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输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黄帝内经灵枢经》终始篇:“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说文解字》:“受者相付也。从𠬪,𠬪者物落,上下相付也。以覆手与之,以手受之,象上下相付。凡物陊落皆如是观”。“人迎”系于“胃经”属阳,也属于“四末”的范畴。
在人迎相“平行”的侧部、背后、前部穴位,为手足“阳经”穴位,分别为: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它们的本质均为阳气之“俞”。注意“受”字是“陊落”之意,但这个“陊落”的前提是“覆”,“覆”也就是到达上极后的“末端”之后所出现的状态。
“背俞穴”也是“穴位”之一,本质是藏府之余气,既然内部“气街”有“背俞穴”,外部“四末”有“五俞穴”作为舒气,那么十二“经脉”和“络脉”上的每个穴位,也应具有向外散气的功能,内经中称之为“十二皮部”。
即“经脉”和“络脉”每一个穴位散发到体表的气,汇聚到一起后形成的保护层。因为“络脉”本身就是散尽“阳气”之“经脉”,所以“十二皮部”主要以“十二阳经”之气为主。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篇说:“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不论外部四肢末梢的“五俞穴”,内部五藏六府的“背俞穴”,以及体表浮散“十二皮部”,它们均为秋时的“金散之气”。整体受到“金曰从革”之故,不论内部还是外部的浮散之气,其本质均呈现出“受气”不足的“陊落”之势,因为不足故全部呈现出“一”的状态。
《万物之精》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21年-2022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THE END