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论道德之离合

图片[1]-第05课:论道德之离合-善米

《论衡》逢遇篇: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说文解字》:同者合会也,异者举也。

“道散为德”者,散者杂肉也,杂者五彩相会,会者合也。“散”即“五彩相会”之意。散从肉㪔聲,㪔者分离也,丝起于纟,麻缕起于𣏟,𣏟之为言微也,𣏟者分㪔之意也。“散”又与“㪔”意相同,“㪔”即微细之物由中心向“四周分离”之意,那么“散”既有“五彩相会”之意,又有“四周分离”之意,不是很矛盾吗?

表面看起来如此,实则不然,“道”是“无形层面”的白光,当其“充满”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上而下”的向“四周散发”,这个“由上而下”向“四周散发”的过程中,会由“白光”变成“五彩之光”。“四周散发”的五彩之光即“四周分离”。

而“五彩之光”尽管为“道”向“四周散发”状态,但由于其“位置至高”,故称为“五彩相会”。“五彩相会”是针对其此过程“位置”的描述,“四周分离”是针对其此过程“微观”的描述,所以二者尽管描述的层次不相同,但结果相同。如果从远观的视角来看,便是“道散为德”的画面。同理“德”也会向“道”一样由“充满”再到“相会”。

在这个“充满”的过程中,由于“德”会接受到一部分“大地”微小阻力影响,原本所有“向上”的力量,会出现先“分离”后“离合”的现象,最后“五彩之光”同样会相合于上。这个过程在《论衡》逢遇篇中称之为: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说文解字》:同者合会也,异者举也。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