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極(極)

图片[1]-1何为極(極)-善米

《说文解字》:“極,棟也。从木亟聲”。『說文解字注』:“李奇《注五行志》薛綜《注西京賦》皆曰:三輔名梁爲極。按此正名棟爲極耳,今俗語皆呼棟爲梁也。引伸之義,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極”字由“木”和“亟”组成,“亟”字由中间的“人”。上下的“二”和左右的“口”组成,“二”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与地”。“人、口、手”均代表“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口”和“手”在这里究竟为何意。

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玉裁謂:“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手病口病,夙夜匪懈,君子自强不息”。二者主要说明了,口和手为人所用的意义,但没有揭露出“口”和“手”在这其中的本质。“口”我们讲过是一个人的“极点”。“手”其实也是“极点”。如果“口”是“人”和“鸟兽”的极点,“手”就是“木”的极点。因为在人之上为“万物”。在人之下为“鸟兽”。“亟”字中,“人”和“右(手)”均向左“垂”。

尽管“口”与“手”均为“人部层次”,但如果细分“口”为人中之“人”,“手”为人中之“物”。“口”在人之头,“人”字向左垂,故“口”也向左垂。由上可知,“口”“手”皆向左“垂”,即均呈现出“左分”的形态,所以它们均是一种不完美的形态。这种形态是相对于“天地”而建立的。“人”为“天”与“地”之中,同时又为“万物”与“鸟兽”之中,所以“口”为人之“地部”。“右”为人之“天部”。

图片[2]-1何为極(極)-善米

不论是天部还是地部,二者均为人中天地之“最高点”。“人”与“鸟兽”基本上可以算上一类,从造字的规则上看,所有的动物均是有人之“性情”。本来“鸟”为动物的“天部”。但古人却把鸟看成是人的“最高点”。可见,尽管我们现在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古人眼中差别微乎其微。所以,人道中的“天地(口手)”两个制高点,加上天地之道的上下各“一横”,组成了“三極之道”,这是“亟”中所包含的层次和信息内容。人的“手”是由“木”的上半部分组成的,说文中为“屮”。

图片[3]-1何为極(極)-善米

『說文解字注』:“極者,謂屋至高之處”。《爾雅·釋宮》:“棟,謂之桴”。『郭註』:“屋檼曰棟,卽屋脊也”。再说文中基础的文字越多,代表的范围就越小。如果在“亟”左边加上一个“木”字,那么它整体的范围就“缩小”了。许慎注解说“棟也”。所以“極”这个字本意,就是指的“屋至高之處”的“屋脊”。就像“冖”字一样,在“万物”层次,就是“厂”上面的空地。如果再把它进行抽象,回归到“亟”的层次,那就是上面讲的天地人的“三条横线”。

图片[4]-1何为極(極)-善米

小篆的“人”字,后背也是一个“至高至遠”的平面。这是一种非常态之“亟”。为形而下之“亟”。我们之前将“人”这个字也进行不同层次的解刨,但一定要清除,这不是一种“常态”的人。如果在这张图上看,人的“口”和“手”。一个在“天部”。一个在“地部”。和我们现在讲的正好是反的。原因是它们从本质上不是一个层次。

但当人“直立”起来之后,再把手向木得“屮”一样聚过头顶。人此刻的状态就从“形而下”转变成了“形而上”。而能够让人从“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的力量,就是我们之前反复讲的“牵引力”。“牵引力”的形而下层次,也就是看到这只“神鸟”。为什么要转这么大一个圈子呢?因为说文中的文字,其本质就在这里。

《说文序》:“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为何“诸物”那么远?为何“鸟兽”“地”与“诸身”没有提?这就是《说文》中开篇就揭露出的重大秘密,我们后人从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小篆之性》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0年-2021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