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说文解字》: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 《说文解字》:恃,赖也。从心。《说文解字》:赖,赢也。从贝。《说文解字》:赢,有余、贾利也。从贝。《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说文解字》:舒,伸也。从舍从予,一曰舒,缓也。伤鱼切。《说文解字》:伸,屈伸。从人,申声。
“香饵”代表“欲望”与“需求”,姜公垂钓不用“香饵”,说明鱼能够上钩一定靠的不是这些。“离水面三尺”,说明鱼如能“上钩”必然脱离了水的束缚,即便“三尺”高的距离,但对于鱼来说,是没有需求且艰难的。那么鱼为什么还要来呢?即“负“与”命”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负”为“人守贝”,“贝”即“珍宝”。恃也-赖也-赢也-有余、贾利也-语之舒也-伸也-屈伸=人。“负”为当下状态,“命”为未来归处。讲鱼其实是在暗喻人。“香饵”即“人守贝”。我们只有把这些放下,才能找到归处(上钩),不知“命”便不能“复”,是因“负”也。“负”相当于秤的“钩物”。这里“负”的力量,是我们之前讲的“牵引力”最大的“反作用力”。
“人”之所以被压弯,是因为“贝”,到了后来的文字“贝”的上下比例看,变的更大了,而人也更加沉重了,这是“负”这是古人要传达给后世的意思。我们这再看古文时,每一个字都活了起来。后世的解距离古意远了不少。一字失千金,知“负”意义更重要,这和佛法讲的“贪嗔痴慢疑”是一样的。
古人讲的并非在事物本身,而是在用当下这些特性讲背后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些事物表面的特性,那么背后真正揭示的道理就会被忽视。就如同上山一样,我们身上的行李越沉重,沿途中步步越是艰难。正因为如此,才能认识“命”的意义。
我们本土的文化和外来传入佛法的区别在于。一个婉转,一个直接。古人之所以这样绕圈圈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大圈圈和小圈圈之中。如果说佛法就像“不折射的光”一样纯真无暇,智慧圆满,难么我们本土的文明正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总是难么坚强和富有希望。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每一个文字都背后同样拥有圆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