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字甲骨文和金文分为三部分组成。甲骨文的“知”字代表“天地之道”。左边蓝色是一个“矢”字,右边红色“●”和红色“丨”代表天阳从天而降,中间蓝色“一”代表大地。也就是说天阳从上到下进入大地之中。中间灰色“口”是进入大地是的“入口”。
(另外,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西方表示男女符号的“♂”“♀”与“知”字关系)。
从文字的时间演变来看,金文相较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更加具体为“人之道”。这时候左边蓝色“矢”变成了一个“大”字,我们之前讲过,“大”就是正视图的“人”。
和甲骨文不同,金文下面多了一个“⊙”。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人体中的“地核”,它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要重点讲解这圆圈中这一点。
老子在《德道经·归根》讲:“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天物云云”中的“物”是指大地“万物”,“天物”是指“天地”之意。我们之前讲过“云”字,这里指“云云众生”,它指明了来路,即“玄”。这里从“天地万物”的宏观进入了“云云众生”的微观。
老子接着说:“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各”指上面的“云云众生”。“静”为“阴”为“不动”,但它只是看起来“不动”,因为里面的“微阳”此时是看不见的,所以称之为“精”。这里能够牵动“微阳”动的是“命”。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故老子接着说:“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我们“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同样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这里我们一定要看到“静”的本质,它是隐藏在其中的“微阳”。它是一点点的之阳,从肉眼上我们看不到它不动,但从微观它在无时不刻“震动”。我们之前在“人”“命”字中讲过“悬命于天的道理”,这是因为“微阳”“震动”最终目标是要“归命”。我们以上用了这么多的篇幅讲金文下面“⊙”是想提醒大家,这“一点”意义非常重要。
在甲骨文中“口”代表最大的“孔”之寓意。“知”字不论甲骨文或是金文,左右的一下一上、一进一出都需经过“口”,对于甲骨文“知”字而言,“口”就像是大地土壤间的“缝隙”。对于金文的“知”而言,“口”就像是人体最大的“毛孔”。因为它是联通表里出入的关口,意义重大。
正如“知”字一样,在古人眼中“天地之道”它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世间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之所以看不懂古文字,是因为它是“真相”而“非物”。如果我们只关心“有形”层面,那最终一定会被当下所困惑。古人不是让我们放弃当下,相反是在提醒当我们子孙后人,要再认识有形之物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因为这一步才是真正的“万物旁作,吾以观复”前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