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者,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字是由“十”与“四点”组成,段注说:“米谓禾黍,故字象二者之形。四点者,聚米也。十其闲者,四米之分也。篆当作四圆点以象形”。通过注解我们可知,首先“米”指的“禾黍”,然后米字形的“四点”为“聚”之意,“十”是指的“闲”之意。
那么什么是“聚”呢?“聚者,会也”。段注说:“会,犹最也。最,聚也,积也。积以物言,聚以人言,其义通也”。“聚”字是由上“取”和下“乑”字组成。《周礼》说:“获者,取左耳”,“取”是指捕获“罪人”时,用手抓其左耳的形态。“乑”是指将“人”朝着一个方向,并列排在一起的形态。所以“聚”是抓取众多一个方向的人之象。“聚”是指的“人”,而“积”是指的“物”。
这个“物”具体是什么?“积者,聚也”。“积”字是由左“禾”和右“责”组成。“责”的上边的“朿”代表大地之上一切的“麦芒”,它的形状就像“光芒”。下边的“贝”代表芒下的“果实”,它的形状就像“宝贝”。段注说:“禾与粟皆得称积”。所以“积”字代表了“秋时”大地之上的“禾”与其制高物所发之“光芒”的“粟” 的总称。
“会者,合也。从曾省。曾,益也”。“会”字是由上“亼”中“𡆧”和下“曰”字组成。“亼者,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它是“合”的上部分,向“三口”相合如一的形态。其本质为“向心力”。“曾者,词之舒也”。其外部“○”代表出气之“孔”,内部“小”代表孔径之“小”。
“曰者,词也。亦象口气出也”。其上“乙”代表气冤曲而出之象,其下“口”代表乙所出之处。整体上代表“口之气舒”之象。这样我们把“亼”“𡆧”“曰”组合起来,就代表了“口”内之气由“小孔”外出时,合并到一点之象。同时又是“曾”字去掉上面“八”的状态,“曾者,益也”,所以它又代表了“水多”之意。
段注说:“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会”字上面的“亼”如同“器皿”的“盖”,是一种从四方向最高处会聚的状态。所以,这正如此时万物的“果实”一样。因为“禾聚为积”,所以此刻的“果实”既不为春季,又不为夏季,当为“秋收”之季。这时候的果实的特征是,“阳气”散于外,而“精气”敛于内。
那么什么才是万谷之中最“贵”的“果实”呢?古人说“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粟正谓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黍者,食之所贵。故皆曰嘉谷”。最“正”与最“同”的果实当属“黍粟”(小米)。其最正,说明它的果实最接近“丨”的状态。最同,说明它的果实能够“会聚”一处。
明白了“聚”之后,最后我们来看什么是“闲”。“闲者,阑也。从门中有木”。段注说:“门阑,谓门之遮蔽也,俗谓㰍槛为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门槛”。“十其闲者”是指相对于“四点者”而言,它对“四点”起到了象“阑”一样的保护作用。这就象“果”字上面的“木实”一样,小篆的“木”字上方的“田”即植物的“果实”。
金文的“木”字上方的“田”内有“四点”,这说明“米”的“四点”与“十”就是“果”字的局部写照,“四点”即“四米”向四方分之形,也就是“多米”的代表。“十”即“米”外出的“门槛”,相当于米的外层坚硬的“表皮”。“麸者,小麦㞕皮也”,也就是“米麸”。以上就是“米”造字结构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