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论玉德之六理

图片[1]-第09课:论玉德之六理-善米

《新书》道德说篇: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写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泽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此之谓六理。鉴生空窍而通之以道,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华离状。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理离状也。《管子》君臣上篇: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尹文子》大道下篇: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

我们之前讲了“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的关系,即“道德”为内,“仁义”为外。也讲了“万物皆有质碍屈而不申”的道理,即“精气”为德,“神明”为“仁义”。本篇我们讲从道德层次到仁义层次中的所有关系,即“德之六理”,六德者德之有六理。那么什么是理呢?理者治玉也,离状也。

《新书》道德说篇: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写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者石之美,要想让玉石显露“美”来,就要对其进行“琢磨”。玉谓之琢,石谓之摩,这是古人的“治玉”方法,“琢”是去除杂质,“磨”是显其光泽。

“琢磨”好的玉形状为“同心圆”形的圆环,即“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倍好谓之璧,边大孔小也”,俗称大孔为“环”,小孔为“壁”。《新书》道德说篇:泽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此之谓六理。鉴生空窍而通之以道,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华离状。

所以玉环或玉臂中心的“圆孔”就象“道”一样,眼睛所观看到其“清而泽”的感受就象“神”一样,故曰“泽者鉴也,生空窍通之以道”。接下来从圆孔到圆环外边,与圆孔不同的是,均为有形状态。古人又将其进行了五次“剖析”。最里面接近圆环的部分称为“德”,即“德者离无而之有,故润则腒然浊而始形矣”。

靠近“德”的部分称为“命”,即“命者不得毋生,生则有形”“礐坚谓之命”。靠近“命”的部分称为“神”,即“清而泽”“康若泺流谓之神”。靠近“命”也就是“外边”的部分称为“性”,即“浊而胶相连在物之中,为物莫生,气皆集焉,故谓之性。性,神气之所会也,性立则神气晓晓然发而通行于外矣”。性外部的光泽称为“明”,即“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知,明则有辉于外矣”。

由上可知,道、德、命、神、性、明,即“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称“德之六理”而不是“道之六理”,是因为“德”的形态期于无形和有形之间。这六个层次中,除了“道”以外,均距离圆心越来越远,即“理,离状也”。后世将其引申为“分理,肌理,腠理”等,但它们的本质均为“道之理”,是“德”感受“大地”微小阻力后,所产生的一连串连锁效应。即“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