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中讲:“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大”这个字甲骨文像一个正视图的“人”,一般解读为“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之下人是最大最具有灵性的。这样的理解一直持续至今,因为我们习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正因为如此才更容易困惑与迷茫,因为在古人眼中的“大”人其实只是一个“媒介”。
理解“人”字背后有一个“牵引力”后,才能体会古人讲的“悬”和“复命”。即老子讲的“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这个“势”是一切万物“牵引力”,是万物的动力,更为万物指明方向。即“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也是“反者,道之动也”。
“天”字是用“人”字“正视图大”和“顶视图一(或圆圈)”来表达的。我们如果现在人的头顶看,那么一定看到是“一条线”,最上面的头是“一个○”。说文:“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在人体中“头顶”既为“颠顶”,而“这条线”“这个○”就是“道”之体,在它里面蕴藏着“玄机”。
我们的祖先把“天”这么重要的含义竟然用“人”来代表,我们细细体会这是不和乎常理的。因为在出土的青铜器各种生活器物中,人(自己)的出现几率是最少的,那它的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甚至揪心的造字过程。那时候人已经有和天、地万物相分离趋势。也就是皇帝内经开篇讲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能力已经逐渐失去。
圣人发现并察觉到了这一点后,只能用“人”和“天”来引出“道”!只有用身边同类的“人”才能引起“同族宗亲”的共鸣。一种方式是通过自己“言传身教”,那么讲述人即为“圣”人。言传身教就需要用到“语言”,即“曰”“言”“说”,故甲骨文的“口”字两个嘴角都“朝向了天空”,正是在讲述“天物云云”的归路。
另一种方式是创立“甲骨文字”这样的教具。因为人类生存在大地之上,天生对形形色色有形的东西更容易“迷失双眼”,内心的“神明”会受到更加的“抑制”,之后人与人之间便有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斗争”“战争”,甚至毁灭性的灾难。这本质其实是一种“无处释放的自救”!治疗方法就像中医中的“给邪气以出路”,但“邪”与“正”是不可以分那么清的。
圣人发现到了这一点之后,创立了各式各样“人道道具”,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个“同胞”的神明都有“所归”。因为只能这样才可以“拯救自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甲骨文也是在这样时空背景下创立并产生的。然而能发明如此庞大规模“教具”能让后人“觉悟”的人,是古代真正的“巫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