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夏之玉

《广羣芳谱》说:“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一名御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按农政全书又作玉米,玄扈先生曰,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从他方得种,其曰米、麦、秫皆借名也。

干叶类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椶鱼形,苞上出须,如红绒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

图片[1]-玉米:长夏之玉-善米

玉米在“六、七月开花”,九、十月收获,六七月正值“二伏”和“三伏”的时间节点,“花开”是“春季”时“阳气”到达“制高点”的象征,说明“玉米”花开之时,尽管外界的“伏天”非常炎热,但对于“玉米”来说,却才刚刚进入“春季”的最后阶段。

“花开”本是“阳气”独盛于上,“阴气”随从于下的阶段。“三伏天”又称为“长夏”,是“大地之下”与“大地之上”的“水气”循环最剧烈的阶段。所以在“长夏”时,花开产生的的“燥气”,就会与外部的“水气”相互融合。但这个融合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形态”上的改变。

“玉米”在“酉”时,进入了它的“夏季”阶段。夏季的特点是“雨水”多,“玉米”从“酉”开始它的形态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雨水”。那么这些“雨水”会出现在哪里呢?“雨水”也就是分开来看,也就是“雨滴”,在一棵植物上,就相当于是它的“果实”。

图片[2]-玉米:长夏之玉-善米

我们知道,植物的“果实”大多数,是结在枝头的“末梢”的,比如五谷中的“高粱米”“小麦”“大豆”“稻米”“小米”。但也有很多的植物或者农作物,它的“果实”不结在“末梢”,“玉米”就是其中的一类,其“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为什么会出现花朵“开于顶”,而果实“结于节”的结果呢?

图片[3]-玉米:长夏之玉-善米

这是因为看一棵植物,它最终的形态,不仅要考虑“内因”,还要看外来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外因”因素。对于“玉米”来讲,它的内因是“六、七月”为“春”,“八、九、十月”为“夏”。而外界实际环境呢,“六、七月”为“长夏”,“八、九、十月”为“秋”。

也就是说,当“玉米”进入“春季”的时候,它开出来的“花”会受到外部“湿”的影响。当“玉米”进入“夏季”的时候,它结出来的“果”会受到外部“压缩之力”的影响。本来会在枝头“顶部”或“末梢”结出来的“果实”,被外界的“秋收”的“压缩之力”一下子压到了“下部”,所以“玉米”就出现了“开于顶”,而果实“结于节”的形态。

图片[4]-玉米:长夏之玉-善米

长夏中的“湿气”,经过大气的“压缩”之后,就变成了一颗颗像“美玉”一样的珍珠。由于外部的“压力”远大于玉米内部的“张力”,这些“湿气”的“水珠”就像是被外面的一层“包膜”包住一样,所以“玉米”又称为“苞米”。

尽管“玉米”是外来的产物,但从其形态特征不难看出,天地与其自身之间所产生的“千丝万缕”般的影响。“麦芒”是气“秋收”时,天地间在“大地表层”的“阳气”。“芒”也就是其形似“针尖”的意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形态,同样也是外部的“收缩之力”与内部的“离心之力”。

图片[5]-玉米:长夏之玉-善米

二者相“搏”后所形成的稳定形态。这就像是无数颗很密集的“小孔”,只能一部分的“阳气”才能勉强通过,而大多数的“水”和“气”会被阻碍其内部,而“奋力冲锋”出来的“阳气”,最终也就化了“针尖”之形。

“玉米须”其实就相当于“麦芒”,但它和尖硬“麦芒”质地正好相反,而是呈现出一种“柔软”的质地,究其本质原因,是因其内部的“阳气”不足所致,所以从“地表”吐出来的“气”就会出现“吐丝”的状态,这不正体现了其“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的道理吗?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草木之情》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2年-2023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