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原道训篇: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庄子》天道篇: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散”是指器未满前,从中心向八方分离的状态,“溢”是指器满后,从上向下溢出的状态。“明”者照也,“明”的光辉来源于“神”,二者皆属“仁义”层次。“精”者微也,“气”的光辉来源于“精”,二者皆属“德”的层次。其中“明”与“气”为各自之表,“神”与“精”为各自之里。“精气”为六理之内,“神明”为六理之外。
了解以上微妙关系,才能理解其相互转化过程。“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是说,“道”的光辉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一个为“天道”之光辉,一个为“地道”之光辉。“天道”又称为“大道”,其本质是“无阻力”之光辉,是光辉最美者的总称。“地道”又称为“道德”,其形状为“道圆德方”,其大小为“道无德微”,其本质为“有阻力”之光辉。
所以之后原文均讲“明”在“地道”内的形态。随着大地有形阻力对其逐步加剧,所在空间内的结构和物质也会相应改变。最开始空间“道”,由“虚无”填充而成。与道相连的空间为“德”,内外分别由“精微”和“精粗”填充而成(“精粗”为有形与无形的分界线)。“德”外空间为“仁义”,内外分别由“命、神、性、明”填充而成(简称为“神明”)。
“性”是“仁义”对外边界,是距离“道”最远的地方,所以“离心”力最强。为了让其能回归到“方圆”的圆心,就要认识“合”的意义(“离合”在此空间称为“分守”)。“性”同时又是“大地阻力”最大的地方,在这条边界线上,有一个单独的约束空间,即“形名”(“形”为离力,“名”为合力)。“名”不能持久,故有“因任”加之以固(因者就也,就者高也成也。任者符也,符者信也)。
“因任”的目的是让人回归“初心”,即“原省”(原者水泉夲也,省者察也)。“原省”的目标方法是“查”,“查”的标准是“覆也”,其的本质是“实”。“实”就是“精之光辉”(“精”,即“精微”和“精粗”,在这里会聚称成为“水泉”)。所以“因任”和“原省”是人最后一道回归初心的“防线”,一旦这道防线蹦跶,就会面临对外“是非”的灾难,而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依靠刑法“赏罚”来弥补其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