾经欲升不能,故肝肾二经之病,强调补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强调补中气,并升肝肾二经之病,须调补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须调补中气,并升肝肾二经。凡下陷诸病,皆以脾经为主,中气为根。
胃经上逆病
胃经不降呕吐哕,嗳痞胀眩惊不寐。
血衄痰咳喘渴烦,浊带遗利鼓肿毕。
实则发狂或食停,其它皆是虚之类。
胃是诸经降之关,肺胆不降胃受累。
呕:有声无物常由胁下冲上,其则吐出绿色苦味之水。服降逆补中药效者良,久病见呕不止者死。半夏、白芍、炙甘草、赭石、竹茹、枇杷叶、砂仁、柿蒂、大黄、草寇、枳壳。
吐:有物无声吐后少有在吐者,有朝食暮吐,有大便干涩,因而胃逆吐食者等。无并发症者易愈,土气败,津液凅者死。茯苓、半夏、生姜、砂仁、炙甘草、白芍、燥心土、厚朴。
哕:少有呕意但无声,少有呕意但无物,俗名发恶心。服补中去滞药见效者,久病现此状者难治。橘红、生姜、甘草、半夏、竹茹、大枣、焦槟榔。
嗳:只觉呕中有宿食之物泛泛作酸,即嗳酸气。速用消食之疗法,否则可出现他变。砂仁、厚朴、鸡内金、焦山楂、茯苓、陈皮、槟榔、炙甘草。
痞:胸间痞闷症。降逆温中则愈,误治则坏。半夏、茯苓、干姜、白芍、党参、炙甘草。
胀:腹中胀满不宽。逆降滞通者佳,胀满反增者愈后不良。莱菔子、大腹皮、青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
眩:头目眩晕。中调滞通即可,胃逆肝胆郁甚者死。白芍、柴胡、半夏、黄芩、生龙牡、天麻。
惊:惊怖不安。浮阳不能镇敛者死。牡蛎、朱砂、白芍、茯苓、赭石、生铁落。
不昧:欲寐而不寐。服降逆顾中剂效者良好,日久不寐者死。半夏、生龙牡、川军、赭石、生铁落。
血:吐血、流身血等。治有寒热燥湿之别,但续发诸般险证者死。生地、川军、肉桂、赭石、炒蒲黄。
痰:从喉头器官粘膜内分泌而出。根治殊难,唯于生命无大障害。半夏、茯苓、桔梗、远志、瓜蒌、菖蒲。
咳喘:咳喘而气不顺(此条当死前痰症下)。单纯者易治,但有并发症及酒客者人虚弱者,现呼吸困难不良。半夏、陈皮、五味子、贝母、杏仁、厚朴、青皮。
渴:口觉渴而欲饮水,有燥湿渴之别。清燥泻湿是盛者死。茯苓、槟榔、元参、麦冬、花粉、知母。
浊带遗利:浊者小便后有白物,带者妇女阴道流出水湿稠粘之物,遗者梦中失精,利者天明下泻。注重摄生,加强治疗可愈,但有再发之虞。赤小豆、莲子、黄柏、苍术、贯众。
烦:心中不安,如火灼感。服温中清热药效者良,相火失根者不治。半夏、生姜、炙甘草、栀子、黄连、葛根、石膏。
鼓肿:气郁则鼓,水郁则肿,以推按皮肉不起者水肿,随按随起者为鼓。服行气导水药,若病渐增者死。木香、大腹皮、二丑、茯苓、槟榔、陈皮、鸡内金、白茅根。
发狂:骂人詈人不避视疏,甚则登高案衣、或歌、或哭、手脚狂乱。润燥攻坚即愈,倘用攻下药仍不大便者死。赭石、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炒麻仁、郁李仁。
小结
一、其他皆是虚之类:除发狂,停食而症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系中虚胆逆,或中滞胃逆者,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药物。胃胃经阳明实证,可用承气汤,但只下一次,不尽者次日下,如半日间连下数次,此病去中伤坏病续作,虽有良医不能救否。
二、胃是诸经降之关,肺胆不降胃受累。肺经不降木气上冲,胆经不降相火逆腾,胃经亦受其累不能下降。故治肺胆不降之病,并降胃经,而治胃经不降之病,调补中气,病降胆肺二经。凡上逆者,病皆以胃经为主,中气为根。
肝经下陷病
肝经不升痛遗淋,痢痔血肛汗疝豚。
便气阴寒诸下热,带月症半漏吹崩。
目舌消虫燥厥缩,诸风百病尽虚征。
陷而上逆成阳亢,敛平阳亢降胆经。
痛:胸腹痛,乃肝郁不达冲击而作痛。服温中达木药见效者良,胸腹痛不止,又现手脚冰冷者死。炙甘草、白芍、桂枝、香附、干姜、陈皮。
遗:遗精乃肾水不藏,疏泄妄行之故。滞通泄平者愈,倘遗精更甚,日久不愈者死。茯苓、山药、黄柏、党参、当归、牡蛎、芡实、炙甘草。
淋:小便不通,溺孔塞痛。服去湿调木温中清热剂,小便不通,甚至大便并不通者死。茯苓、山药、白芍、瞿麦、猪苓、甘草、车前子、扁畜、柴胡。
痢:大便时里急后重,而下红白者。滞通木达者愈,倘饮食不进,荆反不让者死。当归、白芍、炙甘草、滑石、干姜、焦山楂。
痔:木气陷于肛门,为湿所阻,奇痒作痛。服升肝除湿药可愈,成者难治。苍术、黄柏、柴胡、升麻、当归、白术、陈皮。
血:便血、溺血(即一便下血)。养血息风燥土生效者良,若泄血反增者死。当归、地黄、阿胶、白术、地榆、燥心土、黄芩、生龙牡。
肛:脱肛,直肠口下脱。肺经不敛,肝胆郁甚者死,直肠下脱不升者难愈。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穹、柴胡、升麻、陈皮、甘草。
汗:盗汗或阴囊两旁出汗。收敛养中即愈,倘汗出至发尖者死。黄芪、生地、白芍、五味子、炙甘草、麻黄根、浮小麦。
疝:睾丸肿硬而作痛。服清通去滞药效者良好,破而不敛者难治。当归、生姜、桔核、川楝子、元胡、陈皮、小茴香、荔枝核。
豚:奔豚,俗名母猪风。温中调木即愈,倘七窍发火,昏迷者死。半夏、白芍、炙甘草、桂枝、白术、秦皮。
便:大小二便因肝疏泄太过,则泄利而便多,疏泄不及则癃闭而难治。疏泄平,滞气通者多良,小便癃闭,大便时泄者死。党参、白术、黄芪、茯苓、乌梅、柴胡、升麻、泽泻、大枣。
气:失气,俗话为放屁。随失气而遗粪者难治。黄芪、党参、升麻、柴胡、山药、白芍、白术、炙甘草。
阴寒:阴头冰冷。服温中调木收敛之药可愈,倘不效,甚至阴缩者死。党参、白芍、当归、附子、肉桂。
诸下热:下焦诸般发热之症。上清下温者良好,下热无出路者死。干姜、黄芩、桂枝、附子、黄柏、栀子,
