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实验谈》原文

《脉法实验谈》

近代 郑少玄先生著

学得此脉法再去玩索宋朝崔嘉彦先生著的《四言举要》,如能熟读心悟,到临床时自有得心应手之妙。

脉法实验

切脉为学医治病处方用医的凭据。学医必须将脉法学的有了把握,然后用药处方,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如诊治一病,务需要清楚了致病的来源,按病情本应用某方加减,而某方内有某药是泄肝火的,便须从脉上详细考察,究竟肝经是否有火,此火是否实在可泻,始可决定可用某药。如肝经虽然有火,却是虚象,便不可用泻火之药,问其病源,或是某经当升不升,应用升药,或是某经当降不降,应用降药,便须从脉上断定。

用某药升某经,于他经有无妨碍,用某药降某经,于他经有无妨碍。如用升药,那不降之气,能因之更加不降吗?如用降药,那不升之气,能因之更加不升吗?如用补中之药,能不至横塞吗?如用滋润之药,能增加土湿吗?如用燥湿之药,能不耗津液吗?如用温下焦之药,能不增加上热吗?如用淸上焦之药,能不增加下寒吗?如用解表之药,能不耗散伤及中气吗?

在这时要平心审察,左右六部,分而究之,合面究之,思考决定之后,可将应用方,减去不宜照方用的药品,加入方中本来未有的药品,才可能见效,医理方能会通。古圣遗留的医书医方,不过立个标准,后人可以变通灵活运用,如不会变通,古圣医方能杀人的,后人凭什么可以变通运用?就是凭的诊脉了。

如外感的患者,可依伤寒论为第一祖本,春夏感冒不用麻黄,因病脉弱,因天时开发,医工只知医书的方子,不知天时是否可队开发的药物,不知病人的脉是否虚弱,不能用开发的药,扔照麻黄汤来发汗,须至汗出之后,坏症续起,遂成不治,这岂不是不凭脉理,不会变通的缘故呢?

前主说脉法一事,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实不先从指下考究明白,心中如何能了了呢?指下又如何不明白。但一层,如学不得法,心中欲了了,指下虽欲明白,亦总归不得了了,不得明白。今将脉法设为问答如下:

问:切脉之要,先明指法,不能三指平下,是何缘故?答:脉的本体因素,寸脉较关脉浮,尺脉较关沉,寸脉的沉部,与关脉的中部平,寸脉的中部与关脉的浮部平,关脉的中部与尺脉的浮部平,关脉的沉与尺脉的中部平。因此缘故,如三平下,只觉寸脉多而尺脉少,所以切脉时运用三指,须要食指较中指略高,无名指较中指略低,方合寸关尺的本体因索。先知本体,然后可能知道病脉和不病脉的形状是啥。

问:切脉的指法,要有三部九候,又是什么原故?答:三部者,就是寸浮,关中,尺沉,是也。九候者,是一脉三候。寸有寸的浮中沉,关有关的浮中沉,尺有尺的浮中沉也,再从九候之中,反复寻找,脉的来去往返。纤维俱现了,分求之为九候,合取之仍为一气,由一气以分九候,由九候以归一气。所以诊尺则知寸,诊寸则知尺,诊左则知右,诊右则知左,诊浮知沉,诊沉则知浮。

问:为甚切脉须要病人两手的虎口向上不可掌心向上?答:因腕后高骨,是关脉的标准,医家切脉,先将大指的中节,屈靠病人的高骨,中指对准高骨,以定关位,关上就是寸,关下就是尺,如病人身长,可疏排三指,病人身短,可密排三指。

问:切脉要让病人掌心向上,脉就切不明白?答:切脉须由浮部切至中部,由中部切至沉部,由沉部切至骨际无脉之处,最重要的将脉搏之内外,前后,细细按换。才能丝毫清楚。如使病人掌心向上,医生下手反映不便用力寻求,所以虎口向上,医生大指中节紧靠病人腕后高骨可能便于细切,这是要注意的手法。

问:脉有溢气,有谷气,有根气,其意义为何?答:溢气者,脏腑不调,经络不和,溢出之气。谷气者,饮食之后增加之气。根气者,脏捬根本之气。但溢气者时溢时消。谷之者,因饮食增加之气。根气者,脏腑裉本之气,但溢气者时消。谷之者,因饮食增减,惟根本之气始总不移。

问:因何切脉,须要切至沉部之下,骨际之间?答:沉部之下,骨际之间,是裉气发出显像之基点。例如其人外实内虚,上热下寒,其脉虽盛,按至骨际,脉必微。不按骨至部,不知根气之微,决断大病,全在根气。医生将小病治成大病,就是根气未曾切明之故。

