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者,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段注说:“宋魏陈楚江淮之闲谓之㯂,或谓之曲。自关而西谓之薄”。“受物之形”的意思,是说它就象“蚕薄”一样。“蚕薄”是一种用竹或草编辑的养殖“蚕”工具,形状类似于“碗”。
我们知道蚕是肢体十分柔软的虫类动物,如果将它放到蚕薄中,蚕薄的身体遇到比自身坚硬的表面,会随其形态而发生改变。如果把一只蚕虫放大到和“蚕薄”外形的边一样大,蚕虫的身形在静止情况下便是“曲”的形态,而在水平表面下便是“一”的形态。
在“曲”字中古人没有画出蚕虫的头,是因为它会随着“蚕薄”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均会发生形变。另外还有一些字是与“曲”的外形相关的,比如将“曲”字反过来后,即“冖”字,“冖者,覆也。从一下垂也”。段注说:“一者,所以覆之也。覆之,则四面下垂,以巾覆”。这里的“一”为“曲”反过来后的“底面”。所以为了不让“曲”与“凵”“冖”类字混淆,所以用“说曲蚕薄也”的单独注解。
“曲”所代表的不是二维空间的“左右”关系,而是三维空间中的“四方”关系。段注说:“匚者,象方器受物之形,侧视之。曲,象圆其中受物之形,正视之”。另外“匚”字是将“曲”顺时针旋转90°后的形态。“曲”如果从正面看就是“蚕薄”一样的“圆形”容器,从侧面看为“方形”容器。在古代“正面”的观看视角不同于我们现在,那么何为“正”呢?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