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明白了,“精”是由“气”的不断积聚压缩而来。而“石”便是由无数的“地气”积聚压缩而成。其中“玉”是这些气中积聚的“神气”最多的产物。《论衡-本性》说:“玉生于石,有纯有驳”。而“玉”与“石”之间也有半石半玉的状态。所以《大戴礼记-劝学》说:“玉者,阳之阴也”。
古人看到“玉石”的时候,就看到了一切事物背后的“至高点”。这个制高点所浓缩积聚的“精华”也是我们华夏子孙的文明史。如果说这个“精华”是最后结出“果”,那么它的“因”又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一棵树木往往不会只结出一颗果实,这些果实最后往往都是长满整个树枝的,就像天上星星一样。
古人将这些无数个“分支”结出果实的过程称之为“德”,而树的主干则称之为“道”。将“德”从主干变成分支并且开花结果的过程称之为“德之六理”与“德之六美”。
《新书-道德说》说:“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我们知道人与万物均生在大地之上,那么大地的“至高点”也正是我们生存的“至低点”。我们是真正的踩在“巨石”之上而生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六理”,什么又是“六美”?《新书-道德说》:“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又说“泽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
“德有六美,何谓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又说“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
我们先看“六美”。六美分为:“道,仁,义,忠,信,密”。道者,德之本也。道便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主干”。这时候的枝干还没有向外分化,它的运动方向是“上下”。当它开始向四面八方长出“分支”的时候,也是由道转变为德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树干的“顶视图”去看这个过程,就像是从“圆心”一点向四面八方“发射”的状态。此刻我们通过眼睛可以看到它,古人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离无而有”和“奉一出入”。
因为“道”的“上下”运行是一种无形状态,当出现了“分别”后,才会由无形转变为有形,“离无而有”就像主干横向长出树枝的过程,。其中这个分别的“平行”状态,如果再将其放大通俗一点去形容的话,它就像冬天“冰”结成的状态。
所以古人把“道”变化为“德”的过程,也称之为“道冰而为德”。那么接下来这股分别的力量不能一直持续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不然我们的树木就会变成“鱼骨”的形态了。
当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由“平行”逐渐转为“垂直”生长,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德之理”。所以《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谓之理”。这个垂直向上生长的过程便由“别交”转为“正分”时的状态。
如果我们讲上面的向四面八方分别的状态看做是一个“平面”的话,那个由别交转为正分之后,最一开始就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样子。古人将此时此景的过程称之为“德之出”。
随着破土后的枝干日益壮大,根茎也就是开始逐渐变粗的过程古人称之为“德之厚”。同时枝干变得更加强壮的过程称之为“德之固”。最后这根枝干因为前面的“出、厚、固”后,最终长到了最强盛的“制高点”,古人称之为“德之密”。
在以上六个过程中:德之本简称为“道”,德之理简称为“义”,德之出简称为“仁”,德之厚简称为“忠”,德之固简称为“信”,德之高简称为“密”。如果我们将这六个“节点”连成一条“线”的话,那么便是从“平行”逐渐便为“垂直”。“平行”时的状态称之为“离”,“垂直”时的状态称之为“通”。故曰:“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华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