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本性篇: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发,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春秋繁露》天道施篇: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申鉴》杂言上篇: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大地上的性实之“礼”为性实“内”的光明状态。大地下的性实之“礼”同样为性实的“内”的光明状态。二者有何区别?性实进入大地后,由于受到阻力的影响,其光明会整体向内收缩,地上之“礼”因其内部阻力小,所以光明更接近性实的“表皮”位置。地下之“礼”因其内部阻力大,所以光明更接近性实的“果核”位置。
所以“礼”在进入大地之下后,其大小就象果核外薄薄的一层“果皮”。我们知道的“礼”的外部还有两层,分别为“仁义”。为何只讲“礼”而不讲“仁义”?这是因为果实落入大地更深层以后,内部的阻力相较“五性”之时,会出现极具骤增,所以果核外“向内”收缩的“压力”同样也会骤增,这就把同为核外的“仁义礼”三层压缩在了一起。
所以从内而外看它们均属于“礼”。此刻性实的大小就象泄气后的“气球”一样,其体积会收缩成接近一颗“果核”大小,此时的“五性”尽管体积小,但其“本性”并未发生改变,故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发”。所以“礼(仁义礼)”是“五性”进入大地深层状态以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经过了“阴阳之道、甲骨之势、小篆之性、万物之精、草木之情”的解刨和研究,我终于可以尝试着写一本破解中华先秦经典的公式书了,于是便有了《认识经典》这本书。所以本卷书中的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在前面的书籍中找到相应的缩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