带:阴道下浊湿之物。体温上升者良好,倘下垂现出臭味,或转为崩者难治。山药、当归、地榆、香附、文蛤、苍术、茯苓、炙甘草。
月:妇女每月按期所下之血,即月经。按月应期下者良好,日久闭而不行者难治。当归、山药、艾叶、肉苁蓉、苏木、香附、赤芍、白术。
癥:腹中坚结否者。养中调木,养中即愈,但有发热之虞。白芍、泽兰、木香、元胡、三菱、莪术、龟板、鳖甲。
半:半产即小产。小产后无别症者良,倘现虚脱症者死。党参、红花、当归、白芍、泽兰、炙甘草。
漏:怀孕数月而漏下。服调木,养中通滞之剂,而漏下反增者危险。肉苁蓉、茜草、当归、白芍、党参、炙甘草、海螵蛸、菟丝子、川断、杜仲炭。
吹:妇女寒湿下郁,阴产有声如吹或阴中有物挺出。按原因治疗外,局部湿敷,或用药水洗涤,无效者不治。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穹、柴胡、甘草、乳香、没药、地黄。
崩:血崩,妇女肝肾阳盛,则火动血崩。肝肾阳虚则少血经闭。能去其原因者良好,倘漏下时多,水木皆枯者死。黄芪、柴胡、山萸肉、熟地、当归,或寒加重归穹,热加重地芍,以四物汤主治。
目:目中赤,发痒、有痛热、寒痛之别。寒热之痛易愈,虚痛则难医。黄芩、熟地、当归、石决明、菊花、阿胶、天冬、石斛。
舌:舌倦缩不舒展。除按原因治疗外,津凅血少者难治。阿胶、生地、甘草、白芍、菖蒲、半夏、麦冬。
消:食后又饥、饥后又渴。服暖温肝肾之剂效者良,若胃消伤中脾气全败者死。当归、炙甘草、熟地、天花粉、麦冬、天冬、猪胰腺。
虫:土湿木郁生热所化之虫,或土或大便可出。此证心窝部压迫,饥不欲食,日久贫血者难治。乌梅丸主治,或随症加杀虫药。
燥:身体燥动不安。中复阳回者愈,病久见此证者死。当归、白芍、桂枝、生龙牡、炙甘草、附子、茯苓。
厥:手脚冰冷发僵。因下利而厥者,大温中下,迟则危险,其他可按原因治疗。党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吴茱萸、当归。
缩:肾中收缩。俗名脱阳症。大温中下,大补肝血即愈,唯阳不回者则死。当归、附子、党参、吴茱萸、川椒、川穹、肉桂。
小结
一、诸风百病尽虚证:凡燥湿寒热之病夹有木邪者皆是。全非外感风邪之风。即风之一病亦中气亏虚,金气收敛不足,木气疏泄偏盛,三者成因。养肺平胆防治于先,温补中气清火化痰,通经而治,火衰中气不复,现气脱者难愈,忌用寒凉药物。
二、陷而忽冲成阳亢敛平阳亢降胆经。缘肝木本主上升,断无升之太过,而反上冲者,升而上冲此胆经不降之过。甲乙升降一气如环,肝经升而胆经不降,则肝阳不能化阴,故现上冲。唯乙木下陷,根寒气枯,一旦化火上升胆经又不降,则冲而成阳亢,阳亢之极,金水收藏之气,不足以救之,则卒然晕倒而中风。补中降胆敛肺养肝急治为法。
三、人身十二经中肝胆权利独大,而肝经之升又全赖胆经之降,以水中有火则乙木温升而水中有火。全由甲木下降,于是肝胆二经中,胆经又为肝经之根本,人身衰老病死,全系于此。中气为人身之根本,未有胆经不降中气能建旺的道理。
胆经上逆病
胆经不降呕咳胀,耳目额腮口齿项。
消冲拔肾又贼中,危者寒下而热上。
协热下利与入室,往来寒热皆虚状。
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
呕:有非呕不快之意。并无发症者易治,土气败坏者难治。白芍、竹茹、半夏、陈皮、炙甘草、赭石。
咳:咳逆而气不顺。补中降逆即愈,若逆不降,火燥津干者危险。甘草、贝母、橘红、半夏、白术、鲜芦根、白芍、沙参。
胀:头项胸胁发胀。逆不降中气盘塞,盛而不通者死。大腹皮、木香、桔皮、茯苓、枳壳。
诸上热:耳痛、耳聋、目赤痛、口苦口酸、额角痛、腮肿、牙痛、项生结核等。清热降逆者良好,但中下虚寒,结核性者定不完全愈。柴胡、黄芩、半夏、元参、连翘、桔梗、牛蒡子、甘草、白芍、燥心土、竹叶。
消冲:饥而不欲食,食并不多,渴而不欲食,饮后复渴,兼心跳气冲。服养中消冲剂,而消冲发增者死。半夏、赭石、竹茹、黄芩、生地、党参、莲子。
拔肾:肾中之火拔泄外出。补中降胆效者良好,肾虚者难治。山药、党参、莲子、白芍、生龙牡、山萸肉、甘草。
贼中:中焦横塞,气滞不通。胆逆不降至中土失根,津液凅者死。白芍、白术、甘草、枳壳、厚朴、橘红、草叩仁、吴茱萸。
寒下热上:寒在下而热在上之症。急急温补中清降胆经,若使中气败亡必致人死。干姜、附子、肉桂、牡蛎、白芍、黄柏、栀子、甘草。
下利协热:下利之中协有相火之热。服温补降逆剂见效者良,倘饮食不进,利而亡阳者死。白芍、黄芩、白头翁、黄柏、山药、乌梅、滑石、当归、甘草。
入室:妇女经来热入血室,谵语不知人,发热恶寒如瘧,日轻夜重。清降胆经,兼顾中气。柴胡、芍药、甘草、大黄、生姜、丹皮、泽兰叶。
小结
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胆居胃与小肠之间,为消化饮食变化气血之枢纽。人身中气如轴,气血皆化生于中焦,胆经不降,横塞中焦,轴滞轮停,各经因之都不能升降,中气因之不旋转。内径云: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经下降而后中气旋转,各经之气即能升降也,故胆经降则肝经乃有上升之根。如胆经不降各经皆不能升降,正是不独肝经升不畅。
肺经上逆病
肺经不降咳痰短,汗百痿痈烦寒喘。
声泪涕喉肿晕鸣,胆胃肾痨殃非浅。
咳:气逆而结于肺,不能容而作咳,病因有风火燥湿之不同。按原因而治,得法者良,久咳者不愈,甚至气弱者难医。山药、百合、杏仁、半夏、桔梗,寒咳小青龙主治。
痰:咳嗽所分泌出稠粘物。痰生渐多,而有臭味者难治。橘红、半夏、瓜蒌、南星、远志、五味子、茯苓、苍术。
短:气短,即呼吸困难之症。滞通中温即愈,唯中气大败,呼吸不能归根者死。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加芡实、山药、百合、桂枝、橘皮。
