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洪荒,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开地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一日九变。乾于天,坤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也,后乃有三皇。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远古时期,在天和地没有上下分开之时的状态,就像一个鸡子出生的过程。那个时候还没有“天地”和“日月”。能够贯通一切的,是一个巨大的“鸡蛋”,它的内部最核心是“蛋黄”,外部是“蛋清”,包裹蛋清的最外层坚硬如石的是“蛋壳”。
如果知道此时此刻“天地”是什么状态,古人说正如蛋壳内部的“洪荒”之象。“洪荒”本意是指大洪水来临之时,陆地上的一切万物均被淹没之象。而在此时,唯一能露出水面的是众多的“小草”。
那么洪水有多高呢,古人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仪器进行度量,而是说它十分巨大,大到就像鸡蛋的蛋清一样。我们知道,蛋清和蛋黄在鸡蛋内所占的比例几乎与鸡蛋是等大的,剩余还有极小一部分空间是空的气体。
古人正是用蛋清和空气比例来形容此时此景。这正是“天地洪荒”,而“混沌”我们之前提到过了,是“中央”之神,的身体是一个“其状如黄囊”,颜色“赤如丹火”。没有“孔窍”,即不能看到,听到,闻到外面的世界。
黄囊正如鸡蛋的蛋黄,没有孔窍如蛋壳密闭内部的空间。古人将它形容为“混沌如鸡子”。在鸡蛋之“中”,也就是“蛋黄”的部分孕育出的生命,它的名字叫“盘古”。
在汉族的《盘古王开天》的故事中,还明确的讲述了盘古的具体样貌特征:盘古长着鸡的头,龙的身。整合身子就像一只在里面盘着的“盘龙鸡”,而双脚却是跍着的,所以称它为“盘古”。慢慢的盘古渐渐长大起来,尾巴逐渐变成了双足,之后盘着的身子和足开始逐渐伸直,并开始用嘴啄蛋壳。
经过了49天以后,蛋壳被它啄了一个“大孔”,蛋清和蛋黄开始流了出来。随后,蛋清因为较轻,故变成了“天”。蛋黄较重,故化成了“地”。蛋壳最后被盘古啄开了无数块碎片。掺杂在蛋黄内的蛋壳最后化成了“岩石”,掺杂在蛋清内最大的两快最后变成了“日月”,而无数颗小块则变成了“星星”。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过了十万八千年。在盘古将死之时,它的身体中的各个部位变化成了天地之间的各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