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是指“孟春、仲春、季春”之月,夏三月是指“孟夏、仲夏、季夏”之月,秋三月是指“孟秋、仲秋、季秋”之月,冬三月是指“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孟”指开始,“仲”指中间,“季”指结束。也可以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太过”“中和”“不及”。
从整体上看:大地外层的“阴之力”大于内层的“阳之力”,力量呈现出“委曲”的形态,此时在地上看万物的状态,为“屮”的萌动之象。“屮”即“草”。《尔雅-释草》说:“木,谓之華。艸,谓之榮。榮而實者,谓之秀。榮而不實者,谓之英”。“荣”与“华”的区别在于,荣低而华高。“低”是因为大地内部的阳与阴之力相互持平造成的。
大地上部的“阴之力”大于下部的“阳之力”,力量呈现出“曲”的形态。大地外层的“阴之力”……内层的“阳之力”,力量呈现出……的状态,此时在上看万物的状态,为……的……之象。大地外层的“阴之力”……内层的“阳之力”,力量呈现出……的状态,此时在上看万物的状态,为……的……之象。
内部的“阳之力”逐渐大于外部的“阴之力”,屮会破土而出,这个时候万物的形态称之为“万物以荣”。一个“荣”字即代表了“阳之力”由“不及”逐渐向“太过”转变的整个过程,我们从地表上看到的是“屮”由地下逐渐冒出地面的形态。实际则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精”,由内而外发组成,在人体中“荣”所对应的“五充”为“筋”。
《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又说“人之理曰力,木之理曰朸,水之理曰泐”,“理”字我们前面重点讲过,为“别交正分”之象,由此可知:筋之不及为“别交”,筋之太过为“正分”。
所以“筋”尽管为“五充”之一,但它是一个动态的生长过程,而我们上篇所讲的“筋”为“肝藏之表”是指“筋”的终点而言。如果从动态过程中我们可知,它的形态为先“曲”后“直”,也可以说这是天地间“春之力”。此时人体将这份“至善”的力量存储在“肝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