汗:出汗症。收敛力薄弱,少动汗出如珠,不滴者死,外感所出之汗不在此。五味子、白芍、牡蛎、百合、麻黄根、桑叶、浮小麦。
百:白合病,在伤寒之后,将肺脏清肃之处,变为昏浊之场,令人寝食不随,坐卧不安。清肺去热即愈,若以补中药之逆者不良。百合、天花粉、元参、知母、炙甘草、玉竹、黄芪、白芍、生龙牡。
痿:肺痿症,有热痿寒痿之分。热痿能食而腰胁软,寒痿吐涎沫而不渴,遗尿小便数。按寒热分别治疗即愈,但热痿忌补中土。天麦冬、生地、贝母、党参、薏苡仁、枇杷叶、玉竹、知母、紫苑、桔叶。
痈:肺痈症,时吐浊唾腥臭,日久浓汁如末粥。下痰和保中气见效者佳,唯初病可治,已成难医。桑白皮、贝母、白芨、元参、百合、薏米、山药、沙参、甘草。
烦:心烦,肺火散漫之故。中复逆降者生,火逆伤肺,肺气不敛者死。生龙牡、菖蒲、远志、山药、麦冬,炙甘草汤主治。
寒:皮肤怕冷。降肺养中即愈。杏仁、薤白、莲子、淡豆豉、山药、甘草。
喘:气上冲,口张肩摇,胸胁扇动。气脉清通者佳,老人中虚而难治。麻黄、橘红、沉香、半夏、苏子、甘草。
声:声哑不出音。除湿敛肺生效者良,但木枯者难治。乌梅、元参、麦冬、射干、天花粉、蝉衣、菖蒲、茯苓、竹叶。
泪:目泪,由泪腺分泌而出,为泪湿目珠而用,流多者则病。服敛辛金,平疏泄之药而泪流无制者不良。山药、菖蒲、阿胶、石决明、菊花、生地、天冬、甘草。
涕:肺气上逆、热湿混合积液成涕,则从鼻腔流出。单纯者易愈,并病者难医。桔根、元参、瓜蒌、苍术、茯苓、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
喉:咽喉痛,有红白两种,红属湿热,白属寒湿,唯中气皆虚。服清上热勿伤中即即愈,误用寒中败土药,则热尽人亡。元参、桔梗、射干、乌梅、炙甘草、白加干姜,红加竹茹。
肿:水肿病,收敛力薄弱,水气不能顺降,溢于皮肤。若无合并症者良,但难全愈。茯苓。大腹皮、陈皮、姜皮、桑白皮、甘草、泽泻。
晕:头晕与眩不同,眩出于目,晕出于脑。中下失根,不能挽回者不治。生龙牡、当归、石决明、蔓荆子、枣仁、醋。
鸣:耳鸣症。清降肺胆,养木补中即愈,时鸣不止者聋。阿胶、麦冬、山萸肉、熟地、白芍、元参、牡蛎、黄精、甘草。
痨:肺痨。初起因木气之疏泄,即成因金气之不敛。服敛金之药不效者,即有胆胃肾三经之障言,正是殃非浅。山药、当归、桂枝、地黄、甘草、黄豆卷、党参、白术、麦冬、柴胡、白芍、阿胶、杏仁、茯苓、白蔹、桔梗。
小结
肺胃肾劳殃非残。肺经不敛,胆木无制,则逆升而克胃土,化火而伤胃液,刑克肺金,肾水无源,相火拔根,中气寒败,热灼津枯,阳飞阴绝全由肺金不降收敛不行所致,故为殃非浅。
大肠下陷病
大肠不升痔漏肛,泻利此经不尽管。
便坚肺胃痛肾寒,热实肠痈与外感。
痔漏:肛门生疙瘩、奇痒奇痛,而漏水。木火下陷故痔,脾湿下陷故漏。服降肺胆清热除湿药不效者难治,唯与生命无甚。苍术、当归、桂枝、地黄、甘草、黄豆卷、党参、白术、麦冬、柴胡、白芍、阿胶、杏仁、茯苓、白蔹、桔梗。
肛:大便时肛门陷而不升。服补肺降胆补中温药则中复肠升者良,脾绝而大肠陷脱者死。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穹、白芍、升麻、柴胡、甘草、陈皮、赤石脂。
泻利:大便滑溏,里急后重。养中通滞即愈,一味酸竣补不宜。葛根、山楂、厚朴、白芍、甘草、黄连、滑石、生姜、茯苓。
便坚:大便如下羊屎或燥结不通。中复肠润者生,若肺胃津液干缩饮食噎隔便结者死。郁李仁、瓜蒌、麦冬、元参、粳米、黄芪、蜂蜜。
痛肾寒:肾寒无阳,肛门作痛。服温补药生效者良,不升阳者死。黄芪、白术、茯苓、山药、附子、柴胡、甘草。
肠痈:大肠实热病。口干渴发热恶寒,肠热肌肤加错,除此大肠无实证。寒下燥润兼顾中气即愈,日久不愈者死。大黄、丹皮、白芍、甘草、桃仁、当归、冬瓜子、生乳没、银花、连翘、木香、玉米。
小结
泄利而经不尽管。泄利乃木气疏泄脾阳下陷之病,大肠经无甚则任,唯痢疾之里急后重则金滞。滞在肺,然而亦滞在大肠。降金调木,去滞养中而治。
心经上逆病
心经不降神明惑,舌红非常并非热。
神明惑:心火不降,热气上炎,故神昏惑。清热补中见效者良,倘中气大败,舌燥现黑者死。白芍、甘草、生龙牡、龙胆草、菖蒲,大黄泻心汤。
舌红真热:舌上有黄苔而厚,舌唇牙龈皆赤而面色黄垢。热降结通,中气复原即愈。石膏、知母、元参、黄芩、甘草。
舌红非热:舌上元黄厚苔,而色青黄赤白难现。温中降火即愈,误去清火,中气再遭寒凉者必死。党参、白术、干姜、厚朴、吴茱萸、陈皮、炙甘草。
小结
心属火其色赤,心火下降,火气分水则色不赤。心火下降,故见赤色。此为中气极败不能旋转,故火不降则赤。
小肠下陷病
小肠不升分水难,腹痛尿赤大便白。
分水难:水与谷津都入大肠,而生泻利。服温补中下之药不效者不治。茯苓、炙甘草、干姜、白芍、桂枝、白术、地黄、阿胶、泽泻。
腹痛:腹寒为木郁生痛。温运肝脾生效者佳,木郁无制者死。白术、厚朴、砂仁、木香、干姜、炙甘草、茯苓、当归、白芍。
尿赤:丙火陷入水府,则尿下赤。温中补土便愈,土气陷败胆气郁甚者不治,不可清火。白芍、防风、羌活、苍术、莲子心、茯苓。
大便白:胆汁不入小肠故大便下粪现白色。温补中下则愈,介属虚证者难治。党参、白术、黄芪、白芍、茯苓、炙甘草、干姜、升麻。
小结
水谷入胃,脾阳消磨,经小肠丙火与三焦相火之热力运动变化,水汽渗入膀胱,谷渣输入大肠,故大便利。水流通中气建旺百病可防,反之先现小肠本经各病。
三焦下陷病
三焦不升水土寒,少腹干热乃木邪。
命门火衰:命门火即水中之温气,亦肾间动气,火衰陷而化寒,则中土失根。急温补水土可愈,否则危险。党参、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
少腹干热:木枯则生邪火,故少腹干热。润木养中退热即愈,倘误去清热木枯生风灼伤津血则死。肉苁蓉、地黄、白芍、茯苓、炙甘草、阿胶。
燔烧:身上内外蒸蒸发热。治以上火下降,下火内藏,则内外热必解,反是则死。五味子、吴茱萸、肉桂、牡蛎、甘草。
小结
三焦不升水土寒,三焦相火即水中温气,亦中土根气,三焦相火不升,则陷而化寒,故水土寒。
