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了“器”首先是一个“器皿”,它的作用为利用内部的空间盛飯食。中篇接着讲“器”为一副动态生长画面,它的中间一横为这幅画面的重中之重。下篇最后讲“器”为道的出入媒介,它的轮廓即一件形而下的陶器。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是古人讲的“形”而上者,什么又是“形”而下者?上一篇我们知道“器”是一种“从阴出阳”的艰难转变过程,不论在阴状态的“曲”,还是出阳状态的“折”,均受到“横而为一”的阻隔,所以中间的一横就是“器之表”。如果把“丂”这个字以上下为轴旋转360度,我们会发现它立刻就变成一件“陶器”的外形。
在还没有文字之前的7000多年前,先祖就创造了“陶器”。特征为:外为曲线造型,内同样为曲线切中空造型。上为圆口开口造型,下为封口平足造型。从外部与内部造型看,陶器的“肩部”如“器”字“气出难”时状态,陶器的“颈部”如“器”字“气出亏”时状态,陶器“口部”及“口上”如“器”字“气出损”时状态。而陶器内部的“中轴部”如“器”字“气出直”时状态。
我们讲过甲骨文“上”“下”两字,字意是大地水平面的“之上”与“之下”。篆书有两种写法,其含义更加具体。像甲骨文“上”“下”一样,我们继续把最长的一横当做“地平线”来看,二者“弯曲”的部分,一个在大地之上,一个在大地之下。两个“短横”为“地之上”与“地之下”的“阻力”。注意,它们的方向均为“由下而上”。
《说文》中不论“上”与“下”均为“道立于一”的层次,就像古筝弹奏后的琴弦“左右”“上下”波动一样。所以老子讲的“天下”包含了大地之上的一切万物及生灵。“上下通”即“气出直”的状态,是“通神明”的最后结果,“气出难”“气出亏”“气出损”是“器”能联通“表里上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老子在《德道经》中说:“天下,神器也”。
综上所述:如果从局部视角来看,“器”为说文中“一”字,为天地之中“造分天地”状态,如果从整体视角来看,“器”为天下万物的“外形轮廓”,像一个可大可小的“皮囊”。古人通过描绘“从阴出阳”过程中“一点”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老告诉后人,器的大小是随着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这幅动态变化画面中,能够在其中自由穿梭的“一点”即“神明”也为“道”,所以《管子》说:“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