问:浮中沉的沉部,可否切见根气?答:审脉定象,易参成见。由浮候中候沉,切至骨际无脉之处。此时指下,毫无迹象,心中空无一切,所有成见一概扫净。平心静气轻轻将指微微放松,候脉复来,此复来之脉,与初切之脉,必有不同。此时即易认定,认定之后,仍徐徐放在沉部,在放至中部,在放至浮部。在由浮部按到中部按到沉部,再按至骨际。如此次数,则骨际根气之脉,与沉部中部浮部,是否一样,是否真寒假热,是否外实内需。诊断处方,乃有把握,乃不至攻外之实,而益内之虚,清上之热,而增下之寒,将小病误成大病,致人于顷刻之间。

问:诊脉之法,两手分诊之后,再宜两手合诊?答:平人无病,六脉调和,其脉必平。六脉不调,其脉不平。医者,诊脉是要审确何脉之不平,而知何脉之不调。两手先后诊视。先诊之脉,虽审明确,到切后诊之脉时,先诊之脉,若有遗忘之处,此时欲下真切之诊断,不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知医家审脉,如审琴音,欲定一音之高下,必合众音的高下才决定。所以必须双手合诊,反复对勘。何脉较何脉浮,何脉较何脉沉,何脉较何脉有余,何脉较何脉不足。平心审度,如丝毫疑义,皆可及时了解,不然无心自问,遗愧实多。如遇大病,必须如此诊法,把握方确。

问:脉法繁细,脉理精微,按至骨际,两手合诊,便可得其大要吗?答:诊至骨际,则知根气的虚实。六脉合诊,则知阴阳的胜负。病人之死,是死于根气的亡脱,死于阴盛灭阳,阳胜灭阴,因此能知根气的虚实。才可不至于上伐根气,偏助阴阳的。如本事不死的病,误服药而死伤,就是伐伤根气,偏助阴阳的缘故。

问:六脉合诊,如何能知阴阳的胜负?答:寸主阳,尺主阴。右三部主阳,左三部主阴。寸脉过于尺脉,阳胜阴负。尺脉过于寸脉者,阴胜阳负。左三部过于右三部者,阴胜阳负。右三部过于左三部者,阳胜阴负。左右合参,胜负自然能了然。

问:寸关尺,何以统曰寸口,寸口者,肺脉也,又何以各各腑之脉,皆候于寸口也。答:内经曰,肺朝百脉。又曰,肺主宗气。人生下地,空气由肺压入人身后,百脉乃通。肺朝百脉,故各脏腑之气,皆候于寸口。

问:十二脏腑之气,升降循环,候之于脉,如何?答:寸脉主降,尺脉主升,关脉为升降之枢机。右寸降于左尺,左尺升于左关,左关升于左寸。左寸降于右尺,右尺升于右关,右关升于右寸,右寸复降于左尺。

问:五行相生,于脉候之如何?答:金克木者。木气疏泄,其脉当弦。金气收敛,其脉当涩。木气之疏泄,制以金气之收敛,则木气不过疏泄,而脉不过弦。火克金者。金气收敛,其脉当涩。火气炎上,其脉当洪。金气之收敛,制以火气之炎上,则金气不过收敛,其脉不过涩也。水克火者。火气炎上,其脉当洪,水气润下,其脉当伏。火气之炎上,制以水气之润下,则火气不过炎上,而脉不过洪也。木克土者。木气疏泄,其脉当弦。土气濡湿,其脉当缓。如气之濡湿,制以木气之疏泄,则土气不过濡湿,其脉不过缓也。惟土之克水。而土湿则不能克水,因土气之湿,与水气之润,其气本小异而大同。五行之气。金能克木者少,金气不敛时多。其相生相克,皆是说明脏气相关,和治疗措施相关,非真是形质的。

问:欲知病人的脉象,先要知平人脉象如何?答: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缓不紧,不滑不涩,不石不芤,不石不牢,不濡不弱,不散不伏,不促不结,不动不代,不细不洪,不虚不实。往来调和,六脉匀称,此胃气充畅。平人之脉,全是胃气,则无病气。胃气多而病气少易治,胃气少而病气多难治。胃气退尽,全是病气则人死。欲知平人胃气三指,按三部九候之法,细心切取,将浮沉迟数,而是六字,于中求之。一字未有,只觉往来调和,六脉匀称,便是胃气充畅平人脉象,切于指下印于脑中。脑中指下,皆有平人脉象,然后才能知道病人脉象。

