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者,剧也。荧,火烧冂,用力者劳”。“劳”字是由“荧”字演变过来的,二者上部均由“火火”和“冖”组成,不同的是“劳”字内部为“力”,“荧”字内部位“火”。“荧者,屋下镫烛之光”,可知“冖”代表“屋”。段注说:“冖者,覆也。荧者,光不定之皃”。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光不定之皃”。
那么什么是“镫”呢?“镫者,锭也”。段注说:“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镫以膏助然之。烛以麻蒸然之。其光荧荧然在屋之下”。“豆”是一种铜制的祭祀礼器。其下为“圈足”,其上有“圆盘”,圆盘中可以放贡品。古代的“油灯”也常用“豆形”来制作。古人把没有圈足的油灯称为“镫”,把有圈足的油灯称为“锭”。
“锭者,镫也”。“镫”由于没有垂直的足,所以就想的很低。当“镫”与“锭”同时点上“火”之时,“镫”就像大地表层之火,“锭”就像上天高层之火。地大地表层之火由于十分弱小且尖锐,古人称“登”字之上的“癶”象“足刺”之形。上天高层之火由于到达极点,古人称“正”字上的“一”象“平流”之象。这就是“镫”与“锭”的本意了。
那么什么又是“皃”呢?“皃者,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段注说:“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颂”是讲的“容”之意,“容者,盛也”,是为上极之“果实”。“天子”者居至高之位,就像木长成的“果实”,它的“光辉”被誉为“上德”,能够“光被四表”。
“德之光”的特性是上极必向下“覆”之,而这里的下即“子民”,“子民”即天子所讲的“皃等”之意。也就是说,天子的“美德”在上,而子民“歌颂”在下,一上一下之间,即“声乐之和”乃作。“德之光”就像太阳一样“盛大”,所以言在下之“子”为“不定”,“不定”也就是说“至之”才能“安定”的意思。
从文字上来看,古人的言语之间并不是只讲出了一个客观结果。相反,在结果之上还给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不”。“仪者,度也”,也就是在下的子民要有“法度”才能解决“不至”,所以上述过程称之为“光不定之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