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我们上一篇讲了,“精粗”之“志”的离合过程,并且明确了“志”为心之果。如果“精”是有形的层次,那么“志”就是令“精”从离到合的无形层次。可以说“志”是“精”背后的推动力。“精”既然极其微小,那么当它积聚到一起之后的果实,就会变成我们肉眼可见的状态了。而《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的“华”与“充”其实是在讲人体中最大五颗“果实”的范围。
那么究竟什么是“华”,什么又是“充”呢?《说文解字》:“华者,榮也”“榮者,屋翼也”。华又指“桐木”,“桐者,同也”。所以“华”的形态,就像是古代房顶两侧的“飞檐”一样。飞檐的就像两个“树枝”由下向上呈“勾起”之势。而两个勾起最终所指向的目标为“同”。
而“充”呢?《说文解字》说:“充,長也”,《廣韵》:“高也。美也,塞也,行也,滿也”。“长”是上达之意,“高”是至高之意,“塞”是四塞之意,“行”是四方之意,“美”“满”是前面整体由四方填充后而上达至顶的状态。
我们前面着重讲过“善如米”的道理,那么到人体中的“善”究竟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藏,匿也”如果将“藏”去掉上面的“艸”字头,即“屋翼”后,为“臧”。“臧者,善也”。原来这个在人体隐藏起来且最大的“果实”,就是我们的“五藏”。那么“五藏”究竟有多大呢?古人将它最外面体积边界用“充”来形容,最高贵部分的形状用“华”来形容。
如果分开来说,五藏是由“肾藏”“肝藏”“心藏”“脾藏”“心藏”组成。
“肾藏”的大小称之为“肾之器”,其边界为“骨”,最高贵的为“发”。
“肝藏”的大小称之为“肝之器”,其边界为“筋”,最高贵的为“爪”。
“心藏”的大小称之为“心之器”,其边界为“脉”,最高贵的为“面”。
“肺藏”的大小称之为“肺之器”,其边界为“皮”,最高贵的为“毛”。
“脾藏”的大小称之为“脾之器”,其边界为“肌”,最高贵的为“唇四白”。
由此可知:在“肾之果”中,“肾藏”就像“果之核”,“骨发”就像“果肉”,其四藏同理。所以人体从整体上来看,其实就是由五颗果实“嵌套”在一起组成的。最外层是“肺之果”,最内层为“肾之果”,中间为“心之果”“肝之果”“脾之果”。这五颗果实,下和“地之五果”,也就是“五谷”相应。上和“天之五果”,也就是“五星”相应。这就是天、地、万物与人之精之间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