问:宋崔嘉彦先生著四言举要脉诀,其中言脉纤维异具,莫脉见何象,应主何病,或兼何病,括以韵语。学者熟读详记,宜乎诊断处方,了然指下,日事记育,日事思索。临床切脉,疑团满腹,按法施治,多有不应验,于是有谓脉不足信者,有因经验己多,推测有得而与所学制脉诀,不相尽合者,脉法如是指难为何?
答:这就是不知阴阳升降气化之常的缘故,阴阳升降气化之常,是脉法之根本。脉诀之分脉论证,即脉法之见端。如不知根本,知究见端,所以愈究愈远,愈学愈难。人身阳位根于下,阴位根于上,上下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升降阴阳之枢纽也。故寸脉候阳位,尺脉候阴位,关脉以候阴阳之枢纽。关者,上下阴阳交通之关键也。此寸关尺三部所主之大义。自左右三部配合而言之,则左主水气,主阴气。右脉过于左脉者,阳胜,火胜。左脉过于右脉者,阴胜,水胜。自其一部而言之,沉候主阴气,中候主一身之中气。一部之中气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左右六脉阴阳升降气化如常,则而是六病脉不见,阴阳升降气化失常,而是六病脉乃见。知阴阳升降气化何以失常,则知二十六病脉何以发现。而是六病脉犹散珠也,阴阳升降之义,犹贯珠之绳也,一以贯之,脉法不难解也。

兹就而是六病脉一以贯之,写在下面。

浮沉二脉

浮沉者,阴阳之性。阳性主浮,阴性主沉,平人脾胃调和,中气充畅。脾土左旋,阴升化阳,沉中含有浮义。胃土右旋,阳降化阴,浮中含有沉义。则浮不过浮,浮脉之为病,则在降气之虚,沉脉之为病,则在升气之少,而实由中气旋转不旺。故治浮脉之为病,须调养中气以降之,治沉脉之为病,须调养中气以升之。寸脉本浮,则降气太少,是阳气之泄动。如脉沉而无病,此根气深古,最为可贵。

迟数二脉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平人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脉息是由呼吸而定,一息五至是为平脉。呼则阳升而阴降,吸则阴降而阳升,升降不愆,脉乃平均。人之所以能呼吸者,中气之旋转使然。肺者,呼吸之官。中气者呼吸之主,中气旋转阴阳升降,而脉来调匀,故不迟不数。但迟固为寒,而数而不尽为热。有荣卫郁而脉数者,有风气动而脉数者,有木气滞而脉数者,有中气虚而脉数者等等。

大小二脉

大小者,阴阳之象。平人中气旋转,火气下交,水气上升。阳气左升而化阴根,阴气右降而化阳根,阴阳互根。升降调匀,不偏不郁,故六脉平和,故不见为大,亦不见为小。如见一部之大,必有一部之小。有关寸大而关尺小者,有关尺大而关寸小者。有右关寸大而左关尺小者。有左关尺大而右关尺小者。有关尺大而关寸小者。有六脉浮中沉九候,浮中大而沉中,沉中大而浮中小者。

图片[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关寸大而关尺小者】关上为阳,乃阴之根。阳郁于上,不能降而化阴,阳郁于上,故关寸大。下焦阴虚,故关尺小也。

图片[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关尺大而关寸小】关下为阴,乃阳之根。阴郁于下,不能升阳而化阴,阴郁于下,故关脉大。上焦阳弱,故关寸小也。

图片[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右关寸大而左关尺小】是胆木上逆,刑伤肺金。肺金不降,不能生水。肺金不降,故右关寸大。肾水无源,故左关尺小也。

图片[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左关尺大而右关寸小】是水木之气不能由左上升。阴盛阳弱,升气不旺,水木郁塞,故左关尺大。积郁寒生,火土双虚,而金气下沉,故右关寸小也。

图片[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六脉皆浮大或皆沉大】脉法左尺以候水,右尺以候火。六脉浮中皆大,而沉中皆小,是中气虚,浊阴上逆而不降。六脉沉中皆大,浮中皆小,是中气虚,清阳下陷而不升也。

虚劳之家,是忌脉大。如病热将退则脉小,病热将进则脉大。因病退元气弱,故脉上病气进,元气泄故脉大。

图片[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1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1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1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图片[1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总结: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

长短二脉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平人阴阳升降,中气调和,脉不过长。中气不调,升降或偏,脉就有过长过短之象。长者木气之盛,短者金气之盛。金性收涩,木性疏泄。疏泄之气偏盛,则见脉长。收涩之气偏盛,则见脉短。收涩之气与疏泄之气平匀,金气之收涩得木气之疏泄,故脉不过短。木气之疏泄得金气之收涩,故脉不过长。过长过短皆生于中土之润气,如土燥金枯,金气不能生水,郁而显其收涩之气,故脉短,金生于土。如土虚火弱,则木郁而显其疏泄之气,故脉搏长也。脉短时金气之盛,脉长是木气之盛。五行之性,益虚益郁,益郁益盛,其盛者仍其虚也。

