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仁义法篇: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着于顺逆之处也。
由“六德之美”篇我们知道了,仁与义为“上下”关系,即仁为“上”,义为“下”。由以上篇知道到了,仁与义为“表里”关系,即仁为“里”,义为“表”。一个为“上下”关系,一个为“表里”关系,这二者不矛盾吗?
看起来如此,实则不然。在“上下”关系中,“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实则是德出于大地后,受到的大地阻力小。德进入大地后,受到大地的阻力大。阻力小其光就大,阻力大其光就小。
所以,从“天地上下”的层次来看,距离大地越远离道越近,距离大地越近离道越远。这种上下层次的“仁”与“义”,就象“春天”与“秋天”的果实一样。春天生发之力强,草木果实的高度距离大地就“远”。
秋天收敛之力强,草木果实的高度距离地面就“近”,即“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距离地面远的果实光泽强,可以照亮四方。距离地面近的果实光泽弱,只能照亮其自身。
能够照亮“四方”的能力称为“爱人”,只能照亮“自己”的能力称为“爱己”。即“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
所以仁之爱,由于心向顺往,是不得不照亮别人之爱。义者之爱,由于心向逆来,是不得不照亮自己之爱,故曰“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着于顺逆之处也”。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