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论道德与性情

图片[1]-第03课 论道德与性情-善米

《德道经》德经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道”是虚无的状态,“德”是精微和精粗的状态。“道”的层次高于“德”,所以“道”为“上”,而“德”为“下”。“道德”尽管状态不同,但二者之间通过“离合”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道散为德”,“德合为道”。所以从高低角度来划分,二者关系也可以按此来形容,比如从德看道称为“上德”,德自身为“下德”。

什么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道”,道在德之上,德在道之下,上下是相互关系。“不德”是指上德没有德,没有德是因为上德是道,是虚无。“有德”是指“道”包含“德”,道是虚无,虚无可以生有,即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是指当德合为道的时候,德就消失了,因为道无德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指德之所以不失纵,是因为有上德之道的指引。

什么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两篇我们讲了“仁义礼”代表的是果实内部和外部“光明”的多少,仁为六美光照于外,义为六美光照于表,礼为六美光照与里。“光照于外”故仁象无形,“光照于表”故义象无形,“光照与里”故礼也象有形,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其中“莫”为黄昏之时,光明已经进入大地里部。

进入大地内部的果实,也就由“仁义礼”之果转化为“性情”之果的过程。其中“礼”由于光明已经进入大地,故属“性情”层次。泊者浅水也,因其距“仁义”浅,距“忠信”近,即“礼者忠信之泊也”,所以“忠信”为“下”,“礼”为“上”。“忠信”是“性情”层次,它之上也就是“上仁、上义、上礼”。如将这个上下关系看做人,那么“仁义礼”为头,“忠信”为身。

对于“道德”这个干支的大树来说,“仁义礼”就象“果实”内外的“荣光”,即“前识者道之华也”。但对于“性情”这些落入大地后的果实说,其“荣光”早已散去,留下只有内部微弱之光,即“乱之首也”“愚之首也”。所以人弱要荣光长存,就要多与地上之“仁义”相近,少与地下之“礼”相远,因为荣光的本质是“前识之道”,即“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