滑涩二脉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者疏泄之脉,涩者收敛之脉。肝本生心火,而木之生火,其性左升。气传于心,火气发宣。木气不郁,则脉不涩。血被火灼,故脉见涩。肺金本生肾水,金之生水,其性右降,金能右降,气传于肾,水气流通,金气不郁,则脉不滑。气为水瘀,故脉见滑。脉涩脉滑,主要由脾胃中气所司。金木升降之关,金木者水火化生之始气也。胃土右旋,肺金随之右降,水归肾家。气分清肃,气中无水,故脉不滑。脾土左旋,肝木随之上升,火归心经。血分凉和,血中无火,故脉不涩。涩则气盛而血虚,气滞则盛,血枯则虚。滑则血盛而气虚。血虚则盛,气伤则虚。

如脉滑病燥,因热主动,所以脉就滑。如病停食而脉滑。停而不下,欲下不得,所以脉亦滑。如火弱而病脉涩,因木枯火败,中气不能旋转之故。

缓紧二脉

缓紧者,阴阳之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伤寒阳明腑证,大承气汤之脉,实大而缓,病热而脉缓,乃真热证。土气实故脉缓。明白缓脉是为真热,则知数脉不是真热。缓脉而热,可攻土气。脉数而热,当于清热之中照顾中气。缓脉有无病者,则和缓之象,非是病象。又缓为脾脉,脾败则脉缓也。紧脉则无论内寒而紧,外寒而紧,都是寒聚阴束,所以脉如转索弹指而紧也。

石芤二脉

石见沉部,芤见浮部。芤如切葱,有边无中。石者如石之实,芤见沉?边实而硬者为革。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石脉者,中实而沉,阴中阳少之脉。芤脉者,中空而浮,阳中阴少之脉。石脉则在肝肾,芤脉则在心肺。石脉则在肝肾,肾本水位,水曰泣下,其性极阴,但阴极之地,一阳已生。阳生则阴中有阳,其脉不石。一阳虽生,不可下陷。一阳之生而不下陷者,肝木之左升。阴极生阳者,降极则生,升则化阳,如肝木不升,水中一阳而复陷,则阴中无阳,乃脉及见。芤脉则在心肺,心本火位,火曰炎上,其性极阳,但阳极之地,一阴以升,阴生则阳中有阴,其脉不芤。一阴虽生,不可上逆,一阴之生而不上逆者,肺金之右降,阳极生阴者,升极则降,降则化阴。肺金不降,火中一阴生而复逆,则阳中无阴,芤脉乃见。

肝肾之升,其原在脾土左旋。心肺之降,其原在胃土之右转。土主中气,中其之于四象,犹轴之于轮,枢轴旋转,轮乃回环,所以溶解石脉之中实,当调养中气以升肝肾。欲填补芤脉之中空,当调养中气以降心肺。如芤脉日久不愈,则由浮而沉,由芤而革。芤之中空而边软者,日久则中空而边硬也。阳气消灭,生气沦亡也。

弦牢濡弱四脉

弦牢濡弱四脉,按如弓弦者为弦脉,弦而硬为牢,如系绵在水中者为濡,濡而微小者为弱。

弦牢濡弱者,木土之虚也。木气生风,其性疏泄,水中阳足,生木之根。水中阳气充足,木气不寒,柔和恬静,风气之疏泄不见。水中阳气不足,木气失根,郁而见其本气,则疏泄生风。弦者,疏泄之象,有水饮而脉弦者,是木气之郁也。牢者,弦之甚而硬也,阳和之气少,故牢也。

濡者,土湿盛之脉。湿气凝滋,所以濡脉有如绵在水中之象。平人脉不见濡者,阳气旋转,水道通调。水道通调,湿气自去,故脉不濡。濡脉日久,阴气阳气,必皆微少。湿盛伤津,津为阴液。湿盛脉濡,故而脉微。

弱者,濡脉之虚极也。总的来说,弦濡之脉,分而言之,皆为病脉。和而言之,能互相去病。弦脉转而兼濡,则弦脉之病愈。濡脉转而兼弦者,则濡脉之病愈。

弦者,疏泄太过。濡者,凝滋太过。凝滋则不疏泄,疏泄则不凝滋。如疏泄而有凝滋,风息木和而弦脉平。凝滋而得疏泄,必湿消土运而濡脉去。

洪伏二脉

浮而盛为洪,沉而闭为伏。洪伏者,阴阳动静之气有偏也。阳性本动有阴以阁之,则动不至于洪。阴性本静有阳以辟之,则静不至于伏。关者,阴阳辟阁枢机,洪伏之脉,应宜调和中宫,以助升降之气,升而能降,则洪脉自平。降而能升,则伏脉自其。

例如中气伤旋转无力,上焦下降,洪之甚必阴脱于上。下焦不升,伏之甚必阳脱于下。若火盛而洪,寒盛而伏,清火温寒,兼须照顾中气以治之。若是集聚停痰,聚感外寒而伏者,气为邪闭,邪散则伏象自起。

