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者,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段注说:“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象物滋生之形”。“滋者,益也”。“滋”字是由左“水”和右“兹”组成,“兹”又由上“艸”和下“二玄”组成。“玄者,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兹者,艸木多益”,“玄”代表太阳落山后将入大地之下看不见的“微阳”。“黑色”代表“北方”和“冬季”的“寒水”,“赤色”代表“寒水”中的“微阳”。“艸”在“兹”中有两种写法,一种为“木”的上半部分“屮”,象“茎生枝”之形。一种为“木”的下半部分“反屮”,象“根生须”之形。因为是将“寒水”中的“微阳”,所以这里当用“反屮”。即大地中的“微阳”在“根下”之形。
十一月正值寒冬腊月积极,这个寒水之气是从“地下”深层而来的。水中的“微阳”之气名叫“黄钟”。在草木的层次为“种子”中的“微阳”之“动”。所以《律历志》说:“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这个地下的“微阳”来源于“长夏”和“秋季”所将入大地之下的“阳气”,种子内的“阳气”同样也源于此。
“子”字为上“了”和“凵”组成。“了者,尦也。从子无臂”。“尦者,行胫相交也”。段注说:“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象“种子”之形,“凵”象大地“凹陷”之象,“丿”代表种子的“微阳”之形。此刻大地的“寒气”远盛于“阳气”,所以原本“向上”生长的“阳气”,被寒气的“压力”强制压入了“向下”生长的形态。而本质上来说,它其实在“向上”生长。
“丑者,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段注说:“寒气自屈纽也。十二月阴气之固结已渐解,故曰纽也”。“丑”与“纽”的意思相近,那么什么是“纽”呢?“纽者,系也。一曰结而可解”。段注说:“缔者,结不解也,其可解者曰纽”。“纽”字是由左“糸”和右“丑”字组恒。什么又是“糸”呢?
“糸者,细丝也”。“糸”字是由上“玄”和下“木”的下半部分,此刻从草木层次看,大地之下的“木”代表草木之“根”,“根”上的“玄”代表“微阳”上升到“地表”之下形态。
我们继续看“纽”字右边的“丑”字,“丑”字是由“丨”和“又”字组成的。“又者,手也。象形”。“又”代表人的“手”,“丨”代表手中提着的东西。由左边的“糸”字我们可以可知,“丨”此刻代表“细丝”的“微阳”之气。这是我们从无形的“阳气”角度来看的形态。
如果我们从有形的“阴气”角度来看呢,便为上文中所讲的,像一团可解开的“绳子”曲在一起的样子。为什么会“曲”成一团呢?因为此刻水中的“草木”中的阳气,尽管相比“子”时来讲有所变大,从天地角度来看,此刻还居于大地之下,收到地下寒气的影响还是很大,所以为“绳可解”的形态。
“寅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段注说:“寅,演也。演生物也。地中之泉,故曰黄泉。阴上强,阳不能径遂,如宀之屋于上”。“演者,长流也”。段注说:“髌,字之误也,当作濥。史记、淮南王书,作螾演之言引也。故为长远之流。水土气通为演”。“髌”即“濥”与“螾演”之意。
“濥者,水脉行地中濥濥也”。“螾者,侧行者。蚓,螾或从引”。段注说:“寅则万物螾。螾,动生貌。丘蚓俗曰曲蟮”。也就是说,从大地的层次看,即为“濥”。代表大地表层下的“泉水”中的“阳气”被限制在“水道”中流动的形态。从万物的层次看,即为“螾”或曰“曲善”。代表“蚯蚓”被限制在“地表”内涌动的形态。“蚯蚓”的出现,说明大地内的阳气已经上升到了大地的“表面”,故曰“长远之流。水土气通为演”。
“寅”字由“宀”和“𦥑、一、入”组成。“宀者,象交覆深屋之形”,象表大地的“地表”的“阳气”欲出之象。“𦥑者,叉手也”。段注说:“叉手指相错也。叉手者,谓手指正相向也。此亦从𠂇又而变之也”。象双手不能“供举”并后“交叉相错”之象。
“入”与“一”代表“阳气”入于“一”之下的形态,“一”这里代表“极点”。将“𦥑”与“入、一”组合在一起,则表示微弱的阳气被“约束”在了“内部”之意。“宀”为“房屋”,代表大地之上,人与内外之间的“边界”。如果将它在大地层次看,就代表了“地平面”,“宀”上面的“丨”则为“阳气”欲出而不能的形态。所以徐锴曰:“髌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𦥑,所以摈之也”。
“卯者,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段注说:“卯之为言茂也。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盖阳气至是始出地。古文戼为春门”。“卯”字是由左右“向背”的“二户”组成。“户者,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段注说:“㦿,古文户木而象其形,按此当是籒文加木”。“户”即为半扇门,“门”字是左右“相对”的“二户”组成。
