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解老篇: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孟子》告子上篇: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从动态关系看,道德与仁义关系,象禾粟与其光泽一样。“道有积而德有功”,积者聚也,聚者会也,禾与粟皆得称积,功者以劳定国也。禾粟是由“虚无”积聚而成,这个积聚的元素是“道”,“德者道之功”即充盈后的果实是“德”,“仁者德之光”即果实外的光泽是“仁”,“义者仁之事也”即光泽中的每一线光是“义”,“礼者义之文也”即仁义之光进入大地之下是“礼”。
古人通过讲述一粒米的果实是怎么样来的,就知道了道德与仁义的因果联系。也就是“道”是养料是“积”,“德”是果实是“功”,“仁义礼”是光泽是“光”。所以果实一旦失去了所积的养料后,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果实也就是不能充盈,果实不充盈外部的色泽也就是失去了光泽,“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由此可知,每颗果实的中心都有一盏“灯”,其灯芯是“道”,灯油是“德”,灯光是“仁义礼”。灯光会有明、有亮、有暗,是因为灯芯距离外部的距离逐步变远。光的明度变弱,是因为空中沙尘反射了光的直射。这个沙尘反射光过程,对于光来说就是一种前行的“阻力”,就象“万物皆有质碍屈而不申”一样。所以《淮南子》要略篇说: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谓之道则多,谓之物则少,谓之术则博,谓之事则浅。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