散细二脉

虚劳大忌,散者心肾之败。细者肝肺之损。散者来去大小不匀不定。细者一系欲绝也。

促结动代四脉

数而一止为促,迟而一止为结,关脉如豆动摇,尺寸不显为动,一止复来,止有定数为代。数而一止为促,迟而一止为结。热壅不通故脉促,寒凝不解故脉结,动脉只见关中,代脉止有定数。气郁而难发故脉动,气衰而难续,故代脉见,有代脉而无病的,长夏之时,代者土气之脉,土虽壮于长夏,而分主于四时。故长夏而脉代者无恙也。如久病脉代或无病而脉代,皆非吉兆,所谓代的意义,即是一脏气不至,他脏之气代之。

问:真脏脉现,则死何也?答:真肝脏脉,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脏脉,紧而搏,累累然如循薏苡子。真肺脉,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真肾脏脉,搏而绝,辟辟如指弹石,真脾脏脉,濡弱而乍疏乍数,真脏脉者,无胃气之脉也。平人能食则生,绝食则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谷气也。肺朝百脉,见于寸口,胃气足则十二脏腑之气调和。一脏之真脉不见,人无胃气,故真脏脉见。真脏脉见而人死者,是死于胃气绝,胃气者,中土之气也,百脉之见于寸口者,胃气之能事,平人之脉,即全是胃气之脉。

问:真脏脉之现何以不俱现何也?答:五脏之气充足,则阴阳升降无乖,六气调和。假如真脏脉见,一脏之气独胜,诸气败退,故不俱现出也。

问:仲景脉法,不言奇经八脉何也?答:十二经之气旺,奇经之气亦旺,十二经病,故不言奇经也。

问:脉主四时何也?答:春升夏长,秋收冬藏,阴阳升降,人与造化同气。所以春时之脉沉而渐浮,夏时正浮,秋时浮而渐浮者,阳气初升也。夏时正浮者,阳气盛也,秋时浮而渐沉者,阳气初降也,东时正沉者,阴气盛降也。土旺四季,居中宫而运思维,故浮沉不胜,而升降不相失也。

问: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胃命,此为诊脉之大法。心与小肠相表里同诊于左寸。肺与大肠相表里,同诊于右寸,肝与胆相表里,同诊于左关。脾与为相表里,同诊为右关。肾于膀胱相表里,同诊为左尺。心包与相火相表里,同诊于右尺。此为脏腑分配之大法。有谓分析太明,反失要领何也?答:寸关以诊胸上,关尺以诊腹下,关脉以诊胸腹之间。合一身升降之言,合诊法也,合诊法也,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是就十二经之脏腑而言也,分诊法也,分诊法不离合诊法,合诊法不离分诊法,所谓不必明晰者,正式能明晰也。

问:弦为肝经病脉,应见于左寸,而六脉皆见弦者,何也?答:病者只见于本位,病重者,遂见于六脉,所谓一气偏胜是也。他脉仿此。

问:内伤之病,吴误服药,不过病重而已,于至于死,外感之病,误药则病重人死,其外感之脉何如?答:外感之病,起于荣卫,中气者,荣卫之根本,外感之病,荣卫分离,因中气虚,外感误药,荣卫离而合,中气败亡,故易死。外感之脉,其象急迫而不疏,问其人系乍然恶寒,而脉急迫不舒,故知此为外感,如急迫之象已舒,其人恶寒必罢。外感必愈也。如其人虽觉恶寒,而脉无急迫不舒之象,则将做外感,或外感解而未尽也。欲知此急迫不舒之象,可于诊外感之人脉的时候,先诊无病之人不病的平脉,两相比较,便易证明。

问:脉贵有神,不贵有力何也?答:平人之脉,胃气充盈,来去调和,此神足之脉,有力者,病脉也。

《四言举要》

宋代 崔嘉彦先生著

脉的生理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脉气行血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寸口脉呼吸血行关系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寸口脉分部、持脉要点

初持脉时,合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三部脏腑分属、男女脉之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诊脉方法、诊断意义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四时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脉贵有神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表里寒热四纲脉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辩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辨四纲相类脉、长短脉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表,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病,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脉症阴阳顺逆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外感风寒暑湿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脉象变化及预后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劳倦、内伤诸疾及预后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洩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喘及预后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伏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失血、瘀血及预后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淤血内畜,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三消及预后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二便不畅及预后

小便淋秘,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癫狂痫及预后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脉象及预后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眩晕头痛

诸风眩运,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痛、腰痛、脚气及预后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濡细肾著,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痹的成因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疸及预后

五疽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胀满及预后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及预后

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阳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人妊产及预后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诊小儿脉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病变脉诊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卧,阴维心痛,胸肋刺筑。
阳为蹻病,阳缓阴急,阴为蹻病,阴缓阳急。
癫痫瘈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谿列缺。

