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时大地的密度很大,内部的能量想要向外伸展就显得十分困难,此时如果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冲破了大地这道关口,那么这股能量便能冲出大地之后直通云霄。与此同时它冲出来的时候会带动大量的水蒸气向上蒸发,集聚到天空之上便会变成云朵(正电荷)。
当云朵的水蒸气越积越厚,就会从水蒸汽变成小水珠(负电荷),水蒸气与小水珠一上一下,相互摩擦碰撞,就会集聚大量的热能和光子,当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光爆”现象,也就是我们老百姓俗称的“闪电”。同时产生的巨大响动便是“雷鸣”。故《说文解字》说:“靁(雷),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轉形”。
雷地豫卦大象曰:“雷出于地上,阳气奋发,万物欣欣向荣”,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雷出地奋”,这是从天地之大象的视角来讲述的。如果从万物与众生的视角来看,便为说文中所讲的“龍”字。《说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在雷出于地之前,正值春冬交接之际(即十二地支寅、卯),《説文解字》:“寅,髕也。正月,陽气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説文解字》:“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
幽,黑色。明,照也。言龙“能幽”“能明”是从颜色层次来描述的“雷出地奋”的过程,言龙“能细”“能巨”是从粗细层次来描述的“雷出地奋”的过程,言龙“能短”“能长”是从长短层次来描述的“雷出地奋”的过程。我们看到的“雷”即“春雷”,是“雷出于地”之后的状态,即龙之“能明”“能巨”与“能长”。所以《説文解字》:说“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
如果从器物的视角来看,便为“雷鼓进军”中的“鼓”。鼓面应“雷出地奋”之时的“大地之表象”,鼓声应“雷出地奋”之时的“天地相博之象”,鼓面的上下“波动”应“雷出地奋”之时的“万物旦长之象”。故《樂記》说:“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
我们近代的乐队文化中,有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三大件,分别为“吉他”“贝斯”和“鼓”。贝斯低沉,象大地之厚深,架子鼓承上起下,有象出生之力。(电)吉他撕裂破坏,象破土之象。从本质上来讲也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听起来是舒服的,但要是按照更高的标准看,和我们先祖相较还有很大差距。
《樂記》说:“大樂與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又说《樂記》:“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氣衰”是指“龙雷之火”,古人讲“雷”从一开始就没有只让我们关注在声音上,相反是要告诉后人这背后的哲理。世间一切相对于天地而言都是被动的,当春季“雷出地奋”,并随后发出那一声声巨响之时,万物相继之后才会开始复苏,而这个能让万物都为之震惊的时间节点便为“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