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一下“荥”字,“荥者,绝小。水也”。“绝者,断丝也。𢇍,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段注说:“断之则为二,是曰绝”“绝”是指的水中的“阳气”细如丝状,散于外便是“火火”,“冖”即为有形与无形的分界线。因为居“至高”之位,代表“果实”,所以这个分界线就象“果皮”一样。
“火”即“阳气”最大时的称谓,“三”个“火”代表众“多”之象。那么外部两个“火火”,就代表出多而入少,也就是“劳”这个过程,称之为“力之剧也”,从有形层面看则为“火烧冂”之象。而更多人是看到了内部的有形层次,古人这种思维是我们现在不常用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字都体现出“弱小”的一面呢?这是因为“火”都散到外面时。正如“荥”字,整体上是讲的“水之光”。“水”随着外部散出去的“火气”开始增多后,“水”内部的“火气”就会逐渐变少,所以我们从外部来看时,它们就均有“光明”的“蒸腾”之象,而从内部来看时,实则为火“暗淡”的“阳绝”之象。
“劳”字内部的“力”,同“荧”字内部的“火”,和“莹”字内部的“王”,均代表内部有形层次的“光明”较弱。“玉”代表有形层次,玉的“光辉”代表无形层次。“力”代表有形层次,“力”的“光辉”代表无形层次。这种无形层次的“光辉”,即筋背后的“肉之力”。是一种由“下曲”而“上出”的状态。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