心包下逆病
心包不降觉心烧,肾水增寒中土绝。
心烧:心中觉烧。治以逆火降,中气复者生,土气败津液凅者死。白术、厚朴、炙甘草、吴茱萸、川愣子、槟榔。
心烦:心燥不安。服温中清热药效者良,若相火失根者死。白芍、生龙牡、炙甘草、半夏、干姜。
增寒土绝:肾中无火而增寒,则中土绝。温中降逆罔效者死。附子、党参、白术、白芍、当归、吴茱萸、破故子。
小结
人身病心不觉烧,是心包经降入水气之内。如觉烧者是心包相火不降,但降即是中虚,并非火实。
肾经下陷病
肾经不升遗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
口淡面灰冷命门,寒水克火阳亡论。
遗:遗尿、遗粪,唯遗精木滞者多,因肾寒者少。温补肾阳即愈,但血少津凅者则死。附子、黄芪、五味子、炙甘草、山药、桂枝、山萸肉。
利:肾寒下利。服温水补中剂,不效者难治。附子、吴茱萸、山药、白术、炙甘草、肉豆蔻。
寒:脚寒、背寒。温补肾阳,补土息风,效者佳良。附子、茯苓、白术、炙甘草、吴茱萸、干姜、巴戟天、当归、肉苁蓉。
尾痛:尾脊骨痛。用补肾之药罔效者不良,若现虚胶者死。补骨子,桑寄生、川断、生乳没、鹿角霜、炙甘草。
不寝:水火未济睡不着。速用对症治疗,否则有变。五味子、枣仁、元肉、茯神、龙骨、远志、炙甘草。
坐不定:坐则欲倒。直接无害于生命,若重心脏衰弱者治疗颇难。菖蒲、龙骨、牡蛎、菟丝子、五味子、山萸肉、吴茱萸、炙甘草。
冷命门:口淡无味,面与唇舌目皆灰白色。温补中下者良,但有尿道狭窄之虞者难治。附子、白术、吴茱萸、小茴香、炙甘草。
肾亡阳:水寒不能生搬硬套而克火,下焦根气拔泄,火灭土崩各经皆陷。养中平泄,生津则生,阳气消亡则死。党参、附子、干姜、细辛、乌梅、炙甘草。
小结
一、寒水克火亡阳论:肾中无火则水寒,寒则不生木而克火,火亡则土灭,此亡阳之症疾。治以温补中下。
二、人身之气升则生阳,有阳则能升,凡下焦诸升之气皆以肾中之阳为基,故肾气不升则土水各经皆陷,所以肾为一身之本,肾中气旺,则中土有根。
膀胱上逆病
膀胱不降恶寒甚,项背强直荣卫病。
小便病热非膀胱,不纳病寒肾责任。
恶寒:浑身怕冷,乃肾家阳盛阴灭,膀胱阳将败,与卫郁怕冷不同。温补肾阳,兼补中气可愈。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人参、附子、肉桂、泽泻、炙甘草。
尿热:小便发热,非膀胱本气,有火焰,木郁脾湿,肺逆等症。按原因治疗将法者愈,但有湿热者难效。白芍、桂枝、白术、茯苓、五味子、桔皮、莲子心、秦皮、甘草。
溺涓:已有小便以后,又有小便流下,或将欲小便而尿即出。服温药见效者佳良,肾寒中虚者不易治疗。山药、白术、党参、山萸肉、炙甘草、莲须、附子、芡实、锁阳。
小结
不纳病寒肾责任,此为肾寒不纳,因肾中阳弱无阳则不升故陷而自下,此病亦有中虚者,但非肾寒不至此病,膀胱不病便热,亦不病小便纳症。
原文件
脾经下陷病 | |||
脾经不升利清谷,肿满带浊脐下筑,便血后重腰胁酸,关节湿疼冷手脚,身重口干不用肢。黄疸疟症皆虚目,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复。 | |||
利 | 泻稀粪、大便滑溏,完谷不化。 | 服湿补药见效者多良,倘日久饮食不进,而利反不止者死。 | 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山药、莲子、扁豆、神曲。 |
肿满 | 皮肤肿胀、停水入于经络。 | 渗湿利水惘效者不治。 | 苓桂术甘汤主治。 |
带浊 | 女子下白带,男子小便浊。 | 燥湿滞通者佳良,疏泄日盛者死。 | 苍术、白术、茯苓、升麻、川椒、陈皮、黄芩。 |
脐下筑 | 寒气筑于脐下而作痛。 | 服温补药生效者良好,寒逆气滞者死。 | 吴茱萸、白术、茯苓、厚朴、附子、党参、炙甘草、神曲。 |
便血 | 或在粪前或在粪后,或大便尽血。 | 湿退瘀消者佳,瘀湿反增者死。 | 阿胶、白术、茯苓、当归、黄芩、地丁碳、炒柏叶、燥心土、山楂炭、赤石脂。 |
后重 | 肛门下坠,欲大便反而不能通快。 | 中腹肠升者愈,脾绝而大肠陷脱者死。 |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当归、陈皮。 |
腰胁酸 | 腰胁诸部时觉酸困。 | 温润见效者佳良,酸困反增者不治。 | 粳米、山药、熟地、山萸肉、党参、白术、破故子、当归。 |
关节痛 | 全身各部关节生痛。 | 气脉清通者良,但兼现他经患者不定,缓性者难治。 | 陈皮、木瓜、苍术、当归、生乳没、薏米、丝瓜络、丹参。 |
四肢冷 | 脾阳陷败,不能达于四肢,使手脚时刻冰冷。 | 服寒凉败脾药定生他变,若于温补剂多良效。 | 附子、干姜、炙甘草。 |
身重 | 脾经不升,湿气停瘀,使全身发重。 | 温中燥脾即愈,属表症者不在此例。 | 苍术、白术、茯苓、厚朴、炙甘草、党参、黄芪。 |
口干 | 脾经不升而无津液,故口腔时常发干。 | 燥脾泻湿便愈,若伤寒少阳经咽干者,不可误会。 | 党参、粳米、阿胶、白芍。 |
麻木 | 四肢不听使用。 | 中调滞通即愈,脾气陷败,肝胆郁于血亏之虞。 | 茵陈、苍术、甘草、茯苓、麻黄、连翘、赤小豆。 |
黄疸 | 皮肤、瓜甲、眼珠发现黄色,此病发渴者属阳明,不发渴者属阴。 | 调治将法者良,但有陷于血亏之虞。 | 当归、薏米、川断、木瓜、白芍、炙甘草、桂枝、附子、茯苓。 |
虐 | 恶寒发热来时止。 | 中复滞通,胆气调和者佳,但在湿热之地,见效则缓。 | 常山、党参、生姜、白芍、柴胡、鳖甲、草果仁。 |
瘕 | 血气瘀结而成有形之块。 | 滞通脾升则愈,误于攻下则死,一味竣补不宜。 | 附子、干姜、当归、炙甘草、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草果。 |
