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则何故以瞑为号?以者言,弗扶将则颠陷猖狂,安能善?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白虎通》情性篇: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
果实由“至善”到“善”,是内部“光明”由多变少的过程。内部所充光明“多”,“性实”表皮就向外“膨胀”。内部所充光明“少”,“性实”表皮就向内“收缩”。向外膨胀是性实在大地之上的形态,向内收缩是性实在大地之下的形态。
进入大地以后,收缩的“性实”内部受到阻力的影响,不仅会缩成“一条线”的形状,而且外部的光明也非常“微弱”,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寒衣”,古人将这种状态下的性实称为“情”。所以大地之上的果实性多,大地之下的果实性少。
以上是“由内而外”的视角来描述的“性”与“情”,如果“由外而内”来描述则略有不同。由外而内来描述“果实”的光明,我们需要用“眼睛”来观察。但如果太阳“下山”,人开始卧床休息后,眼睛就看不见果实的颜色了。古人说这时我们要想看到光明就要靠“觉”。什么是“觉”?
“觉者寤也,寐觉而有信曰寤。寐者卧也,俗所谓睡着也”,即人在睡着后心中所起之“信”为觉。“信”是什么?“信者诚也”,所以“觉”是一种自然而然且不受外力干扰的“诚心”状态。“诚”又是什么?“诚者就也,就者高也,戊中宫成于中也”,“万物得极其高大也”,“诚”是一种“守中”且不向四方分离状态。
所以“守中”是不受阻力之力,反之,如果睡后不能“觉”,也就代表了会受到四方分离之力的影响,一旦人受到了四方分离之力的影响,所感受到的就是有形之“质”,所以古人说:“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