“卯”与“冒”字意相近,那什么是“冒”呢?“冒者,冡而前也”。“冡者,覆也”。“冒”字由“冃”和“目”组成。“冃者,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段注说:“谓此二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冃即今之帽字也”。即小孩子带的一种包头衣,相当于现在的帽子。
“目者,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段注说:“子,小称也。主谓其精明者也。或曰眸子。眸,冒也,相裹冒也”。“牟者,牛鸣也。象其声气从口出”。由此可知,“冒”的本质即“声”与“气”由“口”之内而出于外。但为什么又说是“相裹冒”呢?这是因为“气、声”之出于外,从无形的“阳气”层次来看的。
如果从有形的“阴气”层次来看,即“相裹”。“相裹”就是“纽曲”为一团的样子。它整体上看就像是一顶“冒子”。此时的“阳气”出于“阴气”之外,它就像打开了人眼睛的“两扇门户”一样。由于阳气部分出于外,所以内部的阴气减少了阳气的“上引”之力,故称之为了“重童子也”。
“辰者,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段注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榖,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闲谓之鬼神,藏于胷中谓之圣人。星之言散也,引伸为碎散之称。则与晶相似矣”。“辰”字的含义相对比较多,我们逐一来看。
“房者,室在㫄也”。段注说:“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星者,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段注说:“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星”字是由上“晶”和下“生”组成。“晶者,精光也”。“生者,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由此可知,“房星”由三个特征,一为“左右”之象,二为“日生”之象,三为“精光”之象。
“寅”时为大地之下“水土气通”之象,“卯”时大地“表面开门”之象。到了“辰”时,从天体之精的层次看,象“星光”之象。从大地之气的层次看,象“雷电气奋”之象。即段注所说“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靁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从万物之形的层次看,象“汤匕芒达”之象。“汤匕”象“花苞”形,即“物皆伸舒而出也,匕象芒达。芒达,芒者尽达也”。
“辰”字是由上“厂”中“二”和下“匕、乙”组成的。“乙”代表万物之“曲”,“匕”代表万物之“芒”,“上”代表万物之“出”,“厂”代表万物之“极”。正是一副大地上的“阳气”振奋而出之象。在这个过程中有起始的象“乙”之形,也有终点的象“厂”之形,“二”为古“上”字,代表“乙”与“厂”的空间范围。而覆“匕”则取“勺”头“圆”之象,以象尽头的“精光”之象。
“巳者,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段注说:“巳者,言万物之巳尽也。巳则生巳定也。毕布巳也。巳,㠯也。巳不可像也,故以蛇象之。蛇,长而冤曲垂尾。其字像蛇,则象阳巳出阴巳藏矣”。“辰”月之时,大地枝干上的“阳气”伸舒而出,并且到达枝头后形成“花苞”的“精光”之形。随着阳气继续囤积,枝干的“阳气”逐渐变“虚”,而枝头的“阳气”逐渐变“实”。这边到了“巳”。
如果从万物的有形层次来看,“巳”是本没有具体的形象,但要从无形层次来看,它象大地上的“蛇”直头冤曲行走的样子。“巳”与“㠯”意思相近。“㠯者,用也。从反巳。意巳实也。象形”。段注说:“用者,可施行也。巳主乎止,㠯主乎行。故形相反。巳篆上实下虚,㠯篆上虚下实。一说象己字之上而实其下”。“巳”字就像“蛇”上实下虚的形态,“㠯”字就像“蛇”上虚下实的形态。故曰“象阳巳出阴巳藏”。
“阳气”积于“上”端,故称之为“实”。“阳气”积于“下端”,故称之为“虚”。所以“㠯”字象“蛇”头尾下垂的样子。由上可知,“巳”与“㠯”二者为因果关系,阳气实在下端的“㠯”为因,阳气实在上端的“巳”为果。注意,这里的“下端”指的“大地之表”以上的部分,阳气如果实于“大地之表”以下的部分,即“蚯蚓”之形。这是“寅”与“巳”之间的区别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