一、皆虚目:凡脾经诸病之名目,皆属虚病,如认为实证而用攻泄药物,必轻病治重,重病治死,故脾经下陷则无实症,不可用寒下药物。 二、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复。肾经不升能温肝不能温肝木,肝木不升横克脾土,脾经亦升而复陷,肾经不升,水中无火,土气无根,脾经欲升不能,故肝肾二经之病,强调补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强调补中气,并升肝肾二经之病,须调补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须调补中气,并升肝肾二经。凡下陷诸病,皆以脾经为主,中气为根。 |
胃经上逆病 | |||
胃经不降呕吐哕,嗳痞胀眩惊不寐。血衄痰咳喘渴烦,浊带遗利鼓肿毕。实则发狂或食停,其它皆是虚之类。胃是诸经降之关,肺胆不降胃受累。 | |||
呕 | 有声无物常由胁下冲上,其则吐出绿色苦味之水。 | 服降逆补中药效者良,久病见呕不止者死。 | 半夏、白芍、炙甘草、赭石、竹茹、枇杷叶、砂仁、柿蒂、大黄、草寇、枳壳。 |
吐 | 有物无声吐后少有在吐者,有朝食暮吐,有大便干涩,因而胃逆吐食者等。 | 无并发症者易愈,土气败,津液凅者死。 | 茯苓、半夏、生姜、砂仁、炙甘草、白芍、燥心土、厚朴。 |
哕 | 少有呕意但无声,少有呕意但无物,俗名发恶心。 | 服补中去滞药见效者,久病现此状者难治。 | 橘红、生姜、甘草、半夏、竹茹、大枣、焦槟榔。 |
嗳 | 只觉呕中有宿食之物泛泛作酸,即嗳酸气。 | 速用消食之疗法,否则可出现他变。 | 砂仁、厚朴、鸡内金、焦山楂、茯苓、陈皮、槟榔、炙甘草。 |
痞 | 胸间痞闷症。 | 降逆温中则愈,误治则坏。 | 半夏、茯苓、干姜、白芍、党参、炙甘草。 |
胀 | 腹中胀满不宽。 | 逆降滞通者佳,胀满反增者愈后不良。 | 莱菔子、大腹皮、青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 |
眩 | 头目眩晕。 | 中调滞通即可,胃逆肝胆郁甚者死。 | 白芍、柴胡、半夏、黄芩、生龙牡、天麻。 |
惊 | 惊怖不安。 | 浮阳不能镇敛者死。 | 牡蛎、朱砂、白芍、茯苓、赭石、生铁落。 |
不昧 | 欲寐而不寐。 | 服降逆顾中剂效者良好,日久不寐者死。 | 半夏、生龙牡、川军、赭石、生铁落。 |
血 | 吐血、流身血等。 | 治有寒热燥湿之别,但续发诸般险证者死。 | 生地、川军、肉桂、赭石、炒蒲黄。 |
痰 | 从喉头器官粘膜内分泌而出。 | 根治殊难,唯于生命无大障害。 | 半夏、茯苓、桔梗、远志、瓜蒌、菖蒲。 |
咳喘 | 咳喘而气不顺(此条当死前痰症下)。 | 单纯者易治,但有并发症及酒客者人虚弱者,现呼吸困难不良。 | 半夏、陈皮、五味子、贝母、杏仁、厚朴、青皮。 |
渴 | 口觉渴而欲饮水,有燥湿渴之别。 | 清燥泻湿是盛者死。 | 茯苓、槟榔、元参、麦冬、花粉、知母。 |
浊带遗利 | 浊者小便后有白物,带者妇女阴道流出水湿稠粘之物,遗者梦中失精,利者天明下泻。 | 注重摄生,加强治疗可愈,但有再发之虞。 | 赤小豆、莲子、黄柏、苍术、贯众。 |
烦 | 心中不安,如火灼感。 | 服温中清热药效者良,相火失根者不治。 | 半夏、生姜、炙甘草、栀子、黄连、葛根、石膏。 |
鼓肿 | 气郁则鼓,水郁则肿,以推按皮肉不起者水肿,随按随起者为鼓。 | 服行气导水药,若病渐增者死。 | 木香、大腹皮、二丑、茯苓、槟榔、陈皮、鸡内金、白茅根。 |
发狂 | 骂人詈人不避视疏,甚则登高案衣、或歌、或哭、手脚狂乱。 | 润燥攻坚即愈,倘用攻下药仍不大便者死。 | 赭石、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炒麻仁、郁李仁。 |
一、其他皆是虚之类:除发狂,停食而症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系中虚胆逆,或中滞胃逆者,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药物。胃胃经阳明实证,可用承气汤,但只下一次,不尽者次日下,如半日间连下数次,此病去中伤坏病续作,虽有良医不能救否。 二、胃是诸经降之关,肺胆不降胃受累。肺经不降木气上冲,胆经不降相火逆腾,胃经亦受其累不能下降。故治肺胆不降之病,并降胃经,而治胃经不降之病,调补中气,病降胆肺二经。凡上逆者,病皆以胃经为主,中气为根。 |
肝经下陷病 | |||
肝经不升痛遗淋,痢痔血肛汗疝豚。便气阴寒诸下热,带月症半漏吹崩。目舌消虫燥厥缩,诸风百病尽虚征。陷而上逆成阳亢,敛平阳亢降胆经。 | |||
痛 | 胸腹痛,乃肝郁不达冲击而作痛。 | 服温中达木药见效者良,胸腹痛不止,又现手脚冰冷者死。 | 炙甘草、白芍、桂枝、香附、干姜、陈皮。 |
遗 | 遗精乃肾水不藏,疏泄妄行之故。 | 滞通泄平者愈,倘遗精更甚,日久不愈者死。 | 茯苓、山药、黄柏、党参、当归、牡蛎、芡实、炙甘草。 |
淋 | 小便不通,溺孔塞痛。 | 服去湿调木温中清热剂,小便不通,甚至大便并不通者死。 | 茯苓、山药、白芍、瞿麦、猪苓、甘草、车前子、扁畜、柴胡。 |
痢 | 大便时里急后重,而下红白者。 | 滞通木达者愈,倘饮食不进,荆反不让者死。 | 当归、白芍、炙甘草、滑石、干姜、焦山楂。 |
痔 | 木气陷于肛门,为湿所阻,奇痒作痛。 | 服升肝除湿药可愈,成者难治。 | 苍术、黄柏、柴胡、升麻、当归、白术、陈皮。 |
血 | 便血、溺血(即一便下血)。 | 养血息风燥土生效者良,若泄血反增者死。 | 当归、地黄、阿胶、白术、地榆、燥心土、黄芩、生龙牡。 |
肛 | 脱肛,直肠口下脱。 | 肺经不敛,肝胆郁甚者死,直肠下脱不升者难愈。 |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穹、柴胡、升麻、陈皮、甘草。 |