真脏脉象及意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复。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鰕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慎柔五书》

明代 胡慎柔先生著

师训 第一

图片[1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夫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涸水,以丹皮泻心火而补心。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图片[1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图片[1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洪大有力,地黄汤;

图片[1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无力,大补汤。脾燥,加山药;

图片[1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脉弦,加芍药;

图片[1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右关浮无力,加丁香;

图片[2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沉无力,加干姜。

图片[2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内伤,寸脉大于尺脉,此阳盛脉也,宜用保元汤(人参、黄炙、炙甘草、生煨姜、黑枣水)加归、芍引下,则大脉去,而阳气亦内收矣。此从阳引至阴分之法。

图片[2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也。

图片[2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右关缓有力,缓则为湿,

图片[2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又寸尺弱者,用补中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加赤茯、苡仁。盖补中补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湿,又能使中焦之气下行,而尺脉自和。

图片[2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欲上,用黄;欲下,赤苓、苡仁。

图片[2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在左,以四物汤调理。

图片[2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苓之类。盖木通泻小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苓者,赤入丙丁也。

图片[2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左关浮,用羌活、防风。

图片[2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左关沉有力,用山栀、柴胡、知、柏之类。

图片[3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左尺有力,加柏以泻其有余。盖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则命门火重矣。

凡内伤发热、口干,乃下焦虚寒,火不归元,阳气在上故耳。须温下焦,使阳气下降,则口干自愈。

凡内伤,火在上,水在下,故发咳嗽而喘,此皆滋阴降火所致也。初用桂枝白芍、吴茱萸少许,及甘草、人参、五味、半夏、破故纸、杜仲,一温则火下行,水上升。如或作泻,则阳下行,而胃中所积宿食水谷行动矣。

图片[3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虚损,肺脉大,气喘,下部脉弦细弱微,此皆阳上越而不降,内寒外热,上热下寒之症,用人参一钱,桂制白芍一钱,干姜三分,半夏一钱,五味子十五粒,炙甘草二分,使温中内收,阳气降下。

图片[3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阳气一动,则少阳先升,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矣。阳明气达,则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凡服寒凉克伐之过,遂成血凝气滞,用温补之剂,其痰决行,脉气渐和,须预言将来或有凝血少许。此乃通经,气壮而血行也。

图片[3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脉细数,肾虚;

图片[3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弦数,肝虚;

图片[3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短数,肺虚。此为病重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图片[3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散数则为心虚。诸数之中,尚有舒徐和缓之意者,是云有胃气也。凡虚损脉数十数至,尚不细短,按之有一条者,可服独参汤然后调理。

图片[3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脾脉细弦而涩,则中气虚寒,宜温。直用温药则火起,须益智温之,更用山药以养脾,则益智之温,退居下焦,补命门,火生土,遂成连珠之补,而火不起矣。虚损大便燥者,用杏仁、枳壳、苏梗,则能去宿粪。

图片[3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尝诊一人,脉右关浮大,乃阳气浮上,症当中寒,果然肚疼作泻,宜用建中汤,收阳入内,而中温矣。凡持斋人,所食之物皆淡渗,所食之油皆属火。渗淡泻阳,阳虚则火起。此东垣云:持斋之人多胃虚。凡久病,用补脾、补命门之药,皆燥剂,须用当归身以润肝,恐燥能起肝火故也。

图片[3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一痰症,曾有人病痴,寸脉不起,脚冷,关脉沉洪,此阳气为痰所闭,宜升、宜降、宜开。用紫苏、陈皮、半夏、赤芍、赤苓、枳壳、干葛、石菖蒲、远志、人参之类。其病欲言而讷,但手指冷。此乃痰闭阳气之病,治宜归脾汤(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去枣仁、圆眼、黄,加石菖蒲、远志、半夏,一补一开一行,后用全料归脾汤,久自愈。

病患久虚,内有宿积旧痰,用人参、白术补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绿色痰,当不治。盖积之久,而脾胃虚极不运,故郁臭耳。

图片[4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一人常梦遗,诊其脉,关中有动脉如大豆圆,此痰凝中焦,幸梦遗,免鼓症。且寸尺俱不起,补中加茯苓、半夏、石菖蒲,亦一升一降之道也。

图片[4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一人久悲郁,先前五、六月倦甚,寻得痴症,只以手空指,人问为何?曰:我欲言而不能也,诊其脉,二尺微而不起,二关洪缓,此阳郁而不能升不能降也。用二陈汤加人参,以开疟助脾,益以升、柴助阳,石菖蒲、远志、赤茯苓以利湿降痰降火,四剂即安,缓服丸剂而愈。

