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论道德与六情

图片[1]-第14课 论道德与六情-善米

《管子》戒篇: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庄子》庚桑楚篇: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文子》道原篇: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庄子》刻意篇: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文子》道原篇:守虚篇: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

我们讲了“礼”为“情”之体的道理,即五性之光受到“欲”的阻力后,全部收缩到了“果核”的“内外”层次。果核之外是“礼(仁义)”,果核之内是“智信”。“智”我们讲过,是一种在曲中所得且“不折伤”的“精微”状态。什么是“信”?《礼记》经解篇:“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孟子》尽心下篇:“有诸己之谓信”。所以“信”是“不求所欲”的状态。

“不求所欲”也就是“诸己”的意思,什么是“诸己”?“诸者辩也判也,己者中宫也”。就是判断自己当下是否为“中宫”的意思,中宫也就是“无离心力”,故曰“不求所欲”。至此可以说明“果核”内部的“智”和“信”还能抵抗外部“阻力”的阴之力,待到“果核”外的“礼”不能约束外部的“阻力”时,就会向核内收缩。礼退而阴进,于是“阻力”就会向“核内”侵袭。

“礼”进入到核内后,核内的“信智”和“礼”会继续被阻力向“中心”逼退。最后“智信礼”被挤压到“中中之中”后,其内部就会变成象“细刚丝”一样的状态,古人将这条如“丨”一样的细刚丝称为“德”,德内部所吐的光芒称为“道”,“光芒”其实就是无路可退之“信”,如“刚”的“细丝”就是能见微之“智”。此刻的“礼”如果受到外部“物欲”的接引后,就会产生六种力的形态。

这六种力的形态也就是“六情”,分别为“喜、怒、哀、乐、好、恶”。即“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为何“六情”具有“生”的力量?这是因为它们共同的中心接近“丨”。也就是说“信”和“智”在核内被收缩成了“道”和“德”,“礼”受到“物欲”的接引后,就化成了“六情”,六情“从上至下”可分为“喜怒、哀乐、好恶”。

即“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什么是“邪”?邪者回也,古书用为衺正字,衺者𠆎也。韦者相背也,“喜怒”是“围绕”在道外的情。什么是“失”和“过”?《管子》立政篇: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忧悲(乐哀)因其“薄”,是居德上位之情。好憎(好恶)是因其“厚”,是居德下位之情。以上是六情与道德的层次与关系。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