汗 | 盗汗或阴囊两旁出汗。 | 收敛养中即愈,倘汗出至发尖者死。 | 黄芪、生地、白芍、五味子、炙甘草、麻黄根、浮小麦。 |
疝 | 睾丸肿硬而作痛。 | 服清通去滞药效者良好,破而不敛者难治。 | 当归、生姜、桔核、川楝子、元胡、陈皮、小茴香、荔枝核。 |
豚 | 奔豚,俗名母猪风。 | 温中调木即愈,倘七窍发火,昏迷者死。 | 半夏、白芍、炙甘草、桂枝、白术、秦皮。 |
便 | 大小二便因肝疏泄太过,则泄利而便多,疏泄不及则癃闭而难治。 | 疏泄平,滞气通者多良,小便癃闭,大便时泄者死。 | 党参、白术、黄芪、茯苓、乌梅、柴胡、升麻、泽泻、大枣。 |
气 | 失气,俗话为放屁。 | 随失气而遗粪者难治。 | 黄芪、党参、升麻、柴胡、山药、白芍、白术、炙甘草。 |
阴寒 | 阴头冰冷。 | 服温中调木收敛之药可愈,倘不效,甚至阴缩者死。 | 党参、白芍、当归、附子、肉桂。 |
诸下热 | 下焦诸般发热之症。 | 上清下温者良好,下热无出路者死。 | 干姜、黄芩、桂枝、附子、黄柏、栀子。 |
带 | 阴道下浊湿之物。 | 体温上升者良好,倘下垂现出臭味,或转为崩者难治。 | 山药、当归、地榆、香附、文蛤、苍术、茯苓、炙甘草。 |
月 | 妇女每月按期所下之血,即月经。 | 按月应期下者良好,日久闭而不行者难治。 | 当归、山药、艾叶、肉苁蓉、苏木、香附、赤芍、白术。 |
癥 | 腹中坚结否者。 | 养中调木,养中即愈,但有发热之虞。 | 白芍、泽兰、木香、元胡、三菱、莪术、龟板、鳖甲。 |
半 | 半产即小产。 | 小产后无别症者良,倘现虚脱症者死。 | 党参、红花、当归、白芍、泽兰、炙甘草。 |
漏 | 怀孕数月而漏下。 | 服调木,养中通滞之剂,而漏下反增者危险。 | 肉苁蓉、茜草、当归、白芍、党参、炙甘草、海螵蛸、菟丝子、川断、杜仲炭。 |
吹 | 妇女寒湿下郁,阴产有声如吹或阴中有物挺出。 | 按原因治疗外,局部湿敷,或用药水洗涤,无效者不治。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穹、柴胡、甘草、乳香、没药、地黄。 |
崩 | 血崩,妇女肝肾阳盛,则火动血崩。肝肾阳虚则少血经闭。 | 能去其原因者良好,倘漏下时多,水木皆枯者死。 | 黄芪、柴胡、山萸肉、熟地、当归,或寒加重归穹,热加重地芍,以四物汤主治。 |
目 | 目中赤,发痒、有痛热、寒痛之别。 | 寒热之痛易愈,虚痛则难医。 | 黄芩、熟地、当归、石决明、菊花、阿胶、天冬、石斛。 |
舌 | 舌倦缩不舒展。 | 除按原因治疗外,津凅血少者难治。 | 阿胶、生地、甘草、白芍、菖蒲、半夏、麦冬。 |
消 | 食后又饥、饥后又渴。 | 服暖温肝肾之剂效者良,若胃消伤中脾气全败者死。 | 当归、炙甘草、熟地、天花粉、麦冬、天冬、猪胰腺。 |
虫 | 土湿木郁生热所化之虫,或土或大便可出。 | 此证心窝部压迫,饥不欲食,日久贫血者难治。 | 乌梅丸主治,或随症加杀虫药。 |
燥 | 身体燥动不安。 | 中复阳回者愈,病久见此证者死。 | 当归、白芍、桂枝、生龙牡、炙甘草、附子、茯苓。 |
厥 | 手脚冰冷发僵。 | 因下利而厥者,大温中下,迟则危险,其他可按原因治疗。 | 党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吴茱萸、当归。 |
缩 | 肾中收缩。俗名脱阳症。 | 大温中下,大补肝血即愈,唯阳不回者则死。 | 当归、附子、党参、吴茱萸、川椒、川穹、肉桂。 |
一、诸风百病尽虚证:凡燥湿寒热之病夹有木邪者皆是。全非外感风邪之风。即风之一病亦中气亏虚,金气收敛不足,木气疏泄偏盛,三者成因。养肺平胆防治于先,温补中气清火化痰,通经而治,火衰中气不复,现气脱者难愈,忌用寒凉药物。 二、陷而忽冲成阳亢敛平阳亢降胆经。缘肝木本主上升,断无升之太过,而反上冲者,升而上冲此胆经不降之过。甲乙升降一气如环,肝经升而胆经不降,则肝阳不能化阴,故现上冲。唯乙木下陷,根寒气枯,一旦化火上升胆经又不降,则冲而成阳亢,阳亢之极,金水收藏之气,不足以救之,则卒然晕倒而中风。补中降胆敛肺养肝急治为法。 三、人身十二经中肝胆权利独大,而肝经之升又全赖胆经之降,以水中有火则乙木温升而水中有火。全由甲木下降,于是肝胆二经中,胆经又为肝经之根本,人身衰老病死,全系于此。中气为人身之根本,未有胆经不降中气能建旺的道理。 |
胆经上逆病 | |||
胆经不降呕咳胀,耳目额腮口齿项。消冲拔肾又贼中,危者寒下而热上。协热下利与入室,往来寒热皆虚状。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 | |||
呕 | 有非呕不快之意。 | 并无发症者易治,土气败坏者难治。 | 白芍、竹茹、半夏、陈皮、炙甘草、赭石。 |
咳 | 咳逆而气不顺。 | 补中降逆即愈,若逆不降,火燥津干者危险。 | 甘草、贝母、橘红、半夏、白术、鲜芦根、白芍、沙参。 |
胀 | 头项胸胁发胀。 | 逆不降中气盘塞,盛而不通者死。 | 大腹皮、木香、桔皮、茯苓、枳壳。 |
诸上热 | 耳痛、耳聋、目赤痛、口苦口酸、额角痛、腮肿、牙痛、项生结核等。 | 清热降逆者良好,但中下虚寒,结核性者定不完全愈。 | 柴胡、黄芩、半夏、元参、连翘、桔梗、牛蒡子、甘草、白芍、燥心土、竹叶。 |
消冲 | 饥而不欲食,食并不多,渴而不欲食,饮后复渴,兼心跳气冲。 | 服养中消冲剂,而消冲发增者死。 | 半夏、赭石、竹茹、黄芩、生地、党参、莲子。 |
拔肾 | 肾中之火拔泄外出。 | 补中降胆效者良好,肾虚者难治。 | 山药、党参、莲子、白芍、生龙牡、山萸肉、甘草。 |
贼中 | 中焦横塞,气滞不通。 | 胆逆不降至中土失根,津液凅者死。 | 白芍、白术、甘草、枳壳、厚朴、橘红、草叩仁、吴茱萸。 |
寒下热上 | 寒在下而热在上之症。 | 急急温补中清降胆经,若使中气败亡必致人死。 | 干姜、附子、肉桂、牡蛎、白芍、黄柏、栀子、甘草。 |