图片[4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吐血症,初六脉俱洪数,须用茯苓补心汤。盖白茯苓能守五脏真气,能泄肾中伏火,能泻脾湿以健脾。二三剂后,数脉稍退,尚洪,以地黄丸纳气;洪稍减,至弱,以四君子加减,补脾生肺,肺生水之义。如或见血,加丹皮、熟地。右关有火,加山药;左关有火,加山茱萸;左关左尺有火,加茯苓、泽泻、熟地。

图片[4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一人吐血后,右关、尺洪,大便燥,口干,用白芍、甘草、人参、苏梗、归身、枳壳、杏仁、黄柏二剂。下即润,诸症即退。凡欲止吐血,须炒黑干姜、五味子二物。以干姜性温,且血见黑即止;五味子味酸,能收逆气。

图片[4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一人头面俱痛,服寒凉药多,其脾胃脉细涩,左尺亦涩,左寸、关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用羌活、酒炒防风、酒连、酒苓、白茯苓、人参、甘草、半夏、破故纸、枸杞子二服,脉即粗而不细,而头痛亦除。

治梅核气,用四七汤(半夏、茯苓、紫苏叶、厚朴,即半夏厚朴汤去姜)加人参、干姜、细辛、桂枝、芍药、半夏。此皆下气散痰温中升阳之剂。非细辛之升阳,上焦无阳,则痰气焉能得动。

凡痨疰病,须用金银藤叶煎汤药。如肺虚,加保元(人参、黄炙、炙甘草、生煨姜、黑枣水)、五味子;心脾虚,归脾汤(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六脉俱有火而虚,八珍(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脾肺虚,补中(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肾脉洪大,地黄汤(生地、山药、山萸、泽泻、茯苓、丹皮)。

凡病久呕,用补脾下气之药,其中须用当归钱许,以润下枯。盖气在上,久而不下,下无津液,故用润之。然脾胃虚而呕者,又忌当归。

图片[4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五月火月,六月湿月,火旺则生湿(五行之气生于土又归于土,故土藏于四季之中而不显也。辰、未、戌、丑五行皆土,藏于四季之末,谓之“四库”,盖因土为万物收藏之所也),二者相并,肺金受克,则热伤气,而痿倦之疾作矣。故设清暑益气(黄、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神曲、橘皮、白术、麦门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之法。黄助肺,人参助元气,甘草泻心火,则元气复而肺气清;湿热盛而胃气不清,故加苍术;湿热在中而饮食不化,故加陈皮、青皮以开胸膈,加神曲以助消饮食;小便赤涩,加泽泻以去下焦之湿;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热,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润;胃家湿热盛,则肾水受克,加黄柏以救肾水;湿热盛则阳道遏而身热,加升麻以升阳,又走表以益阳;而门冬清心,五味敛肺,恐湿热伤肺故耳。

图片[4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五苓散为四、五、六月时令之药,盖湿热盛,则三焦气不清,上咳中满下泻等症作矣。猪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泽泻清下焦,恐湿热盛而不化,故用白术以健脾。然阳气不到,则湿不去,譬如日所不照处,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阳气入里,里得阳气,而湿即行矣。此方可升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饮热汤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温饮;欲发汗,热饮。

时至初秋,阳气下坠,因夏初之湿热,尚在胸中,而有痞满不宽之症,须用不换金正气散(苍术、橘皮、半夏、厚朴、藿香、炙甘草)以去湿,湿去则金清,金清则降下之令复,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秽污所塞,须扫除秽污心俟主人回之意。

截疟方,用白术、当归、陈皮、雄、丁香、乌梅、母,水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温服。盖凡久疟则内伤,五脏俱虚,内起火,发热。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药,略温服之,则火见水而火退矣,火退则诸药皆能成功。白术补脾,当归润肝,陈皮消痰,丁香温胃,乌梅敛肺润下,其病痊矣。露一宿以收清阳之气,五更服者,子一阳生,至寅三阳足矣。

图片[4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右关浮缓,此阳气在上,中已虚寒,主肚疼之疾,秋来主有疟痢。盖内已虚寒,受邪已深,至秋,阳气下降入腹,而正气已旺,宿邪不能容,故发此二疾。邪轻则疟,重则痢,皆正疟疾,二尺细,此下焦寒也,温下则疟可以去矣。不然,亦成胀。

凡豁大脉,久病按下尚浑浑一条,此阴阳未离,犹可治之。若下无一条,开在两边,此阴阳已离,法不可治。此脉常主作泻,盖豁大阳虚不能固下,而阴与阳不相合,故下不禁而作泻也。

凡久病患,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知。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缓,体倦者决死。且看其面色光润,此精神皆发于面,决难疗矣。

图片[4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肝脉细,余脉和缓,周慎斋用补中汤加枸杞即愈,以枸杞补肝故也。

图片[4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寸脉大,阳邪胜,则病者乱而言神;阴脉胜,则病者乱而言鬼。病重药宜轻宜少,只以固中剂三四味,渐渐取效。大抵吐极难医,泻极难医。

