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论德究竟是什么

图片[1]-第02课:论德究竟是什么-善米

《淮南子》原道训篇: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闭九窍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通于神明”是什么?通者达也。亏者于也,象气之舒亏。神者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明者照也。“通于神明”是说,气之舒亏后的一种状态。“气之舒亏”即“气”从口部平缓而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像大地所吐出的雾气一样。在这里古人指定了一个重要的空间范围,即大地表面与大地之下的空间部分,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亏”字上面的“二”字。“亏”字下面的“ㄅ”字我们下面讲。

中者内也,从口,丨上下通。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外者远也。“中”字是由“口”字和“丨”字组合而成的,其中“丨”具有“中直”的属性,其形态可“引而上”,又可以“引而下”,这是在说“丨”所处的空间有两个,“引而上”者即“气之上吐”的部分,“引而下”者即“气之下ㄅ”的部分。所以“丨”即“道”之上下,“口”是“道”的至高点。

“丨”就像一根“透明”的“圆形”管道一样,插在大地之中。那么这根圆形管道的空间有多大呢?古人说“中者内也”什么是“内”?“内者入也。什么又是“入”?入者内也,象从上俱下也。什么是“从上俱下”?即“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溢者器满也。“从上俱下”就是指器满后,从上向下溢出时的状态。

由此可知,所谓的“内”者,其实是指的“德溢”之前的总称,“德溢”之前包含“道”和“德”,“德溢”之后称为“仁义”。那么“通于神明者得其内”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在“通于神明”之后才能进入到其“内”,也就是“德”与“道”的层次。所以“中”是“道”的中心,“内”是“德”的边界。所以从“丨”之外到“内”的部分,也就是“德”的空间范围了。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