下利协热 | 下利之中协有相火之热。 | 服温补降逆剂见效者良,倘饮食不进,利而亡阳者死。 | 白芍、黄芩、白头翁、黄柏、山药、乌梅、滑石、当归、甘草。 |
入室 | 妇女经来热入血室,谵语不知人,发热恶寒如瘧,日轻夜重。 | 清降胆经,兼顾中气。 | 柴胡、芍药、甘草、大黄、生姜、丹皮、泽兰叶。 |
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胆居胃与小肠之间,为消化饮食变化气血之枢纽。人身中气如轴,气血皆化生于中焦,胆经不降,横塞中焦,轴滞轮停,各经因之都不能升降,中气因之不旋转。内径云: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经下降而后中气旋转,各经之气即能升降也,故胆经降则肝经乃有上升之根。如胆经不降各经皆不能升降,正是不独肝经升不畅。 |
肺经上逆病 | |||
肺经不降咳痰短,汗百痿痈烦寒喘。声泪涕喉肿晕鸣,胆胃肾痨殃非浅。 | |||
咳 | 气逆而结于肺,不能容而作咳,病因有风火燥湿之不同。 | 按原因而治,得法者良,久咳者不愈,甚至气弱者难医。 | 山药、百合、杏仁、半夏、桔梗,寒咳小青龙主治。 |
痰 | 咳嗽所分泌出稠粘物。 | 痰生渐多,而有臭味者难治。 | 橘红、半夏、瓜蒌、南星、远志、五味子、茯苓、苍术。 |
短 | 气短,即呼吸困难之症。 | 滞通中温即愈,唯中气大败,呼吸不能归根者死。 |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加芡实、山药、百合、桂枝、橘皮。 |
汗 | 出汗症。 | 收敛力薄弱,少动汗出如珠,不滴者死,外感所出之汗不在此。 | 五味子、白芍、牡蛎、百合、麻黄根、桑叶、浮小麦。 |
百 | 白合病,在伤寒之后,将肺脏清肃之处,变为昏浊之场,令人寝食不随,坐卧不安。 | 清肺去热即愈,若以补中药之逆者不良。 | 百合、天花粉、元参、知母、炙甘草、玉竹、黄芪、白芍、生龙牡。 |
痿 | 肺痿症,有热痿寒痿之分。热痿能食而腰胁软,寒痿吐涎沫而不渴,遗尿小便数。 | 按寒热分别治疗即愈,但热痿忌补中土。 | 天麦冬、生地、贝母、党参、薏苡仁、枇杷叶、玉竹、知母、紫苑、桔叶。 |
痈 | 肺痈症,时吐浊唾腥臭,日久浓汁如末粥。 | 下痰和保中气见效者佳,唯初病可治,已成难医。 | 桑白皮、贝母、白芨、元参、百合、薏米、山药、沙参、甘草。 |
烦 | 心烦,肺火散漫之故。 | 中复逆降者生,火逆伤肺,肺气不敛者死。 | 生龙牡、菖蒲、远志、山药、麦冬,炙甘草汤主治。 |
寒 | 皮肤怕冷。 | 降肺养中即愈。 | 杏仁、薤白、莲子、淡豆豉、山药、甘草。 |
喘 | 气上冲,口张肩摇,胸胁扇动。 | 气脉清通者佳,老人中虚而难治。 | 麻黄、橘红、沉香、半夏、苏子、甘草。 |
声 | 声哑不出音。 | 除湿敛肺生效者良,但木枯者难治。 | 乌梅、元参、麦冬、射干、天花粉、蝉衣、菖蒲、茯苓、竹叶。 |
泪 | 目泪,由泪腺分泌而出,为泪湿目珠而用,流多者则病。 | 服敛辛金,平疏泄之药而泪流无制者不良。 | 山药、菖蒲、阿胶、石决明、菊花、生地、天冬、甘草。 |
涕 | 肺气上逆、热湿混合积液成涕,则从鼻腔流出。 | 单纯者易愈,并病者难医。 | 桔根、元参、瓜蒌、苍术、茯苓、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 |
喉 | 咽喉痛,有红白两种,红属湿热,白属寒湿,唯中气皆虚。 | 服清上热勿伤中即即愈,误用寒中败土药,则热尽人亡。 | 元参、桔梗、射干、乌梅、炙甘草、白加干姜,红加竹茹。 |
肿 | 水肿病,收敛力薄弱,水气不能顺降,溢于皮肤。 | 若无合并症者良,但难全愈。 | 茯苓。大腹皮、陈皮、姜皮、桑白皮、甘草、泽泻。 |
晕 | 头晕与眩不同,眩出于目,晕出于脑。 | 中下失根,不能挽回者不治。 | 生龙牡、当归、石决明、蔓荆子、枣仁、醋。 |
鸣 | 耳鸣症。 | 清降肺胆,养木补中即愈,时鸣不止者聋。 | 阿胶、麦冬、山萸肉、熟地、白芍、元参、牡蛎、黄精、甘草。 |
痨 | 肺痨。初起因木气之疏泄,即成因金气之不敛。 | 服敛金之药不效者,即有胆胃肾三经之障言,正是殃非浅。 | 山药、当归、桂枝、地黄、甘草、黄豆卷、党参、白术、麦冬、柴胡、白芍、阿胶、杏仁、茯苓、白蔹、桔梗。 |
肺胃肾劳殃非残。肺经不敛,胆木无制,则逆升而克胃土,化火而伤胃液,刑克肺金,肾水无源,相火拔根,中气寒败,热灼津枯,阳飞阴绝全由肺金不降收敛不行所致,故为殃非浅。 |
大肠下陷病 | |||
大肠不升痔漏肛,泻利此经不尽管。便坚肺胃痛肾寒,热实肠痈与外感。 | |||
痔漏 | 肛门生疙瘩、奇痒奇痛,而漏水。木火下陷故痔,脾湿下陷故漏。 | 服降肺胆清热除湿药不效者难治,唯与生命无甚。 | 苍术、当归、桂枝、地黄、甘草、黄豆卷、党参、白术、麦冬、柴胡、白芍、阿胶、杏仁、茯苓、白蔹、桔梗。 |
肛 | 大便时肛门陷而不升。 | 服补肺降胆补中温药则中复肠升者良,脾绝而大肠陷脱者死。 |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穹、白芍、升麻、柴胡、甘草、陈皮、赤石脂。 |
泻利 | 大便滑溏,里急后重。 | 养中通滞即愈,一味酸竣补不宜。 | 葛根、山楂、厚朴、白芍、甘草、黄连、滑石、生姜、茯苓。 |
便坚 | 大便如下羊屎或燥结不通。 | 中复肠润者生,若肺胃津液干缩饮食噎隔便结者死。 | 郁李仁、瓜蒌、麦冬、元参、粳米、黄芪、蜂蜜。 |
痛肾寒 | 肾寒无阳,肛门作痛。 | 服温补药生效者良,不升阳者死。 | 黄芪、白术、茯苓、山药、附子、柴胡、甘草。 |
肠痈 | 大肠实热病。口干渴发热恶寒,肠热肌肤加错,除此大肠无实证。 | 寒下燥润兼顾中气即愈,日久不愈者死。 | 大黄、丹皮、白芍、甘草、桃仁、当归、冬瓜子、生乳没、银花、连翘、木香、玉米。 |