图片[5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久病,左尺浮大,宜补肺气,须保元(人参、黄炙、炙甘草、生煨姜、黑枣水)加白芍、白茯苓之类,盖金能生水之义。大抵病在上,宜求之下;在下,宜求之上。

凡用药,有用味留气者,须热饮为妙。倘有畏服热药者,以水洒药面上,即气收在内,是留气也。

凡四时之令,皆有寒热温凉,有及时来者,谓之正令。譬如春宜温而反寒,谓之不及;温而先热,谓之太过。宜温而寒,用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炙甘草、陈皮)解之。如当春得正令,夏初反复峭,其春初之令未除也,犹宜香苏散解之。倘春遇极温,即为太过,则口渴、舌燥之症见矣。第发热而不恶寒者,谓之温病。此温令之过,治有温病条说具。四时各有时令之病,各有时令之过,咸以此类推之。

若夏时四、五、六月正当夏令,而寒凛凛犹春初之意,香苏散犹不免耳。若当时小便赤、口渴等症见,此时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气、十味香薷(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之类治之。若当时不热,至秋七、八月天气暑热,人患前症,仍以前汤治之。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调其不及之候也。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温和,偶或风寒大作,即有感冒伤风寒之症。若五、六月正令大热,偶或大雨,遍地尘热之气,为寒雨逼入人家,即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气汤解之。

凡诊老人及病患,六脉俱和缓而浮,二、三年间当有大病或死,何也?脉浮则无根,乃阳气发外而内尽阴火也。急用保元或建中服之,则阳气收于内,即反见虚脉,或弦或涩,此真脉也,宜照脉用保元助脾之剂,脉气待和,病亦寻愈,寿有不可知者。

大凡内伤症,下俱虚寒。

图片[5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病,肺脉浮大即喘,用温脾敛肺之药,敛不下则成胀,既敛下,肺脉犹大则成疟。若遍身发疮,浮大无妨矣。

图片[5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右关浮大则肚疼,建中敛之,敛不下则成痢,皆内伤之症。

历例题辞

语云:百闻不如一见。固有着书盈栋,而见之施行,则胶瑟罔效。宋义谭兵,非不娓娓一用辄蹶,曾不如一小卒之久于行间者,迹所睹闻,恒为七书韬略所未经道,此无他,其所回来,千书万轴,数言可了,更为躬行体验,要语无多,发前人之未发,开后人之津梁,慎柔固有功于今古哉!故为列虚劳历例,次于师训云。

虚损 第三

脉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虚,细而微者血气俱虚,小者血气俱少。

《金匮》曰:脉芤者血虚,沉而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图片[5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慎斋先生云:浮大脉,见于右尺,为假火,假火按内伤施治。

图片[5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损病脉数,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即胃家生发之兆矣。左脉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调治非二三年不愈也。

图片[5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紧数之脉,表里俱虚,紧为寒伤卫,数为血不足。肺紧则肺气不足,不能卫皮毛而畏风脉数则阴虚火动,脉紧犹有胃气,脉数则无胃气。

图片[56]-《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内伤作泻,而肺脉豁大者,难治。病久而脉弦者,转疟方愈;脉缓者,转痢方愈。盖久病得气血活动,故转病也。脉数不得汗,即生肿毒方愈。

图片[57]-《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两尺无脉,是浊阴在上,痰凝气闭,肺不下降,金不能生水,而成痰厥。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吐则浊痰涌出,上部疏通,肺气下降于肾,少阴上升于巅,而有生发之机矣。

图片[58]-《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尺为阴,寸为阳,阴脉弦,水挟木势而侮土也。阳脉涩者,涩为气有余,是气分有伏火也。火郁在上,水盛在下,故腹急痛。

图片[59]-《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此阳弱也,卫气弱,名曰;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

图片[60]-《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衰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枝叶枯槁,而寒咳逆,唾腥吐涎沫也。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图片[61]-《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卫,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图片[62]-《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图片[63]-《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脉见短数,则无胃气,细数、紧数,俱非吉兆。洪大,按之下者,虚损之脉。

图片[64]-《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凡虚损之脉,命门火旺,肾水不足,心火克金,木燥土干,五火交炽,若用知、柏之品降火,是犹干锅红烈之中,倾一杯之水,反激火怒,立地碎裂矣。若脉带缓,是胃气未绝,犹可调理,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症治之。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生火自降矣。

图片[65]-《脉法实验谈》原文-善米

虚损,肺脉数大者,须防作泻。江篁南云:得之好内者,其脉芤而驶,真阴损,热内生也。缓而弱者,重伤于苦寒剂也。汪石山云:凡见数脉,难治,病久脉数,尤非所宜。脉或浮涩而驶,或沉弱而缓者,脉之不常,虚之故也。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不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