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艺为德之末

图片[1]-第12课:论艺为德之末-善米

《中论》艺纪篇: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着。……存乎六艺者着其末节也。……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六者虽殊,其致一也,……此艺之大体也。

《周礼》地官司徒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史记》孔子世家篇: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越绝书》外传本事篇: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西周时期的《周礼》规定,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到了孔子时期,礼崩乐坏诗书不全,孔子将之前的“礼乐射御书数”改为“六经”,“六经”即上篇讲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随后乐经失传,后世又将其称之为“五经”。“经”是什么?经者织也,织之从丝谓之经,微识也,“经”就是微细层次的“丝”,也就是“丨”。不论是《周礼》时期的六艺,还是孔子时期的六经(六艺),它们的本质和初心都是相同的,也就是上篇所讲的“外遂成业”之理。所以,六艺就象是德之六理的“枝叶”,六理就象是德之六理的“根干”,二者是因果关系。

“根干”无“枝叶”那么它也不会变得丰盛,不丰就会形成病态,即“瘣”。所以人就象树木的“根干”与“枝叶”一样,无“六艺”也就不能丰盛六理,这种人的病态称为“野”,“野”又是什么意思?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野者四郊之外也。“邑”即国,“郊”为距国之百里。所以邑象六理,郊象六艺,野象六艺之外围,即“四郊之外也”。

孔子说君子必须要做到六理与六艺相称后,德的这棵大树才能在人的心中繁盛生长。在此之前需要六艺约束行为,六理才能通达四支,最后德的每粒“精微”果实之光辉才能外存,正所谓“存乎六艺者着其末节也”。古人又说“恭恪廉让”是艺之情,“中和平直”是艺之实,“齐敏不匮”是艺之华,“威仪孔时”是艺之饰,故曰“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淮南子》:五行异气而皆和,六艺异科而皆道。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