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

上篇我们讲了,“道”是向上之力的通道,“生者,进也”“进者,登也”,此刻是一种向上攀登的状态,如果用“草木”来表达,就“象艹木生出土上”时的形态,老子接着讲,“生”之后是“畜”,什么是“畜”呢?

图片[1]-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畜者,田畜也”。畜由上兹下田组成,“兹者,艹木多益也”,“益”是“水满”于皿时的样子,从草木层次来说,是一种由内向外逐步变强壮的形态,草木是怎样变强状的呢?,通过“畜”可知,它是通过“田”与“艹”中间看不见得的“玄玄”来实现的,“玄者,幽远也”“幽者,微则隐也”,古人将这种枝干渐渐强壮的过程称也称为“力田之蓄积”,枝干渐渐强壮过后是“长”。

图片[2]-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长者,久远也”。段注说:“久者,不暂也。远者,不近也”,“长”字由下“兀、匕”和上“亾”组成,“兀”是是一个卑躬的“人”和头上“一”组成,“一”为人之“上极”,即“高而上平”,“人”独立于地,相对于地来讲,即“高远之意”,一字之上,为“亾”倒过来的状态,为什么会倒过来呢?

这是因为此时草木的形态已经快接近最高点,如果再下一步,便会由“向上”转为“向下”,而让这个最高点,称之为“久而上平”。同理“兀”内的“匕”字,也是人到达最高点后倒过来的形态,即“物极必反”。“亾”和“兀”代表两个不同层次,“亾”代表“物极之反”,“兀”代表人极之反,在“长”之后是“遂”。

图片[3]-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遂者,亾也”,段注说:“达也,进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遂字由左“辵”和右“㒸”字组成,“辵者,乍行乍止也”,由注解我们可知,“辵”是一种走走停停的样子,“㒸”是由上“八”和下“豕”组成。

“八者,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就像两个背靠背的人向北而走的样子,所以段注说:“有所从则有所背”,那么“八”为有所背,什么又是“有所从”呢?这就要看下面的“豕”字了,“豕者,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段注说:“三毛聚居謂之豬,竭尾謂之豕”。“竭者,负举也”。我们知道向上为“举”,而“负举”呢?

其实负举并不是“向下”这样简单。因为向下是主动的,而负举是因为下面的太重所致。当下降的力量大于上升力量时,才称为“负举”。古人用猪的“尾巴”形容,字上则用倒过来的“屮”表示。猪的四肢由于是“平行”关系,立起来即为“从”。

图片[4]-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这时我们就知道了,“遂者,亾也”原来指的是草木到达最高点之后由“平行”渐渐变为“下垂”的形态。“亾”和“豕”同样代表两个层次。“亾”为万物,因为“人”没有尾巴,所以用“豕”来代表动物。讲完了“遂”,我们接着往下看“亭”。

图片[5]-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亭者,民所安定也”。段注说:“亭,畱也,停也,人所停集。伸为亭止”,“亭”字是由上“高”和下“丁”组成,“高者,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台者,观也,四方而高者”。它是一种四面方而中间凸出的建筑,在古代是一种了望台。顶部是由“入”和“丨”组成,下边由“冂”组成,“冂者,象远界也”。

由此可知,“冂”是了望台下面的“方柱”,“口”是了望台中间承上启下的“亭颈”,这个亭颈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是“圆形”呢?这是因为这个部分是一个“空间”它不是实体的,人登在这个台面上向远方进行了望,古人将这个上下的空间用“口”来表示。

图片[6]-2道真的讲不清吗 上篇(畜、长、遂、亭、留)-善米

继续向下看,“亭者,畱也,停也”。“亭”字的最下面是“丁”,“丁者,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字由上“入、丨”和下“丨”组成,“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一点”向上冲的形态,当冲出又没有出去之时,便为“入”上面的“丨”,而“入”下面的“丨”是内部的形态,为什么内部会变成“丨”的形态呢?

这是因为此刻,天地间呈现出“收缩”之势,在草木向下的同时,天地间下降的力量大于上升的力量,从外向内的力量大于从内向外的力量,拿一棵植物来说,此刻物质内部的水气由于受到这样的影响,于是内部的水气由于向外向上的力量小,久而久之就囤积在了植物的“顶点”,这也正是植物为什么会长出“果实”的原因了,所以“亭”在此刻的草木的形态为长出来的“果实”。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