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没有“先秦经典”就没有“阴阳之道”,没有“阴阳之道”就没有“甲骨之势”,没有“甲骨之势”就没有“小篆之性”,没有“小篆之性”就没有“万物之精”,没有“万物之精”就没有“草木之情”,没有“草木之情”就没有“认识经典”。正因为前面的每一步我都做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最好,下一步才能持续稳定的推进。所以在去年我把“阴阳之道”的每一篇,都按照“课程”的方式来命名。
经过了这一大圈的研究,我可以断定找到了中华文明脉络的本质。记录成长历程,讲这些时间节点都串联称线,就有了这个网站的建立初心“认识经典”中的每一篇,都会在前面的每一个大的系列中找到影子,如果只看“课程”中的内容,朋友每次都和我讲,都不如最早写的“阴阳之道”系列好懂。今年趁着休息干脆一口气把这个问题系统的解决一下。
其实,我写这些东西的最初目的不是讲给别人听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有了这么多的“问题”和“质疑”。因为想的太多了太多了,每天都会有十来个问题出现,所以干脆自问自答才能满足。于是才会有了这些自言自语的内容。附加意外的被动技能就是,当周围人提问我的时候,我总觉得问题不够尖锐,内容不够独特,视角不够刁钻,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把这些绝大部分的疑惑都解开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