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论道与万物之偏

图片[1]-第17课:论道与万物之偏-善米

《庄子》齐物论篇: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礼记》仲尼燕居篇: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孔子家语》论礼篇: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大戴礼记》虞戴德篇:故夫言者善则谓之智矣,言者不善则谓之愚矣。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生存在大地的表层空间内,不论天上敖翔的飞鸟,水中游荡的鱼类,还是地上飞驰的虫兽,对于广阔的天地来说,这个空间都显得“微不足道”。假如我们能够站在地球之外看,它就象被压缩成一条线的“一”字一样,即“万物为道一偏”。在这个被压缩成线的水平空间内,充满了三种生命类型。

由下至上分别为“万物”、“草木”、“人”,“万物”包含“鸟”,“虫兽”,和“鱼”。“人”,包含“男人”和“女人”。“草木”即“一物”,包含“草”和“木”。“万物”为大地层次,“草木”为大地之表层次,“人”为“大地之光”层次。这三种生命由于受到天地压力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物种特征与秉性,也就是“一偏”。

“偏者颇也,颇者头偏也”“损者偏去也,去者人相违也,违者离也”,“偏”也就是头部受到“离心力”作用以后,开始出现渐行渐远的意思。“万物”头部受到的离心力最大,所以距离“地道”最近。“草木”的头部受到离心力较弱,所以距离“地道”较远。“人”的头部受到离心力极微,所以距离“地道”最远,距离“天道”最近。

“人”即“智者”,“智”字由白、亏、知字组成,亏者象气之舒亏,白者西方色也,知者言词也。所谓“智”者,是人常“言善”之意。人因其能常“言善”,所以其层次要高于“万物”和“草木”。如果人言常“不善”时,身体内部的“离心力”就会持续增多,三者间的层次也会随之改变。即由“智者”变成“愚者”,故曰“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