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天地间道与精为“道同”关系,那么人呢?接着说《论衡-逢遇》:“志虽合,合中有离,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古人将这种“道同”关系称之为志的“离合”关系。那么什么又是“志”的离合呢?
《阴阳应象大论》:“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要讨论人的“形”,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器”,那就要明白什么是“理”。
我们讲过“别交正分谓之理”,所以人的形是受到“理”直接影响的。然后器内有“五藏”和“六府”。“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讲的是器内的“五藏”本质为为“别交”,“六府”本质为“正分”,故言“列别藏府”。
而“藏府”别交正分的整体空间为“会通六合”,它的最上面层次联络着“经脉”。我们再继续看后面的“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就理解了。古人感慨到,难道还能不相信本来就是这样的道理嘛。
接着又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因为“志”为离合后的“果实”,它的长成也必将经历先前讲过由“树干”到“树枝”的过程。由树干横向分出树枝的“别交”,在人体之内称之为“声”。树枝再由横向变为垂直的“正分”在人体称之为“音”。《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又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在万物众生之间,如果只有“声”没有“音”便为“禽兽”状态,因其取天地少所以只有别交。如果有了“声音”但没有“合”便为“众人”状态,尽管有正分但没有“合同”。
“合同”是君子的标准,称之为“乐”。“别交”这个状态称为“礼”,而异同后的“正分”称为“乐”。故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由此可知:“声音”是“理”在人的状态,而“异则相敬”之“理”即“礼”。“礼(理)”、“乐”整体来看称之为“德”,所以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东方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南方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志为喜。中央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志为思。西方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志为忧。北方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志为恐。故“五方”之“声音”为“树枝”,五方之志为“果实”。因为它们皆生与“心”,所以“心”为“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