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何为昜(昜)

图片[1]-4何为昜(昜)-善米

『說文解字注』:“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大常十有二游,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游”。《周禮》:王建大常,十有二游。上公建旂,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其游各視其命之數。注:王旌十二旒,㒳㒳以縷缀連,旁三人持之。然則旗之制,游屬於㒳旁。十二游者,一旁六游。九游,則㒳旁一四一五,已下可知也。曳地、齊軫皆謂游。

我们现在注解说,易是变色龙,因其善变,这其实从字上看,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易的引申意非字意。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月”为“易”。可下面的“勿”怎么看都觉得写错了,因为它一点都不像“月”字。这个秘密都在周天子“九旗制图”上。

我们现在人其实看不懂,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在误解。“游”有两个特性:1、旗之游如水之流。2、曳地、齊軫皆謂游。“水之流”指的“水平方向”。所以“王建大常,十有二游”指的水平左右游动的“龙(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许慎和段玉裁看,准确说“大常”上画的是“蜥”不是“龙”。

《说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蜥”即四脚的爬行动物。也象长有四足的蛇。它们的特征均为身体“如一”紧贴在大地之上,其四足法象四方,头足同超一边。这种特性属“阴”,与有形层次的水和大地之象相应。

所以在“大常”上表现为“蜥”“流”之象。“曳地”指的“上下”长度而言。在“勿”字上即“象其柄,謂右筆”的“S”曲线。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向上拉,又非常艰难的状态。又引申为“衣长”。段玉裁注解“常”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

再看“昜”。《说文解字》:“昜,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昜”字是由上“日”中“一”下“勿”组成的。“日”即太阳,“勿”即“蜥”“流”,为大地。所以中间“一横”在这里代表“人之和”。所以“飛揚”指的“日上之象”,“長”指的“日下之象”,“彊者眾皃”指的“日中之象”。

许慎讲衣之长意在“近取诸身”,讲旗之蜥流意为“远取诸物”。如果把人当做天地之中来看。则上面二者一近(衣)一远(蜥),正应天地之中与外。这些字古人是要向后人揭示“身边处处有阴阳”的真谛。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