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蜀椒,味辛,温。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蜀椒,别名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带枝晒干后药用。农历在7-9月前后,正值一年的“处暑”至“秋分”至‘霜降’。果实成熟季节稍稍早于吴茱萸的8-11。处暑为“三伏”之末,是一年中气压湿热最大的时间节点。
所以从外形和收获季节看,蜀椒与吴茱萸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从果实大小来看:蜀椒的果实相较吴茱萸更大一点。从果实腔体来看:吴茱萸果实内部有多个腔体包裹种子,蜀椒果实内部没有腔体。从种子数量来看:吴茱萸有多粒种子,种皮较柔软。蜀椒只有一粒种子,种皮质地坚硬。从共同点来看:二者种子所占果肉、果皮的比例均很大。二者果皮均有“凹凸不平”的“坑坑洼洼”。
从果皮开裂来看:成熟后的蜀椒果皮的上部开裂。上部开裂说明边缘的表皮较薄,加上向上走的气盛所致。正因为上方出路比较容易,所以蜀椒更侧重在温隔之上寒。表皮的凹凸不平是阳气与外部压力相持产生的结果,所以蜀椒也能温皮肤体表之寒。因其阳气强盛,更善于走隔上“气分”的肺窍。肺与皮毛一内一外,内部之窍为鼻口,外部之窍为毛孔。
内部的肺寒会出现“肺气逆”,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咳嗽”“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本草经中称为“邪气咳逆”。肺气得到温暖,收敛能力恢复后,全身的气才能够得降。阳气收入到大地之内的过程,就像是反方向的“拉弓射箭”一样。即向上、向外部散出的力量越大,那么向下、向内部所收敛的力量也就越大。所以这就是蜀椒的种子不仅个头大,而且表皮质地非常坚硬本质原因所在。同理,在选择“蜀椒”的时候,也要以表皮裂开的为主。
而“吴茱萸”我们要利用的是天地间的相持之力,这股力量在青色且未开裂的时候最盛,故采摘时取“含苞带发”之势为主。蜀椒和吴茱萸同处在天地相持的节点上。吴茱萸表皮没有开裂,则气的内部盛,故善于走隔下的气分。蜀椒表皮有开裂,则气得外部盛,故善于走隔上的气分。侧重在地之上,则走肺与上窍,侧重在地之下,则走胃肠与下窍。
所以本草经中说二者皆“味辛”“气温”“温中”“下气”,但“所主”各不相同。蜀椒“主治邪气咳逆”,而吴茱萸“主温中”。另外,二者均可以治疗头部问题,拿头痛来说,癫顶痛和头痛不同,癫顶是肝经巡行的局部部位,吴茱萸主之。而头痛是指的整体部位。所以蜀椒气上冲至头的气盛后,可以整体上让上部得到温暖,这个过程就像春天小树破土而出的状态,所以本草经中说“久服之头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