泄利而经不尽管。泄利乃木气疏泄脾阳下陷之病,大肠经无甚则任,唯痢疾之里急后重则金滞。滞在肺,然而亦滞在大肠。降金调木,去滞养中而治。 |
心经上逆病 | |||
心经不降神明惑,舌红非常并非热。 | |||
神明惑 | 心火不降,热气上炎,故神昏惑。 | 清热补中见效者良,倘中气大败,舌燥现黑者死。 | 白芍、甘草、生龙牡、龙胆草、菖蒲,大黄泻心汤。 |
舌红真热 | 舌上有黄苔而厚,舌唇牙龈皆赤而面色黄垢。 | 热降结通,中气复原即愈。 | 石膏、知母、元参、黄芩、甘草。 |
舌红非热 | 舌上元黄厚苔,而色青黄赤白难现。 | 温中降火即愈,误去清火,中气再遭寒凉者必死。 | 党参、白术、干姜、厚朴、吴茱萸、陈皮、炙甘草。 |
心属火其色赤,心火下降,火气分水则色不赤。心火下降,故见赤色。此为中气极败不能旋转,故火不降则赤。 |
三焦下陷病 | |||
三焦不升水土寒,少腹干热乃木邪。 | |||
命门火衰 | 命门火即水中之温气,亦肾间动气,火衰陷而化寒,则中土失根。 | 急温补水土可愈,否则危险。 | 党参、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 |
少腹干热 | 木枯则生邪火,故少腹干热。 | 润木养中退热即愈,倘误去清热木枯生风灼伤津血则死。 | 肉苁蓉、地黄、白芍、茯苓、炙甘草、阿胶。 |
燔烧 | 身上内外蒸蒸发热。 | 治以上火下降,下火内藏,则内外热必解,反是则死。 | 五味子、吴茱萸、肉桂、牡蛎、甘草。 |
三焦不升水土寒,三焦相火即水中温气,亦中土根气,三焦相火不升,则陷而化寒,故水土寒。 |
小肠下陷病 | |||
小肠不升分水难,腹痛尿赤大便白。 | |||
分水难 | 水与谷津都入大肠,而生泻利。 | 服温补中下之药不效者不治。 | 茯苓、炙甘草、干姜、白芍、桂枝、白术、地黄、阿胶、泽泻。 |
腹痛 | 腹寒为木郁生痛。 | 温运肝脾生效者佳,木郁无制者死。 | 白术、厚朴、砂仁、木香、干姜、炙甘草、茯苓、当归、白芍。 |
尿赤 | 丙火陷入水府,则尿下赤。 | 温中补土便愈,土气陷败胆气郁甚者不治,不可清火。 | 白芍、防风、羌活、苍术、莲子心、茯苓。 |
大便白 | 胆汁不入小肠故大便下粪现白色。 | 温补中下则愈,介属虚证者难治。 | 党参、白术、黄芪、白芍、茯苓、炙甘草、干姜、升麻。 |
水谷入胃,脾阳消磨,经小肠丙火与三焦相火之热力运动变化,水汽渗入膀胱,谷渣输入大肠,故大便利。水流通中气建旺百病可防,反之先现小肠本经各病。 |
心包下逆病 | |||
心包不降觉心烧,肾水增寒中土绝。 | |||
心烧 | 心中觉烧。 | 治以逆火降,中气复者生,土气败津液凅者死。 | 白术、厚朴、炙甘草、吴茱萸、川愣子、槟榔。 |
心烦 | 心燥不安。 | 服温中清热药效者良,若相火失根者死。 | 白芍、生龙牡、炙甘草、半夏、干姜。 |
增寒土绝 | 肾中无火而增寒,则中土绝。 | 温中降逆罔效者死。 | 附子、党参、白术、白芍、当归、吴茱萸、破故子。 |
人身病心不觉烧,是心包经降入水气之内。如觉烧者是心包相火不降,但降即是中虚,并非火实。 |
肾经下陷病 | |||
肾经不升遗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口淡面灰冷命门,寒水克火阳亡论。 | |||
遗 | 遗尿、遗粪,唯遗精木滞者多,因肾寒者少。 | 温补肾阳即愈,但血少津凅者则死。 | 附子、黄芪、五味子、炙甘草、山药、桂枝、山萸肉。 |
利 | 肾寒下利。 | 服温水补中剂,不效者难治。 | 附子、吴茱萸、山药、白术、炙甘草、肉豆蔻。 |
寒 | 脚寒、背寒。 | 温补肾阳,补土息风,效者佳良。 | 附子、茯苓、白术、炙甘草、吴茱萸、干姜、巴戟天、当归、肉苁蓉。 |
尾痛 | 尾脊骨痛。 | 用补肾之药罔效者不良,若现虚胶者死。 | 补骨子,桑寄生、川断、生乳没、鹿角霜、炙甘草。 |
不寝 | 水火未济睡不着。 | 速用对症治疗,否则有变。 | 五味子、枣仁、元肉、茯神、龙骨、远志、炙甘草。 |
坐不定 | 坐则欲倒。 | 直接无害于生命,若重心脏衰弱者治疗颇难。 | 菖蒲、龙骨、牡蛎、菟丝子、五味子、山萸肉、吴茱萸、炙甘草。 |
冷命门 | 口淡无味,面与唇舌目皆灰白色。 | 温补中下者良,但有尿道狭窄之虞者难治。 | 附子、白术、吴茱萸、小茴香、炙甘草。 |
肾亡阳 | 水寒不能生搬硬套而克火,下焦根气拔泄,火灭土崩各经皆陷。 | 养中平泄,生津则生,阳气消亡则死。 | 党参、附子、干姜、细辛、乌梅、炙甘草。 |
一、寒水克火亡阳论:肾中无火则水寒,寒则不生木而克火,火亡则土灭,此亡阳之症疾。治以温补中下。 二、人身之气升则生阳,有阳则能升,凡下焦诸升之气皆以肾中之阳为基,故肾气不升则土水各经皆陷,所以肾为一身之本,肾中气旺,则中土有根。 |
膀胱上逆病 | |||
膀胱不降恶寒甚,项背强直荣卫病。小便病热非膀胱,不纳病寒肾责任。 | |||
恶寒 | 浑身怕冷,乃肾家阳盛阴灭,膀胱阳将败,与卫郁怕冷不同。 | 温补肾阳,兼补中气可愈。 |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人参、附子、肉桂、泽泻、炙甘草。 |
尿热 | 小便发热,非膀胱本气,有火焰,木郁脾湿,肺逆等症。 | 按原因治疗将法者愈,但有湿热者难效。 | 白芍、桂枝、白术、茯苓、五味子、桔皮、莲子心、秦皮、甘草。 |
溺涓 | 已有小便以后,又有小便流下,或将欲小便而尿即出。 | 服温药见效者佳良,肾寒中虚者不易治疗。 | 山药、白术、党参、山萸肉、炙甘草、莲须、附子、芡实、锁阳。 |
不纳病寒肾责任,此为肾寒不纳,因肾中阳弱无阳则不升故陷而自下,此病亦有中虚者,但非肾寒不至此病,膀胱不病便热,亦不病小便纳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